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臣 正文 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京
    「你也知道啊,不知會朝廷一聲,就砍下一個四品知府的腦袋,不知道有多少御史參你專權、擅殺,如果不是皇上護著你,而且費學士也在旁為你說上幾句好話,恐怕現在你真的有麻煩了。」李時歎氣說道。

    「宗易兄,你沒有目睹常州的情況,不然你也會憤然的。」張信認真說道:「如果還可以重來一次的話,我一樣會這樣做。」

    「見到災民們的情況後,我可以理解你的心情,這些貪官污吏確實該殺。」李時贊成說道,隱瞞災情不報,趁機奪取百姓財物田地,射殺前來求助的百姓,無論是哪一條,都足以將他們砍殺抄家發配。

    「宗易兄,不是我妄加誹謗,只是有些朝廷的大臣們,長年身居高位,恐怕早就已經忘卻民間疾苦,絲毫不理會百姓的死活,只關心自己的前程。」張信低聲鄙視起來。

    「子誠,這話你可不能亂說。」李時小心翼翼的說道。

    「本來就是如此,江南災情如此嚴重,不思為皇上分憂,安置災民百姓,卻還在為興獻帝儀注名份爭論不休,簡直就是本末倒置。」張信憤然說道,自己將這件事情都上報這麼久了,現在才運來糧食,不知道有多少人就是在這段時間裡死去,他們有閉心有精力作口舌之爭,還不如多把心思放在賑災上面。

    李時苦笑,不知道怎麼回應張信,沉默片刻之後才肅容說道:「子誠。皇上口諭,讓你放下江南之事,盡快回京。」

    「微臣遵旨。」張信站起朝北拱手,隨後坐下輕鬆說道:「既然宗易兄已經來到江南賑濟災民,這裡也沒有我什麼事,我自然也該回京了,正好能趕上皇上大婚。」

    「子誠好運氣,可惜我只能錯過了。」李時歎氣說道,似乎非常遺憾。

    「宗易兄不用洩氣,等你回京城之後。我會把當天盛況為你轉述一遍的。」張信微笑說道,心中還真有幾分急切,不知道綠綺是否平安到家了,當初為了掩人耳目,張信悄然在常州附近下岸後,畢竟皇家船隊實在太引人注目,況且時間緊迫,宮裡急用綢緞。也耽擱不得,乾脆讓五艘大船先行回京。

    考慮到巡視各地的辛苦,張信自然不能讓綠綺一同隨行。極力勸慰之後,善解人意地綠綺這才答應下來,雖然說有陸炳和一些錦衣衛在旁保護,不會出現什麼意外。可是在沒有確認之前,張信還是有些放心不下。

    「那就要謝謝子誠了。」李時笑道。

    兩人聊了一些趣事之後,見天色逐漸暗淡,已然夜深人靜,也就相互告別,返回自己的房間休息,畢竟李時勞累了一天。剛才宴會之時雖然沒有貪杯多喝。可是在蘇州官員們的熱情敬酒之下,還是有幾分醉意的。根本沒有精神和張信秉燭夜談。

    翌日清晨,當李時宣佈張信準備回京覆命後。蘇州府的官員心中高興不已,雖然這麼久沒有再見張信處置過任何官員,可是前車之鑒就是眼前,誰敢放鬆警惕,要知道那些錦衣衛還在各府縣盤旋著呢,官員們不是笨蛋,一想就知道是張信授意的,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巴不得張信趕快回京。

    「志輔,有興趣隨我進京城嗎?」客廳之中,張信微笑詢問起來。

    因為張信從來沒有擺過架子,所以俞大猷在他面前也放得很開,哪怕張信就坐在自己的對面,俞大猷也沒有太多的拘謹,可這回聞言卻著實欏住了,以俞大猷的聰明才智,自然能聽出張信言下之意來,可是他從來沒有過這個心裡準備,一時之間也不知道如何回復張信,只好在一旁默默不語,似乎在權衡其中的利弊。

    「俞兄弟,只要你答應一聲,到京城之後,錦衣衛之中自然會有你一席之地。」知道俞大猷祖上是跟太祖皇帝打江山地有功之臣,王傑對他自然另眼相看,而且見他身手不錯,而且待人有禮,心中也有幾分愛才之心,見到張信似乎有意招攬俞大猷,王傑當然也要在一旁幫襯起來。

    「志輔,你早晚要繼承祖上百戶之職,只不過沒有經過考核而已,依我來看,以你的能力承襲百戶那是理所當然的。」張信微笑說道,言下之意不言而喻,雖然說軍戶官職世代相傳,可是也要經過兵部考核的,如果沒有通過考核的話,那麼就得不到應有的俸祿和待遇。

    俞大猷心動了,雖說他的祖上跟從朱元璋打天下,以開國功臣襲泉州衛百戶官,但是傳至其父時已歷五代,與其他軍戶一樣,家中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俞大猷也是自幼家貧,靠母親楊氏編發網和親友資助,勤學不輟,自從父親死後,向為家中地男丁,俞大猷只能支撐起這個家來。

