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風雲錄 煮酒論史 第十二章 旌旗未卷 第十九節
    第十二章旌旗未卷第十九節

    十二月三十,晉陽,龍山。

    清晨,長公主,晉陽的文武大臣和他們的夫人,晉陽的大儒名士等數百人趕到龍山祭祀宗廟。

    本朝祭祀宗廟,春以正月,夏以四月,秋以七月,冬以十月及臘,一歲五祀。

    長公主梳墮馬髻,身著祭服,頭帶步搖,耳懸簪珥,佩四采赤綬,雍容華貴,儀態萬方,排在祭祀隊伍的最前面。

    丞相李瑋緊隨其後,身著九章紋祭服,頭戴九旒冕冠,佩三采綠綬,氣宇軒昂。

    不其侯伏完、大將軍李弘、太尉張燕、右衛將軍呂布站在李瑋的身後,他們同樣戴著九旒冕冠,著九章紋祭服,但腰間所佩的是兩采紫綬。李弘臉色有些難看,他的身體非常虛弱,在天寒地凍的宗廟裡待長了,有些支撐不住。張燕和呂布站在他身邊,小心翼翼地扶著他。不其侯看到這一幕,心中十分感慨,曾經縱橫捭闔,無敵天下的大將軍,在歷盡二十多年的征伐後終於倒了下去,這只強悍的豹子最終還是無法逃過歲月無情的摧殘。望著李弘消瘦的身軀,高聳的顴骨,深陷的眼窩,長髮中的縷縷白絲,伏完心中酸楚,禁不住仰天長歎。

    大鴻臚劉冥、并州刺史張白騎、度遼將軍徐晃、輔國將軍燕無畏等九卿大臣和秩俸中兩千石、兩千石等大臣戴七旒冕冠,著七章紋祭服,腰佩三采青綬,依次排在後面。大鴻臚劉冥昨天晚上才趕到晉陽,他帶來了幾十車宮廷典禮用的物品,還有幾十車朝廷諸府和長安大臣們贈送給大將軍和長公主的賀禮。

    匈奴大單于劉豹、東部鮮卑王柯比熊等外族王也和漢臣一樣,冠旒冕,著祭服,靜靜地站在隊伍裡。劉豹這些年參加過各種典禮,熟悉大漢禮儀,習以為常了,而柯比熊卻是頭一次參加,既新鮮又好奇。

    其他諸如公卿列侯,秩俸中兩千石、兩千石等級別官僚的夫人,秩俸千石以下的各級別官吏,戴冠著服皆尊卑有別,並按尊卑先後順序站好位列。

    禮儀官黃岳與九賓司隨立殿前。黃門鼓吹、樂工、青伎置於大殿兩側。

    晝漏巳時一刻上水。(相當於現在九點十五分。)

    鐘鳴。

    治禮官黃岳高呼:「禮……始……」

    「咚咚咚……」鼓聲雷鳴而起。

    謁者治禮引客。長公主、丞相李瑋和公聊大臣魚貫進殿就位。

    鼓擊三通乃止。

    主祭人長公主上行。

    治禮官黃岳面向西方,縱聲高呼:「上祭……迎……」

    擊鼓九通,鳴金九響,接著太樂樂工齊奏《雲門》之曲,太樂舞伎起《雲門》大舞。一時間鍾、磐齊響,金石震天。舞人聞鼓而進,擊鐃而退,整齊劃一。樂舞和諧,氣氛莊重。

    長公主盈盈跪下,行三跪九叩大禮。丞相、公卿大臣跪拜。殿外陪祭大臣和大臣們的夫人跪拜。

    長公主默默禱告:高祖、世祖、父皇、列祖列宗、保佑陛下,保佑天下蒼生,保佑大漢……

    父皇,女兒要出嫁了。十七年來,女兒遵從你的囑咐,沒有讓大漢傾覆,也沒有讓漢祚斷絕,女兒盡力了。女兒沒有辜負你的期望。你知道女兒要嫁給誰嗎?女兒要嫁給豹子大哥,嫁給大漢最大的英雄,嫁給你最信任最喜歡的人。豹子大哥沒有辜負你的重托,他統率幾十萬北疆將士征伐天下,力挽狂瀾。他和他的兄弟們用鮮血和生命撐起了傾覆在即的大漢,在滿目瘡痍的廢墟上重建了大漢。但他傷痕纍纍,精疲力竭了,他從此不能再騎馬,從此不能再帶著鐵騎馳騁沙場。不過你的孫子長大了,他聰明強壯,他接過了豹子大哥的戰刀,承繼了豹子大哥的勇武,他將來一定會像孝武皇帝一樣,鑄造一個空前強盛的大漢。父皇,你可以放心地閉上眼睛安息了,大漢不會倒,漢祚不會滅絕,永遠都不會。

