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爭之世 作品相關 資料
    春秋末期,楚國亦不失為一大強國:就其疆域而言,佔有今河南、安徽南部,湖北、湖南大部,其他諸侯強國無與倫比;就其軍事實力來說,可同當時的強國——晉國共霸中原,更非其他各國所能為之。然而如此強大之國居然被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吳國給滅掉了,實在是令人費解。要知道,對於楚國,即使是當時同樣強大的晉國和秦國也不敢覬覦什麼,更不奢望敗楚。吳國為什麼要劍指楚國?並且憑什麼有信心能使楚國一敗塗地直至亡國?這就要從一位名將說起——

    悲慘命運策劃者——費無忌

    楚平王執政時,任命大臣費無忌為世子建的少傅(協助太傅輔導世子的官員),伍奢(伍子胥之父)為世子建的太傅。世子建對他的少傅並不感興趣,並與其一向不和,而對太傅伍奢崇敬有加。費無忌心生妒忌,又恐日後世子建被擁立為王后對自己不利,於是便常在楚平王面前誣陷世子,想方設法來離間其父子,但總未奏效。

    後來,費無忌採取了以美人計配合的連環計,終使楚平王殺掉了世子建。《左傳#8226;昭公十九年》、《史記#8226;伍子胥列傳》等都多處記載了費無忌讒害世子建的三步計策。

    第一步,聘女於秦,唆父娶媳。楚平王欲給世子建定親,費無忌受命赴秦國聘定秦女嬴氏。他見嬴氏貌美異常,回國後竭力誇讚秦女嬴氏的美貌,唆使平王自己娶之,卻為世子另外聘女成親。

    第二步,託言守邊,調離世子。楚平王娶媳之後,費無忌對平王說:「楚國偏居南方,遠離中原,難與晉國爭奪諸侯,不如擴築城父(在今河南平頂山,一說在今河南寶豐,一說在河南襄城),讓世子鎮守北界,可以逐步爭奪天下。」平王聽了,非常贊同,遂讓世子建離開郢城(今湖北江陵西北),去城父防守。

    第三步,牽動連環,讒害世子。世子建去城父一年之後,費無忌對平王說:「世子建與其太傅伍奢要據城反叛了。」平王不大相信,問道:「他已做了我的世子,以後楚國就是他的了,他還有什麼可求的?」費無忌回答說:「世子為娶妻的事怨恨君王。他獨自領兵在外,結交諸侯,不久就會出兵進攻郢都。若不制裁,日後將後悔無及。」平王遂信以為真,召伍奢回郢城,欲加罪殺之。世子建事先得到風聲,帶著兒子公子勝逃到宋國去了。

    費無忌深知伍奢兩個兒子伍尚、伍員(字子胥)相當了得,不殺他們,恐日後為患。在費無忌的唆使下,楚平王一面派人去追殺世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們回來,以便一起除掉。大兒子伍尚回到郢都後,就跟父親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

    伍尚臨走前對弟弟伍子胥說:「我的才能遠不及你,你可以逃走,日後可以替父親報仇,以盡孝心。」楚平王見伍子胥未至,就派武城黑率精兵追殺。自此,伍子胥便開始了他一生傳奇而又悲慘的逃難歷程。

    傳奇的逃難歷程——一夜白了頭

    伍子胥生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當得知楚平王派兵來捕,便知父兄終不能倖免。如何是好?還是盡快逃命。但逃跑免不了要拖家帶口,可如此將托累行程,不利於逃脫;如若不帶,自己的妻子家人定會慘遭楚兵毒手。奈何?伍子胥的煩惱被妻子所識破:「大丈夫含父兄之怨,如割肺肝,何暇為婦人計耶?子可速行,勿以妾為念!」妻子說罷竟進裡屋自縊而死。伍子胥為此大哭一場,把妻子草草掩埋,收拾好行李就匆匆離去。不足半日,楚兵即至。

    據說,伍奢聽說伍子胥逃跑,曾對楚王說:「楚國君臣且苦兵矣。」後來果如其言。

    伍子胥聽說世子建逃至宋國就奔宋而去,並找到了世子建。不巧宋國發生內亂,伍子胥又帶著世子建、公子勝逃到鄭國,想請鄭國幫他們報仇。可是鄭國國君鄭定公沒有同意。世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鄭定公的權,結果被鄭定公殺了。隨後伍子胥不得不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後,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今安徽含山縣北)。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令人畫了伍子胥的像,張貼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各地官吏盤查。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他非常同情伍子胥,便把伍子胥等人接到自己家裡。東皋公有一好友皇甫訥長相酷似子胥,他想讓此人來冒充伍子胥過關。可皇甫訥那時並不在家中,他們足足等了六日還不見皇甫訥回來。伍子胥心急如焚,等到了第七日早晨,伍子胥居然鬚髮全白。「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就出自於此。適逢東皋公來告知其好友已回,但見伍子胥這般模樣,便告知於他。伍子胥起初不信,拿鏡子一照,痛哭流涕,將鏡子摔至地上,歎曰:「一事無成,雙鬢已斑,天乎,天乎!」可東皋公卻認為這恰是好事,因為這樣守關楚兵更不好辨識,正好能助其順利過關。伍子胥的確命大,若不是如此,歷史上也許就不會有他伍子胥的威名了。

    裝扮妥當之後,四人一起朝昭關方向進發,並於第二日黎明時分趕到昭關。當時正值開關時間,守關楚兵果然把守嚴密,皇甫訥很快被楚兵發現,並立即被抓獲,而伍子胥則帶著村家小兒狀打扮的公子勝乘混亂之際順利通過昭關。

    伍子胥出了昭關,害怕後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不料前面一條大江攔住了去路。伍子胥正在著急,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劃著一隻小船過來,把伍子胥渡過了江。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100兩金子。現在送給你,好歹也算是表表我的心意。」

    老漁人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還答應封告發人大夫爵位。我不貪圖這個賞金、爵位,難道會要你這把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回寶劍,辭別老漁人走了。

