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太史慈 正文 第二部天下第十卷第七章巨變(上)
    得到了黃忠,又在荊州連場大勝,不由得令孫策有點飄飄然。

    黃忠見孫策把劉磐送回了攸縣,並且還派人保護,心中更是感激,於是向孫策請命,要替孫策征討荊州南部。

    孫策大喜,因為黃忠在荊州威名遠播,只要是黃忠所到之處,只怕無不懾服。

    孫策固然是一團喜氣,手下眾將也是洋洋得意,唯有周瑜不以為然。

    周瑜向孫策進言,他認為己方現在還不是高興的時候,首先,荊州大小湖泊無數,河流源遠流長,上接巴蜀,下連江東,這些河流就是己方勢力遍佈荊州的要道,所以現在是得河道者得荊州,問題是要控制河道就要有足夠的船隻,在短時間內己方不可能造出很多的船隻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劉表的水軍和戰船器械等控制在自己的手裡。

    而江陵是荊州的戰略要地,劉表的千艘戰船、八萬水軍和大量軍事物資都集結在這裡,所以據有江陵才算真正據有了荊州。

    周瑜認為,荊州四通八達,在軍事上屬於「爭地」,只可以與敵爭鋒,卻不可以防守,荊州這地方是怎麼守也守不住的。

    若是在天下大亂的時候,那麼己方倒是有喘息之機,可以在荊州求生存,可是現在天下局勢日漸明朗,北方有太史慈,江東還有曹操,這些豪強都與荊州相連接,而且實力強大遠勝己方,實在難以匹敵。

    要想真正與這些敵人抗衡的話,先要治標,然後治本。

    首先,荊州雖然是「爭地」,但是卻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爭地」,這種「爭地」更多的是表現在控制河道上。

    在荊州沒有水軍,就不要妄想什麼稱霸荊州。有水軍的話,在荊州一日千里行軍,實行突襲都不是什麼問題,那戰船就是一座座活動的堡壘,可以說這長江天險就相當於北方的長城,而關鍵處是長江天險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工所致,

    所以在荊州大力發展水軍才是在短時間內控制荊州的最直接辦法,更是對外抵禦北方和江東之敵的方法。

    只要控制好河道,荊州就不再是「爭地」,至少相對於北方的敵人來講,荊州根本就是固若金湯。

    不過這麼做還不夠,因為敵人還別的辦法把荊州變成爭地。

    江東之敵可以姑且不論,畢竟荊州是在江東的下游,在地利上己方比曹操佔優勢,水是可以順流而下攻擊曹操。

    更何況曹操的軍隊以北方人居多,而是可以說是沒有水軍,即便是訓練出來水軍,只怕在短時間內也無法和己方爭勝。

    而且將來為了面對北方共同的敵人太史慈,雙方合作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但是巴蜀之地卻不可不防。

    若是有一個強大的敵人在巴蜀崛起,那對己方絕對不是一件什麼好事,因為那等於對方控制了長江的上游,所以為了荊州的安全,巴蜀也將是己方謀略的重點。至少五溪、交州控制在自己的手裡才行。

    否則眼前的這點看似輝煌的勝利就好像沙灘上用沙土堆積起來的城堡,看似不可一世,一個浪頭打過來,轉眼間便會煙消雲散。

    周瑜認為,雖然益州的劉焉有梟雄之才,但是畢竟已經年老,而且最近朝廷有征討益州的動向,自己完全可以趁此機會在益州這塊大肥肉上分一杯羹。

    周瑜的話令孫策矍然而驚,他沒有想到在己方的勝利下面蘊含著這麼大的危機。

    而周瑜的話則更令孫策的眼前展現了一個無限廣闊的世界。

    原來天下有那麼大!

    第一次,孫策才發覺自己要學習的事情還有很多。

    於是,孫策一面命令黃忠征討荊州南部,另外一方面則加快了對荊州北部的征服。

    江夏、巴陵、江陵,孫策軍勢在必得!

