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太史慈 正文 第三部一統第七卷第一章段落
    第二天,於吉被人刺殺受傷的消息不脛而走,這當然是太史慈蓄意而為的結果。這個消息無異於給所有癡迷於吉的百姓們澆了一盆冷水。

    於吉是活神仙,但不是真神仙,於吉也會受傷,也就是說於吉也會身死。

    登時,於吉在長安城的講學活動影響力大間,又因為於吉受傷,幾天之內不能講學,更是對於吉的聲望有很大的損害。

    不過長安的達官貴人們關心的不是這個問題,而是在想刺殺於吉的人到底是何方神聖。

    一說到這個問題,那版本就多了。

    先是有人說這是太史慈干的,理由就是於吉搶了太史慈的風頭,太史慈想要派人殺掉於吉。

    旋即有人反駁了這個觀點,因為這麼做對太史慈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有很多的壞處。

    不久之後,有人根據馬騰和於吉鬧得不亦樂乎而斷定這事情是馬騰做的。

    到了後來,傳言變得越來越多,有人甚至說是荊州派系下的手。理由是要攪亂長安的局勢,以求太史慈無力南下。

    總而言之,眾說紛紜,一時之間,長安城內疑雲密佈,人人自危。

    先是太史慈的手下和丁斐被殺,緊接著於吉這活神仙也險遭不測,而太史慈的嫌疑又被排除,那就意味著這兩個超級殺手還潛伏在長安城內,一方面可以說是無法出城。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說這兩個人還有秘密任務要執行。

    太史慈等人則是笑破了肚皮,甘寧這小子早已經跑得無影無蹤。別人到哪裡去找線索去呢?

    戲志才等人卻是心知肚明這前後兩撥刺殺事件根本就是兩伙人幹的。

    己方殺死丁斐是因為怕丁斐洩漏了曹操地大事,可是刺殺於吉的人又是誰呢?簡直無從調查。

    不過他們還是把矛頭集中到了馬騰身上。

    馬騰卻是有苦自己知,他當然知道這事情絕對不是自己做的,可問題是沒有人會相信這一點。

    王子服等人更加疑神疑鬼,對所有人都充滿了懷疑。

    太史慈卻不管那麼多,現在的他關心的是和別的諸侯的生意。

    在一片疑神疑鬼中。太史慈和管寧或直接出面,或由那些大商人出面。和各地使者簽訂了許多合約。

    至此,一場前所未有地商業風暴開始席捲神州大地,以青州商人為代表,人們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關注程度關注商業。

    在隨後地幾年中,因為契約精神的大規模運用,使得其他行業受到了相應的刺激。

    大戰過後,民生凋敝。各種物資奇缺,而各地諸侯大規模的預定商品,便形成了賣方市場。

    農業和手工業開始繁榮起來,交通往來也受到空前的重視,為了商業的方便,為了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迅速流通,而那些沒有土地地農民工也漸漸多了起來,雖然故土難離。但是在物質誘惑下,他們也開始漸漸喜歡城裡的生活。因此各個郡縣之間的道路開始星羅棋布,青州的馬車和各地的馬匹成為很多地方的必需品。

    尤其在青州,因為手工業受保護的程度極高,原始的手工作坊日益擴大,繼而出現了在古中國決不可能出現大規模地加工廠。形成了最原始的流水線生產和批量生產。

    這種情況給青州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在軍工方面,青州軍每一天都會有新式武器又或者武器改良的方案出現。

    雖然其他諸侯對青州這種情況知之不多,但是也意識到了手工業的重要性。開始象青州學習,注重手工業的發展,為了提高這些手工業者地積極性,他們也學著給那些手工業者自由,並且為他們的發明提供物質獎勵。

    雖然他們起步很晚,並且對於給這些他們所謂的賤民這麼高的待遇感到心痛,但是卻不得不跟上形勢的發展。青州軍隊的強悍令他們深深恐懼。

    青州軍隊的裝備、青州軍隊的給養是獨步天下的。

    的確。軍隊地強弱不能用這些外在地東西來衡量。但是卻不得不承認,因為有了這些裝備。有了這種給養,使得青州軍的戰略戰術更加神秘莫測。

    深明兵法地曹操、孫策、劉備不約而同開始了因地制宜的改革。

    馬騰也有所動作,至於張魯、李傕、郭汜、呂布,當然不會有此覺悟,依然過著原本的生活。

    同樣的道理一樣在其他行業中得到驗證。

    諸侯們發現,自己要想和青州對抗就必須強大起來,而強大起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實行青州的改革手段。

    概括起來就是重視各個行業的發展。

    以往被人忽視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和軍隊的常備性的重要性第一次凸現出來。

    如果說新「五德終始說」以前除了太史慈所統治的地區之外還是一個概念,那麼這個時候,人們才在實際中真切地認識到它的重要性。

    「君子配五德」和「君子養五德」不再是抽像的概念,而是變成了一種治國的方針。

    這其中,世家大族為了自己的生存進行了積極地思考,雖然最後妥協,開始向青州學習,並且覺得萬分痛苦,但是在潛移默化中,華夏大地的大江南北、黃河兩岸悄然興起了改革之風。