    伍子胥的逃難歷程可謂艱辛、離奇,如果沒有妻子的大義而死以及路人的相助,他是根本逃不出楚國的。假如我們把伍子胥放到其他任何一個朝代,歷史將難以展現出一個這樣的伍子胥。伍子胥只屬於那樣的時代。

    汝生時枉有目珠——鞭平王之屍

    在吳國,當時的吳王僚是夷昧的兒子。夷昧共兄弟四人,老大諸樊,即光父;老二余祭;老三便是夷昧;最小的是季札。其父執政之時,因四子季札最為賢能,想傳位於他,但季札推讓不納,於是就立囑於諸樊,並要求兄弟依次當政。當王位傳到季札時,季札仍然堅拒不受,夷昧之子僚便趁機稱王。公子光是季札之子,他認為本該屬於自己的王位卻被堂兄僚搶佔了,因而一直對僚懷恨在心,總想奪回王位,只是對僚身邊的掩余、燭庸、公子慶忌(這三個人在當時的吳國相當厲害,對吳王僚也非常忠心)有所忌憚,只好再尋時機。

    來到吳國的伍子胥並未急於求見吳王,而是混跡於街市之中,吹竹簫以明心志。吳國大臣被離發現了他,將其引薦給了吳王。此時公子光也看中了伍子胥,只是下手晚了一步。吳王很欣賞伍子胥,許諾要替其報仇雪恨,並拜伍子胥為上大夫,委以重任。

    公子光擔心吳王重用伍子胥後,自己奪取王位的大計愈加難以實現,便對吳王僚說:「您貴為一國之主,而他乃村野匹夫,您怎能答應他的請求?再說,楚強,我們與之作戰,勝少負多。即便取勝也只是替他一人報仇,洩了他的恨;若是不勝,會給我們的國家帶來多大的災難?」吳王覺得公子光言之有理,於是決定不去伐楚。伍子胥得知消息後,就辭了官,和公子勝到鄉下種地去了。而此時的公子光又來了一招,讓吳王與伍子胥的關係來個徹底了斷,他對吳王說,伍子胥因您不肯替其報仇,已是懷恨在心。於是吳王對伍子胥更加疏遠了。

    此後公子光就去找伍子胥,向其表達了自己的心志。並說,如果伍子胥能助其當上吳王,他會替伍子胥報仇。這不失為誘人的條件,對伍子胥來說,他可不管誰當吳王,只要能報仇就行。於是伍子胥答應了,並向公子光推薦了自己的結義兄弟專諸,準備伺機刺殺吳王僚。

    吳王僚十一年(前516年),楚平王熊居病死,昭王熊軫即位。伍子胥得知後,非常悲憤,平王已死,父兄之仇未報,這可怎麼辦?由於伍子胥報仇心切,竟然一連三天未曾進食。後來他想出一計,對公子光說:「你現在可以勸吳王趁楚君新喪攻楚,並讓其用掩余、燭庸、公子慶忌為主將,而你在行軍途中可假裝摔傷而要求返回,這是你除掉吳王僚之絕佳時機。」

    公子光依計行使。待吳師伐楚出征之後,他邀請吳王僚去家中做客,品嚐在太湖請到的一位名廚做的炙魚。這位名廚不是別人,正是專諸,他去學烤魚,正是投吳王僚之所好,以尋機刺殺吳王僚,報伍子胥的知遇之恩。吳王僚果然上當,最終被專諸刺死。而此時在外的掩余、燭庸、公子慶忌聞訊後只得逃往他國。

    此後,公子光即位,即為吳王闔閭。闔閭任命伍子胥為「行人」(掌管朝覲聘問之官),「以客禮事之,而與謀國政」,並命他主持修築國都城池,修建倉庫,鑄造兵器,編練軍隊,訓練士卒練習騎射及駕馭戰車、戰船等,準備稱霸中原。

    就在這時,伯來吳投奔伍子胥。伯本是楚國名臣伯州犁之孫。他的父親伯卻宛是楚王左尹(令尹的助手),為人耿直,賢明有才能,深受百姓愛戴,因此受到了少傅費無忌的忌恨進讒,被貪得無厭的楚令尹(國相)囊瓦所殺,並株連全族。伯僥倖逃出,聽說伍子胥在吳國混得不錯,就跑來投奔子胥。同病相憐,而且有著同樣的仇恨和仇人,伍子胥自然非常熱情,倆人一見如故。於是,伍子胥就把伯推薦給吳王闔閭以求重用,而這也為伍子胥後來的悲慘命運埋下了伏筆。

    吳王闔閭四年(前511年)秋,闔閭採納了伍子胥的提出的「先疲敝楚軍,再大舉進攻」的戰略方針,派軍攻楚邊邑夷(今安徽亳州東南)、潛(今安徽霍山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楚軍往援,吳軍即退;楚軍回師,吳又攻弦(今河南息縣南);楚再馳援,吳軍又撤。此後年年如此襲擾楚境,以致「楚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

    吳王闔閭七年,楚屬國桐(今安徽桐城北)叛楚附吳,伍子胥為達到「多方以誤之」的目的,趁機唆使楚附庸舒鳩氏(今安徽舒城)誘楚來攻。楚昭王熊軫派囊瓦率軍攻吳,闔閭則派伍子胥等率軍迎擊於豫章(今大別山東、巢湖以西,淮南、江北地區)。伍子胥將大量船隻部署於豫章地區南部的江面上,故示守勢,而將主力潛伏於巢邑(今安徽桐城、安慶之間)附近。囊瓦誤認吳軍盡在江上,遂對陸上警戒鬆懈。伍子胥則乘其不備,由側翼突然發起進攻,楚軍大敗。吳軍乘勝攻佔巢城,俘楚大夫公子繁。

