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那些事兒 第2章 龍無首:山雨欲來風滿樓 (2)
    在形勢對革命黨人不利的情況下,武昌首義倉促爆發,但是武昌起義勝利,決非僥倖的偶然事件。有人說是因為武漢為九省通衢,地理位置和經濟地位重要,有人說功在新軍嘩變,有人說武昌起義成功得益於瑞澂連夜出逃,有的說武昌起義爆發應歸張之洞的治鄂。這些說法或多或少涉及了一些事實,但有的失於偏狹,有的不無錯舛。

    就武漢本身而言,拋開地理位置不談,孫中山、黃興為代表的革命黨人長期在武漢進行革命活動,革命思想早已深入人心。組織一種新的政治力量並最終掌握一部分新軍武裝並非難事,相對來講,武昌地區的革命力量最為強大。

    革命黨人處事果斷,把握時機,在得知三烈士死難的消息後,革命黨人毅然選擇了有利時機,進行了關鍵性的決戰,成就了武昌起義這場埋葬清王朝的「爆炸」。

    革命之勢,猶如火山噴發,在內部積蓄力量,形成岩漿,最終湧出地表,噴薄而出。

    同盟會的領導人曾發動過多次起義,從外部,如香港、越南等地臨時輸入革命力量,再到廣州、鎮南關等地起義,但因缺少蓄積力量的準備階段,均以失敗告終。同盟會、光復會領導人也曾投入革命積蓄力量,但是沒有形成足夠噴薄的「岩漿」。而武昌起義在內部力量不斷蓄積的基礎上,終於內爆,一發不可收拾。

    烈士慷慨悲歌,為推翻清朝而捐軀的壯舉,傳遍武漢三鎮,喚起了民眾的覺醒,激起了革命高潮。革命黨人更是矢志復仇。起義已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而清政府已無回天之力。

    武昌首義,人心浮動,清政府中一些官員即採取將家屬走避天津租界的辦法,甚至連當時的裕隆太后還有出走熱河的準備,一些手握重兵的將領也舉棋不定乃至坐視清廷崩潰。立憲派拋棄清政府,基本上共同傾向於不保清廷——當時從武漢趕到蘇州的張謇會同雷奮等為江蘇巡撫程德全起草要求清政府「宣定憲法,開國會」的奏折;趙鳳昌則宣稱:「文明大舉,大勢已成,計旦夕即定,以保將來中國。」張謇則明確地對袁世凱說:「甲日滿退,乙日擁公。」當其時,立憲派與舊官僚採取「和平奪權」與「政變奪權」的手法,先後取得了湖北、江蘇、湖南、廣西等省的地方統治權。因此,從武昌起義到清廷宣佈退位,不過幾個月時間,一個貌似強大的政權在極短的時間裡土崩瓦解了。

    首義只一個晚上就獲得成功,成功以後清政府不會善罷甘休的,急急忙忙調集精銳部隊,因為漢口是武漢的北大門,北面來的部隊就通過鐵路先來到漢口,就在現在的黃浦路,劉家廟丹水池這一帶集結,此時起義的正規部隊和大部分民軍還有一些民間人士,跟清廷的正規軍短兵相接,場面悲壯,犧牲了的烈士數以萬計。

    清政府曾派蔭昌率北洋新軍開赴武昌鎮壓革命,但北洋軍大部分將領都是袁世凱心腹爪牙,根本不聽從蔭昌調度。在帝國主義者的策劃下,清政府被迫起用袁世凱,統率北洋軍前往武漢三鎮。袁世凱剛剛被重新起用,北洋新軍即展開猛烈進攻,都取得了不小勝利,先克漢口又佔漢陽,使得武漢形勢嚴重告急,革命大有被扼殺的危險。但袁早已抱定了「剿撫兼施」的政策,很快就與南方革命黨人謀劃和談:在軍事上,袁不立即攻佔武昌,而是形成一時間南北對峙的局面,一方面對革命黨形成強大威懾,同時也給革命黨人以迴旋餘地,另一方面以此要挾清政府。袁世凱當年大軍壓境,於軍事得手之後,一再謀和停戰,要挾清廷與南方談判,完全是為其個人政治目的,和與戰只是其手中的政治籌碼,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態度客觀上使得武昌起義的勝利果實得以保存下去。

    武昌起義的成功有革命黨人的主觀努力,但各個方面的因素也對其產生了作用。歷史的車輪終於將其輾作歷史的塵埃——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帝國壽終正寢。

    鐵血十八星

    十八星旗是武昌起義勝利的標誌。武昌義旗一舉,各省雲起響應,一場全國規模的革命運動迅速興起,最後導致清王朝的終結。

    十八星旗的全稱是「鐵血十八星旗」,象徵著寧死不屈的鐵血精神,而旗面上的十八顆星代表全國十八個省。

    自1905年同盟會成立,推翻清王朝的鬥爭日益高漲。武漢三省扼九省通衢,工業集中,文化發達。那裡的革命黨人早就在孫中山的影響和指導下開展革命活動,許多同盟會員和知識分子投身營伍,在新軍中做了細緻紮實的工作,積聚了雄厚的革命力量。

