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之王 第二部 第二部 第一百零一章 鏖戰19
    些天來,會議的內容大多都和在東北的李成坤有關,公開的挑明有何關聯,那些政治嗅覺敏銳的人還是從中聞出了一些不尋常的關係。對這些人來說,長期的鬥爭經驗早已將他們的嗅覺鍛煉得靈敏無比,黨內只要有何風吹草動他們都能分析個所以然出來。當然,他們這群人也是極為聰明的,什麼事情可以說,知道什麼事情不該說。倒是那些對局勢一知半解的人中,開始出現「親李」的動向。

    對於這些,在窯洞中的那些中央高級幹部都無暇顧及,他們正被手中的那些圖片所震驚,交頭接耳的對著照片指指點點,卻不曾想到李培南口中說出了一句讓他們半天無言的話來。「其實這些照片都是在五年前拍攝,最近幾年的照片除非經過他們嚴格的審核,根本不可能流傳出來。」演習場上火紅一片的旗幟,灰褐的軍裝,鋼盔下那些堅毅的面孔,黝黑朝天的炮群,遮天蔽日而過的戰機,靜止不動的坦克、裝甲車……整個照片除了一眼望不到邊的部隊,就只有露出一角的觀禮台。

    「這是他們在長春戰役前的舉行的閱兵和演習前拍攝的照片,說實在話,當初我們剛看到這些照片的時候,給了我們很大的感觸。」何止是感觸,從十三年前和蔣介石鬥爭,甚至從更遠在北伐開始的時候就開始的軍事鬥爭中成長起來的這些軍隊領導人,都可以從這些照片中發現些什麼。經過了浴血奮戰、經歷了鐵血考驗的軍隊迸發出來地那種豪情從這些照片中躍然而出,從他們嚴肅而顯得自信地臉頰上。他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豪情壯志和那種戰無不勝的信念。

    對他們來說。那整齊地隊列、整潔的軍服、精良的武器、犀利的火炮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這些東西都是自己的軍隊所缺乏地,可是他們相信如果有條件自己的部隊裝備了這些武器後並不會比任何人差。但是最讓他們難忘的是從士兵到軍官身上流露出了那種傲氣和強大的自信。在他們前進的步伐中,從他們的眼睛深處甚至可以看出他們對敵人的那種蔑視,這才是這張照片最為傳神的地方,簡直就像向人傳遞出某種消息一樣。

    「他們之中,這次閱兵後,很多人都戰死在了長春戰場。也導致了他們元氣大傷,但是也正是經過了這樣烈火地考驗,才能盤涅浴火重生。同時他們也續寫了自己的不敗神話,或許從那以後,他們變得不在相信,或者不再完全相信別人,所以他們的傲氣有增無減。」周恩來也接口,「這點我同意李培南同志的看法。他們所有地戰爭準備都是獨立開來,即使有戰略的考慮去協調和全國抗戰地關係,也僅僅是不傷他們在東北筋骨的情況下完成的。事實上,國民政府也不得不承認。他們那裡甚至是比滿洲還要獨立的一個獨立王國的存在。」

    中國局勢從辛亥革命開始就沒有好轉過,除了爭權奪利就是戰亂不堪。國家雖略有發展,但和世界的差距卻是愈來愈遠。中國就在混亂中浪費了三十年,如中國在三十年前就完成了國家之統一話,即使國家不飛躍發展,至少國力也不至於如此,對抗日本這樣的野心國家還是綽綽有餘的。大凡有識之士,都發現了國家貧弱的結症,關鍵的地方是軍閥的混戰導致的國家分裂和人民的流離失所,這也是導致國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原因。