    吳王闔閭九年,唐成公與蔡昭侯去朝楚之時,由於囊瓦貪求蔡昭侯所愛的皮衣、玉珮與名馬等,蔡昭侯起始不給,因而遭到囊瓦侮辱。隨後,囊瓦將蔡昭侯、唐成公一併囚禁數日。唐蔡二君回國後糾集了共17路諸侯討伐楚國,後因晉國半路退出而只好作罷。沈國乃楚屬國並未隨征,蔡國恨之,回歸途中滅了沈國,殺了沈君。楚國怪罪蔡國,於是出兵圍蔡,蔡遂求援於吳。當時闔閭認為楚已疲憊,軍力削弱,正打算趁機發起總攻。這時,伍子胥分析了敵情,並提出建議說:「楚將囊瓦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他的這一建議,利用了楚與鄰國的矛盾,使自己也師出有名,相對也增強了自己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唐、蔡兩國為楚國北方門戶,對吳而言,這兩國位處楚國側背,戰略價值極大,如果吳軍由此攻楚,則可以避開豫章地區楚軍防備較嚴的正面戰場,直趨楚都郢,更能起到戰略突襲的作用。闔閭聽後大喜,採納了伍子胥的建議,命被離、專毅輔世子波據守國都,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和伯為副將,其弟公子夫概作為先鋒,共率吳兵六萬,號稱十萬大軍,從水路渡過淮水去救蔡國。楚將囊瓦見吳兵人多勢眾,於是放下蔡國急撤,並派人入郢都告急。此後唐國也來會合,自此唐、蔡、吳三國聯合起來共同討伐楚國。

    孫武見囊瓦撤退,為了盡快追上楚軍,命人棄船登岸,率大軍沿江北陸路過三關,經過章山,直抵漢陽。而此時,楚軍屯兵於漢水之南,吳兵則屯兵於漢水之北,囊瓦自撤軍之後一直在等援軍來助,故而非常擔心吳軍會渡江來攻,但又聽說吳軍是棄舟前來,心中稍感寬慰。而此時,楚昭王派沈尹戌(即葉公之父)率精兵15000人來到漢陽。得知孫武棄船前來,沈尹戌大喜,他對囊瓦說:「吳軍素習水戰,今卻棄船而行,我率兵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境內),徵集那裡的楚軍,迂迴到吳軍的側後,毀壞吳軍舟楫,阻塞三關,切斷吳軍的歸路。你領兵渡江,我們前後夾攻,吳軍可敗。」然而沈尹戌走後,囊瓦聽信讒言,怕勝吳之後沈尹戌會位居己上,於是不用沈尹戌之計,而是自以為是,私自出擊,結果中了吳軍的埋伏,造成楚軍大敗,最後只得率殘軍退到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

    囊瓦退至柏舉之後,楚王又派(wei)射前去相助。但囊瓦主張進攻,射主張防守,兩人意見不和,繼而各自為政,互不相救。結果囊瓦兵敗奔鄭,射所領楚兵則在退歸郢都的途中被吳軍殺得七零八落,而沈尹戌也遭吳軍圍攻,力戰身亡。

    此後吳軍乘勝追擊,直逼郢都。郢都有三城(即麥城、紀南城、郢城),闔閭採用了伍子胥的策略,派伍子胥攻打麥城,孫武攻紀南城。伍子胥用計在麥城附近又築二城,東曰「驢城」,西曰「磨城」,東驢西磨智破麥城。孫武則引漳水,水淹紀南城,連同郢城都給淹了。見此情形楚昭王熊軫只得倉皇出逃。郢都沒有了楚王,自然就不攻自破。攻入郢都後,吳國君臣洗劫楚國國庫,禍亂楚國後宮。

    接著吳王闔閭又按照伍子胥之言,將楚國宗廟盡行拆毀,雖然孫武極力勸阻,但吳王根本不聽。其實,如果吳王採用孫武之計,善待楚民,讓公子勝入主郢都,則楚國定會俯首於吳國,對吳國的稱霸之計有利而無弊。可伍子胥不願善罷甘休,他請求吳王准許自己掘楚平王墓以解心頭之恨,吳王自然同意。伍子胥懷有報仇之心,有如此之想法和行為,還算可以諒解。而吳王闔閭,應該算得上是一位了不得的政治家,竟不作長久打算,不用孫武之策,只圖一時之快,真是令後人為其感到悲哀。

    找到平王的屍骨後,伍子胥「手持九節銅鞭,鞭之三百,肉爛骨折」。此後更是「左足踐其腹,右手抉其目」,並罵曰:「汝生時枉有目珠,不辨忠佞,聽信讒言,殺吾父兄,豈不冤哉!」可伍子胥還不解恨,又割下了平王的頭,並把衣物棺木全都銷毀,連同屍骨棄於荒野。

    吳軍佔領郢都後,楚國人申包胥逃到秦國。因楚昭王之母是秦女,於是申包胥向秦國求救,而秦哀公卻沒同意出兵。當時秦哀公整日沉溺於酒色,不理朝政,哪裡會顧得上救楚?說是讓申包胥等候,實際上是無心於此。申包胥請得越急,秦哀公越是不發兵。結果,申包胥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滴水不進,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終於被他感動了,說:「楚國雖然暴虐無道,但是有這樣好的臣子,怎能眼看著他們亡國?」

    於是秦哀公派兵前往楚國,並擊敗了吳軍,到此時吳王闔閭才撤兵回國。

    懸吾眼於城門——自刎身亡

    吳王回國之後,論功行賞,立伍子胥為相國,伯為太宰。吳軍撤退後,楚即復國,但因其在戰爭中國力損失慘重,暫時無力對吳造成重大威脅,於是伍子胥便勸吳王將戰略攻擊目標轉至越國。

    吳王闔閭十九年,越王允常病死,其子勾踐即位。闔閭不聽伍子胥的勸說,率伯等趁越君新立之際,發兵攻越。雙方在檇李(今浙江嘉興西南)交戰,結果吳軍失敗,闔閭也負傷身亡。其子夫差,在伍子胥的擁戴下即位為王。

    夫差為報父仇,命伍子胥積極備戰,企圖一舉消滅越國。正當吳軍準備完畢即將攻越之時,越王勾踐先發制人,於吳王夫差二年(前494年)發兵攻吳,雙方水軍大戰於夫椒(今江蘇蘇州境內)附近水上。結果越軍大敗,退回本國。吳軍乘勝追擊,攻佔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勾踐留范蠡堅守,自率殘兵5000人逃至會稽山(今紹興東南)。吳軍把會稽團團圍住,伍子胥領兵在左,伯在右。

