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傳 第13章 齊魯厚土 (11)
    十幾年後,季羨林在德國住了六年,有一天早晨,他忽然看到人家園子裡盛開的海棠花。他的心一動,鄉思濃濃地壓上心頭,無法排解。

    鄉思並不是很舒服的事情,但是在這垂盡的五月天,當自己心裡填滿了憂愁的時候,有這麼一團十分濃烈的鄉思壓在心頭,令人感到痛苦。同時我卻又有點愛惜這一點鄉思,欣賞這一點鄉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個有故鄉和祖國的人。故鄉和祖國雖然遠在天邊,但是現在它們卻近在眼前。我離開它們的時間愈遠,它們卻離我愈近。我的祖國正在苦難中,我是多麼想看到它呀!把祖國召喚到我眼前來的,似乎就是這海棠花,我應該感激它才是。[《海棠花》,《季羨林散文集》第10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很明顯,海棠花就是家,就是故鄉,就是祖國!

    在叔父家裡,還常年種著一種平常的花——夾竹桃。

    夾竹桃自然不是名貴的花,也並不算美麗,但在季羨林在濟南住的這些日子裡,濟南幾乎家家都種上幾盆夾竹桃,擺在大門內影壁牆下,正對著大門口。有客人進家,撲鼻而來的是一陣幽香,綠蠟似的葉子,紅霞或白雪似的花朵,足讓人有賓至如歸之感。

    叔父家大門內也有兩盆夾竹桃,一盆開紅花,一盆開白花。季羨林天天從這兩盆花下面走出走進。紅色花朵讓他想到火,白色花朵讓他想到雪。火與雪是不相容的,但這兩盆花卻融洽地開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雪上有火,他顧而樂之,幼小的心靈裡覺得奇妙而有趣。

    院子裡的花應有盡有,春天,迎春花開著黃花,報告春的消息,接著是桃花、杏花、海棠、榆葉梅、丁香等,整個院子常是花團錦簇的。夏天,鳳仙花,石竹花,雞冠花,五色梅,江西臘,更是開得五彩繽紛,滿院葳蕤。還有夜來香的香氣,熏透了整個庭院。秋天,先是玉簪花帶來淒涼的寒意,接著是菊花報告花事的結束。一年三季,花開花落,沒有間歇,情景既美,變化又多,真是美不勝收。

    但是惟獨這夾竹桃,在那裡靜悄悄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凋落了,又長出一嘟嚕。不管是和煦的春風,還是盛夏的暴雨,或是深秋的清冷,它都一如既往,既看不出特別茂盛,也看不出特別衰敗,從迎春花開之日到玉簪花和菊花開時,它無不奉陪,從春天一直到秋天,無日不迎風弄姿。正是夾竹桃的這一點韌性,引起季羨林無限的幻想,萬花叢中他更喜歡夾竹桃了。

    也許,季羨林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做學問,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去,從來沒有一絲的懈怠,正是夾竹桃這種韌性的寫照吧!

    5.送禮的小插曲

    齊魯這塊豐厚的文化土壤,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濟南這個地方,自然也不例外。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杜甫留在大明湖歷下亭上的兩句詩,揭示了濟南多出名士的秘密。這些名士中有多少禮儀之士的典雅而有趣的動人故事,自不用說。單從普通百姓之間五花八門的送禮禮俗,有常態的,也有變態的,就夠讓人動情的了。常態的,可看到民風之淳樸可愛;變態的,則讓人看到人的真性情之被扭曲,也算是各得其所。

    季羨林住在濟南的這條佛山街上,住著一個窮人,鄰居們都管他叫「地方」,有學問的人說,這個頭銜幾乎就等於漢朝的亭長。

    每逢過年過節的早上,叔父家的大門一開,就會看到這個「地方」,笑嘻嘻地,一手提著一隻雞,一手提著兩瓶酒,跨進大門來。雞咯咯地叫,酒瓶上的紅簽紅得眩人,「地方」嘴裡還嫌不夠,還要大聲喊著:「給老爺太太送禮來了。」嬸母便拿出幾毛錢,讓王媽送出去給他。這「地方」接了錢,也不謙讓,卻仍舊提了雞和酒瓶子笑嘻嘻地走到另一家喊叫著去「送禮」了。

