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飛機 正文 第二百八十三章 德國上空的鷹(二)
    這次美陸軍航空兵要轟炸的德國法蘭克福地區是德國的重要工業區,該地區中有大量的德國兵工廠,是德國武器彈藥生產的集中地區,在以前的戰略大轟炸中,盟軍的飛機曾多次對該地區實施打擊,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轟炸得都不夠徹底,每次轟炸過後德國人總是千方百計地恢復生產。而德國的慕尼黑地區,除了有兵工廠外,更重要的是產糧區,能就近補給德國西線的部隊所需食品。在蒙特的戰略中摧毀敵人的補給線比摧毀敵人的兵工廠來得更重要,這也是把慕尼黑地區列入戰略轟炸範圍的原因。

    「命令第6航空兵聯隊先頭部隊前往攻擊法蘭克福機場,命令第8空兵聯隊先頭部隊前往攻擊慕尼黑機場。」雖然蒙特不知道德軍的飛機為什麼沒有前來攔截自己的先頭部隊,但怎麼說這都是一個有利的戰機,擺明了對自己這方的行動有好處,有現成的便宜不佔,那就不是蒙特的風格。蒙特馬上命令兩個打頭陣的航空兵聯隊快速前往攻擊德軍在這兩個地區的機場,務求把德軍的飛機摧毀在地面上。

    德國空軍之所以會出現反應不及時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前一段時間德國元首希特勒遭受到了一次暗殺,對軍隊中的將領實施了一次大規模的清洗。德國空軍司令德國元帥戈林也因為這件事被波及,遭到了希特勒的懷疑,提出了要讓德國第6航空聯隊司令官馮.格萊姆接替戈林出任德國空軍司令。當然了戈林可不是那麼容易被撤換掉的,兩相拉鋸之下的結果就造成了空軍指揮上的空檔。盟軍剛好在這個時候發起新一輪地戰略大轟炸。

    說起這次幾乎令希特勒身死的刺殺行動,經蒙特整合後的幾個特別行動組。在其中起到了主導的作用,蒙特的紅顏知己精英特工依蓮娜,就是這次行動的組織者及直接參與者之一。刺殺的命令是由羅斯福直接下達的,在以前羅斯福是反對實施暗殺的,但隨著他的身體狀況地惡化,羅斯福希望能在自己活著的時候見到戰爭的結束,於是就下達了這次的暗殺命令。(表面上看這次刺殺是由德國的軍官實施,背後其實由盟軍策反的。)

    在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在歐洲戰場美軍的航空兵聯隊,相當於師的編制。如第八航空兵聯隊就有超過1000架以上的各類飛機,從飛機的量來比,相當於太平洋戰場上一支特混航空母艦編隊。而每個航空兵聯隊下面分別設有戰鬥機大隊,戰術轟炸機大隊及重型轟炸機大隊若干,每個航空兵大隊下面又設有若干航空兵中隊。通常把一個航空兵聯隊地飛機兵力配置在鄰近的幾個機場中,每個機場專門部署一個航空兵大隊同類型地戰鬥機或者轟炸機,這樣管理起來會比較方便。

    本來就算德國的空軍能第一時間反應過來,起飛戰鬥機攔截美軍的飛機,蒙特也打算冒險派飛機去轟炸法蘭克福及慕尼黑這兩個地區的機場,因為這些機場距離德軍的邊境防線最近。只要能在戰略大轟炸之初把上述兩地區的機場破壞掉,就算付出些代價也是值得的。

    美軍第6航空兵聯隊和第8航空兵聯隊。打頭陣的分別都是一個戰鬥機大隊及一個中型轟炸機大隊。第5空兵聯隊的是一個P-51D野馬式戰鬥機大隊72架及一個B-24型轟炸機大隊54架,而第8空兵聯隊的是一個P-47及B-25中型轟炸機章寫了第5空兵聯隊,應該是第6航空兵聯隊,美軍空軍歐洲戰場上:=雙數的,這和艦隊的番號也是雙數的同理。)

    從打頭陣地這254飛機中,四個大隊的機種各不一樣,戰鬥機的數量明顯比轟炸機要多,護航比率1:1實行機盯機也有餘,而是中型地,沒有笨重的重型B-17轟炸機。突防起來會容易得多。這樣的兵力搭配可以看得出,美陸軍航空兵司令部原本是想同德國的空軍來一場硬仗的,卻沒想到對方竟然遲遲沒來迎戰,蒙特立即抓緊有利時機。讓先頭部隊轉而前往轟炸德軍的機場,也算得上是一個變通的上策。

    接到攻擊機場的命令後,兩個航空兵聯隊的先鋒機群。在各自的空中指揮官的帶領下,對航線進行了修改。棣屬第6航空兵聯隊的機群調整為東北偏東方向,飛向了法蘭克福,而棣屬第8空兵聯隊的機群調整為東南偏南方向,飛嚮慕尼黑地區。