    會稽告急,越將文種獻計說:「現在的形勢比較緊張,我們只有暫時投降才能保全自己。」原來文種早有一計在心,他素聞伯貪財好色,又知伍子胥與伯志趣不投,而現今吳王夫差更加親近伯。於是,勾踐派文種帶美女珠寶前去賄通伯。

    伯得到文種送來的禮品後,就去拜見夫差,與夫差說了文種代表越王請降之意。夫差大怒,說自己與越人有不共戴天之仇,恨不得手刃越王,怎麼能和他議和?而伯卻說:「難道你不記得孫武說的話了?『兵,凶器,可暫用而不久也』,越國雖然得罪了我們吳國,可越國已經答應了做我們的臣民,而現在,越國所有即吳王之所有,這與佔領了越國是一樣的。既然這樣,我們何必再去興師動武?如果逼人太甚了,對我們也沒有好處。」伯說的這些話聽起來確實很有道理,奸佞之人向來如此,這可是他們的拿手本領。夫差聽後,竟也認為越國已衰微,不足以成為吳國威脅,再加上他急於北上攻齊,爭霸中原,遂準備允越求和。於是夫差召見文種,並答應了他的議和請求。時早有人報知伍子胥,伍子胥急奔中軍去見吳王,得知夫差已經答應,伍子胥怒氣盈面連說不可,並進言吳王:「勾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於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讎,後雖悔之,不可食已。」(《左傳#8226;哀公元年》)又進一步從地理條件上深入勸說吳王:「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夫也已,君必滅之。」夫差不聽伍子胥之言,還是允許越國求和,並下令撤軍。伍子胥對此極為悲憤,氣得面如土色。自此,伍子胥與伯的關係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於是,便有了後來勾踐的臥薪嘗膽。

    在對待越王勾踐和越國的問題上,吳王夫差和伍子胥的看法越來越遠,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夫差對伍子胥的態度由不滿逐漸發展到疏遠冷落,並有了加害伍子胥之心。在準備再次大舉攻齊前,夫差派伍子胥使齊下挑戰書,以激怒齊國,以達到借齊國手而殺掉伍子胥的目的。伍子胥見吳王如此,料知吳國終將會被越國所滅,便趁為使去齊之際,把自己的兒子寄托給齊國鮑氏,改姓王孫氏。得知伍子胥寄子齊國之事,伯又趁機誣陷伍子胥,吳王遂以私通敵國、懷有二心的罪名,賜伍子胥以屬鏤之劍,迫使其自殺。伍子胥接劍在手,歎口氣說:「以前先王本不想立你,是我一再力爭才讓你得以即位。我助你破楚敗越,威名遠揚,現在你卻讓我去死,我今日死,明日越兵至,『掘汝社稷矣』。」他又對家人說:「我死後,請把我一雙眼睛挖下來掛在姑蘇城東門,讓我有一天能看見越國大軍從這門進來。」說完,他揮劍斷喉而死。夫差聞知大怒,恨及枯骨,就把他的頭割下來,掛在東門城樓之上。另外,把他的屍體包在皮革裡,拋在江中,名曰「鴟夷浮江」,使之葬於魚腹。

    前471年,越王勾踐果然出軍攻吳,由於吳軍數次北進攻齊,國力損耗極大,吳軍最終戰敗被圍。吳王夫差也想求和,可勾踐不答應,夫差不得不自殺,臨死前,他歎口氣說:「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

    魚腹藏劍──公子光奪位刺王僚

    據《史記#8226;吳太伯世家》記載:吳國的始祖為太伯。當年,太伯是周太王的長子。為了讓父親把王位順利地傳給自己喜歡的小弟季歷,他和二弟仲雍離開周原,悄悄出走。兩個人千里迢迢,來到荊蠻聚集的長江下游,隱居在那裡,並以德望統治了quot;斷髮文身quot;的土著百姓,建立起吳國。據傳,這件事發生在殷商末年。西周和春秋前期,由於吳國和中原各國沒有什麼來往,史書上也就缺乏有關吳國的事跡。

    春秋時期的吳國,位於長江以南,即今江蘇和浙江一帶,原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國家,被中原諸國稱為quot;蠻夷之邦quot;。公元前583年,晉景公採納從楚國叛逃到晉國的申公巫臣的策略,扶吳制楚,派巫臣到吳,用中原的乘車、射御、戰陣教吳人,又教吳人攻楚。從此,吳人開始擾楚,吞併一些附屬楚的蠻夷小國,逐漸強盛起來,到了壽夢執政時,便公然稱王。邦國強盛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便有王權的爭奪。

    覬覦王位公子光折節交友

    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余祭、夷昧、季扎。諸子之中,季扎最賢。壽夢臨死之時,欲立季扎,但季扎堅辭不受。於是壽夢將王位傳給諸樊,並約定兄終弟及,必使季扎取得王位。

    諸樊立刻要把王位讓給季扎,並說:quot;這是父王的遺志。quot;季扎回答道:quot;父王在世時,我不願位列東宮,父王歸天,我怎麼能搶兄長的王位?哥哥若再逼我,我只好出避他國。quot;諸樊拗不過季扎,只好以父命繼位。

    作了吳王的諸樊,心想:quot;我要是活到老才死,按次序傳位,傳來傳去,四弟還能繼承王位嗎?我得另想辦法。quot;於是,他親自率領吳軍攻打楚國,戰死在疆場上。

    大臣們依照壽夢的遺願,立余祭為吳王。余祭瞭解兄長的心意,說:quot;哥哥戰死,為的是要把王位盡快傳給季扎。quot;他也親自率軍去攻打越國,打了勝仗,自己卻讓越國的俘虜刺死了。

