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傳 第109章 業餘生活 (10)
    在參觀佛教寺院時,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在日本當和尚實在是一種福氣。寺院幾乎都非常寬敞潔淨,樓殿巍峨,佛像莊嚴,花木扶疏,曲徑通幽,清池如畫,芙蕖倒影,幽靜絕塵,恍若世外。有時候風動簷鈴,悠揚悅耳,彷彿把我們帶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去,西方的極樂世界難道說就是這個樣子嗎?[《室伏佑厚先生一家》,《季羨林小品》第279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然而印象更深的是從京都到嵐山的路上,在有名的「詩仙堂」裡的所見。根據日本學者林羅山在1643年所寫的《詩仙堂記》記載,創建人是1583年出生的石川丈山,他自然是著名的文人和書法家,受過中國文化很深的熏陶,能寫漢詩。到56歲時,石川辭官建詩仙堂,將中華詩人36位的小像刻在壁上,並寫詩各一首於像側。36位詩人是:宋陳與義、黃庭堅、歐陽修、梅堯臣、林逋,唐寒山、杜牧、李賀、劉禹錫、韓愈、韋應物、儲光羲、高適、王維、李白、杜審言,晉謝靈運,漢蘇武,晉陶潛,宋鮑照,唐陳子昂、杜甫、孟浩然、岑參、王昌齡、劉長卿、柳宗元、白居易、盧同、李商隱、靈澈,宋邵雍、蘇舜欽、蘇軾、陳師道、曾幾。選擇的標準並不明確,排列也不嚴格,既選有隱逸詩、僧人詩,也有儒家詩、官吏詩,花樣頗多,總的傾向是符合石川的隱逸心情。36位詩仙都是中國著名詩人,可見中國詩歌對石川影響之大,可見他沉浸於中國文化之深。

    在詩仙堂中其他的軒堂裡,還可以看到石川手書的《朱子家訓》和「福祿壽」三個大字、「既絕」兩個大漢字。石川深通漢詩,酷愛中國儒家思想。從詩仙堂整個氣氛中,可以看出他對中國文化瞭解之深、熱愛之切。我相信,今天來這裡參觀的中國人,誰都會萌發親切溫暖之感,自然而然地想到中日兩國文化關係之源遠流長,兩國人民友誼之既深且厚。回天無方,縮地有術,詩仙堂彷彿一下子把我帶回了祖國,不禁發思古之幽情了。[《日本人之心》,《季羨林小品》第190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詩仙堂的大門用竹竿編成,門旁的石碑上,鐫刻著三個漢字:詩仙堂。門上有匾,橫寫三個漢字:小有洞。門內是石階,盡處是木結構房子。園子不大,但房屋整潔,結構緊湊,庭院中有小橋流水,通幽曲徑,枝頭繁花,水中漣漪,林中鳥鳴,幽篁蟬聲,使季羨林一下子彷彿回到了祖國,置身於江南名園之中,進入了一個清幽的仙境。小園中的中國味是那麼濃烈,什麼嘯月樓、殘月軒、躍□軒、老梅關,到處是漢字匾額、堂名、軒名、樓名。這對他來說,無一不親切,無一不熟悉,心中油然升起故園之情。