    長公主想起十七年來的風風雨雨,想起十七年來艱難困苦,想起十七年來為了護佑大漢而死去的英靈,想起十七年來死在戰亂中的無辜生靈,不禁悲從心生,淚如雨下。

    「獻……」

    黃岳的喊聲驚醒了沉浸在悲傷中的長公主,她緩緩站起來,向先祖敬獻五穀。

    殿外樂工奏《咸池》之曲,舞伎起《咸池》大舞。

    祭祀典禮在呼嘯的風雪中繼續。

    長公主「亞獻」三牲,「終獻」鮮果。

    太樂樂工連奏《大韶》、《大夏》之曲,舞伎連起《大韶》、《大夏》之舞。

    「終獻」畢,祭享酌酒,讀祭文。

    丞相李瑋高聲誦讀《祭文》,洋洋灑灑,長篇大論,抑揚頓挫,慷慨激昂。

    李弘跪坐良久,頭暈目眩,腿腳麻痺,不得不以手撐地,極力穩住身體。李瑋的祭文他一個字都沒聽進去,腦子裡一直想著儒道相融的事。

    昨夜他和李瑋談了很久,雖然李瑋說得頭頭是道,信心十足,但他和張燕一樣,對推行道儒相融之策完全沒有把握。因為王莽新朝時期為緩和朝野上下的矛盾,緩和社稷危機,曾發動了一次聲勢浩大的以「復古」為主要內容的改制,其中就包括儒學改良。但王莽改制失敗,新朝崩裂,儒學改良也隨之失敗。

    這是個教訓,血淋淋的教訓,前人之事,後人之師。李弘和張燕因此非常擔心重蹈覆轍。

    自孝武皇帝獨尊儒術後,儒家經學一統天下,但當時選拔賢良以「設科射策」為主,儒生們不得不拘泥於「師法、家法」。儒學因此無法避免地走向僵化,形成了「徒為章句」的繁瑣學風。儒學由僵化而進一步神化,既無法以道德教化百姓,也無法幫助朝廷穩定社稷,天下亂象漸顯。這時一部分儒士試圖尋找解決危機的辦法。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改良儒學,而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揚雄和劉向、劉歆父子。

    揚雄認為改良儒學,首先要向先秦儒家之外的其他諸子學習,尤其是把道家學說的長處加以吸收,極力要求恢復儒家正統學說。這個辦法等於否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學,否定了今文經學,所以沒人理睬。劉向、劉歆父子於是換了個辦法,致力於復興先秦諸子學,重新研究和整理諸子百家的著作與學說,從諸子學說中吸收長處改良今文經學,繼而推出了一個試圖推翻今文經學的古文經學。

    王莽改制失敗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一點是損害了當時王公貴族、官僚士人和富豪大族的利益。今文經學不但是國策的基礎,也是這些人賴以生存的「金飯碗」。你把這些人的「金飯碗」砸了,把有利於他們生存的國策基礎推翻了,他們當然會毫不猶豫地把你腦袋砍了。所以,王莽改制失敗,很大原因還要歸結於當時的儒學改良。

    李弘很害怕。目前的情況和當年很相似,皇權淪落,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外有邊疆的憂患,內有叛逆大軍虎視眈眈,主掌朝政的以李瑋為首的北疆改制系大臣和當年以王莽、劉歆等人為首的「復古」改制系大臣在思想上、諸多改制之策的制定和推行上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只不過一個是在廢墟上重建社稷,試圖中興大漢,一個是在搖搖欲墜的「大廈」上修修補補,試圖重振社稷。兩者目的相同,而基礎卻不同,所以到目前為止李瑋的改制派還能控制局勢。

    王莽當年為了轉移朝堂上的重重矛盾,打算利用征伐之策來剷除對手,所以他固執己見不聽勸諫,出兵討伐西域,結果大敗,繼而引爆了矛盾,綠林、赤眉揭竿而起,天下豪雄乘勢雄起,王莽的新朝瞬間崩潰。今天的李瑋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他也在朝堂上矛盾最激烈的時候出兵平叛,結果也是一場大敗,僥倖的是,因為自己的病倒導致局勢驟然緊張,從而及時遏制了這場一觸即發的矛盾,沒有讓朝堂形勢進一步惡化。

