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醫 作品相關 中醫針灸、經絡理論
    感知中華文化

    中醫針灸、經絡理論與歷史發展

    中國的中醫經絡理論和建立在經絡理論上的中醫針灸療法,是最為輝煌的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之一。《黃帝內經》認為:將人體各器官、各組織聯繫在一起的正是經絡。「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除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經絡對中國人習以為常,但外國人卻對此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按照西醫的方法對人體解剖,並不能使我們見到經絡的樣子;但中醫們卻可以按照它的路線治癒各種疾病,猶如神助一般。西方人又是注重結果和療效的,看到那麼多的病人和病例在中醫的治療下得以恢復健康,又非常急於弄清其中的奧秘。

    據統計:在本世紀初,在中國學習中醫理論和中醫療法的外國人有七千多人,他們來自一百零四個國家,其中歐洲人居多。一位法國女學者認為:疑難症、慢性病用中醫、中藥和針灸療法治療後,可以取得比較好的療效。原因在於:中醫不是只進行局部的治療,而是注重對病情的整體把握,對疾病有一個整體觀。而這正是西醫缺乏的。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當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扁鵲路過虢國的時候,聞知虢國太子死亡,就到宮中探視。問及太子死因,宮中懂醫道的中庶子說:太子是因為血氣與季節不對應,病發於外而邪積於內,得不到外洩。使陽氣緩而陰氣急,導致暴厥而死。自雞鳴時分到現在已經半日了。

    扁鵲說:麻煩你給國君通報一下,就說我渤海秦越人可以使太子死而復生。中庶子不敢通報,扁鵲解釋道:我的醫術可以聞病之陽便可論述其陰,太子並沒有死,你如果不信,可以去看一下,太子的耳朵裡一定有響聲,他的鼻孔一定是張開的,而他雙腿內測和陰部也一定還有餘溫。這一番話,聽得中庶子目瞪口呆,連忙把虢國君請了出來。扁鵲對虢國君解釋道:太子這個病叫「屍厥」,是由於「陽入陰中,陽脈下墜,陰脈上爭,陰陽失常,氣閉而不通。所以病人其形靜止,就像死了一樣」。說罷,扁鵲來到太子身邊,先對他實施了針灸術,以通其經絡。少時,太子果然醒來。扁鵲又用藥物燙熨他的雙肋,太子就可以做起來了。扁鵲留下幾劑湯藥就離開了。不幾天,太子果然恢復如初。

    虢國太子為了感謝扁鵲的救命之恩,願追隨扁鵲繼承他的醫術。一路尋找扁鵲而去。至今在河北內丘縣寺溝村且停寺遺址還留有兩千六百年前虢國太子尋找扁鵲時在其下歇息的古銀杏樹,以及後世對此事記載的石碑碑文。扁鵲用針灸術迅速使得虢國太子「死而復生」的故事,是中醫依靠其經絡學說和針灸方法,對病人病症整體把握、辯證施治,從而使危重病人快速恢復健康的生動記事。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實驗室經絡研究中心祝總驤教授解釋道:「一:人體存在隱性循環傳感線;二,經絡現象是不依賴中樞神經和血液循環而獨立存在;三,經脈的確切位置與古典經絡圖基本吻合,並且該系統用現代科技方法是可觀的」。根據《黃帝內經》的描述:人體當中經脈分佈於人體的深層,絡脈分佈在人體的表層。

    中國針灸學會經絡分會理事李定忠教授說:「人體有兩大系統:一是物質的,一是信息系統。經絡就是人體的信息系統」。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付學華介紹說:「經絡西醫沒發現,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經絡不是一個具體的物質結構,它不是一個管道,它是一個生命活動現象,只存在於生命活動進程中」。根據這個理論,中醫認為人的經脈分為正經十二條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奇經有八,即督、任、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

    《黃帝內經》認為:「邪客」(即:病魔)沿著鬆弛的皮膚侵入人的絡脈,侵滿之後就會灌入經脈。如得不到阻止,就會沿著經脈而進入人的五臟。因此,不論什麼病,都可以沿著相關的經絡來醫治。

    我國古時候的《醫案》記載名醫孫東宿的一例醫案:南都大司馬袁洪溪因暑天忙於公務而患病,在躁熱時吃下冰浸的瓜果等物,致使拉肚子。手下的醫官們為他開了胃苓湯加滑石、木通、車前子等藥醫治腹瀉。拉肚子倒是好了,又轉成便秘了。醫官又用潤腸丸醫治,又拉起肚子來了,反覆幾次,最後導致站著小便不出來,下腹漲;躺下又有小便沁出不止,眾人束手無策。