    就在這時,荊州的張允大軍已經撤回,在見過劉表之後,便同蔡瑁兵合一處,連同荊州水軍開始出兵南下,與孫策決一死戰。

    與此同時,雙方還大造聲勢戰。

    孫策軍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便對外宣稱自己「只誅首惡」,對於荊州百姓絕無半點驚擾。

    而劉表則對外宣稱孫策乃是叛逆袁術的爪牙,此來還有為自己父親報仇的理由,所以孫策定會把荊州子民盡皆屠戮。

    雙方各打旗號,令百姓們莫衷一是。

    不過令雙方始料不及的事情是,在荊州才安身不久的很多的世家子弟和荊州本土的世家子弟開始紛紛撤離荊州。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劉表打不過孫策,但是孫策畢竟是袁術的手下,袁術乃是叛逆,若是孫策佔領荊州的話,他們實在不願意為孫策服務。

    周瑜知道這件事情後便忙向外界宣稱孫策只不過早年在袁術那裡棲身而已,並非是袁術的部將,在袁術稱帝之後更和袁術劃清了界限。

    更說若不是袁術阻攔,玉璽要就已經送還給了朝廷,那玉璽根本就是袁術從孫策手裡搶走的。

    事情的真相當然不是這樣,但是現在天下大亂,哪裡還有人去分辨這件事情的真假?即便是袁術也沒有這個心情。

    如此一來,才挽回了一些影響,令大多數世家子弟留了下來,而這些人日後則成為了孫策大軍的重要力量。

    不過也有一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再來到荊州後一直過得不如意,一直想走卻未下定決心,正好趁此機會出行。

    有人北上,有人東行,而有的人則向西進入巴蜀。雖然巴蜀也有戰亂的跡象,不過和其他的地方相比總歸是太平得多。

    而其中,有一個還未滿十八歲的少年人,也隨著自己的叔父坐船逆流而上,來到了巴蜀。

    這個少年人的名字叫龐統。

    孫策軍錯過了一個很重要的人。

    不過,也許日後他們還有相見的時候。

    至少孫策已經盯上了巴蜀。

    當然盯上巴蜀的人還有很多,至少劉備已經入蜀,而賈詡,也早已經謀劃多時了。

    只不過,賈詡還在關心日趨動盪的西涼和長安。

    看似平靜的關中正在醞釀著一場風暴……

    中國的南方打得熱火朝天,北方的戰火卻在悄然的熄滅狀態中。

    青州軍已經征討了中國北方的大半個關東地區,勢力空前的膨脹起來,不過正如太史慈所擔心的那樣,青州軍的能力已經達到了極限。

    四十萬青州軍全部投入戰鬥,為了應付戰鬥,整個青州面成了名副其實的巨大加工廠,四十萬軍隊所需要的武器、糧草和各種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方。

    冀州的甄氏家族和新崛起的辛氏家族在這場戰爭中也是全力以赴。

    這還未把安置各地的流民所投入的物資算在其中。

    管寧在為青州日漸強大的同時更是憂心忡忡,已經不止一次的向太史慈匯報請州的經濟狀況,他認為太史慈應該早日解決北方的戰爭,並且自北方戰爭結束之後進行不少於一年的恢復建設活動。

    太史慈何嘗不想?但是現在統一北方的腳步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他根本就不可能停止。唯有對管寧說抱歉,希望他勉為其難再堅持一段時間。

    管寧也知道太史慈現在的局面,唯有咬牙堅持,在青州全力號召百姓支援前線,更把太史慈所創建的宣傳攻勢發揮到了極致,穩定青州。

    當然管寧更在擔心太史慈「失蹤」的事情,畢竟,太史慈已經「失蹤」太長時間了的,這對太史慈絕對的不利。

    現在青州的穩定完全靠太史慈的改革成果來維持,由於改革的徹底,使得各個政府部門各負其責,完全不因為太史慈不在青州而有任何的混亂。

    更何況青州高層人士都知道這件事情的真相,所以每個人都像是吃了定心丸一般。

    至於世家大族,在今天的青州還有什麼影響力?

