遺址深藏陋巷中
沒想到,如雷貫耳的大盛魁隱藏如此之深,如此貌不驚人。
10月22日上午10時許,幾經打聽,我們終於在呼和浩特市區一條彎曲逼仄的小巷子裡,找到了赫赫有名的大盛魁總號舊址,但它卻令我們很意外:青磚大門並不深闊,門上方的匾額空無一字;朱紅木門斑駁,門環明顯是後換上去的;不大的小院裡,正面是座二層小樓,旁邊是後蓋的兩排平房和一排果樹———和呼市一般的老院子相比,它只是略微整潔點而已。
這處院子的門牌號是玉泉區得勝街18號,與著名的大昭寺只隔一條馬路。和山西晉中各座堂皇富麗的晉商大院相比,它可謂簡陋,但眼前這個尋常小院,確確實實就是縱橫歐亞近300年的大盛魁總部。
二層小樓前,立著一塊漢白玉標誌碑,上有「呼和浩特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字樣。一個面容和善的老者一直饒有興趣地尾隨著我們,這時過來對我們說:大盛魁保留下來的,主要就是那座小樓了。
除歇山式的樓頂和山牆有些古舊的樣子外,小樓已改造得看不出原樣。從二樓門楣上的標牌看,目前還充當著辦公樓。此時東側平房裡人影晃動,進去一看,居然住著一家人,鍋碗瓢盆俱全。問這處院子目前做何用,一名40歲左右的男子含糊地答道:「房產上佔著呢。」
據那位住在附近的熱心老人講,大盛魁總號舊址自解放以後便由政府房產部門接管,並一直向社會租賃。1990年以前,這處院子到處是住戶們私自蓋的小房涼房,髒亂不堪。1990年,呼市房產部門將此院收回作為辦公室,還曾打算在此處建一座樓取而代之,規劃施工圖都出來了,後來因為資金問題擱淺了。2000年2月,10名政協委員曾經有過一個提案,要求保護大盛魁舊址,但由於資產糾葛等問題,大盛魁舊址現仍為房產部門辦公場所。
百年傳奇成一夢
「南有胡雪巖,北有大盛魁」。從清雍正二年(1724)成立到1929年宣告歇業,「大盛魁」締造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商業帝國」。
大盛魁的創辦人,是康熙年間從殺虎口走出的3個隨軍小販:太谷人王相卿和祁縣人史大學、張傑。這三個小貨郎和他們的繼承者,居然把買賣做遍蒙古、新疆、俄羅斯。他們所經營的商品,「上至綢緞,下至蔥蒜」,無所不有。大盛魁在鼎盛時期,僱員達7000多人,養有兩萬峰駱駝,年貿易額達一千多萬兩白銀。當年,歸化(即今呼和浩特)市場上的幾種重要商品,都由大盛魁來做開盤行市,如果大盛魁的貨物未運進來,就必須推遲開盤。據說,連清朝政府對外蒙的稅收、驛站費用的徵收,都包給了「大盛魁」。有人形容它的資本之大時,說用50兩重的大元寶鋪路,能從庫倫(今烏蘭巴托)一直鋪到北京城。時稱「一個大盛魁,半個歸化城」。
當時的歸化城,最壯觀的景像是送大盛魁的駝隊上路。領隊掌櫃騎馬走在最前面,其威風不亞於出征的皇帝。後面一隊隊駱駝緊緊相隨,三千條護駝狗吠聲一片。千擔貨物之外,還馱著賬房、炊具、食物等路途中一應生活用品。每逢秋冬之際,各地駝隊陸續返回歸化,歸化城頓時熱鬧起來了,戲園、飯館的生意異常紅火。當時,誰家的閨女只要嫁給「大盛魁」做工的人,都會讓別人眼熱。「別說拉駱駝了,能給大盛魁餵豬都不賴」。
大盛魁的沒落,是在上個世紀20年代。特別是外蒙古一獨立,即宣佈封鎖邊界,大盛魁在外蒙的財產,一概予以沒收。留在那裡的商人和駱駝,以後也就沒有蹤影了。雖然歸於沉寂,但大盛魁的傳奇故事和獨特的經營之道、科學的管理制度,至今都為人津津樂道。
採訪中我們注意到,大盛魁總號舊址周圍的民房牆上,到處是白灰刷的「拆」字。一問,這裡已經列入舊城改造範圍,但政府將保留大盛魁總號舊址。
大盛魁舊址大門斜對面,是一處門庭古色古香的小院。院子裡的住戶時春常聞聲出來,一看我們是山西來的,立即激動起來,「你們來得真及時,過兩天這裡就成平地了,什麼也看不到了」。
61歲的老時熱情地領著我們到他住的院子觀看,一路上他都在惋惜:「說拆就拆了,多可惜啊,當年把大盛魁就拆了個亂七八糟,如今連這裡也保不住了」。
老時住的院子當年專門加工大盛魁販回的皮貨,房子雖然破敗,但房簷下的雕花飾件依稀有當年模樣。房間裡堆放著老時整理好準備搬家的包袱和雜物,凌亂不堪。
大盛魁之於呼和浩特,類似於喬家「復盛公」之於包頭。它不但是中國最早、最大的股份制民族外貿商業企業,而且使邊塞城市呼和浩特一舉躋身國際化商業都市行列。據瞭解,為復活280年前的榮耀,呼市正籌拍一部100集的電視連續劇《大盛魁商號》。而呼市政府更加雄心勃勃:圍繞「大盛魁」,建一座文化創業產業園,目前已經進行過項目規劃論證。
內蒙古作家鄧九剛是小說《大盛魁商號》的作者。23日下午,和我們談及大盛魁,他興致盎然:大盛魁的興盛應放在更廣闊的背景去看,當時外蒙大片土地回歸大清版圖,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物資奇缺,一個巨大的市場形成。大盛魁成功之處在於緊緊抓住了商機,以歸化為據點,專門針對外蒙乃至俄羅斯做大宗外貿:火柴、馬鐙、鐵鍋、茶葉、絲綢等等,無所不包,帶動了一大批商業企業的發展,成為晉商規模發展的集大成者。
據他介紹,現在內蒙古許多優勢企業大品牌的掌門人,很多是當年晉商的後裔,他們繼承了前輩的商業基因,把山西商人的智慧和蒙古人的勇氣結合起來,創造出一個個現代經濟奇跡。這對於相對滯後的山西經濟發展,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只有思想和意識開放,繼承晉商勇於開拓、勇於走出去的精神,才有出路,才能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