    孫東宿診後認為:這是盛暑不去所致。因現在是下午,脈象不准,明早再診脈定藥方。袁洪溪拉住他說道:「我這病很長時間了,今天你無論如何也要給我開付藥。」孫東宿只好以「益元散三錢」煎香濡湯給他服下。第二天病人病情照舊。孫東宿說:「我明白了!這是經脈的『三焦經』出了毛病!《黃帝內經》記載:這是尿竅不對之症。膀胱中溫熱下墜,導致竅不對應,所以站著尿不出來。睡倒時下墜的膀胱橫著又滲尿不止。只有提補上中二焦元氣,清除下焦的濕熱,使三焦恢復正常,自然尿竅相對」。用這個理念指導醫治,病人果然好了。

    這是在經絡理論指導下醫治好疑難病症的典型醫案。中醫傳統的針灸療法,就是在經絡學說基礎上實施醫療救治的。中國針灸學會高級顧問、北京中醫院教授賀普仁說:「不懂經絡,開口就錯!按照中醫經絡理論,中醫能很輕易地診斷出一些疾病:比如在足三里的下方,有一個穴位,在那裡一按,就能反映出你是不是得了闌尾炎。這個穴位就叫闌尾穴。這是靠經絡傳導為根據的。同樣的道理,你胃不好,在足三里上就有反映;你肝有病,在丘墟穴就有反映。所以在診斷上離不開經絡」。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在2000年至2005年間,為六十一名中風癱瘓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大部分患者的病情有起色,其中15%完全康復,活動能力與常人無異;40%情況明顯好轉,例如可輕微擺動腳部或緩慢地行動。港大中醫藥學院助理教授周傑芳認為,針灸能通過經絡刺激腦血管擴張,增加血液流量,並有效溶化血栓,消除血管阻塞。如病者在患病後半年內接受針灸,可大大提高復原機會。

    據德國《焦點》雜誌報道:2004年德國醫學家通過一項有五十萬人參加的大規模臨床試驗,再度證明了針灸療法確有療效。這一結論有望為針灸療法被納入德國醫療保險體系亮起綠燈。來自柏林的醫學家斯特凡·威爾裡希向該雜誌證實說,在這項可能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有關自然療法的試驗調查中,他們確證了針灸療法的療效。調查中,那些患有偏頭痛的患者在接受針灸療法之後,有50%的病人症狀得到緩解;而那些患有背痛或者膝蓋疼痛的患者,許多人的病情也都在接受針灸療法之後有不同程度的減輕。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在2005年的《內科醫學檔案》學刊上發表大型臨床研究報告指出,針灸對古柯鹼等毒癮病人確實具有很好的療效。耶魯大學的這項研究是由心理學家馬格林領銜,研究小組對八十二名海洛因和古柯鹼毒癮病人進行針灸等治療。馬格林說,不論海洛因毒癮或古柯鹼毒癮,針灸都有高度安慰劑效應,可以減低病人對毒品的慾望。不過,他承認,針灸恢復人體自療功能的詳細過程,西醫沒有人真正瞭解。耶魯的實驗報告加強了針灸確有療效的說法,而在美國,有執照的針灸師已超過1.5萬人,可見針灸大有成為主流醫學的趨勢。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與大自然相處的長期實踐中,瞭解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形成了一整套獨有的辯證施治的養生卻病醫療觀。在對人體結構、致病機理、治療法則等方面,都有區別於西方醫術的獨到之處。這些認識和實施方法,作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正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重視和理解。也進一步證實了「越是民族的東西,就越是國際的」這一說法的正確性。

    『針灸學發展簡史』

    1.1.針灸的起源(遠古時期)

    針灸醫學起源於我國遠古時期的石器時代。砭石是最原始的針刺工具,

    -砭刺-

    以砭石為工具淺刺或割治人體一定部位以治療疾病。

    砭刺是針刺的萌芽。除砭石外,古代還有骨針、竹針、陶針的應用,並逐步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至現代的不袗針。

    古人在烤火或不慎被火灼傷某些部位後,反而減輕了病痛,因而得到啟示,發明了灸法。

    拔罐法亦起源於原始社會,古代稱之為"角法"(古代用獸角做飲具,借燃火的熱力,排除其中的空氣,可使其吸附在皮膚表面以治病,故稱"角法"。)。

    1.2.針灸學術體系的形成(春秋至兩晉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劃時代的醫學著作《內經》的出現,標誌著針灸學的基礎理論體系已經形成。

    漢代成書的《難經》《難經》大約成書於漢代,又名《黃帝八十一難經》,相傳為扁鵲所作。該書以問答的形式,討論了《內經》中的81個疑難問題,在闡述經絡學說中的奇經八脈理論,腧穴學中的八會穴、五腧穴理論,刺灸學中的針刺補瀉手法、得氣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

    ,是一部解釋《內經》中的疑難問題的著作,進一步豐富了針灸學的基礎理論。

    魏晉時期的著名醫家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而較全面的系統性針灸專著。

    1.3.針灸學派輩出、理論更加完善(兩晉至明)