    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推動下,武漢的兩個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召開聯席會議,組成領導起義的總指揮部,推舉文學社社長蔣翊武為起義總指揮,共進會首領孫武為參謀長,積極進行起義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包括制定起義計劃、文告、印信、旗幟、符號等。

    由於事機不密,在10月9日革命黨人預定起事的日子裡,革命機關遭到破壞,許多革命黨人被捕。彭楚藩等三人經嚴酷的審訊,堅貞不屈,高呼「民國萬歲」、「孫中山和未死同志萬歲」等口號,於10月10日凌晨英勇就義。儘管這樣,起義還是在10月10日晚7時左右爆發。駐武昌紫陽橋附近的工程第八營,在革命黨代表熊秉坤的組織領導下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隨即搶佔楚望台軍械所。不久,新軍二十九標、三十標、測繪學堂、南湖炮隊、塘角輜重隊等也相繼起義,經一夜苦戰,終於攻破湖廣總督衙門,佔領武昌全城。1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軍政府設在前湖北諮議局,門前兩面十八星旗,隨風飄舞。鐵血十八星旗下站立著威風凜凜的衛兵,這一切代表著革命軍政府的建立。

    起義後,全國各地響應。十八星旗在多省懸掛。到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十八星旗被旗面為紅、黃、藍、白、黑五色,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

    「你們不要罵我」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黎元洪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政治人物,他在武昌起義一夜間就由名不見經傳的清軍協統而成為軍政府的大都督,震驚中外。他登上政治舞台難道只是時勢造就和機緣巧合嗎?革命黨人為什麼要在武昌起義中把這位清廷軍官推為首領?他又為何能青雲直上,三任副總統,兩任大總統,成為民國初年一顆耀眼的政治明星?在辛亥革命中他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武昌起義後,逼上梁山的黎元洪被革命軍推為鄂軍總督,之後相繼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總統,始終是一個傀儡。但當時的「輿論」都稱讚他是「忠厚長者」、「穩健派」,和藹謙虛。號稱「民國禰衡」的章太炎,清朝末年因蘇報案坐過牢,文名滿天下,被社會上層人士推為國學大師和革命先鋒。他見了什麼都要罵,惟有黎元洪是他歌頌的。在他的筆下,黎元洪是一個樸素而果毅的傑出人物。

    袁世凱接受帝位後,第一道命令就是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消息傳出,黎元洪的幕僚中有的主張不接受冊封,有的主張容忍一下再從長計議。黎元洪堅定地說:「我意已定,決不接受,即使犧牲個人,亦所甘心。」

    其實,在袁世凱迫不及待黃袍加身,授意楊度成立籌安會為其稱帝作準備時,一些趨炎附勢者風起雲湧,偽造民意,以迎合圖榮。袁世凱深知實行帝制非利用黎元洪不足以資號召,屢次派員示意黎元洪玉成,而黎元洪堅持反對,終不為所動。自1915年8月6日以後,既不出席參政院,一再請辭副總統、參政院長等職,願意回到原籍黃陂休養,但都沒被袁世凱允許。

    黎元洪知道離開北京是辦不到的了,就借口夫人有病,居住瀛台過於寒冷,設法離得遠一些。袁世凱終於同意他遷居東廠胡同。自11月起,他拒絕領受副總統的薪金和公費,請袁裁撤副總統辦公處,並向參議院請辭副總統職務。此間,他對任何人都很少開口說話,以至像啞巴、木頭人一樣。

    封王令發佈後,袁世凱令在京文武百官赴東廠胡同黎邸祝賀,懇即日就封。在國務卿陸征祥宣讀賀詞後,黎元洪當即答道:「大總統雖明令發表,但鄙人決不敢領受。蓋大總統以鄙人有辛亥武昌首義之勳,故優予褒封。然辛亥起義,乃全國人民公意,及無數革命志士流血奮鬥,與大總統主持而成,我個人不過濫竽其間,因人成事,決無功績可言,斷不敢冒領崇封,致生無以對國民,死無以對先烈。各位致賀,實愧不敢當。」言畢,轉身進入居室。百官默然離去。

    下午,袁世凱又派永增軍衣成衣匠至黎邸為黎量身做親王服。黎堅拒不允,說:「我非親王,何須制服?」一面具呈堅辭。隔了數日,政事堂送公文至黎邸,封面書「武義親王開拆」,被收文者誤啟,呈黎閱時,黎元洪大怒:「我非武義親王,豈能收受此公文!」飭令退還。