    三公子夷昧依次當立,他也不肯登基,堅持讓位於季扎,並說季扎訪問徐、魯、鄭、衛、晉諸國的時候,各國的君主和大臣沒有一個不佩服的。原來,季扎奉吳王余祭之命出聘,在魯國觀樂,品評優長,使魯人欽服。至齊,與相國晏嬰交了朋友。適鄭,與相國子產交換衣帶作為紀念。及晉,與趙武、韓厥、魏舒相友善。尤其是他訪問徐國的舉動,更是讓世人感動。季扎和徐君會談的時候,徐君很是羨慕地瞧著他隨身佩戴的寶劍。徐君沒有明言,但季扎知道他欣賞自己的寶劍。季扎很想送給他,可因為還要訪問別的國家,不能沒有防身的兵刃,只好作罷。等到季扎完成使命回來,再過徐境的時候,徐君已經死了。季扎到他得墳上去祭奠,臨走時解下寶劍,掛在墳前的樹上。隨從不明白,便問:quot;徐君已經死了,還送寶劍幹什麼?quot;季扎回答道:quot;貴在心交,我的心裡早已答應送給他,怎麼能因為人死了就失去信義。quot;這樣一來,夷昧更加敬重季扎,誠意讓位。但季扎寧死也不同意,夷昧只好自己作吳王。他採納季扎的建議,罷兵安民,和好各國,太太平平地作了幾年吳王。

    公元前527年,吳王夷昧身患重病。臨死時,他重申父兄之命,要季扎接替王位。季扎再度拒絕,並逃到邊邑延陵躲藏起來。國不可一日無君,群臣遂奉夷昧的嫡長子州於為王,改名僚,稱吳王僚。這引起了一個人的不滿,他就是壽夢的長孫、諸樊的嫡長子公子光。公子光認為:按照嫡長子的繼承傳統,王位當屬自己;按照先王傳弟不傳子的遺囑,也輪不到夷昧的兒子州於。公子光一心要發動宮廷政變,把王權奪回來。

    公子光不敢貿然行事,因為他清楚對方的實力。王僚不僅有季扎的輔佐,更有胞弟掩余、燭庸執掌兵權,他的兒子慶忌也是吳國著名的勇士。然而,公子光不消極等待。一方面,他極力表現出忠誠於吳王僚,時時處處都在為吳國效命,以鞏固自己作為王兄的地位。公元前525年、519年、518年,吳楚三次交戰,公子光表現出色,奪得楚國兩座城池,贏得朝野一片讚譽,更博得了吳王僚的信任。另一方面,公子光在暗中積極創造條件,為將來奪取王位而一磚一瓦地鋪平道路。他任命心腹被離為市吏,密令被離借在市場任職的方便搜羅奇能異士,以為己用。

    這一天,被離閒遊街市,見個赤足破衣、披髮垢面的狂人,手持斑竹管簫,吹奏乞食,辨聽簫音,淒苦哀惋,細觀人相,驚其面貌,恭請茶肆,彼此交談,十分傾心。被離這一留意,竟為吳國日後稱霸中原發現了一個大人才。這個佯狂吹簫的人並非等閒之輩,他便是楚國名臣伍子胥,因其父兄為楚王所殺,逃奔吳國。

    被離與伍子胥的交談,早有人報知吳王僚,吳王僚召其入見。被離一邊使人私報公子光,一邊讓伍子胥沐浴估衣,同去晉謁。交談之中,吳王僚為伍子胥的才辨所折服,當即拜為大夫。伍子胥說及父兄冤仇,頭髮上豎,目眥盡裂,乞請吳王舉兵伐楚。吳王僚憐其孝順,猶豫片刻,答應了他的要求。

    公子光素聞伍子胥的智勇,有心把他網羅在自己的門下,就去見吳王僚,勸他說:quot;吳楚結怨已久,臣身臨作戰,難獲大勝。如果單純為子胥興師,勝則洩匹夫私恨,敗則讓邦國受辱。伍子胥勸大王攻楚,不是為了我國,而是為了替父兄報仇。大王要打仗,退一步說,也要做好準備,挑選時機,才能馬到成功。現在只憑子胥的一句話,就要興兵出師,大王豈不是為了別人洩憤而不顧社稷榮辱嗎?quot;吳王僚覺得有理,便疏遠了伍子胥。

    伍子胥料到公子光入諫必然別有用心,在吳楚交戰問題上花費口舌,使吳王改變初衷。他隨班入朝,向吳王僚辭職。公子光對吳王僚說:quot;伍子胥因為大王不肯發兵,所以辭職不幹。這種人用之無益,送他幾畝地,讓他躬耕自養算了。quot;

    伍子胥辭職後,公子光帶著粟米美酒,私下前來拜訪。兩人各言心志,一個願意相助奪權,一個允諾興師復仇。伍子胥藉機薦舉了壯士專諸。

    專諸是吳國堂邑(今江蘇六合北)人。伍子胥從楚國逃奔吳國時,在路上遇見專諸與人格鬥,怒氣衝天,勇不可擋,非常欽佩。不料過了一會兒,專諸聽見妻子叫他,竟然俯首帖耳,從命而歸。伍子胥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前詢問:quot;你剛才盛怒之下,令人膽戰心驚,為什麼卻對一個弱女子如此順從?quot;專諸答道:quot;你這個人說話怎麼這麼難聽?你看我的相貌,是那種愚蠢不堪的人嗎?告訴你,屈服於一人之下,必能凌駕於萬人之上!quot;伍子胥對他的回答十分讚賞,又觀察他的相貌,見其口闊目深,熊腰虎背,氣度雄偉,知道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俠義之人,臨難可以托命,於是與他結為莫逆之交,以備將來之用。