    唐代,針灸已成為一門專科,針灸教育也佔有重要地位。唐太醫署負責掌管醫藥教育,內設有針灸醫學專業。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製了五色「明堂三人圖」。

    北宋時期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考證了354個腧穴,增補了腧穴的主治病證,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並刻於石碑供人們參抄拓印,還設計了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為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和考試針灸醫生之用。

    明代,針灸學術發展至高潮。楊繼洲所著-針灸大成-

    《針灸大成》成書於公元01年,作者楊繼洲。本書是在作者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的基礎上,彙集歷代諸家學說和實踐經驗總結而成,是繼《內經》、《針灸甲乙經》後對針灸學的又一次總結。該書現有40餘種版本,並譯成英、法、德、日等多種文字,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是後世學習、研究針灸的重要參考文獻。

    《針灸大成》影響最為深遠

    1.4.針灸學由興盛走向衰落(清朝至民國)

    清朝前期針灸學繼續有所發展。公元1742年吳謙等人撰《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不僅繼承了歷代前賢針灸要旨,並且加以發揚光大,自乾隆14年以後(公元1749年)定為清太醫院醫學生必修內容。

    清朝後期,道光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者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謬理

    由,悍然下令禁止太醫院用針灸治病,從此針灸醫學開始走向衰退。但針灸在民間仍廣為流傳。針灸名醫李學川公元1822年撰《針灸逢源》,強調辨證取穴、針藥並重,並完整地列出了361個經穴,至今仍為針灸學教材所採用。

    民國時期政府曾下令廢止中醫,遭到中醫界的強烈反對而不得不將廢止中醫案擱置起來。許多針灸醫生為保存和發展針灸學術而成立了針灸學社,編印針灸書刊,開展針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針灸學家承淡安先生是其代表人物。

    1.5.現代針灸學飛速發展時期(建國至今)

    延安時期的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開設了針灸門診,開創了針灸正式進入綜合性醫院的先河。

    建國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發展中醫事業的措施。

    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衛生部直屬的針灸療法實驗所,即當今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的前身。

    隨後《針灸學》列入中醫院校學生的必修課。

    70年代在針刺鎮痛的基礎上創立的「針刺麻醉」針刺麻醉:針刺麻醉(簡稱針麻)是依據經絡臟腑理論和針刺鎮痛臨床經驗,以針刺穴位為主,輔以少量藥物,使病人能在清醒狀態下接受手術治療的一種麻醉方法。針麻是針灸學理論與實踐在現代麻醉學中的運用與發展,是中西醫結合的一個成功典範。針麻的實踐與研究於1958年發端於中國,60年代中期被確認為是一種有效的麻醉方法,70年代初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普及推廣。其後有30多個國家先後開展了針麻的臨床和原理研究。

    在世界範圍內引起空前的反響。

    1987年11月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在北京成立,標誌著針灸醫學成為世界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目前我國針灸學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2.1.針灸學的概念

    針灸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在繼承和發揚古代針灸學術思想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運用傳統與現代科學技術來研究經絡、腧穴、操作技能、治療法則、作用機制及防治疾病規律的一門學科。

    特別提示:針灸學不能等同於針灸療法。針灸學是一門學科,其研究對像包括針灸的歷史源流、基本理論、操作技能、作用機制和防治疾病的規律;針灸療法只是一種治療方法,注重針灸操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2.2.針灸學的特點

    a).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b).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

    60年代,電針治療儀廣泛用於針灸臨床;

    70年代,激光治療儀問世;

    80年代,出現了品種繁多的微波針、電磁針、生命信息治療儀等;

    70年代後,對針刺鎮痛、針刺麻醉原理和經絡實質的研究幾乎運用了當代最新科

    技成果,包括最新的邊緣學科和最現代化的手段,如紅外線熱象圖、超聲波、經絡電

    學特性探測、化學示蹤、聲信息探測、超微弱冷氣測定、輻射場照相等技術。

    c).適應症廣,療效獨特:1979年,WTO就列出適宜針灸治療的43種疾病名稱。目前據

    統計,可用針灸治療的病症已達300種,其中對100種左右的病證有較好或很好的療效。

    d).操作方便,經濟安全

    2.3.針灸學的主要內容

    a).經絡腧穴理論:重點介紹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的循行分佈,361個經穴和38個經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功效及臨床應用。

    b).刺灸法:重點介紹毫針刺法,另對灸法、拔罐法、三稜針法、皮膚針法、皮內針法、電針法、穴位注射法、頭針療法、耳針療法也給予系統的介紹。

    c).針灸治療:介紹針灸學的常用辨證方法,針灸的治療原則、處方規律和78種常見病證的針灸治療。

    手太陰肺經脈

    【循行】

    《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1)下絡大腸,還循胃口(2),上膈屬肺。從肺系(3),橫出腋下,下循臑內(4)行少陰(5)、心主(6)之前,下肘中,循臂內(7)上骨(8)下廉(9),入寸口(10),上魚,循魚際(11),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本經穴]中府(肺募),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合),孔最(卻),列缺(絡),經渠(經),太淵(輸、原),魚際(滎),少商(井)。