    想到家中的清貧情況,白髮蒼蒼的母親,俞大猷心中一顫,正欲開口答應下來,可是卻忽然遲疑起來,聽張信地意思,讓是自己進錦衣衛任職,可是大明上下誰都知道錦衣衛的名聲,若是家中的親人好友知道自己成為錦衣衛,那麼他們將如何看待自己。

    「志輔,你不必急著回答我,回去再好好考慮一下。」張信微笑說道。

    「大人,在下告退。」俞大猷拱手點頭,臉上帶著幾分掙扎之色離去。

    「這個俞大猷真是不識好歹,隨大人進京即可保他前程,有什麼好猶豫的。」王傑用一種恨鐵不成鋼地語氣說道。

    「說到底還不是因為錦衣衛的名聲太差了。」白了王傑一眼,張信悠悠的回房,準備走人了。當然要收拾好行李。

    兩日後,蘇州城外河渡前,李時攜著蘇州府上下官員禮送張信起航回京。

    雖然說皇家船隊已經率先運綢緞走了,可是以張信地身份地位,根本不用自己直說,蘇州府的官員們已經為他準備好一艘豪華的大船,而且還備了划槳百多百船工,就是希望張信一路順風,早點離開江南之地。

    「宗易兄,小弟告辭了。來日京城再見。」甲板之上,張信輕笑揮手,輕快的走進船艙。

    在船工地指揮下,大船很快就起錨揚帆,見到大船真地消失在北方天際,蘇州府的官員們卻沒有感到多大地喜悅,眼前還有一位欽差要應付,在還沒有瞭解這位欽差的性情脾氣之前。他們還要繼續絞盡腦汁呢。

    「王傑,隨行地護衛安置好了沒有?」船艙一晃動,張信就明白這是起程了。心中也有一些喜悅,隨口詢問起來。

    「已經安排妥當。」王傑神態自若地說道,待在江南的這段時間裡,經常乘風破浪的。王傑早就已經習慣船上的搖晃,絲毫沒有開始下江南時眩暈的感覺。

    「志輔最後還是出現,真是可惜了。」張信歎氣說道,船都已經起航了,而俞大猷卻沒有露面。

    「俞兄弟說,家中還有年邁的母親要盡孝,只能辜負大人的一番心意了。」王傑也在一旁歎息起來。為俞大猷放棄這麼好的機會感到可惜之極。

    「算了。以他地才華,日後早晚要進京的。到時候看他怎麼躲。」張信一笑,也沒有再計較下去。而且問起其他事情來:「王傑,保山村的情況查得怎麼樣了?」

    雖然表面上不在意,可是張信還是惦記著,回到杭州地時候早就暗暗派人去調查那裡的情況了,只是最近這段時間太忙,一時之間也抽不出時間來理會這件事情而已。

    「根據杭州錦衣衛都司羅紀探回來的消息說,事情與海匪有關,這兩年不知道怎麼回事,海匪經常前去騷擾保山村那一帶的地區,保山村地村民擔心害怕之下,決心遷移到其他地方去,上虞縣令害怕負上安民不利的罪責,這才隱瞞起來,決口不提此事。」王傑回答道。

    「原來如此。」張信輕輕點頭,偏頭問道:「王傑,你覺得事情真是這樣嗎?」

    「卑職自然不相信,這分明就是借口,雖然東海匪徒侵擾繁多,但是卑職從來沒有聽說哪個村子,因為這個原因,到背井離鄉遷到他處的。」王傑冷笑說道。

    「你說的一點也沒錯,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張信點頭,古代的鄉土觀念可不是一般的固執,除非村子的人都死絕了,不然肯定有人要留在村子之中。

    「保山村地村民是被上虞知縣下令強行遷移他處地。」王傑說道。

    「原因是什麼?」張信淡然問道。

    「保山村不遠處有個梁湖村,村子就在海邊,這兩年經常有貨船從這裡起航,一去就要數月才回,而且有商人商隊在那裡集聚。」王傑回答說道:「就是在那時起,梁湖村附近的幾個村子經常受到海匪地騷擾,但是這些海匪從來不傷人性命,也不奪人財物,不過總是鬧得村民不得安寧,上報縣衙後,知縣以安全為由,下令讓他們遷移。」

    「那些村民們遷去哪了,現在情況怎麼樣?」張信問道,雖然王傑說得輕描淡寫,但是張信也明白,讓一群祖輩都生活在村子之中的人離開自己熟悉地鄉土,肯定不會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但是在官府的高壓之下,什麼矛盾衝突都只能消逝無蹤。

    「遷出時,縣衙每戶人家給了三兩銀子路費,把村民們遷到上虞最偏遠的太平山一帶,任其開荒墾田。」王傑說道。

    張信沉默不語,起身向船艙外走去,此時船已經駛進太湖,望著綠油油的湖水,清風徐徐拂面,張信輕聞清新的氣息,認真的對一旁的王傑說道:「王傑,江南是個好地方,我還會回來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