    但李瑋沒有放棄。他是大漢的丞相,他的目標就是中興大漢,他要解決自己所面臨的急迫問題,所以他通過張燕提出的儒道相融之策立即想到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朝堂矛盾的辦法,那就是儒學改良,這個曾經導致王莽新朝轟然倒塌,導致社稷敗亡生靈塗炭的王朝根基。

    劉歆的儒學改良之策是在儒家經學上的改良,是屬於儒家學說內部的改良,而李瑋的儒學改良之策近似於大儒揚雄的理念,是援道入儒,是兩家截然不同的學派之間互補長短的一種改良。當年的劉歆為了儒學改良,付出了一生的清譽,最後付出了生命,由此可見儒學改良的阻力之大,也由此可以預見李瑋的儒學改良之策將要遭遇何等強烈的反擊。

    李瑋說干就要干,他有李弘和長公主給他做支撐,他不怕,但李弘怕,李弘不敢幹。這場大病讓他元氣大傷,華陀和張機都說了,這輩子也不要騎馬了,最好也不要再去打仗了。當然,你想早點死,對自己生命無所謂,那就可以為所欲為。李弘不想死,他還想看到大漢崛起的一天,看到大漢百姓安居樂業的一天,所以他決定接受華陀和張機的意見,老老實實在晉陽待著。但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大漢一步步走向振興,不需要他馳騁疆場了,否則他還是要衝鋒陷陣。

    李瑋的儒學改良之策如果失敗了,如果天下再次大亂,如果小天子控制不了局勢,自己就不得不再上戰場。上戰場是小事,自己早點死也是小事,但生靈塗炭是大事,社稷傾覆是大事。這個責任自己承擔不起,根本承擔不起啊。

    「受胙……」

    樂舞頓時一變,樂工奏《大濩》之曲,舞伎起《大濩》之舞。絲竹鍾磐之聲響徹山野。

    李弘思緒被打斷,在張燕和呂布的左右扶持下,搖搖晃晃地站了起來。長公主回過頭來關切地看著他,李弘努力衝著她笑笑,示意她繼續主持祭典。

    長公主下拜受胙。(接收胙肉。)

    「撤饌……」

    黃岳高呼之後,長公主和眾臣起立,各自長長吁了一口氣,祭典總算要結束了。

    長公主乘著小憩的短暫時間,走到了李弘身邊,「還支持得住嗎?」

    李弘幾乎半靠在呂布的身上,疲憊不堪地點了點頭。長公主看到李弘眼裡的血絲,馬上轉頭瞪著李瑋,沒好氣地問道:「你有什麼重要事?為什麼不對我說,卻把大將軍拖一夜?」

    李瑋剛才高聲朗誦了長長的祭文,正口乾舌燥嗓眼冒煙,愣了半天沒說話。

    張燕輕輕拍了拍李弘的後背,小聲安慰道:「我們不能急,千萬不能急。這件事兩年不行就三年,三年不行就五年、十年,總之要時間,要時間,欲速則不達啊。」

    李弘若有所思,緩緩點頭。

    「咚咚咚……」鼓擊三通。

    「跪……」黃岳的叫聲再度響起,長公主和眾臣跪倒。

    樂舞突變,雄壯激昂,恢宏壯麗。樂工奏《大武》之曲,舞伎起《大武》之舞。歌伎高唱:「於皇武王!無競維烈。允文文王,克開厥後。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送……」

    長公主三跪九叩,由謁者引導,退坐東廂。丞相、太尉、大將軍等公、侯三跪九叩,也入東廂。其餘九卿等大臣、大臣夫人進殿三跪九叩後,由賓司引導,自殿兩側魚貫而出。

    宗廟廣場上,樂舞逐漸進入高潮。

    《大武》之舞是「武舞」,結構十分宏大,表述了周武王的功績。大舞分六段,完美表現了武王伐紂戰鬥的完整過程,既有士兵出征前如山嶽峰巒般的陣勢,也有滅商的激烈戰鬥場景,還有周、召二公親自出場的領舞,另外還有士卒們劍擊槍刺、斧砍盾擋的激烈搏殺,最後是大軍凱旋諸侯尊崇武王的儀式。此樂舞場面恢宏壯麗,擁有史詩一般的氣魄,傳承千年不衰。

    突然間,號鼓齊鳴,驚天動地,三百六十名黃門鼓吹同時奏響了祭祀典禮的最後一個樂曲《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男女歌伎齊聲高歌,雖然只有短短三句,但在反覆吟唱之下,在雄渾號鼓的伴奏下,其磅礡氣勢沖天而起。