    【註釋】

    (1)中焦--宋·王維一《銅入腧穴針灸圖經》註:「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於肺」。

    (2)胃口——《銅人》註:「胃口,謂胃之上口,賚門之位也。」

    (3)肺系——元·滑伯仁《十四經發揮》註:「謂喉嚨也。」喉嚨,兼指氣管而言。

    (4)臑內--臑音鬧。指上臂。屈側稱臑內,當肱二頭肌部;伸側稱臑外,當肱三頭肌部。

    (5)少陰——此處指手少陰心經。

    (6)心主——指手厥陰心包經。

    (7)臂內——臂,指前臂;內,指內側,即掌側。

    (8)上骨——「臂之上骨」指橈骨。

    (9)廉——指側邊而言。

    (10)寸口——腕後橈動脈搏動處。

    (11)魚,魚際--「魚」或稱「手魚」,今稱「大魚際」,「魚際」即指魚的邊緣部分。

    【語譯】

    手太陰肺經:起始於中焦胃部,向下絡於大腸,回過來沿著胃上口,穿過膈肌,屬於肺臟。從肺系--氣管、喉嚨部橫出腋下(中府、雲門),下循上臂內側,走手少陰,手厥陰經之前(天府、俠白),下向肘中(尺澤),沿前臂內側橈骨邊緣(孔最),進入寸口--橈動脈搏動處(經渠、太淵),上向大魚際部,沿邊際(魚際),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脈:從腕後(列缺)走向食指內(橈)側,出其末端,接手陽明大腸經。

    【病候】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1),風寒: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2),甚則交兩手而瞀(3),此為臂厥(4)。

    是主肺所生病者(5):咳,上氣,喘喝(6),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7)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8);氣虛(9)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10)。

    【註釋】

    (1)是動則病--張景岳《類經》註:「動言變也,變則變常而為病也。」指這一經脈發生異常變化就可能出現有關病症。

    (2)缺盆——指鎖骨上窩部。缺盆中,包括喉嚨部分。

    (3)瞀——音茂。指心胸悶亂,視力模糊而言。

    (4)臂厥——指前臂經脈所過發生氣血阻逆的見症。

    (5)是主肺所生病者--指這一經脈(腧穴)能主治有關肺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6)喘喝——氣喘聲粗。「喝」或誤作「渴」。

    (7)氣盛——指實症、陽症,與氣虛相對而言。

    (8)欠——指呵氣。《太素》楊上善註:「陰陽之氣,上下相引,故多欠也。」有作小便量少解,不確切。

    (9)氣虛——指虛症、陰症,與氣盛相對而言。

    (10)溺色變--溺,讀作尿。小便顏色異常。

    【語譯】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肺部脹滿,膨膨氣喘、咳嗽,鎖骨上窩「缺盆」內(包括喉嚨部分)疼痛;嚴重的則交捧著兩手,感到胸部煩悶,視覺模糊。還可發生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肺」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咳嗽,氣上逆而不平,喘息氣粗,心煩不安,胸部滿悶,上臂、前臂的內側前邊(經脈所過處)疫痛或厥冷,或掌心發熱。

    本經氣盛有餘的實症,多見肩背疼痛,感冒風寒自汗出,傷風,小便頻數,口鼻噓氣;本經氣虛不足的虛證,多見肩背疼痛怕冷,氣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顏色異常。

    手太陰絡脈

    【循行】

    《靈樞·經脈》:手太陰之別(1),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2),並太陰之經(3),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

    其病:實,則手銳(4)掌熱;虛,則欠(去欠)(5)小便遺數(6)。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也。