    寺院中印象最深的還有設在京都附近奈良市的唐招提寺。這是唐代中國和尚鑒真主持過的有名寺院,現仍保留著初建時期的金堂、講堂,還有鑒真和尚夾紵坐像和不少木雕佛像群。在這一座清靜肅穆的大寺院裡,到處是扶疏的花木,掩映的竹石,宛然一處人間仙境,但季羨林心中卻只是思潮騰湧,片刻不停,上下數千年,縱橫數千里,遍照三世,神馳四極,對眼前的景物有時候竟視而不見。他看到的只是日本人民男女老少成群結隊,懷著極端虔敬的心情,到這裡來參謁,他們面容嚴肅,腳步輕輕,唯恐驚擾鑒真高僧。鑒真為日本人民的利益,犧牲自己的一切,把他認為能濟世度人的佛法傳到日本去,去日時,他在船中受難七十餘次,終因海風侵襲雙目而成盲聖,到今天他圓寂已經一千多年,但他仍然活在日本人民心中,天天受到他們的禮敬。[《游唐大招提寺》,《季羨林散文集》第455—45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到箱根之後,季羨林他們住在王子飯店,受到室伏佑厚先生一家的盛情款待,遊覽了蘆湖。當時,已是晚飯過後,萬籟俱寂,月色迷濛,縷縷白煙像柳絮一般緩緩飄來,又像白練浮空,伸手即可抓到,這使他有一種奇異的感覺,彷彿遨遊在閬苑仙宮之中。同來的中村元博士告訴季羨林,日文的「箱根」,實際上就是中文的「函谷(關)」。兩次在箱根遊覽,自始至終都有中村元和室伏佑厚先生一家陪同,季羨林感到是一種幸福。室伏先生的外孫女叫朋子,是取自「我們的朋友遍天下」這句中國話。這更使季羨林感到日本人民對中國感情之深,想在小孩子心中也埋下中日友誼的種子。

    對日本這樣一個國家,季羨林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既有神話,又有現實;既屬於歷史,又屬於當前;既顯得很遠,又顯得很近;既令人驚詫難解,又令人感到順理成章。最重要的是通過訪問,他看到了日本人民的心。他們幾乎都有一顆對中國人民誠摯的心。他們對於中國過去的文化曾經幫助過日本這一件事,表示由衷的感謝;對於後來極少數軍國主義者給中國人民造成的災難,又表示真誠的內疚。季羨林多次為這樣一顆顆的心而感動。他感到,從我們中國人嘴裡說出的和耳朵裡聽到的「中日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這一句話,表示了我們中日兩國人民的真誠願望,決不只是一句口號,更不是一句空洞的話。[《下瀛洲》,《季羨林散文集》第452—454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從三次對日本的訪問中,從和室伏佑厚一家的交往中,從和中村元等人的交談中,季羨林不僅真正地希望,而且真正地相信,中日兩國人民都能互相看到對方的心,對中日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這句話,他馨香祝之。[《日本人之心》,《季羨林小品》第200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6.泰國的皇宮和韓國的漢城(今首爾)

    訪問泰國是1994年的事。訪問由一系列的活動組成。

    季羨林先在曼谷東方文化書院作「天人合一」的講演,受到與會者如鄭彝元等先生的發言支持。然後,在陳貞煜博士、鄭彝元博土的陪同下參觀了泰國法政大學、朱拉隆功大學,出席了鄭午樓博士舉辦的盛大歡迎宴會。

    季羨林作為貴賓,參加了華僑崇聖大學的開學典禮。出席者多為各方顯貴、各國駐泰國使者,因此場面極為莊嚴隆重,又因為國王要御駕蒞臨,更使場面的氣氛緊張而又熱烈。在這次會上,季羨林由陳貞煜博士介紹,先和德國駐泰國大使用德國茄門話寒暄,又與印度駐泰國大使用英文聊天。之後又由鄭午樓介紹給國王陛下。

    最讓季羨林感懷的是參觀皇宮。因為他到過四十多個國家,看到的皇宮不少。北京的故宮自不用說,印度僅莫臥兒王朝皇宮,就看過兩個:阿格拉的紅堡和德裡的紅堡。紅堡都是用紅色岩石築成,建築風格是伊斯蘭式的,簡單明瞭,線條清晰,令人一目瞭然,毫無拖沓繁複濃得化不開之感;所有拱門,不論大小,所有窗子,不論大小,上端都是桃形,也是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在俄國,有克里姆林宮;在德國,有弗雷得裡希大帝的「無憂宮」,他也都看過。

    各國皇宮都有各自的特點,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它們涇渭分明,不容混淆。中國皇宮氣象萬千,巍峨雄偉,大氣磅礡,莊嚴威武,驚心動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屬於陽剛之美。無憂宮和紅堡,氣勢稍差,格局狹隘,可以近觀而不宜遠望,雕樑畫柱,牆上、柱上,鏤金錯彩,鑲寶嵌玉,盈尺之中,有無限風光在,差堪歸諸陰柔之美。而到泰國皇宮門口之時,在潛意識中對各國皇宮加以對比,產生了一種德國接受美學學派所說的「期望視野」,隱隱約約地想找到類似於中國故宮的東西。

