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戰國我的策 齊策·捌 該出手時就出手
    今三晉已合矣,復為兄弟約,而出銳師以戍梁絳、安邑,此萬世之計也。齊非急以銳師合三晉,必有後憂。三晉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誰、秦構難,三晉怒齊不與己也,必東攻齊。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晉。

    出自《戰國策齊策·秦伐魏》

    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是電視連續劇《水滸傳》主題曲的一句歌詞,著實火了一陣子。引用到生活中也是一樣,當機會到來的時候,你就必須作出抉擇,迅速地決定自己該怎麼辦,該不該辦,「該出手時就出手」。比如2006年的時候,我就有一個同事開始鑽研買基金了,當時他還勸我也買點。我就猶豫買不買,時間就這麼過去了,直到看他賺錢了,我才想起來買,接著就是「五三零」,被套得死死的,而他那時候早已賣了基金準備抄底了,運氣背到讓人欲哭無淚的地步,生活是很好玩,但是生活老是玩我。我表面上若無其事,其實經常在夢裡後悔得咬牙切齒:我怎麼就沒早買呢?我怎麼就沒早買呢?那一陣子看什麼都直勾勾地,喝瓶啤酒都算啊:一股沒了。但是機會過去了,就這麼眼睜睜地過去了,再想補救,晚了。往往都是後悔該做的沒做,不該做的全做了。差距就這麼產生了,想追上,難了。

    我們經常會感慨:我要是在改革開放初期這麼年富力強就好了,肯定南下創業,現在不說天天開寶馬吧,也得頓頓吃鮑魚。但是你想過沒有,即便時空真的逆轉,你有勇氣嗎?你有那個魄力嗎?你會「該出手時就出手」嗎?別著急裝作很大氣地說出答案,好好問問自己。

    關於機會,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很多雜誌都刊登過:

    20世紀90年代,有一天,黃土高原的一個偏僻小山村來了一輛白色的小轎車。對這個小山村來說,這可是一件新鮮事,村裡的男女老少都走出家門,圍著這輛小轎車,想知道個究竟。從車上下來的幾個人中,有一個留短髮、身著灰色夾克的中年男子問大家:「你們想不想去拍電影,誰想去拍電影就站出來報個名。」

    雖然村民都看過電影,但是對電影知道不多,更別說拍電影,到哪裡去拍,怎麼拍了,好多村民向周圍的人詢問或者自言自語。

    那位中年人一連問了幾遍,村裡一時沒有人搭腔,這時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向前邁出一步,站了出來說:「我想去拍。」小女孩長得並不很漂亮,單眼皮,小眼睛,臉蛋紅撲撲的,透出一股山裡孩子特有的倔強和淳樸。

    「你會唱歌嗎?」中年男子問。

    「會。」女孩大大方方地回答。

    「那你現在就唱一個給我們聽聽。」

    「唱就唱。」女孩毫無懼色,一邊唱一邊跳,「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花朵真鮮艷……」

    村民們大笑,因為她的歌的確不怎麼樣好聽,不但跑了調,而且唱到一半還忘記了詞。

    沒想到中年男子卻說:「好,就是你了。」

    這個中年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電影導演張藝謀,而那個勇敢向前一步的女孩,就是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出任主角的魏敏芝。機會稍縱即逝,把握得如何,看你自己。

    看人家魏敏芝,該出手時就出手,出手還可以吼幾吼。

    牛人!

    說了這麼多,還是得回到戰國時代。

    上次說到了我們的老朋友也要出場了。

    他是個人才,會講兩個老婆的故事,會講人與獸的故事,而且他是個通用貨,到哪裡都是幹部,他的職業生涯也很跌宕,在很多國家當過官員,為了以後的敘述方便,我就不一一介紹他怎麼來的了。他出現在哪一章也不奇怪,就當他是超人好了,需要的時候,他就會來的。

    他是陳軫。

    當時的秦國呢,要出兵攻打魏國,戰國嘛,總是亂一些的。陳軫當時正在魏國做官,拿誰的工資就得給誰辦事,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道理,陳軫也是一樣。於是,他就說合韓、趙、魏「兵合一處,將搭一家」,組成聯合體,共同抗秦,這就屬於合縱了。但是這合縱的拼圖上還少齊國這一塊兒,於是陳軫就去遊說齊閔王。

    行完禮節,二人就開始談話。其實主要是陳軫說,齊閔王聽。陳軫這番話是典型的議論文文體,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六國爭鬥的害處;第二部分,秦國終究不會放過齊國,與其等著它來,不如我們先去;第三部分,現在出兵的好處。陳軫的這番話邏輯縝密,貼近齊閔王的心理預期,最後齊閔王慎重地答應了陳軫的建議。可見,口才出眾有時候也是生產力。

    陳軫的話是怎麼說的呢?