    【註釋】

    (1)另--即絡脈。從本經分出的絡脈,由此走向相表裡的經脈。

    (2)分間--指分肉之間。當橈骨莖突後方。

    (3)並--指與經脈並列而行。

    (4)手銳--手的銳骨部,指魚際後方。

    (5)欠(去欠)——欠,呵欠;(去欠)同(口去),張口的樣子。虛則欠(去欠),肺氣不足所致。

    (6)遺數--遺,小便不禁;數,小便頻數。

    【語譯】

    手太陰絡脈,名列缺。起於腕關節上方橈骨莖突後的分肉之間,在腕後一寸半處,走向手陽明經脈;與手太陰經脈並行,直走入手掌中,散佈在大魚際部。

    其病症:實證,手掌和手腕部灼熱;虛證,呵欠、尿頻、遺尿。可取手太陰絡穴治療。本絡絡於手陽明大腸經。

    手太陰經別

    【循行】

    《靈樞·經別》:手太陰之正(1),別(2)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3)。

    【註釋】

    (1)正——十二經別又稱別行之正經,意指從十二經脈分出。

    (2)別——分別,指十二經脈循行通路之外的另一通路,別道行走。這與經脈、絡脈所指之別意義不同。

    (3)復合陽明——復,再走。陰經經別,合於有表裡關係的陽經;陽經經別則合入本經。所以十二經別,就構成為「六合」

    【語譯】

    手太陰經別,從太陰經分出,進入腋下淵腋的部位,行於手少陰經別之前,進入走向肺部,散到大腸,向上淺出於缺盆部,沿著喉嚨,由此再合入於手陽明經脈。

    手太陰經筋

    【循行】

    《靈樞·經筋》: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1),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螅?),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賚(3),合賚下,抵季脅。

    其病:所過者支轉筋痛(4),其成息賚者(5),脅急、吐血。

    【註釋】

    (1)魚後——魚際的後邊。

    (2)肩前蟆@[醇珞部。

    (3)賚——膈肌。楊上善註:「賚謂膈也。」

    (4)支轉筋痛——支,支撐不適,轉筋,肌筋拘攣掣痛。

    (5)息賚——古病名,為五積之一,屬肺之積。主要症狀為脅下有積塊而氣逆上奔。

    【語譯】

    手太陰經筋:起始於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結於魚際之後,行寸口動脈外側,上行沿前臂,結於肘中,向上經過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部,結於肩笄胺劍汕n戲澆嵊諶迸瑁楝{趕灤械拇酉路澆嵊諦乩錚u稚9uI醪浚傍g重室蹙U撰x陔蹕祿岷希r鎘詡拘病?br/>

    其病症:在本經筋循行處,可出現支撐不適、拘攣掣痛,重者可成息賚病,脅肋拘急,上逆吐血。

    手陽明大腸經

    【循行】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1)之端,循指上廉(2),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蠊牽?)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6),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7),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8)——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本經穴〕商陽(井),二間(滎),三間(輸),合谷(原),陽溪(經),偏歷(絡),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螅|薰牽洸鞶Fu鐾唬}諍腕s,迎香。

    〔交會穴〕大椎、水溝(督脈),地倉(足陽明),秉風(手太陽)。

    【註釋】

    (1)大指次指--指大指側的次指,即食指,又名示指,亦即第2指。

    (2)上廉——取曲肘執筆體位,上廉即靠橈骨一側。

    (3)合谷兩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合稱歧骨。

    (4)兩筋--指拇長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過腕關節處。

    (5)蠊恰@棠爭@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

    (6)柱骨之會上——張介賓註:「頸項之根為天柱骨」,意指頸椎。「會上」指大椎,為六陽經所聚會,釋作鎖骨。

    (7)頰——面旁的總稱。

    (8)人中——又名水溝,位於人中溝中央近鼻孔處。

    【語譯】

    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蟆⒕薰牽y笆T紓G荐瓾珒屋}輩浚ɑ崠笞擔G秩熏a迸瑁ㄋ蚰彿巹tGm歖M危赴酰芟T詿蟪Α?br/>

    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鎖骨上窩),絡於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病侯】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1)所生病:目黃,口乾,鼽衄(2),喉痺(3),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4)熱腫;虛,則寒慄不復(5)。

    【註釋】

    (1)津--此後原有「液」字,《太素》、《脈經》等無。即手陽明大腸經「主」津,手太陽小腸經主「液。

    (2)鼽衄--鼽,音求,「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3)喉痺——指咽喉腫痛,壅閉不通的見症。面赤,腮腫,甚則頸外漫腫,湯水難嚥,語言不出。

    (4)脈所過者——指本經脈所過之處。

    (5)寒粟不復——發寒抖戰,難以回溫。

    【語譯】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牙齒痛,頸部腫脹。

    本經所屬穴能主治有關「津」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口乾,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嚨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側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運用。

    凡屬於氣盛有餘的症狀,則當經脈所過的部分發熱和腫脹;屬於氣虛不足的症狀,則發冷,戰慄而不容易回暖。

    手陽明絡脈

    【循行】

    《靈樞·經脈》: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螅店驦x秮?);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2)。