    但是不管怎麼說,太史慈已經「失蹤」將近一個半月了,若是在「失蹤」下去,那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不過,太史慈是不會令管寧失望的,他寫信給管寧,要他配合即將要有所行動的郭嘉,還說郭嘉的行動,就是他現身的端倪。

    在兗州戰爭結束不久,一直在徐州「違抗」青州政府命令的青州第一軍師郭嘉便對外宣稱,在不久前,徐州的闕宣謀反事件的真正主使乃是徐州世家大族曹氏家族。

    因為在整個的徐州事件中,獲得利益最大的人就是曹豹!

    郭嘉這麼做當然是收到了太史慈的命令,以便配合賈詡在長安的行動。

    曹豹是闕宣謀反的背後主使的消息一出,徐州嘩然。

    當事人曹豹當然是百口莫辯,其實這件事情郭嘉並不是有意誣蔑他,闕宣謀反的事情本身就和已故的徐州刺史陶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作為陶謙心腹的曹豹要是沒有參與這件事情那才是奇哉怪也呢。

    現在陶謙死了,事情變得死無對證,郭嘉說曹豹是這件事情的幕後主使,曹豹怎麼能說得清楚呢?

    與此同時,青州的管寧卻寫信並且發出通告,「嚴厲譴責」郭嘉,說郭嘉這麼做無疑是在擾亂徐州,還說徐州乃是青州的近鄰,現在徐州已經安穩,更有朝廷選好的刺史,郭嘉早就不應該在徐州呆著,現在更說曹豹是幕後主使,到底「棄青州於不顧,置徐州於何地?視朝廷如何物?」

    不過郭嘉卻沒有把管寧的這番話放在心上。

    首先,郭嘉把徐州的世家大族聚集在一起,出示了所謂的證據,更含蓄地說出了自己想要把徐州控制在手裡的「野心」,當然,郭嘉並沒有說自己想要當徐州刺史,而是推舉張昭出任徐州刺史。

    張昭乃是廣陵名士,在內政方面才能卓著,在陶謙活著的時候,早就想請張昭做官,可惜張昭一直不假顏色,現在郭嘉提議張昭出任徐州刺史,當然沒有人會認為張昭不夠資格。

    不過這些人也都知道張昭現在是控制在郭嘉的手裡,可以說是郭嘉的人,有張昭當徐州刺史,郭嘉放心得很,不管怎麼說,郭嘉的長處在於軍事而不在於政治。

    糜竺早已經暗中投向了青州,對於太史慈失蹤這件事情的真相知之甚悉,知道這是青州做給別人看的戲,他當然要全力配合,於是當場便表示支持郭嘉的決定。

    趙氏家族和陳氏家族則保持沉默,在他們眼裡,誰來做徐州刺史不是問題,問題是誰能給他們帶來最大的利益。

    目前看來,這個郭嘉控制徐州要比曹豹控制徐州好,所以他們採取默認的態度。

    郭嘉在達到自己的目的之後,馬上把徐州世家大族的態度公諸於天下,這無疑是在和青州頂著幹。

    與此同時,郭嘉寫信給大司徒王允,向王允說明了徐州的一切,並有徐州世家大族的聯名舉薦張昭出任徐州刺史的書信一封。

    郭嘉在寫給王允的信中蓄意挑撥,說古人就已經知道狡兔三窟的道理,現在看看長安城中,楊彪和西涼馬騰、韓遂、益州刺史劉焉交好,而呂布表面對王允恭順,其實卻是暗懷鬼胎,既然呂布可以朝三暮四的出賣別人、殺死自己的義父,那麼難保日後他不會出賣王允。

    現在呂布極力維護曹豹,其實就是在為自己謀求後路,想要成為第二個楊彪。

    一個楊彪已經不能容忍,再多一個呂布又怎麼能受得了?