    聽周恩來這麼一說,大家才恍然大悟,張作霖就是十來年在東北站穩腳跟,在他麾下裝備精良的奉軍在中國近代史上也書寫出了不少東西來。原本土地廣袤、人口稀少的東北被他經營得有聲有色,也奠定了他強勢軍閥的地位。而他的後續者李成坤顯然比他更富遠見,僅僅看他控制的地區急劇膨脹的人口和發達的工業的體系,就能知道李成坤在這十年中在東北到底做了,在他的控制下,這幾個省份創造了多少個中國第一已經沒有人過多的關注了,人們已經對他們產生的一系列奇跡變得有些麻木了。只要有新的發現、新的創新,不是北方傳來的,人們反倒會感到奇怪,這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不可謂不深。

    但是曾幾何時,人們除了發現自己用的各種物品,由標識著洋文的換成物美價廉的中國造,才驚奇的發現原來北方的那些同胞不僅僅只會打仗,搞經濟同樣是無人能及。然而人們沒有發現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同胞卻和關內的同胞越走越遠。他們除了各種人才、大量的青壯年的勞動力就只有收購一些礦產資源,他們影響著其他的同胞,其他的同胞卻很難影響到他們……

    熟讀過歷史的最清楚這之間的韻味,而黨內的幹部卻回想的是當年的蘇維埃政權,與他們相比,這才是真正的小巫見大巫。忽然有人頭腦中冒出了一個奇怪的想法,如果當初的蘇維埃政權不是建立在南方,而是建立在東北,那會是一個怎樣的情景?不過他很快就打消了自己的這個念頭,不管怎麼樣說,在日本入侵前,東北還是張家天下,整個東北擁有地方和正規武裝達到了五十萬之巨,還不算警察和多如牛毛的土匪武裝。當初張作霖也是極為反動,對一向採取血腥屠殺,那裡甚至是塊比蔣介石控制區更難存活的土壤,即使那裡接近蘇聯。當初李成坤發家之初,也不得不在張家虎威下誠服,混了一地方保安部隊的編制,要不是日本人打過來,要不是張學良主力部隊進駐關內,要不是他奉命下達命令東北軍不予抵抗撤退關內,也就沒有今天的李成坤。

    「李成坤此人,雖然無分裂自治的意圖。但是他一手遮天地情況也是事實。他們現在建立起來地工業體系也是自成體系。完全凌駕於關內之上,他們

    而廣袤的土地和發達地畜牧業也保證了他們糧食的自上他們強大的軍事實力。這一切使得他們獨立於國民政府控制之外,成為一個自行其是的獨立王國。現在蔣介石除了名義上還控制這些地方外,對他們的情況幾乎完全不瞭解。根據我到哈爾濱瞭解的情況,他們地反諜部門十分的強大,配合他們發動起來的民眾監控,諜報人員很難生存。也因此蔣介石也是針插不進。對那裡的情況都不瞭解,更談不上有何影響了!不過我們去的時候,李成坤同意了我們在三省成立辦事處,這可是蔣介石千方百計都沒有能辦到的事情喲!」

    —

    大家聽了都會心的微微苦笑,可是他們都體會到了這個李成坤的可怕,面對別人這麼多年地滲透居然滴水不漏,也難怪他們可以和日本人打這麼久卻毫不吃虧。保密做到了這份上,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別人永遠不清楚他們有多少實力。然而他們卻對敵人瞭如指掌,這種敵人想想都會覺得可怕。他們還對周恩來上次無意間談起他們的陸軍學校假想敵的事情記憶猶新,如果這樣地一支熟悉自己部隊作戰方式的軍隊突然進攻過來,自己地部隊卻對他們毫無所知。更加上他們武器裝備遠勝於己,這種戰鬥還能有幾分勝算?自己部隊該有的戰鬥素質他們都擁有。面對這樣的部隊,誰還敢說有一拼之力?