    其病: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痺隔。取之所別也。

    【註釋】

    (1)曲頰偏齒--頰骨所鉤著處,曲如環形故名。上行到曲頰,偏絡於齒根。

    (2)宗脈--意指總脈、大脈,耳中為手、足少陽、手太陽、足陽明四脈所總會。

    (3)齡--齲齒,即蛀牙。

    (4)齒寒痺隔--謂手陽明之脈外受風寒,絡脈痺阻不通,可致具冷等症。

    【語譯】

    手陽明絡脈,名偏歷。在腕關節後三寸處分出,走向手太陰經脈;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經過肩蟛課唬弦2騆買⒔譴Γo椴加諮萊莞o浚黃渲佗欲磔T校備B克{奐S男磯嗑A觶ㄗ諑觶└岷稀?br/>

    其病症:實證,見齲齒痛、耳聾;虛證,見齒冷,經氣痺阻不通暢,可取手陽明絡穴治療。

    手陽明經別

    【循行】

    《靈樞·經別》:手陽明之正,從手(1)循膺乳(2)別於肩螅?)入柱骨(4)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

    【註釋】

    (1)手——指手陽明經。

    (2)膺乳——側胸和乳部之間。

    (3)肩蟆@S酥覆課弧?br/>

    (4)柱骨——釋作頸椎。張隱庵:「肩胛上之頸骨為柱骨」。一釋作鎖骨。

    【語譯】

    手陽明經別,在肩上部肩笱uΨ殖觶r擁諂呔弊蕩m胩邇唬紜e械醬開蟪Γw槭粲詵臥啵荐瑊C睪砹@壯nm諶迸璨浚V昕磎D閃魅朧盅裘鞅揪?br/>

    手陽明經筋

    【循行】

    《靈樞·經筋》:「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肩螅黃渲Y擼巡珉危婦跼蘤懂鞈狩T蛹珞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九頁);直者上出於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

    【語譯】

    手陽明經筋,起始於第二手指繞側端,結於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結於肘外側,上經上臂外側,結於肩蟛浚環殖鮒QG萍珉未Γ婦貍~腳裕恢斃械木畬蛹珞部上走頸;分支走向面頰,結於鼻旁顴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陽經筋前方,上左側額角者,結絡於頭部向下至右側下頷。

    其病症;在所經過之處可出現支撐不適、拘緊和疼痛,肩關節不能高舉,頸不能向兩側顧視。

    足陽明胃經脈

    【循行】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1)旁約太陽之脈(2),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3),卻循頤(4)後下廉,出大迎(5),循頰車(6),上耳前,過客主人(7),循髮際,至額顱(8)。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9),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10)。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11)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12),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13),抵伏兔(14),下膝髕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15),入中指內間()。

    其支者,下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本經穴〕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捨,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大腸募),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合),上巨虛(大腸下合),條口,下巨虛(小腸下合),豐隆(絡),解溪(經),沖陽(原),陷谷(輸),內庭(滎),歷兌(井)。

    〔交會穴〕睛明(足太陽),頷厭、懸厘、上關(足少陽),水溝、神庭、大椎(督脈),承漿、上脘、中脘(任脈),迎香(手陽明)。

    【註釋】

    (1)頞——音遏。鼻莖,指鼻根,又稱山根。

    (2)太陽之脈——指足太陽膀胱經。「約」或作「納」。

    (3)承漿——穴在頦唇溝中央,屬任脈。

    (4)頤——音夷。口角後,下頜部。

    (5)大迎——穴在下頜角前1.3寸骨陷中,適當下頜骨斜線部,有面動脈。

    (6)頰車——穴在下頜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關穴,當耳前顴弓上緣。

    (8)額顱——即前額骨部,在發下眉上處。

    (9)人迎——穴在結喉兩側,頸動脈搏動處。

    (10)脾——按古人說「脾」,每兼指胰而言。《難經》云:「脾,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黃庭內景經》說:「脾長一尺掩太倉。」是指胰掩於胃旁。

    (11)氣街——指經絡之氣通行的徑路。此處之氣街,是指氣沖部,當股動脈搏動處。

    (12)胃口——指胃之下口,即幽門部。

    (13)髀關——髀音俾。股外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縫匠肌外側,約平會陰。

    (14)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頭肌隆起如伏兔,故名。

    (15)足跗——即足背。

    ()中指內間——「指」通作「趾」。內間指它的內側趾縫,外間指它的外側趾縫。

    【語譯】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會迎香),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向下沿鼻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槽中(巨髎),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環繞口唇(會人中),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會承漿);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再沿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顴弓上(會上關、懸厘、頷厭),沿髮際(頭維),至額顱中部(會神庭)。

    它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沿喉嚨(水突、氣捨,一說會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通過膈肌,屬於胃(會上脘、中脘),絡於脾。

    外行的主幹: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夾臍兩旁(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進入氣街(腹股溝動脈部氣衝穴)。

    它的支脈:從胃口向下,沿腹裡,至腹股溝動脈部與前者會合。——由此下行經髖關節前(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伏兔、陰市、梁丘),下向膝髕中(犢鼻),沿脛骨外側(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行足背(解溪、沖陽),進入中趾內側趾縫(陷谷、內庭),出次趾末端(厲兌)。