    這樣的「送禮」,季羨林一年裡至少要見三次,後來也就習以為常,不足為奇了。

    不知是哪一年了,有一個節日的清晨,這位「地方」既沒提雞,也沒拿酒,只見他愁容滿面地跨進家門口,嘴裡也沒喊「給老爺太太送禮來了」,卻拉了王媽,交頭接耳說了一大會兒,後來聲音也大了,終於放聲大罵起來。王媽進來告訴了嬸母,仍然是拿了幾毛錢送出去。這「地方」道了謝,出了大門,老遠還聽到他的罵聲。

    後來,王媽告訴,原來他的雞是自己養了預備下蛋的,每逢過年過節,便委屈它一下,縛了雙足,倒提著陪他出來逛街。酒瓶子裡裝的也不是酒,而是裝的水,瓶子上的紅簽還是從鋪子裡借來的。「地方」送禮,鄰居們都知道用意,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不過如同《莊子》裡說的「盜亦有道」,只不過是乞丐討乞的另一種方法,用了山東人給送禮人賞錢的習慣而已。所以,鄰居們沒有收的,只給賞錢,一天裡跑下來,衣袋裡錢也就塞滿了。回了家,瓶子裡的水倒出來,把雞放開。但今年過節,這「地方」倒楣,向第一家去「送禮」,就遇到一家才搬來的外省人,偏偏不知底,竟老實不客氣地收了禮。王媽說,這怎麼能不讓這「地方」忿忿呢?他倒不是怕瓶子裡的涼水洩漏真相,他是打心眼裡心疼那只下蛋的雞。一個外省人,到了禮儀之邦,失「禮」了。

    有一次,叔父家把一盒有特別標誌的點心當禮物送出去。過了一年,一個熟門熟戶的胖老太太到叔父家來拜訪,又恭而敬之地把這盒點心提來給叔父。嘴裡還說著:這都是小意思,但點心是新買的,可以嘗嘗。家裡人都忍不住想笑,好歹等這位胖老太太走了,就動手去打盒子,盒蓋一開,有股奇怪的臭味馬上從裡面飛出來,再把紙揭開,點心的形狀還是原來的,上面卻滿是小飛蛾,一塊也不能吃了,只好扔掉。

    一年裡頭,這盒點心不知代表了多少人的盛意,被恭敬地提著,從這一家送到那一家,上面的簽和鋪子的名稱也不知換過了多少次,轉了一年,終於物歸原主。禮歟,非禮歟?

    至於給當官的送禮,那可要有學問了。季羨林有一位親戚,在縣衙門裡做事,因為與縣太爺過從甚密,所以地位很重要。在晚上回家睡覺的時候,常在棉被下面發現一堆銀元或別的值錢的東西。有時候,並不知道,無意中銀元掉在地上,嘩啦一聲,讓他吃一驚。這些銀元自然也是送來的「禮」。

    這樣的「禮」是當官的人才有資格接受的,因為官或是官的下屬,能讓人生,也能讓人死,所以會有這金子銀元給送過來。但官又講究面子,雖然喜歡錢,但又不能當面給他。於是,「送禮學」便應運而生。需要經過長期揣摩,多次實習,方能得到其中的奧妙,既把錢送到官長手中,又不傷官長的面子。敦厚的山東人,一點也不缺乏必要的聰明。自古已然,於今為烈。

    6.山東大學附屬中學

    1926年,季羨林在正誼中學畢了業,考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屬中學。附中有兩處校舍,一處設在北園白鶴莊,用的是原職業中學校舍。另一處設在老東門外山水溝,用的是原礦業專門學校的校舍。季羨林是在北園白鶴莊這一處上高中。