    「命令第2第4航空兵聯隊的先鋒機群,前往轟炸法蘭/黑地區的地面雷達

    了在陸軍航空兵司令部設置了指揮中心,各個航空兵聯隊的司令部也同樣設置了指揮室,具體的戰術指令都是由聯隊一級下達給機群的,蒙特這裡只下達大方面的命令,這就是如何打和怎樣打的區別。

    本來德軍地面雷達站點的方位,並不是那麼容易知道的,畢竟有些隱蔽的雷達站,會建在某些大山的山峰上,有些會建在平原開闊地帶,而有些又建在城市的周邊,要想把這些雷達站一一找出來,還真不容易啊。盟軍的潛伏特工,在戰前為此費了很大的勁,有的特工甚至還在盟軍實施戰略大轟炸時,冒險為盟軍的轟炸機做前線地面引導員。(二戰時各國對電台都管得很嚴,這時已經有專門的偵聽搜索地下電台的儀器。)

    —

    一提起戰略大轟炸,有的人或許就會聯想到成千架飛機,一哄而上狂轟濫炸,或許以前的英倫大空戰,德國人曾經這麼幹過。但現在在蒙特的指揮下,起碼美軍的飛機沒有這麼蠻幹。蒙特採取的是更科學的辦法,對所有參戰的飛機實行分批分時起飛,對需要轟炸的任務目標實施按地段按價值按大小按轟炸的難易程度劃分開來。第一波起飛的各個機群戰鬥機的數量最多,比轟炸機的數量還要多,而第二波起飛的機群其中戰鬥機與轟炸機的比例是1;1,1:2炸機佔多數。

    這樣的比例搭配,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一旦發生空戰,把戰損控制在最低程度,可接受的範圍之內。按照現時歐洲戰場上飛機及機組人員的補充情況來分析,要想戰略大轟炸能夠連續幾個月,戰損必須控制在3-4%之間,如果戰損持續超過5%,就不能持續轟炸下去了。這是一個相當客觀重要的衡量標準,能夠做到那麼盟軍就將贏得戰略轟炸。

    法蘭克福地區的機場及兵工廠,在盟軍6月份諾曼底登陸前,曾經被盟軍一次出動三千架次的飛機轟炸過,重點目標是該地區的大型滾珠軸承工廠,其生產的產品是坦克、火炮、車輛等機械裝備的必須零部件。這時德國重建起來的工廠大多數搬到了地下進行生產。轟炸的難度要比以往都要高,這也是蒙特在制定轟炸策略時放棄打擊這些關鍵工廠,而轉為重點轟炸地面上的交通網絡。機場作為空軍基地外,也是航空運輸的樞紐載體,無論怎麼說機場都是必炸的目標,摧毀了敵人的機場就能有效控制制空權及破壞空運線路,有一舉兩得的效果。

    「我是飛天俠,各中隊注意,扇形散開,準備戰鬥。」飛往法蘭克福方向的先鋒機群比飛往慕尼黑方向的先鋒機群要先到達戰鬥空域,第航空聯隊長約翰.米歇爾上校可以說得上是這時歐洲戰場上美航空兵聯隊中的領軍人物之一。第六航空聯隊,是在蒙特當年戰略轟炸挪威時創立的快速航空特勤大隊的基礎上擴編而來的,約翰.米歇爾上校和保羅.蒂貝茨中校都是這支部隊的創建人之一。

    「我是飛天俠,所有人注意,重整隊列,戰鬥機分隊與轟炸機分隊相互配合,構成梯次式鬆散轟炸隊形。」眼看距離目標空域越來越近,依然沒有見到德軍的戰鬥機前來攔截,這種情況也算少有。既要防止空戰又要準備對地轟炸,約翰.米歇爾上校唯有選擇命令分散隊形,採取讓六架戰鬥機給六架轟炸機護航兼掩護轟炸的模式作戰。隊形也由巡航時的密集飛行隊列改為,有先有後一批一批寬鬆扇形分佈在上下不同空中高度的突襲分隊。

    自從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三個月來德國空軍同盟國空軍經過了多次正面較量後,戰損數量是驚人的,德國空軍能夠用於參戰的飛機數量直線下降。戈林面對希特勒要解除他的職務的壓力下,借口養病不出。而希特勒要求空軍在沒有勝算時,不得輕易出擊,畢竟這時德國的飛機生產很難跟得上戰損消耗了。戈林的不理軍務和希特勒的要求,度至了德國西線的空軍,大多數都躲進了堅固的掩體機庫中去避而不戰。這給盟軍在10月份展開的戰略大轟炸,打開了方便之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