    它的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分出(豐隆),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脈:從足背部(沖陽)分出,進大趾趾縫,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陰脾經。

    【病候】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1)而處;甚則欲上(2)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3)腹脹,是為骭厥(4)。

    是主血所後病者(5):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歪,唇胗(7),頸腫,喉痺,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粟,胃中寒,則脹滿。

    【註釋】

    (1)牖——音友。指窗口。

    (2)上——《素問·陽明脈解篇》作「登」,《素問·脈解篇》作「乘」。

    (3)賁響——楊上善註:「賁,謂膈也。」賁響噹指胸膈腸胃部作響。

    (4)骭厥——指足脛部氣血阻逆。

    (5)主血——胃為水穀之海,化生精微,主生營血,即所謂「營出中焦」。其經多氣多血,故主血所生病。

    (6)溫淫——指熱性病症。

    (7)唇胗——胗與疹通,指唇瘍。《甲乙經》、《脈經》、《千金》作「唇緊」。

    【語譯】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溲溲戰抖發冷,喜歡伸腰,屢屢呵欠,顏面暗黑。病發時,就厭惡別人和火光,聽到木器聲音就惕惕驚慌,心要跳動,獨自關閉房門,遮塞窗戶而睡。嚴重的則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響,腹部脹滿。這還可發為小腿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經所屬腧穴就能主治有關「血」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躁狂,瘧病、溫熱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歪,唇生瘡疹,頸部腫,喉嚨痛,大腹水腫,膝關節腫痛;沿著胸前、乳部、氣街(氣衝穴部)、腹股溝部、大腿前、小腿外側、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運用。

    凡屬於氣盛有餘的症狀,則身體前面都發熱,有餘的症狀表現在胃部,則消化強而容易飢餓,小便顏色黃。屬於氣虛不足的症狀,則身體前面都發冷、寒戰,胃部寒冷則感到脹滿。

    足陽明絡脈

    【循行】

    《靈樞·經脈》: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頂,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痺卒(1)。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2)。取之所別也。

    【註釋】

    (1)卒瘖——卒,通作猝,突然;瘖,失音。

    (2)足不收、脛枯——足不收,足弛緩鬆軟無力;脛枯,脛部肌肉萎縮,氣血虧虛所致。

    【語譯】

    足陽明絡脈,名豐隆,在距離外踝上八寸處分出,走向足太陰經;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項部(會大椎),與各經的脈氣相會合,向下聯絡喉嚨和咽峽部。

    其病症:氣厥逆,就會患喉部腫痛,突然音啞。實證,發生癲病,狂病;虛證,見足脛部弛緩無力,肌肉萎縮。可取足陽明絡穴治療。

    足陽明經別

    【循行】

    《靈樞·經別》: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1),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頞(出頁)(2),還系目系(3),合於陽明也。

    【註釋】

    (1)腹裡——腹腔之內。

    (2)頞(出頁)——頞,鼻根;(出頁),眼眶下部。

    (3)目系——眼後內連於腦者。

    【語譯】

    足陽明經別,在大腿前面從足陽明經分出,進入腹腔之內,屬於胃腑,散佈到脾臟,向上通連心臟,沿著食道淺出於口腔,上達於鼻根和眼眶下部,回過來聯繫到眼後與腦相連的組織(目系),脈氣仍會合於足陽明經。

    足陽明經筋

    【循行】

    《靈樞·經筋》: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1),結於跗上,邪(斜)外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九頁),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2),陽明為目下綱(3)。其之者,從頰結於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4),伏兔轉筋,髀前腫,頹疝(5),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6),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註釋】

    (1)中三指——即足次趾、中趾及無名趾。

    (2)(3)綱——原作「網」,此據《甲乙》、《太素》改。

    (4)腳跳堅——腳部活動感覺僵硬不舒適。

    (5)頹疝——又作「隤」。因疝氣下頹,故名。參見足厥陰條。

    (6)口僻——指口角歪斜。

    【語譯】

    足陽明經筋,起始於足次趾、中趾及無名趾,結於足背,斜向外行加附於腓骨,上結於脛外側,直上結於髀樞,又向上沿脅部屬於脊;其直行的上沿脛骨,結於膝部,分支之筋結於外輔骨部,合併足少陽經筋;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結於大腿部而聚會於陰器。再向上分佈到腹部,至缺盆處結集;再向上至頸,夾口旁,合於鼻旁顴部,相繼下結於鼻,從鼻旁合於足太陽經筋。太陽經筋為「目上綱」(上瞼),陽明經筋為「目下綱」(下瞼)。另一分支之筋,從面頰結於耳前部。