    聽了伍子胥的介紹,公子光邀請他一同去探望專諸。專諸見伍子胥同一位衣著華麗的貴公子來訪,連忙出來迎接。伍子胥為雙方引見後,公子光捧出好些金帛作為見面的禮物。專諸堅辭不受。經伍子胥反覆勸說,方才接受。就這樣,三人成了朋友。公子光見專諸家境貧寒,便經常派人送去粟肉布帛,自己也不時前去問候。專諸對此非常感激,表示願為差遣,以報答公子光折節相交的知遇之恩。一天,公子光向專諸詳細地複述了祖父傳弟不傳子的遺囑後說:quot;兄終弟及,季扎王叔讓位,王權宜重歸嫡長,嫡長之後,捨我其誰?!王僚貪位恃力,不肯退讓,我力弱不足以圖大事,欲請壯士相助。quot;專諸慨然應許,問道:quot;不知王僚有何嗜好?凡事輕舉無功,要殺王僚,得投其所好,順著他的習性靠近他。否則,王僚防守嚴密,難於下手,即便下手,也不能作到萬無一失。quot;公子光想了想說:quot;王僚喜滋味,特愛吃魚。quot;於是專諸動身前往太湖,尋找名廚,學習製作魚炙的手藝。他專心致志地學了三個月,魚炙的手藝已經十分精湛,便返回都城,待公子光之命。

    投其所好專諸獻魚刺王僚

    一天,公子光對伍子胥說:quot;專諸已精魚味,有什麼法子才能接近王僚呢?quot;伍子胥回答說:quot;事情不那麼簡單,公子慶忌時時隨侍王側,掩余,燭庸並握兵權,欲除王僚,先得把這三個人打發出去,方能行事,萬萬不可輕舉妄動,引起對方的警惕。quot;公子光沉吟半晌,恍然醒悟,使伍子胥暫回田野,耐心等待時機。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死了,太子珍繼位,是為楚昭王。伍子胥聽到殺父仇人壽終正寢,頓足大哭,為自己不能手刃仇人而淚流不止。一連三夜,他碾轉難眠,終於想出一個主意來,急忙找到公子光,對他說:quot;現在楚平王死了,新王年幼,朝廷裡沒有忠良之臣,如果此時奏過王僚,乘楚國喪亂之際發兵南伐,他必然同意,我們便可乘機圖謀大事。quot;

    公子光道:quot;如果吳王派我為征伐統帥,怎麼辦呢?quot;

    伍子胥早已想好了對策,侃侃對答道:quot;公子可以說上次征楚時從戰車上掉下來扭傷了腳,吳王就再不好派您了。您不出征,吳王肯定要派掩余和燭庸為統帥……quot;

    公子光再也掩飾不住自己的興奮,打斷了伍子胥的話:』還有慶忌呢?quot;

    慶忌是吳王僚的長子,筋強骨健,有萬夫不擋之勇。據說有一次他命令屬下向自己的心窩射箭,沒料到一支支飛箭竟然全被他接了下來,令旁觀者驚歎不已。公子光對他甚為忌憚。

    伍子胥笑了笑,接著說道:quot;可以建議王僚派慶忌出使鄭國和衛國,聯絡他們一起攻伐楚國。這不是一計而除去三翼嗎?王僚之死指日可待了!quot;

    公子光沉吟了一會兒,又問道:quot;三翼雖去,王叔季扎依然在朝,他豈能容我行篡王位?quot;

    伍子胥胸有成竹地說:quot;這一點我也想過了。吳國和晉國剛剛修好,派季扎出使晉國聯絡感情,同時觀察中原各國情況,不是名正言順嗎?王僚好大喜功,並且疏於計謀,必然聽從您的建議。待到季扎出使回國,公子的大事已定,難道還能再談什麼廢立之事嗎?quot;

    公子光突然下拜,眼含感激的淚水。哽咽著說:quot;我得先生相助,真乃天賜啊!quot;

    公子光依計而行,王僚不明底細,欣然聽從他的意見,使胞弟掩余、燭庸率師伐楚,季扎聘晉,慶忌糾合鄭、衛,四個心腹同日離開都城。王僚身邊,只留公子光居國。公子光篡奪王位的計劃可以實施了。

    行事之前,專諸回家探望母親,不言而泣。母親知道他割捨不下自己,對他說道:quot;諸兒哭什麼呢?難道是公子光想要用你了嗎?我們全家受公子恩養,大德當報,忠孝自古就難以兩全,你就去吧,不必惦念我。你能成此大事,名垂後世,我就是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的。quot;專諸聽罷,更加悲從中來,依依不捨。母親說:quot;我想喝點水,你到河邊的清泉舀一點吧。quot;專諸不敢稍違母命,取回泉水後卻不見母親,驚問妻子,妻子說,母親說身體睏倦,閉門思臥。不要我去打擾。專諸有點疑心,推開窗子進入室內,發現母親已經自縊身亡。專諸含淚葬母,毅然離家直往公子光府邸。

    四月裡的一天,公子光入宮朝見王僚,談了一會兒國事後,趁興邀請說:quot;有庖人從太湖來,新學炙魚,味道鮮美異常。臣不敢私匿,請大王辱臨下捨品嚐。quot;王僚含笑點頭。公子光夜伏甲士,大備宴席。伍子胥暗率勇士百人,在外接應.

    次日清晨,王僚入告母親說:quot;公子光烹魚相請,兒臣前去赴宴。quot;母親勸阻道:quot;公子光對你繼承王位心懷不滿,經常流露出愧恨怨怒之色,此次相請,諒無好意,不如推辭不去。quot;王僚道:quot;兒臣為王,已非一載。君臣名分早定,誰還敢有異議!此次赴宴,何懼之有?quot;話雖這麼說,王僚也怕遭到不測,內穿重甲,外罩袞服,自帶百名衛士,又陳設師旅,從王宮直到公子光的府門,士卒相望,護衛森嚴。

    王駕進門,公子光跪拜迎接,君臣相攜入席。王僚居中而坐,公子光一側相陪。王僚的親信,佈滿堂階,舉刀的衛士,不離左右。庖人上菜,在庭下被搜身更衣,在衛士交戟的寒光下膝行向前。獻饌的庖人,個個嚇得面如土色,哪敢仰視。見此情景,王僚心中稍安。