    三十六名全身鎧甲的「巴渝舞」舞伎手持長矛、弓弩在廣場上邊歌邊舞,舞姿雄健豪放,瀟灑迅捷。

    呂布忍不住縱聲長嘯,放聲合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瑋、張燕、劉冥、燕無畏、衛峻等文武大臣熱血沸騰,齊齊站起來振臂歡唱。

    李弘的熱淚悄然滾下,他嘶啞著聲音,用盡全身的力氣吼了出來:「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以下不計字數:在古人的概念中,樂的含義比較廣泛,不僅包括樂曲,還包括歌詩(詞)、舞蹈。雅樂和俗樂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容。戰國時期,人們將古樂視之為雅樂,這些古樂是指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會、宴享時使用的正統音樂。以六代舞最著名,它們是《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部樂舞,相傳分別創作於黃帝、堯、舜、禹、商、週六個時代。六代舞也稱大舞,是郊廟祭祀之樂。

    劉邦隊伍來自楚地,他們所歌所詠多為「楚聲」,其中劉邦親自創作的《大風歌》是楚歌名作,其歌辭為:「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首歌雖然只有三句,但氣勢磅礡,沉鬱高亢。劉邦教沛中少兒120人歌唱,親自擊築伴奏,唱到後來,劉邦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後來這首歌被用於郊廟祭祀的場合。

    漢代郊廟祭祀樂除沿用少數先秦雅樂如《文始舞》(原《韶舞五行舞》(原周舞)外,大多是漢代用「楚聲」所創作的樂舞,所以在當時未被列入雅樂系統,仍歸屬於民間音樂,由樂府領屬。到了漢哀帝時,詔罷樂府,依大臣孔光、何武所奏,將這些漢代所作郊廟樂歸於太樂領屬,升格為雅樂,從此打破了人們傳統上只把先秦古樂作為雅樂的概念。

    巴渝舞是西漢初年從西南地區賨人(板盾蠻)那裡傳來的舞蹈。漢高祖劉邦在平定三秦時,招募了一批賨人做前鋒。賨人勇猛善戰,其風俗又善舞,劉邦便命樂工學習和改編了他們的舞蹈,因為賨人生活於巴郡渝水一帶,所以就稱此種舞蹈為巴渝舞。巴渝舞傳入宮廷後,成為宮廷舞蹈,用來在宮廷宴會上表演軍旅戰鬥的場面,歌頌帝王功德,是漢代著名雜舞。

    表演時,舞者自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口唱賨人古老戰歌,樂舞交作,邊歌邊舞,舞者有3人,是群舞。由於這種舞蹈是武樂舞蹈,漢哀帝罷樂府後,對巴渝鼓員3人仍認為不可罷,交由大樂領屬,將它列入雅樂舞蹈的系統。其伴奏樂器以銅鼓為主,配合擊磐、撫琴,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辭本歌曲》等4篇。巴渝舞發展到魏晉,已完全變成廟堂祭祀性質的舞蹈。

    巴渝舞在我國古代舞蹈藝術中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綬、冕冠、祭服:佩綬制度在華夏衣冠裡為等級尊卑的一顯著特徵。佩指身上的玉飾,綬是用來懸掛印佩的絲織帶子。綬的織紋、色彩及寬窄長短都跟官階相對應。佩綬用來區分地位尊卑。平時官員在袍服外要佩掛組綬,並隨身攜帶官印。

    在漢代時期,綬的系結方式通常是打成一個大迴環,然後下面系印章。印裝於腰間的鞶囊中,繫於綬的一端,垂於外邊,綬的另一端垂於身後,故稱印綬。漢初沿用了這種制度,並加以雙印佩刀之飾。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重大祭禮時所用的冠帽,漢代遵循不改,用作皇帝、公侯及卿大夫的祭服。

    漢時最為端莊華貴的上衣是帝王和大臣所穿的冕服。冕服的形制如冕冠一樣,尊卑有別,顏色和圖案(章紋)大不相同。皇帝的冕服是衣裳玄上纁下,即黑色材料製成的上衣,赤黃色材料製成的下衣。皇帝冕服所用的圖案為十二章紋(一章即一種圖案)。上衣六章用繪,下衣六章用繡。十二章紋依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山,象徵穩重;龍,象徵應變;華蟲(即一種雉鳥),象徵文麗;宗彝(祭祀禮器),象徵忠孝;藻(水草),象徵潔淨;火,含義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養;黼(斧形),象徵果斷;黻,象徵明辨。皇帝在最隆重的場合必須穿十二章紋。諸侯、三公冠九旒者,衣裳則用山、龍以下九章紋。九卿以下冠七旒者,則用華蟲以下七章紋,以此類推。跳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