    當時,山東大學剛剛重建成立。原來的山東大學堂成立於1901年。這一年,在廢科舉、興學堂的浪潮中,山東巡撫袁世凱奏陳辦理山東大學堂事宜及試辦章程,得到清廷照準。同年十月,學部大臣張百熙將辦學章程轉飭各省參照辦理,山東率先在全國辦起官立山東大學堂,是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之後在各省興辦最早的官立大學堂。學校設在濟南濼源書院內,第一任校長為袁世凱的智囊人物唐紹儀。十月正式開學,招收了三百名學生。1904年,搬入桿石橋路北新校舍,改名為山東高等學堂。1911年改稱山東高等學校。1912年民國成立,在中心城市設大學,各省設專門學校,到1914年等最後兩屆學生畢業,山東大學堂裁撤,師生分別轉入工業、農業、礦業、商業、法政、醫學六個專門學校。

    1926年,奉系軍閥張宗昌督魯,為順應潮流,他裝扮開明,6月30日下令在濟南重建山東大學。山東省教育廳7月30日將省立工業、農業、礦業、商業、醫學、法政六個專門學校合併,改建為省立山東大學。山東省第一、第二、第六、第十,四個中學高中部,組建為山東大學附屬中學。山東省督辦府委派省教育廳廳長、前清狀元王壽彭任校長,8月5日,他到職視事,啟鈐辦公,山東大學重建成立。

    校長王壽彭,字次籛,山東濰縣南關人。他幼承祖訓,刻苦砥礪,十七歲入邑庠,屢試冠軍。光緒辛丑年(1901)中舉,癸卯(1903)連捷進士。因名字中隱含「壽比彭祖」之意,深得當時大操大辦七十壽典的慈禧太后的嘉許,高中頭名狀元,又入翰林,授修撰,入進士館,司法政,並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王壽彭後任湖北提學使,創辦兩湖優級師範學堂,首創經費預算制度,使辦學經費專款專用。1926年9月5日,王壽彭在重新組建的山東大學開學典禮上,發表「讀聖賢書,做聖賢事」的校長訓詞,學校隨即正式上課。

    王壽彭思想陳舊保守,主張尊孔讀經,以提倡經學為己任,敵視孫中山革命。但他曾在日本和歐洲考察,也接受了一些維新思想,深知文化、教育對於國民的重要性,因而熱心教育事業。他任山東大學校長期間,制訂了完整的《教學大綱》和明確的培養目標,建立了一些規章制度。他還工書法,時人以得其片紙寸縑為榮。

    在王壽彭任校長期間,山東大學每年都舉行祭孔儀式,張宗昌身著長袍馬褂,親臨參加,他匍匐在地,行叩頭大禮,可見山東大學當時尊孔之風之盛。大概也正是因為過於守舊,王壽彭受到校內強烈譴責,當校長僅一年多乃拂袖而去。

    重建的山東大學集中了當時的一些著名學人,文學院院長王憲五精通經學、古文,有「山東才子」之稱,教授如陳舸庭、叢禾生、祁蘊璞等,也都很有名。法學院院長朱正鈞,工學院院長汪公旭,農學院院長郭次璋,醫學院院長周頌聲,可謂陣容整齊,人才濟濟。另外,還有一批從國外留學歸來的洋博士張徽五、張東裡、王慈伯、於復先、周瑞廷、高漢符、卞東寅、房金錡等人,也都名聲不小。

    附屬中學的教師,也可謂極一時之選。國文教師王崑玉,英文教師尤桐,史化教師祁蘊璞,倫理教師鞠思敏(正誼中學校長兼)、完顏祥卿(一中校長兼),還有救經書的「大清國」(因諢名太響亮,真名被忘記)、前清翰林(不知是不是陳舸庭),兩位先生教《書經》、《易經》、《詩經》,上課從來不帶課本,四書五經連注都背誦如流。

    有這樣一批陣容整齊的好老師,再加上學校用了原職業中學校舍,周圍環境優美如仙境,荷塘四布,垂柳蔽天,是唸書再好不過的地方。季羨林到了這所中學,學會了用功,再也不去荷塘釣蝦、捉蛤蟆了。他後來回憶說: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