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妨惆悵是清狂 第26章 月華如練白
    今夜不是十五,月亮卻依然皎潔。站在窗邊,沒有古人那高處不勝寒的感慨,看著月光下聳立的高樓,天空閃亮的星光,心情豁然開朗,無比愜意。好久不曾有這樣的感覺了。

    望著神秘的月亮,自古神話的源泉,誕生出多少美麗動人的故事,叫人難以忘懷。神秘的面紗使它成了古往今來人們訴說的對象。這個多情的天體,成了眾人嚮往的歸宿,有了月下的山盟海誓,把酒解愁和揮筆而就。

    迎著徐徐清風,任思緒飛揚。靜的只有幾顆星星伴著月亮,燈火伴著高樓,他們默默地交流著,言談都市的繁華,歷史的興衰與變遷。靜靜地聽著,感受著,享受著都市喧囂後的寧靜,難得的寧靜。整理著雜亂的思緒和情感,洗刷著疲憊的靈魂。遠比浴足和按摩身體上的享受更加快樂。

    美好的月夜,無限的情懷,月亮遙遠,思緒更遠,喜歡這樣的氛圍,把自己放入塵世的另一邊,融入蒼穹。化成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四處遊蕩。雖然變得無比的渺小,但把心靈變的更長遠,更寬闊!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心頭蕩漾波動「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睡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將流動的月光與月影如音樂一樣演奏出來,如詩如曲。

    其實,這不是朱自清的發明,古人早就有了賞月中的「聽月」、「響月」之說了,《金瓶梅》描寫花園的一段中就有「……又登一個大樓,上寫『聽月樓』」。恩格斯也曾對感官有一段論述,大意是說,嗅覺和味覺是同源、同類的感覺,視覺和聽覺所感知的是物質的波動。

    蘇軾心寄明月,將自然、人生和神話天衣無縫地合為一體。曠達的胸懷使他禁不住發出期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那天,蘇軾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酒。在酩酊大醉中,他寫了這首詞,既是遣懷,又用這首詞來表達他對弟弟蘇轍的想念。幻想和現實,出世與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更希望能夠立足現實,因為他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更加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底雲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在塵世間一片光明。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抵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月如鏡,映照環宇,也映照我們的心靈。千百年來,我們吟唱著它,在花前月下與親朋相聚,在異地他鄉思念故鄉親人。一曲《水調歌頭》,承載著世間訴不盡的豪情與離恨。

    古代為官清政廉潔、敢於直諫、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往往逃脫不掉被貶官流放的命運。因而古詩中這類題材的作品數量就很可觀。而月亮這一審美物象,便成為一種美好的象徵出現在他們的作品中,抒發他們對人生變幻無常的感慨。如蘇軾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這首詞寫於他被貶黃州之時,詠一隻孤獨寂寞的鴻雁。詞的開頭,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淒清、幽冷的氣氛,為下文孤鴻的出現設置了特定的場景。詩人借對這只離群失伴、形單影隻的孤鴻的描寫,表現了自己在受政治迫害後孤獨的處境和悲傷的心情。這首詞和他同一時期的作品《記承天寺夜遊》有異曲同工之妙。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的發問,正是這種處境和心情的真實寫照。

    南唐後主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裡,詞人用如鉤的殘月渲染了一種淒慘、暗淡的意境,烘托他國破家亡的悲傷心情。那冷冷的月光,既照見了愁人「無言獨上西樓」,也照見了失去的「三千里地山河」。這一切在冰涼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正視這嚴酷的現實人生。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想人生百年,匆匆過也,唯有這江月淡泊寡情。千年如此,亙古久已。 然而細思之,這月卻是有情。不然,這寂寞紅塵中,為何都喜歡對月感懷?月神之情,又豈能等同於凡夫俗子。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是。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曬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民不聊生。

    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為了不再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立下蓋世神功,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不久,后羿娶了一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很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長生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不捨撇下妻子一人,只好暫時把長生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徒弟蓬蒙所見,想偷吃長生藥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長生藥一口吞了下去。

    隨即,嫦娥的身子飄離地面、飛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嫦娥飛到月宮後,住在淒清冷漠的廣寒宮內,思念著后羿,她的心境和生活令不少文人騷客感慨和遐想。其中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深刻表現了她的寂寞和悔恨: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這月不是你梳妝的鏡嗎?月中的倩影不是你嗎?你是否感到了寂寞呢?深深的廣寒,鎖住了你的人,鎖得住你的心嗎?未上離恨天,難逃俗世情。所謂仙娥,你不也是天生的情種嗎?透明的雙眸流出這漫天的月色,點點憂愁,淡籠乾坤。你哭了,滴滴清淚滾落你的明眸,散在天地間化做閃耀的星……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想這蒼莽天山,浩浩雲海,萬里長風,也不過是這月亮的陪襯而已。若無輪皓潔秋月,莽莽青山有什麼雄渾,無邊雲海有什麼縹緲,萬里長風,又有什麼蒼涼……

    在中國的文化裡,月亮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它伴隨著神話的世界飄然而至,負載著深刻而又深沉的文化內涵,從而也有了文化屬性上的「中國月亮」。