    不戰而勝,實現了自己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夢想,這正是太史慈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不過太史慈也知道,這僅僅是曇花一現。若是自己兵敗身死,那麼現在這些新生事物就會隨著自己地消失而煙消雲散,這種局面太史慈豈能容忍?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大形勢,所以太史慈所倡導的科舉制度進行的順風順水。

    當然,太史慈不會把這種成績放在自己的身上,他認為這完全是管寧的功勞。

    沒有管寧,新「五德終始說」就不會被創立、傳播和應用。

    而實際上。也的確如此,管寧在後世史學家地筆墨下。成為了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政治議論和實踐家,「效古變法,兵不血刃,天下悠悠之口莫不讚頌,上至公卿,下到黎民均可惠利,雖古之聖賢不及也。孔丘、墨翟、韓非、管仲、呂相之流地下有知,豈有不愧乎?……」

    當然,這是後話,今日之管寧完全料不到。

    在於吉刺殺事件地風波漸漸淡去之後,長安之會也漸漸告一段落。

    太史慈等人當然是心滿意足,因為大多數目地已經達到。

    不過,也有一些事情令太史慈感到詭異,比如說孫策派來的使者實在是太安靜了。完全不像周瑜這種膽大妄為的人的風格。

    也許自己沒有發現吧。

    到了今天,太史慈實在不敢小看任何人。

    曹操的事情和龍女的事情自己都是無意中注意到的,尤其是曹操地事情,若不是自己對歷史很瞭解,只怕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丁斐、來燕兒、王圖、王則、於吉、尹氏,這些人居然都是曹操對付自己的手段。這份隨風潛入夜、漫不經心的殺人手段實在是厲害。

    不過太史慈也很得意,在於吉這件事情上,自己算是贏了曹操一局。

    在刺殺案件發生不久之後,馬騰就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懷疑,戲志才等人倒沒有表現出對馬騰的敵意,畢竟那樣會被人看出曹操和於吉的關係。

    不過王子服等人就是氣急敗壞了,畢竟於吉對他們也很有幫助,是和太史慈爭奪名望的主要法寶,現在,於吉聲望大跌。自然令王子服等人不滿。於是在朝堂之上,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吵,弄得是不亦樂乎。

    太史慈當然樂得看笑話。

    戲志才也巴不得太史慈誤以為於吉乃是王子服地人,這樣可以分散太史慈的注意力。

    馬騰也自惱火,這明明是為別人背黑鍋,但是卻無處說理去,不管怎麼說,自己惹人懷疑的地方太多,不說和於吉結下的莫名其妙的仇怨,那個神秘的用槍高手自己還是符合地,自己的兒子馬超本身就是絕頂高手。

    太史慈卻更高興,因為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馬騰劉備張魯集團和長安王子服集團合作的可能性。即便兩者為了對付自己勉強合作,那也會因為彼此猜忌而無法真正合作。

    更何況在兩者之間,還有一個賈詡這個假意忠於漢獻帝,實際卻是自己的心腹的心腹大患在,對自己就更有利了。

    最頭痛的是漢獻帝,原本這一次召諸侯使者進長安是為了聯手諸侯,牽制對付太史慈,誰知道太史慈還沒怎麼樣,這些諸侯自己先面和心不和起來了。自然鬱悶,尤其是於吉的事情,令他相當生氣,可是卻無處發洩。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使者終於完成了自己在長安明裡暗裡各方面的任務,開始向漢獻帝辭行。

    為此,漢獻帝在宮廷之中舉辦了大型的告別晚宴。

    太史慈這等長安城內首屈一指地人哪能不出席呢?

    在這個春寒料峭地晚上,太史慈和管寧等人浩浩蕩盪開往皇宮。

    甫一到場,太史慈一行人便吸引了全場的視線。

    太史慈乃是天下間最有權勢地人,又是學術領袖和戰爭天才,他的出現立時鎮住了全場,很多大人物在太史慈出現在瞬間變得微不足道。

    那些已經準備投向青州的達官貴人們馬上蜂擁而至,圍上了太史慈,向太史慈打招呼。

    太史慈一一含笑回應。

    不過也有很多人的眼中射出了憤恨地眼光。

    不過這無所謂。所謂「不招人忌是庸才」。

    那些有機會到場的貴婦人,則趁自己的丈夫不在身邊或低聲詛咒的機會狠狠地盯著太史慈看。

    管寧則是當世大儒,又是朝中除了太史慈之外最具有權勢的人,更因其過人的風采,也引來了不少貴婦人的青睞。

    許子將自然不必說,作為相人之首,別人對他地尊崇是一種頂禮膜拜式的。

    徐庶與何琳地到來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徐庶原本就在長安住過一段時間。當時還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二十歲剛出頭的年輕人的威力,但是現在徐庶的名望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郭嘉乃是青州第一軍師。這個徐庶在青州的地位在外人看來僅次於郭嘉。

