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戰學院 第一卷妻妾成群 第四十三章太極之五字決
    「老大,你這樣干比畫,大家也不能學會什麼,你看,你能不能先停下來,講講原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看出場下所有學院的心思,作為部長的許諸來到了天剎的身邊小聲的說道。

    聽見後,天剎點了點頭,「你們想瞭解哪方面的?」天剎環繞四周對下面的同學說道。

    「太極!」場下的所有人異口同聲道。

    「好!」聽見大家的回答後天剎點頭,「那麼我就給他們講一下太極!」看見場下所有認真聽講的人,天剎繼續說下去!

    「太極中你最重要的就是要記住它的要點——《五字訣》

    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悉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所制,我不為人制亦。

    二曰身靈。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裡。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週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亦。

    三曰氣斂。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勿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週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四曰勁整。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腳跟,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發於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具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故鑄,練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與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味之合;由腰行於脊骨,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味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至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講到這裡,天剎看見下面有的同學舉起手,所以停了下來!看樣子有什麼問題,天剎揮手指了指那位舉手的同學!

    哦!還是女的!

    「你有什麼問題嗎?」

    「前幾項,心,身,我知道,但是氣是什麼呢?」女孩站了起來,看見全場的人都在看著她所以害羞的說道。

    「嗯,這位同學問的很好!在座的也可能有許多的同學不知道,那麼我微詳細的給大家講一下!

    中國人對「氣」的認識是很複雜的,不僅僅是物理學上所說的「氣」是氣體也。這裡所談到的「氣」是專指人體內在的「氣」。中醫認為「氣」的由來,是一個極為微妙和深奧的問題,也是現代人體科學發展到今天所要研究、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中醫界有人認為,宇宙萬物之生長、發展、運動、變化(生、長、化、收、藏),都是「氣」的作用。

    人之所以有生命的活動,也同樣是由「氣」的功能作用所為。「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宇宙之大氣(天空之氣),人體之生氣(生命之氣)都是在不停地運動著的。人體是個整體,人與天地也是個整體。

    因為人的生氣與天之大氣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中醫的先賢張景岳在其所著的《類經》中說:「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由人的胚胎時期開始,氣就有了萌芽,因為胎兒要靠母體進行內呼吸,以吸收營養而發育、成長,這就需要依賴母體的祖氣(精氣)。胎兒離開母體切斷臍帶後,靠自身的機能,由「哇」的一聲哭,開始即與大氣進行氣體交換。

    「氣」,沒有一定的形狀,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是能夠自由散佈的物質。「氣」在人體中是流動的,週身上下、內外表裡無處不到,因為它是生於先天,稟於後天,所以又有先天祖氣(精氣)、後天谷氣(胃氣)的名稱。

    人體的氣,又稱為「真氣」,在《靈樞amp;#8226;剌節真邪篇》中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這就說明了真氣的本身是稟受於先天,得到天之大氣,與水谷飲食之氣併合而成,它有充養全身的功能。「真氣即元氣。氣在天者,受之於鼻而喉主之。氣在水谷者,入於口而咽主之。然鍾(集中)於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氣。成於已生之後者,曰後天之氣。氣在陽分者即陽氣;氣在陰分者即陰氣,氣在表曰衛氣;氣在裡曰營氣;在脾曰充氣;在胃曰胃氣;在上焦曰宗氣;在中焦曰中氣;在下焦曰元陰、元陽之氣。

    元氣包括元陰、元陽之氣,因為來源是稟受於先天之精所化,故又名「原氣」,但它要靠後天營養而不斷滋生。在《難經amp;#8226;第三十六難》中說:「命門者,諸神、精之所捨、原氣之所繫也。」「命門」有生命門戶的關鍵之意,是先天之氣蘊藏所在,是人體生化的來源,生命的根本。故張景岳云:「命門為原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命門」之火體現腎陽(元陽)的功能;「命門」之水體現腎陰(元陰)的物質。所以說「命門」是「水火之宅」,「命門」之火(腎之元陽)也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腎上腺皮質功能。

    腎主水而藏精,為人身元陰之處;命門主火而升發,為人身元陽之處。元陰是先天的真水,元陽是先天的真火。二者相互關係是陰陽互根、水火相濟,只有陰陽水火互相作用,才能產生真元之氣。真元之氣不僅是人的生命力,又是人身生化的源泉。

    以上所說的,具有各種名稱的「氣」,都是屬於中醫學說的理論。中醫所指的這些「氣」,是人體內能使各器官正常地發揮機能的原動力。顯然,這種「氣」不是我們所討論「氣沉丹田」的「氣」。

    在前面說過,「氣在天者,受之於鼻而喉主之」。這是說,在天的大氣從鼻入,通過喉進入肺與人體進行氣體交換。這個「氣」是實在的氣體,並能進入人的體內。這種吐故納新,吸氧呼碳的常識,任何人都知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