    在月光世界裡,中國人那根極其輕妙、極其高雅而又極其敏感的心弦,時常被溫潤晶瑩流光迷離的月色輕輕撥響。一切的煩惱和鬱悶,一切的歡欣和愉快,一切人世間的憂患,一切的生離死別,彷彿都是被月亮無端招惹出來的。而人們種種的縹緲幽約的心境,不但能夠借月相證,而且能夠在溫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得到。淡淡的月光世界不僅僅反映出人的審美境界和意趣,也反映出中國文人的心理構成。

    詠月詩在古典詩歌中佔有非常獨特的地位,月亮可以說是古代詩人最偏愛的意象。以月圓比喻團圓,以月缺比喻離別;月亮被寄寓了豐富的內涵,思念家人,思念故鄉,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有的將月亮視為愛的象徵,比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張若虛一定是瞭解月亮的,更是瞭解人情,瞭解人心,瞭解人生的,在他的詩歌視野裡,月與春這個時令,與江這種流質,與花這種色塊,與夜這種氛圍,相互纏繞,相互牽連,一切都是天成,一切都是為人的靜心觀照所設。

    還有的將月亮作為純潔無瑕的象徵,進而引申為晶瑩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純潔對應人類心靈的純潔,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把月亮作為最美好、最純潔的象徵。

    中國人的人生觀是一種藝術的人生觀。月亮作為一種物我兩忘、契合天機的神秘啟示物,參與了中國士大夫的人格塑造。「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是中國人神往的藝術境界。只有那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為聲,目遇之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的寶藏。

    千百年來,懸於高天的一輪明月不僅照亮了神州大地的萬里山河,也照亮了華夏無數詩人詞人們的詩靈詞感,使得他們筆下的月亮如同高空中的皎月一樣,千秋永照,萬古恆輝!

    月亮就像是一顆清冷的淚,鄉愁的淚。「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一生流離的杜甫寫下這句詩時,一定「白頭搔更短」,一定「憑軒涕泗流」,回首走過的路程,「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看到明月,便想起故鄉,你是否也會覺得「月是故鄉明」呢?不!只因為是故鄉的月亮,只因為鄉愁無時無刻不在縈繞。然而故鄉在哪裡?對杜甫而言,處處是故鄉,又無處是故鄉,只有把滿腔鄉愁寄托在月亮身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望月懷遠》

    對浪跡紅塵的柳永來說,一彎殘月便是其淒涼人生的寫照,「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天清晨,醉酒的詩人醒來,看見楊柳拂岸,一彎殘月若隱若現,只是不見了身邊的知己,一種淒涼之感油然而生。

    「任是無情也動人」這雖不是寫月亮的,但是,寫月亮也很合適。月亮是無情的,淡看萬丈紅塵中的人對著它如此愛,恨,癡,它始終無動於衷。任是人間滄海浮沉,人世變換,它也只循規蹈矩,該圓時圓,該缺時缺,不會因誰人、誰事而亂了方寸。

    無意間想起有關月亮的漫畫,幾米的《月亮忘記了》,說的是有一天月亮失憶了,忘記了自己飄浮的本領,忘記了自己的責任,迷失在人間。從此不再升起,於是人們的生活被這種變化徹底打亂了……小男孩無意間遇見了月亮,他們成為了好朋友,一起玩耍,一起旅行。後來小男孩雖然捨不得他的這個朋友,卻還是幫助月亮尋回了遺忘的記憶,於是月亮回到了天上。

    看著小男孩牽著月亮到處玩耍的畫面,帶著月亮四處尋找記憶的畫面,山林、草原、大海、樓頂、公園,一點點的尋回月亮失去的記憶,雖然辛苦,但有樂趣。

    月亮記憶慢慢的恢復,但他卻再也無法回到男孩的家。月亮飄到窗外,看著熟悉的景物,著急地發出低沉的嗚咽,男孩更是難過得俯在牆角大聲哭泣。

    「生命中,不斷地有人離開或進入。

    於是,看見的,看不見了;

    記住的,遺忘了。

    生命中,不斷地有得到和失落。

    於是,看不見的,看見了;

    遺忘的,記住了。

    然而,看不見的,是不是就等於不存在?

    記住的,是不是永遠不會消失?」

    ……

    ——幾米《月亮忘記了》

    「我守護如泡沫般脆弱的夢境,快樂才剛開始,悲傷卻早已潛伏而來。」往往快樂的同時,悲傷也會悄然而至。我們無力阻止,就像我們無力阻止時間停滯一樣,多麼無奈!

    月光天生讓孤獨的人更孤獨,讓失意的人更失意,讓憂傷的人更憂傷,讓淒涼的人更淒涼。

    如果沒有這明月,卻不知唐詩宋詞裡要少了多少經典流傳的作品呢。

    若沒有這明月,恐怕人生也無趣了。

    然而有趣無趣,也終不在這月亮,關鍵是,在人們廣袤無垠的心海上空,是否懸掛了一輪皎潔光明的月亮……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