    袁世凱又下令勸黎不要固辭,但黎置之不理。袁派內史監阮忠樞、公府顧問舒河阿前往黎邸,察看黎的態度,阮公然稱黎為「王爺」,並說袁還打算加黎「副元帥」、「輔國大將軍」稱號。黎元洪忍不住吐出一句話:「你們不要罵我!」黎已看出袁世凱是個極端不講信義的人,如果接受王位,只能落個罵名。黎元洪沒有勇氣正面反對帝制,但他堅決不做這個並不光彩的王爺。之前黎元洪一直推委軟弱,唯在這件事情上,一絲不苟,「強硬」了起來。

    床下都督

    黎元洪——民國初年一顆耀眼的政治明星。幼時家境貧寒,在父親投軍,祖父過世以後,他和姐姐衣食無著,只得一起討飯為生。實在飢餓難挨的時候,跑到別人的菜地裡偷蘿蔔吃,聰明的他把蘿蔔拔出後將葉子擰下,再用土掩好,遠看好像地裡蘿蔔沒人動過一樣。在見到父親的時候他已經14歲了。那年,父親回來接他到天津,生活變得穩定一些。20歲時他被天津水師學堂錄取,他發奮好學,勤勉努力,為人厚重樸實,什麼苦活重活都搶著幹,而且各科的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得到幾位師長的賞識。在入學後的第二年父親去世,他的生活非常拮据困頓。即使在他結婚以後,每次回家探視親人,都還要徒步往返近百里的路程,為的是省下一點路費,繼續維持生活。後雖為清軍將領,但他畢業於水師學堂,還曾三次東渡日本,考察那裡的政治與軍事情況,見識過西方資本主義的先進和強大,因此思想開通。

    「黎公年四十九,體干肥碩,言詞簡明。秘書、參議衣服不華,每日至黎公座次關向文件,一席之間八九人,皆執蓮柄薄葵扇,黎公亦時握焉,其所其著西裝制服,以粗夏布為之。自都督以至州縣科員,皆月支薪二十元。」

    號稱「民國禰衡」的章太炎在與黎元洪見過一面之後便對此人推崇備至,在他認為黎元洪是一個樸素而果毅的傑出人物。當時的社會輿論也稱讚黎元洪是「忠厚長者」和「穩健派」,很多人都說他和藹謙虛,他對待下屬的態度也是有口皆碑的。

    武昌起義成功後,由誰出面主持剛剛建立的湖北軍政府工作成為了革命黨人亟待解決的問題。可是因為起義來的倉促,根本來不及和革命組織的領導者取得聯繫。政府要建立,起義軍需要管理,起義新軍還需要鞏固並擴大戰果,急需一個可以主持大局的人。照理說革命首義剛剛取得成功,應該推選一個德才兼備、深孚眾望的革命中堅人物出來擔任首領,以期把革命進行到底。但湖北的革命黨人卻拉出一個與革命毫無關係,而且畏懼革命的舊軍官黎元洪來作為軍政府的都督。這與起義軍代表和地方立憲派商議的結果不無關係,立憲派運用政治手段使缺乏政治經驗的起義軍同意了讓黎元洪當大都督。

    當時,黎元洪還是協統,官位相當於現在的旅長。他剛聽到起義的消息後,就嚇得趕快從營房中逃跑。他懼怕起義士兵拿他問罪,於是不敢回家,就換了一身衣服東躲西藏,打算混出城去,唯恐躲避不及。黎元洪下落不明,起義士兵只好派人四處尋找。最後這位面龐團團的黎協統總算被找到了。

    關於革命黨人把他從床下拖出來推上都督寶座的故事,已經成為婦孺皆知的趣聞了,黎元洪也因此有了「床下都督」這個雅號。當時,黎元洪躲在姨太太黎本危的床底下,此事被部下馬隊第一標第一營的排長蕭燮增知道了。蕭帶著眾人把黎元洪從床底下生硬硬地拖出來,他們用手槍逼著黎元洪來到省咨議局,還把他關押在樓上,用重兵看守。黎元洪當時早已嚇得魂不附體,一言不發,呆若木雞,加上他「體干肥碩」,活脫脫一個木菩薩。

    也有人說,武昌起事後,黎元洪聞風唯恐躲避不及,就和執事官王安瀾,躲到黃土坡劉文吉參謀的家中。當革命軍找來時,黎元洪嚇得躲到屋中蚊帳後面,覺得不妥又鑽入床下。折騰了三五次。革命軍馬榮將子彈上膛,威脅他出來,黎元洪見再也無法躲避,只好被革命軍從床下拖出來,最後被革命軍推上了湖北軍政府都督的寶座。傳說內容雖有些差別,但都從中反映了黎元洪被迫參加革命的不爭事實。在很多文章著作裡都能找到這件事的相關記載,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從未有人在床底下被捉出來再被奉作統帥的,黎元洪也算是古今第一人了。

    活彌勒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