    東京的主要建築都在空襲後拉上了偽裝網,對於那些重點轟炸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對於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主要建築都沒有能有拉上偽裝網,更何況在大面積的地毯式的轟炸和縱火攻勢下,偽裝網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東條英機的辦公室內的燈光從黎明前一直亮到夜晚,他在民眾面前一反在「滿洲」的那副子手的面孔,對本國的國民變得十分的「親善」,經常出入民間為戰爭打氣。

    他在戰場上還算得上比較果斷、敏銳和自信,但是對於首相的這個職務來說並不適合,也缺乏必要的遠見。由於他們在「滿洲」的出色表現而被陸軍看中,被上台,擔任了帝國首相,然而除了在軍隊這一生都從事的事業之外,他的眼界十分有限。他有一次說到,他曾經聽說德國和英國在簽訂了慕尼黑協定,但他卻一點也不知道它是什麼內容。在被問及歐洲戰爭為何爆發時,東條英機含糊不清地回答道:「我記得是因為德國和意大利對當時的情況不滿意吧。」相的東條英機十分苦惱。

    只要是通過辛勤努力可以完成工作,東條英機還是都能做得很好的。客觀來說,他並沒有太大的才幹,但是他工作起來卻十分努力和勤奮。在國內因為他思維敏捷、言辭犀利被稱呼為「剃刀」,但是這一詞語在「滿洲」卻賦予了更加血腥的含意,曾經擔任國關東軍憲兵司令和關東軍司令的他,親手制定了一系列的對中國老百姓和反抗武裝的大屠殺,也正是他的這些「出色」的工作,才被陸軍所賞識。

    日本就如同一個大的戰爭機器開始運轉起來,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都是以效忠天皇為目標,可是在各自的利益面前,他們卻各自為戰,企圖用不到一半的人來完成全部的任務,這種事倍功半的方式真是愚蠢到了極點。各種研究和生產中,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都是採用的各自為政的秘密隔離研究。這一點在飛機的研製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海軍和陸軍都為他們的航空兵設計出一大堆的用途相同卻形狀各異的產品,即使是他們國內的記者也提到,「即使是生產一個螺釘,陸軍可能要造成左旋的,而海軍則要造成右旋的來表示與其不同。」

    然而,沒有任何人來調節他們之間的矛盾,事實上也沒有人可以調節,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天皇也僅僅只能略微緩解他們之間的矛盾,對陸軍和海軍之間水火不容、不斷卻毫無辦法。他們也樂於維持現狀,即使有人調節,他們也不會聽從,東條英機曾經想緩和他們之間的矛盾,最後也被他們之間的瑣碎的事情弄得焦頭亂額,試圖掌握日本盤根錯節的政治結構的努力毫無成效,只得草草把事情扔給政府中的一個官僚負責了事。

    在東條的心中,展開東南亞攻勢也是必須的,日本這些年和中國大大小小衝突不斷,時常爆發規模比較大的衝突,這使得日本不得不保持了龐大的兵力在「滿洲」。然而這些軍隊一度成為了中隊的「兵工廠」,每次交戰都會損失大批的武器裝備,人員的損失更是無法估量,引發了許多國內問題。這次出兵中國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好處,以至早些時候國內一些文職官員提出了「取得特權與賠款,換取中國政府妥協」的建議,只是在軍方的強烈反對下宣告流產而已。

    即使當時表現稍溫和的近衛首相也對這種建議嗤之以鼻,到底是和誰簽訂條約,和國民黨蔣介石,恐怕李成坤會認定是個賣國條約,肯定不會認帳。蔣介石簽訂這種條約並無任何好處,或戰或停,都暫時和他無關,前面自有李成坤擋著,更何況簽訂條約,不僅背負賣國罪名,更是要付出巨額賠款,這是他最難以接受的。相比停戰,李成坤更原意保持現在的局面,他們甚至用屯駐在「滿洲」的關東軍來鍛煉新兵,每年他們都會組織起一些實戰演習,真刀真槍的和關東軍作戰,以優勢的兵力來襲擊關東軍。關東軍也對他們的挑釁採取了類似的進攻,在進入他們境內的時候卻無法捕捉中隊,深入後卻總是被中國的集結的兵力圍剿。………………………………………………………………………………………………………

    一醉解千愁,今天稍微清醒點,發點上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