    酒酣之際,公子光佯稱足疾,藉故離席,進入密室。王僚正吃在興頭上,毫不疑心有變。

    不一會兒,專諸端著一大盤炙魚出現在庭下,如前搜行。沒有發現意外,便許他膝行進奉。那盤中的紅色鯉魚,香氣直衝鼻孔,兩鰓一張一合,居然活著。王僚的眼睛驚異地看著紅鯉魚,張著嘴,恨不能馬上就能吃到嘴。專諸將魚盤放在王僚的几案上,突然從魚腹中抽出一支短劍來,猛地向王僚刺去。王僚猝不及防,專諸手勢又重,當時刺入鎧甲,穿入心臟。吳王僚悶哼一聲,倒地身亡。衛士親信,驚呆之餘,一擁而上,刀戟並舉。壯士專諸,轉眼間便被砍成肉泥。

    堂中頓時大亂,公子光率甲士殺出,伍子胥從外殺入,兩下合兵,殺散吳王僚的人眾。公子光乘車入朝,伍子胥擁兵護衛,聚集群臣,宣佈王僚背約自立的罪行,然後對大家說:quot;不是我貪圖王位,實在是王僚不守先君遺命。光暫居大位,等待王叔季扎返國,就把王位讓給他,光願北面稱臣。quot;事已至此,理由堂皇,諸臣誰敢多言,自去送死?

    王僚被刺殺以後,公子光自立為王,號闔閭。闔閭厚葬專諸,封其子專毅為上卿,拜伍子胥為行人,委以國政,又升被離為大夫。同時散財發粟,賑濟窮民百姓,使剛剛經過一場政變動亂的國家很快便安定下來了。

    掩余、燭庸出師不利,被困在楚地潛城一帶,聽說吳都政變的消息後,扔下部隊,扮作小卒,分別逃到徐國和鍾吾。但這兩個小國不敢得罪吳國,他們又亡命楚國。

    王僚的長子慶忌在奔赴鄭、衛的途中,便聽到了父親被殺的消息,慌忙改道逃命。闔閭派人追殺,慶忌棄車飛奔,隱入山林。追兵追趕不及,集弓矢猛射,慶忌探手接箭,反擲過來,傷了不少人。闔閭命邊邑嚴加防守。

    不久,季扎自晉國出使歸來,知道王僚死了,逕去墓地,舉哀憑弔:quot;您交付我的使命,我已如願完成,特來覆命。quot;闔閭也去墓地,以王位相讓,說:quot;這是祖父之意,侄兒不敢忤逆。quot;季扎歎息著說:quot;費心謀求,怎能讓人。國無廢禮,民無廢主。能立者即為國主。我若嗣位,早成大典,何必奪侄子王位。quot;一席話說得闔閭滿臉通紅,再也說不出話來。季扎守臣位,終以政變為國恥,從此退避延陵,不問政事,後來老死在那裡。據說,孔子曾親題其碑:quot;有吳延陵季子之墓quot;。

    苦肉定計要離破家刺慶忌

    伍子胥見吳國國勢日見昌大,於是請求發兵伐楚。闔閭表示,既然你伍子胥幫助我成了大業,我一定幫助你復仇,但我有一個心腹大患,大患不除,我食不甘味,寢不安席。伍子胥當然明白,王僚的弟弟和兒子尚在國外,掩余、燭庸不足為患,惟有慶忌有萬夫不擋之勇,而且性情剛烈,據說正在操練兵馬,發誓要滅吳梟其仇人之首。於是,伍子胥便把吳國另一個勇士要離推薦給闔閭。

    要離是伍子胥的至交,又是一個傳奇的人物。其人身材瘦弱矮小,但勇武超群,又善於計謀。市井之中,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故事。據說齊國著名的武士椒丘欣也曾遭到他的折辱,甘拜下風。

    當時,椒丘欣作為齊王的使者前往吳國。在渡過淮水的時候,飲馬於渡口。掌管渡口的小吏警告他不要這樣做,因為水中有一種怪物,時常出沒,害死飲水的馬匹。椒丘欣不以為然:quot;我是天下著名的壯士,什麼怪物敢來搗亂?quot;不料怪物果然出現,把正在飲水的馬拖入水中吃掉了。椒丘欣大怒,赤膊揮劍,跳入水中,和那個怪物一連廝殺了好幾天,終因氣力不支,退回岸上,眼睛被那怪物弄瞎了一隻。到了吳國之後,有一次參加朋友舉行的宴會,椒丘欣自持曾與水怪搏鬥,傲慢無禮,出口不遜,盛氣凌人,弄得來客非常惱火,但又不敢和他較量,只好忍氣吞聲。當時要離也在場,就坐在椒丘欣的對面,見其如此狂妄,便斥責道:quot;我聽說,勇士之鬥,與日月戰不變色,與鬼神戰不後退,與敵人戰不求饒。出生入死,不受侮辱。你與水怪搏鬥,不僅丟失了馬匹,還弄瞎了一隻眼睛,留下殘廢之身,徒有勇武的虛名。這是壯士的羞恥!你不死在搏鬥場上,卻偷生而還,苟延殘喘,居然還好意思在這裡裝模作樣!quot;椒丘欣受到這頓辱罵,怒恨交加,決定晚上找要離算帳。

    要離回到家中,告訴妻子說:quot;我今天在宴席之上當眾羞辱了椒丘欣。此人懷恨在心。晚間一定會找上門來決鬥。請你晚上不要把門關上。quot;

    夜幕降臨之後,椒丘欣來到要離的住處,見大門洞開。毫無防範,便徑直闖入內室。只見要離披頭散髮,臥於床榻之上,絲毫沒有懼怕的神色。椒丘欣一個箭步衝上前去,手持利劍,厲聲問道:quot;你已經犯了三個致命的錯誤,你可曾知道?quot;

    要離答道:quot;不知道。quot;

    椒丘欣道:quot;你當眾羞辱我,,這是第一個;回家以後不關緊大門,這是第二個;睡覺時不加守衛,這是第三個。你犯了這三個錯誤,死了不能怪我!quot;

    要離非常鎮靜地對椒丘欣說:quot;我並沒有犯什麼錯誤,倒是你做了三件虧心事,你知道嗎?quot;