    我腦海裡似乎就晃動著北京故宮的影像,上面還罩上了一層極薄極薄的無憂宮和紅堡的影子。踏進了大皇宮的大門,然而,第一個印象就帶給我了一點淡淡的失望:宮門一不巍峨,二不精緻,只是比普通邸宅的大門大了一些,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走了進去,庭院也並不寬敞。這同我的期望,即使是朦朧的期望吧,是有極大的距離的。我真感到失望,感到落漠(寞)。然而,當我走近一些宮殿時,我看到一些柱子上鑲嵌著寶石之類的東西,閃出了炫目的光輝。牆壁上則彩繪著壁畫,煙雲繚繞,宮闕巍峨,內容多半是《羅摩衍那》中的故事。原來泰國王室與羅摩有什麼淵源,所以印度古代英雄羅摩十分受到崇敬。皇宮裡壁畫上畫著羅摩的故事,也就絲毫不足怪了。我的眼前豁然開朗,目為之明,耳為之聰,深悔剛才的失望與落漠(寞)了。[《東方文化書院和陳貞煜博士》,《懷舊集》第18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之後是走進崇高宏偉的玉佛宮。這裡金碧輝煌,香煙繚繞,殿非常高,仰頭上望,宛如走進歐洲哥特式大教堂,藻井高懸雲端,一尊龐大的玉佛,高踞在神龕裡,慈眉善目,溢滿慈悲。季羨林眼看著陳貞煜博士跪在大理石的地上禮拜佛,他自己雖然不信任何宗教,但對真誠信仰任何宗教的人都懷有敬意,除了個別的陰森古怪的邪教外,任何宗教都是教人做好事的。像陳貞煜博土這樣一位泰國知名政論家及法學者,歷任泰國法官、法政大學校長、法學院院長、國會議員及制憲委員,擔任著世界薄伽梵聖詩聯盟副主席、法政大學教授,精研法律哲學、民法及比較法,對孔子學說也有獨到見解,但他照樣也在這裡虔誠地禮佛,而季羨林坐在大理石地上,立即也感到神清氣爽,頗能分享大殿中跪在地上的善男信女的天福了。[《東方文化書院和陳貞煜博士》,《懷舊集》第18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在曼谷,季羨林還參觀了楊海泉開辦的泰國北欖鱷龜湖動物園和周鎮榮創建的奇石館。泰國的華僑華裔,知名者頗不少,鄭午樓博士是公認的華人領袖,著名銀行家、慈善家,曾榮獲泰王御賜一級白象大綬勳章。他通曉泰、中、英文,擔任過泰國銀行公會主席、泰國國家文化委員會委員,泰國中華總商會和美國舊金山潮州會館永遠名譽主席、會長。他還熱心倡導中華文化,對泰華僑社會有重大貢獻。鄭彝元博士也熱心中國文化研究,著有《儒家思想導論》,是海外研究儒學的重要著作。楊海泉和周鎮榮自然也是華人中的佼佼者。這些著名華人,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

    紹述文化今鑒古——

    卿雲靄靄,鄒魯遺風。

    作聖齊賢吾輩事,

    民胞物與,人和政通。

    世變滄桑俱往矣!

    忠藎毋我,天下為公。

    靜、安、慮、得,勤觀照,

    輝煌禹甸,樂見群龍。

    忠孝禮義仁為本,

    發聾啟聵新民豐。[《鱷魚湖》,《懷舊集》第176—17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從楊海泉先生的這首詞裡,季羨林看到了泰國華人的奇跡般的偉大事業,給寰宇的炎黃子孫增添了光彩,給世界文化增添了光彩,給炎黃文化增添了光彩,給泰華文化增添了光彩。他由衷地感激他們。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