    其病症:可出現足中趾及脛部支撐不適,拘緊疼痛,足部活動感覺到僵硬不舒,股前拘緊疼痛,髀前部腫,疝氣,腹部筋肉拘緊,向上牽制到缺盆和頰部,突然發生口角歪斜,如有寒邪則掣引眼瞼不能閉合;如有熱邪則筋鬆弛使眼瞼不能睜開。頰筋有寒使筋脈緊急,牽引頰部致口角移動;有熱時則筋肉鬆弛收縮無力,所以口歪。

    足太陰脾經脈

    【循行】

    《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1),過核骨後(2),上內踝(3)前廉,上踹(4)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5)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6),連舌本(7),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本經穴]隱白(井),大都(滎),太白(輸、原),公孫(絡),商丘(經),三陰交(足三陰之會),漏谷,地機(卻),陰陵泉(合),血海,箕門,衝門,府捨,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脾之大絡)。

    [交會穴]中府(手太陰),期門(足厥陰),日月(足少陽),下脘、關元、中極(任脈)。

    【註釋】

    (1)白肉際——指四肢掌(蹠)面與背面交接的邊緣。掌(蹠)面的皮膚較厚而色淺,稱白肉,又稱赤白肉際。

    (2)核骨——張介賓註:「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其形如半個果核,故名核骨。即指第1蹠骨的頭部突起。

    (3)內踝——脛骨下端的突出處。

    (4)踹——音篆。小腿肚,即腓腸肌部。

    (5)厥陰——指足厥陰肝經。

    (6)咽——張介賓註:「咽以咽物,居吼之後。」此兼指食管而言。

    (7)舌本——指舌根部。

    【語譯】

    足太陰脾經:從大趾末端開始(隱白),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大都),經核骨(第一骨小頭後(太白、公孫),上向內踝前邊(商丘),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後(三陰交、漏谷),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地機、陰陵泉),上膝股內側前邊(血海、箕門),進入腹部(衝門、府捨、腹結、大橫;中極、關元,屬於脾,絡於胃(腹哀;會下脘、日月、期門),通過膈肌,夾食管旁(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絡大包;會中府),連舌根,散佈舌下。

    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上過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陰心經。

    【病候】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1)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2),則快然如衰(3),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洩(4),水閉(5),黃疸,不能臥,強立(6)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能用(脾之大絡……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

    【註釋】

    (1)胃脘——《說文》:「脘,胃府也。」

    (2)得後與氣——「後,指大便;「氣」,指矢氣。

    (3)快然如衰——感到病情忪解。

    (4)溏瘕洩——溏,指大便溏薄,瘕,指腹部忽聚忽散的痞塊;洩,指水瀉。

    (5)水閉——指小便不通等症。

    (6)強立——《太素》作「強欠」。可作勉強起立解。

    【語譯】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舌根部發強,吃了就要嘔,胃脘痛,腹脹,好噯氣,得到大便或放屁後就感到輕鬆,全身感到沉重無力。

    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脾」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體不能活動,吃不下,心胸煩悶,心窩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塊,洩利,或小便不通,黃疸,不能安睡,勉強站立,大腿和小腿內側腫、厥冷,足大趾不能運用。

    足太陰絡脈

    【循行】

    《靈樞·經脈》: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

    其病: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腹(1)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註釋】

    (1)腹——原作腸,據《太素》改。

    【語譯】

    足太陰絡脈,名公孫。在距離足大趾本節後方一寸處分出,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進入腹腔,與腸胃相聯絡。

    其病症:氣厥逆就揮霍繚亂,上吐下瀉。實證,見腹部絞痛;虛證,見腹部脹氣。可取足太陰絡穴治療。

    足太陰經別

    【循行】

    《靈樞·經別》: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本(1)。

    【註釋】

    (1)舌本——原作舌中,據《太素》改。

    【語譯】

    足太陰經別,從足太陰經脈分出後到達大腿前面,和足陽明經的經別相合併行,向上結於咽喉,貫通到舌本。

    足太陰經筋

    【循行】

    《靈樞·經筋》: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結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1)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

    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上(2)引臍與(3)兩脅痛,引膺中與(4)脊內痛。

    【註釋】

    (1)陰股——股的內側。

    (2)上——原作下,據《太素》改。

    (3)(4)與——原缺,據《太素》補。

    【語譯】

    足太陰經筋,起始於足大趾內側端,上行結於內踝,直行向上結於膝內輔骨(脛骨內髁部),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結於股前,會聚於陰器部;向上到腹部,結於臍,再沿著腹內結於肋骨,散佈到胸中,在內的經筋則附著於脊旁。

    其病症:可出現足大趾支撐不適,牽引內踝作痛,轉筋,膝內輔骨痛,股內側牽引髀部作痛,陰器部有扭轉疼痛,並可向上引臍及兩脅作痛,且能牽引胸膺和脊內疼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