    隨後,郭嘉在心中暗示自己願意在徐州效「春秋孟嘗君狡兔三窟」之故事,為王允在徐州留一塊安身立命之地。

    王允當然不會相信郭嘉會真心投靠自己,他現在認為郭嘉是在尋求幫助,畢竟他現在做的事情有背叛太史慈的成分在其中,但是現在郭嘉羽翼未豐,不敢明目張膽,所以才會在朝廷上尋求幫手。

    王允有王允的考慮,若是在以前,他不會幫助郭嘉,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因為青州實在是太強大了,而且最近從荊州傳來的消息證明,追殺太史慈的行動已經失敗了,至少現在沒有人知道太史慈到底在哪裡。

    就連袁紹派出的袁術家族的高手也在荊州被太史慈巧施妙計和荊州第一高手黃忠無傷。

    現在荊州和江東大亂,太史慈完全可以趁亂渡江,回到青州,一旦太史慈回到青州,那就會很多事情露餡,若是叫太史慈知道自己曾經向袁紹、袁術和劉表三人透露過太史慈有可能在荊州的事實,那麼長安將會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

    要是找到皇帝就好了。

    這才是王允心中最渴望的事情。

    只要有漢獻帝在手裡,那麼太史慈即便是回到了青州也不敢對長安輕舉妄動,因為太史慈一旦有所行動,自己就可以宣稱太史慈為叛逆。

    太史慈這個人最喜歡用堂而皇之的理由去攻擊別人,所以在名不正言不順的情況下,太史慈是不會貿然動手的。

    問題是那群飯桶一直找不到皇帝。

    現在郭嘉的出現則給王允了一個提示。

    王允決定在暗中全力幫助郭嘉,只要郭嘉強大起來,自己的長安就會安穩。

    即便是太史慈回到青州,他也要先對付郭嘉,「攘外必先安內」,太史慈應該懂得這個道理。

    所以王允馬上決定按照郭嘉的提議辦,任命張昭為徐州刺史。

    當然,王允這麼做更是為了防備呂布。

    郭嘉對呂布的判斷驚出了王允一身冷汗,為了免除後患,王允才要放棄曹豹。

    現在在長安城中,王允覺得他唯一可以信任的人就是賈詡和張繡。

    為此,王允寫信給正在咸陽「練兵」的賈詡,問賈詡到底怎麼辦。

    賈詡當然是對郭嘉的提議大加讚賞。

    同時賈詡回信給王允,他認為要想讓郭嘉有實力和太史慈爭鬥的話,那就必須要領郭嘉有幾個盟友才行。

    為此,賈詡提議王允不妨給一直在豫州默默發展的袁紹寫一封信,畢竟袁紹早就想要吞併自己弟弟袁術的勢力範圍,現在袁術敗亡在即,又是朝廷的叛逆,不如讓袁紹趁勢而起,組合成第二次盟軍,討伐袁術,然後令郭嘉和袁紹聯手。

    如此一來,郭嘉的羽翼變成了。

    為了聲援袁紹,賈詡還建議邀請孫策、曹操、劉表、再加上一直在司州靜觀其變的中央軍張濟大軍一起加入到聯盟中,共同討伐袁術,如此一來,將會把郭嘉的聲望抬到一個最高點,令日後會青州的太史慈不敢輕舉妄動。

    王允見到了賈詡的這封信,欣喜若狂,連聲誇獎,說這麼絕妙的計策只有賈詡才能想得出來。

    於是寫信給袁紹。

    只是王允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完全的落入到了太史慈、賈詡和郭嘉的算計中。

    就在王允接到賈詡信件的同時,賈詡的另一封寫給呂布的信也已經悄然到了呂布的手中。

    一場規模前所未有的天下巨變開始席捲而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