    椒丘欣聲稱不知。

    要離對他說:quot;我在上千人面前羞辱你,你卻不敢當眾復仇,此其一;夜至私宅,登堂入室,偷偷摸摸,鬼鬼祟祟,此其二;手持利劍,抓住我的頭髮,口出狂言,此其三。你做了三件虧心事,反而來恫嚇我,是不是太卑鄙了?quot;

    椒丘欣聞言,丟下手中的利劍,慚愧地說:quot;人們都畏懼我的勇武,不敢正視我一眼。要離居然凌駕於我之上,這才是天下真正的壯士!quot;此事傳開,要離之勇名聞天下。

    闔閭早已知道要離的大名,聽伍子胥一說,連忙傳令接見。殿堂上,闔閭見要離貌不出眾,身材矮小,大失所望。礙於情面,不得不客套幾句。要離看出闔閭的心思,大言道:quot;小民出身草野,身弱無力,一陣大風也許就能把我刮倒。但大王若得公子慶忌,我可以把他殺掉!善殺的人,在智不在力。專諸近王僚,一劍要了命;小民近慶忌,豈有他的活路!quot;

    闔閭為他的豪氣所動,不禁刮目相看,連忙賜座,親自把盞。酒後,二人和伍子胥一起研究,制定了一個謀刺慶忌的方案。

    一日早朝,伍子胥哭拜在地,懇請吳王發兵攻楚,說是父兄大仇不報,難能竭力國事,同時推薦要離為大將。闔閭冷笑道:quot;要離鼠頭獐目之輩,給寡人開個心還湊合,讓他領兵打仗,豈不令楚人恥笑?況且寡人邦國未靖,不堪興師。quot;

    要離被楚王當眾挖苦一通,肺都要氣炸了。他實在難以忍受,推開眾臣,躍班而出,用右手指著闔閭罵道:quot;侮辱臣下,好生無禮。不用我倒也罷了,人家伍子胥可是為你立了汗馬功勞,你還親口答應要替他父兄申冤。如今卻說了不算,身為一國之君,竟然如此輕諾寡信、忘恩負義,怎作臣下表率!quot;

    闔閭聞言大怒,大聲喝道:quot;國家大事,匹夫豈能多言?你敢揚手辱罵寡人,真是大逆不道。來人哪,砍去他的右臂,押進大獄,聽候發落!quot;

    衛士擁上前來,動手舉刀,砍下要離的右臂。要離昏倒在地,被押進大獄。他的妻子也受到了牽連,被囚於女牢。伍子胥耷拉著腦袋歎著氣,群臣鴉雀無聲,哪個敢上前求情?

    過了幾天,伍子胥買通獄吏,將要離偷偷放走了。闔閭得知要離逃走,異常憤怒,從獄中提出要離之妻,遊行街衢,殺頭示眾。

    要離逃出吳境,一路哭訴,訪得慶忌在衛,便去投奔。慶忌見他少了右臂,問其原委,沒說什麼就收下了他。不久,心腹從國都探事歸報,言及要離妻子已被焚棄街市。要離目中噴火,指天發誓,定要手刃仇人。慶忌壯其語,坦然不疑,問道:quot;闔閭得伍子胥輔佐,國中大治。我等兵微力薄,何時能洩此胸中怨氣?quot;

    要離答道:quot;伍子胥幫助闔閭殺君奪位,原打算借兵伐楚,為父兄報仇。豈知闔閭得位之後,安享富貴,不肯替子胥興師。伍子胥對此甚為不滿,我這次有幸逃脫,全靠他鼎力相助。他曾表示,公子如肯為伍氏報仇,他願助公子一臂之力。quot;

    慶忌聞言大喜,立即命人修造戰船,訓練兵馬,著手做伐吳的準備。要離鞍前馬後,不辭勞苦,出謀劃策,廢寢忘食。慶忌倚為心腹,十分信任。

    三個月後,兵船舟師準備就緒。慶忌帶著大批人馬,沿著長江水路,順流而下,打算偷襲吳國。慶忌坐在船頭,要離執矛侍立。船行江心,江面刮起大風。站在上風口的要離,藉著風力,突然將長矛刺向慶忌,一下子刺穿了胸膛。慶忌忍痛將要離倒提起來,頭朝下浸入水中,提起,浸入,如此三次。要離被嗆得半死不活,仍然緊閉著嘴巴,一言不發。接著,慶忌將要離放在自己的腿上,撫弄著他的濕發,笑著說:quot;你膽敢對我行刺,算得上天下的勇士!quot;

    左右衛士橫劍要殺死要離,慶忌擺手勸阻:quot;我已經活不成了,再殺了要離,豈不是一日之中連殺兩位勇士?你們千萬不要加害於他!quot;說罷,推開要離,拔出身上的長矛,倒地身亡。

    慶忌的衛士遵從遺命,送要離渡江。上岸以後,要離心中突然湧上一陣惆悵。沉吟良久,他方才抬起頭來,環顧眾人苦笑道:quot;想不到慶忌如此英雄,竟然死於我這殘疾匹夫之手。我殺妻以事吳王,不仁;為新君而殺故君之子,不義;欲成名揚世而殘身滅家,不智。不仁、不義、不智,有此三種罪孽,我還有什麼面目苟活人世!quot;說罷,抽出寶劍,砍斷自己的手足,投江而死。

    舟師將士收拾慶忌、要離屍體,去見闔閭。闔閭見狀大喜,重賞降卒,以上卿之禮,安葬要離,使其與專諸的墳墓並列;用公子之禮葬慶忌於王僚墓側。不久,又派兵襲殺掩余、燭庸,徹底清除了威脅王位的內患。

    王位鞏固以後,闔閭採納吳子胥的quot;三軍繼之quot;的策略,頻繁騷擾楚軍,使其疲於奔命。柏舉之役後,吳軍五戰五捷入郢都。吳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終報父兄大仇。

    闔閭開疆拓土,為其子夫差北上稱霸奠定了基礎,也給吳國伏下了宗廟斷祀的危機。公元前473年,吳國為越王勾踐所滅。此時,據闔閭去世僅僅隔了二十三年。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