    經過兗州、豫州兩場大戰,徐庶的聲望如日中天。

    要知道,當時地太史慈雖然在兗州的戰場中,可是外人都認為太史慈正在亡命荊州,故此兗州戰役在名義上還是徐庶指揮的。

    兩場大戰,徐庶消滅了二袁兄弟,這份本事實在是驚世駭俗。任何人都應該可看出徐庶在太史慈心中的地位。

    而且何進的女兒何琳在長安城現身,太史慈要為兩人主持婚禮的事情已經在長安不脛而走,這就更令人羨慕徐庶了。

    雖然何進已經是昨日黃花,時至今日,何氏家族對朝政已經沒有半點影響,不過何琳兒乃是太史慈義妹的身份令人不敢輕視。

    有不少人都認為太史慈是在用何琳來拉攏徐庶。

    曹操也是這麼想的吧,所以才會把尹氏派來。

    至於象陳群、諸葛瑾、張紘、桓范等人當然也會出場,老規矩。城防方面於禁等人並未到來,只有徐盛這小子跑來湊熱鬧。

    今天晚上唯一讓人感到特殊地是,太史慈的身邊多了一個女人,那就是尹氏。

    尹氏甫一出場便吸引住了全場所有男人的視線,人們全都驚駭莫名,不知道長安城內何時多出來了一個如此美貌的婦人。

    太史慈笑著向在場的眾人說出了尹氏的身份。這些王公貴胄們才恍然大悟。

    不過很多人馬上就聯想起來,認為太史慈和這尹氏之間一定別有隱情,即便是現在沒有,將來也會有地。

    這一定令不少有心人在心中計較起來。

    太史慈當然知道這些人在打什麼主意,不過他們的主意無非是曹操的牙慧,毫無新意。

    哼,即便是曹操又如何?還不是被我騙?

    此時漢獻帝還沒有出現,所以場面比較混亂,形成了很多談話的圈子。

    太史慈、管寧、許子將、於吉、王子服、蔡邕等等,一時間朝堂之上嚶嚶嗡嗡。好不熱鬧。

    尹氏卻在張望。一眼便看見了蔡文姬含笑站在自己父親的邊上,盈盈而立。傾聽人們的談話。

    這並非說蔡文姬的魅力不夠,而是現在沒有人敢進接近她,若是被太史慈誤會是在和他搶女人,恐怕會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

    不過任何人都看得出來,那些圍在蔡邕身邊的人倒有一大半是為了蔡文姬而來的。

    尹氏卻裝出和蔡文姬非常熟絡地樣子,走了過去,拉起蔡文姬地手,十分親熱地說起話來。

    這兩女一般的是絕色美女,卻又春蘭秋菊,各擅勝場,弄得身邊眾人失魂落魄,更令在場眾女黯然失色。

    太史慈等人始終注意這個尹氏地行動,故此馬上發現了兩女站在一起。

    太史慈有點焦急,生怕這個尹氏對蔡文姬不利。豈知卻迎面碰上了蔡文姬清澈的目光,不知怎的,內心之中突地安寧下來。

    蔡文姬可不是一個軟弱可欺的人。

    太史慈收回目光,卻見桓范湊了過來,趁別人不注意低聲對太史慈道在:「主上請放心,尹氏逃不出我們的手心的。」

    太史慈冷笑道:「這還用說?我們今天把他帶到這種場合來不就是為了告訴曹操我們已經相信尹氏了嗎?」

    桓范又向左右看了看,嘿嘿笑道:「我還希望尹氏今天能和這些人聯繫一下,那就精彩了。」

    太史慈搖頭道:「這種可能太小了,戲志才本身就是一個十分警覺的人,在這等公開的場合,大肆他他都不會這麼做。」

    頓了一頓,太史慈冷冷一笑道:「更何況現在尹氏要出入司空府都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她完全可以和琳兒上街的時候與外面的幫手聯絡。」

    桓范點頭道:「主上明鑒。」

    太史慈看了看桓范,微笑道:「怎麼?今天是分別時刻,你不去找你的老朋友楊鬆去玩玩?」

    桓范曬笑道:「他算是哪門子酒肉朋友?而且只要給他錢,他就很開心了,我不過去他也不會在意,而且和他走得近了,會惹人疑竇的。」

    太史慈失笑道:「你這小子都算到別人的骨頭裡了。」

    桓范嘻嘻一笑,才要說話,卻聽見鐘鼓之聲響起。

    眾人立時停止了說話,抬頭向前方望去。

    隨後,漢獻帝緩緩走出。

    在小黃門的尖銳叫聲中,眾人紛紛拜倒在地,山呼萬歲。

    「眾愛卿平身。」漢獻帝緩緩說道。

    眾人站起來,抬頭望去,只覺得眼前一亮。

    原來在漢獻帝左右手站著兩名絕色美女。

    不問可知,當然是曹操的假女兒來燕兒和馬騰的寶貝女兒。

    眾人看看兩女,又看看蔡文姬和尹氏,突然間覺得目不暇給。

    蔡文姬、尹氏婦、來燕兒、馬騰女。

    四美交相輝映,正是長安今夜的一大勝景。

    太史慈看看周圍的男人,心中忍不住苦笑:你們覺得這次不虛此行,老子卻希望敬而遠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