    陳軫說:「大王陛下,古時候的帝王都是為了匡扶亂世,建功立業,澤被後世,流芳千古才興兵討伐的。而今呢,時逢亂世,我們山東六國都是不識大體,有時候為了根蒙牛隨便冰激凌都能打起來,互相攻伐,導致我們六個國家窩裡鬥,本國逐漸衰微,而秦國卻抓住機遇,迅速發展,日益強大。說實話,能夠危及到山東六國的,只有強秦。如今大家認不清誰是最危險的敵人,還在那今天你打我一拳,明天我踢你一腳,最後得利的肯定會是秦國。六國打得越熱鬧,秦國就越高興。秦國為什麼高興?因為那會坐收漁翁之利。為什麼秦國那麼聰明,而山東諸侯那麼愚蠢呢?同樣是諸侯,情商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請大王深思啊。」

    齊閔王當然在深思,連話都沒說。

    是啊,窩裡鬥是最要不得的,偏偏是我們最喜歡干的。

    陳軫繼續說(這似乎是《戰國策》的約定俗成的套路:策士總會是一場談話的主角,由著他們盡情說,君王或者被勸說的人都得老實地聽著):「古時候的興兵攻伐都是為了維護正義的戰鬥,而此時的暴秦卻背道而馳,燒殺擄掠,魚肉百姓。韓國與魏國的百姓都被糟蹋成什麼樣了?也許大王覺得您的國土還很安全,人民生活依舊很幸福,齊國還沒遭受到這樣的蹂躪。這是為什麼呢?不是因為秦國與齊國的關係好,感情牢,也不是因為韓國跟魏國不會做事,跟秦國的關係不好,只是因為韓、魏倒霉,跟秦國挨得近,而齊國的地理位置離著秦國遠啊。其實秦國距離齊國也不遠了。一旦秦國在魏國打開了缺口,那麼它就會以此做跳板,東渡黃河,攻打齊國。這樣一來的話,燕、趙、韓、魏四國就好比心臟上都插上了刀子,齊國也就孤立無援。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慮。」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是很多人的哲學,毛主席也批判過這個。陳軫也深深知道,如果不把齊國的利益考慮進來的話,齊王不會為了所謂的「正義」出兵幫忙的。沒有點好處,誰肯出面得罪秦國啊?陳軫說到了齊國不出兵的後果:秦國是躲不過的,與其等著它來蹂躪自己,不如自己勇敢地迎上去,或許還有機會。陳軫的遊說,這就成功了一半了。

    那麼,假如齊閔王不出兵呢?反正你們策士的話都是盡量往大了說,往嚴重了說。萬一韓、趙、魏堵住秦國呢?那我齊國不就沒事了?

    陳軫當然也想到了,他是這麼說的:「如今韓、趙、魏三國結盟,派遣精銳部隊駐守咽喉要塞,這都是很有遠見的。大王如果不馬上出兵聯合這三個國家,恐怕必有後患。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大王你想啊,如今三國聯盟,秦國也不傻,未必敢輕易就對魏國下手,但是秦國又不肯走空,那怎麼辦呢?那就打楚國吧。反正打誰都是打。那時候這三國就閒著了。閒著了總得找點事兒干吧,那怎麼辦呢?哦,當初齊國袖手旁觀看熱鬧,為富不仁,沒有國際人道主義,打它吧,它們必定聯合攻打齊國。這就是我分析的齊國的後患。該出手時就出手,大王您可別錯過了機會,倒不如現在就立刻出兵援助魏國。」

    陳軫的這番話值得品味:第一,韓、趙、魏三國不是瞎胡鬧的捆綁,它們有一定的實力,值得合作;第二,你齊國做不到「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出兵也有後患;第三,陳軫的眼光看出去好幾步棋,名義都是為齊國考慮,但實際為了魏國,還有威逼利誘的成分;第四,怎麼也是難逃一打,還不如選擇「人多力量大」呢,再說,此時出兵,還能送個順水人情,何樂不為呢?

    齊閔王仔細權衡,慎重地答應了,出兵與韓、趙、魏聯合抗秦。齊閔王果然是該出手時就出手,誰要後悔是小狗。

    關於「該出手」的問題,我還想說幾句。今年上半年的股市其實就很好,但是我有點怕了,猶豫徘徊著沒敢繼續進,乖乖地讓它套著,很享受,也很坦然。等我緩過神來的時候,很多人已經解套甚至贏利了。我又一次站在了後悔的行列裡。我當時還很想賭一把的,但是沒敢。優柔寡斷可真是要了命了,別學我。

    說點輕鬆的吧。

    張儀和蘇秦這兩人也很久沒露面了。他們在忙什麼呢?炒股嗎?不會吧,他們都在準備忽悠齊王呢。到底誰的功力更深厚?而且在以後的故事裡很多時候都是這哥倆PK。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