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讓成長不煩惱 第8章 建立和睦親子關係的幾個大原則 (5)
    一位研究學習差異的專家麥爾·李文博士(MelLeVine),在他的一場演講中,相當清楚地陳述了以下的觀點:「對大部分在學的孩子來說,人緣好不好,是非常重要的。不惜任何代價要避免丟臉,是非常嚴酷的競爭活動。大約到了中學階段,社會壓力到達最大的程度,孩子變得容易受傷、羞怯,也知道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並且不想要脫離同儕間行為的常軌。」

    但是專家們也帶來了好消息,那就是父母的協助,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去處理負面的同儕壓力,而且,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力,比我們所瞭解的要大得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可能會表現出不怎麼在乎或相信我們所說的話,但他們還是會仔細觀察我們的行為和價值觀,也會默默地希望我們伸出能扶他一把的手。

    所以,以下是幾件我們可以做的事:

    1.留意是否有任何不同尋常的徵兆(但是不要因過度緊張而疑神疑鬼)。

    孩子如果在學校遇到同儕壓力而又無力應付時,一定會在一些行為表現上顯現出徵兆,它們通常是食慾、睡眠受到影響,無精打采,莫名其妙地陷入沉思,出現啃指甲、撕指甲皮等這些焦慮的行為反應,零用錢花得太快,不明原因的肚子疼、胃疼,學習成績突然下滑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向我們所發送的求救信號。

    2.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場所,讓他敢於打開心門對我們吐露實情。

    有些孩子不敢對父母說實話的原因,是害怕爸媽小題大做,把事情弄得更僵,讓他太丟人而無法再回去面對同學,或者是害怕爸媽聽到後大發雷霆,或是對自己的軟弱感到失望。所以我們除了要不預設立場地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之外,還要冷靜地面對,不要讓他受到二次的傷害。

    例如,我們可以問:

    ——媽媽發現你最近好像睡得不太好,有沒有什麼事要告訴我啊?

    ——如果有什麼煩惱的事,可以告訴我們,我們來想辦法一起解決。

    ——我和幾個比較要好的同學在和你一樣大的時候,總是很怕學校裡的某些同學,你會不會呀?

    ——昨天有個同事很煩惱地告訴我,她的兒子在學校裡總是被人欺負,她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你能給媽媽一些建議,告訴她該怎麼做嗎?

    3.如果事情是可以控制的,那就教導幫助他自己去處理這個問題,我們不出手,只在一旁打氣。

    當孩子面對同儕壓力的問題時,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幫他找出他自己可以處理問題的方法。不要試圖為他而戰,這樣只會讓他在面對同儕時,感到更加無力,因為我們不能掌控其他孩子對待他的方式,所以孩子必須經歷和學習如何獨自去處理這些事情。我們能做的事,就是提供一個安全的打氣共鳴板。

    另外,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頭腦風暴,想出可能的處理方式,例如建議他試著開個玩笑、不要理會這個同學,或勇敢地抵抗他。角色扮演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能幫助孩子找出可能對他有用的應對方式。

    所以,如果孩子向我們打開心扉,告訴我們在學校被欺凌的事實後,我們要:

    ——先告訴他,他告訴我們這些事情是很正確的,因為他不能保持沉默,而且爸媽也是能保護他的安全臂膀。

    ——告訴他,通常會被同學欺凌的孩子大概都會具有一些特質,例如,看起來很孤單、很容易被激怒、害羞膽小,所以要教會他挺起胸膛走路、漠視那些挑釁的行為或暗號、找幾個好同學相伴。但最好不要教他還擊,因為這樣有可能導致他打架受傷,或反而讓他變成欺凌同學的人。

    ——通過討論或角色扮演,教他一些面對欺凌時的對策。

    4.如果孩子在學校所受到的欺凌是比較嚴重、必須被家長正視並立即阻止的,那麼我們在出面處理時,必須也有幾個要遵守的原則:

    ——去學校作任何處理之前,必須讓孩子知道,也必須先和他討論過。絕對不可以在知會孩子以及和他討論之前,就自行在學校出現,這樣會讓他很受傷害,也會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變得更脆弱。

    ——和老師會面處理事情時,要冷靜,不要動怒和大吵大鬧。青少年非常要面子,我們歇斯底里的表現會成為他被同學取笑的笑柄,讓他受二次傷害。

    ——持續和學校保持聯繫,掌握狀況,讓同學和他都知道,有人正在火眼金睛地觀察和保護自己的孩子。

    ——真的必要時,可以考慮轉換學校。

    5.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讓家成為孩子可以依靠、歇息、療傷、重新獲得自尊自信以及愛的溫暖港灣;父母,則是那永遠張開雙臂,隨時等待著提供保護和愛,以及他永遠可以信任的人。

    當年我在台灣為高中老師作培訓輔導時,教導學生如何在學校反抗或避免被欺凌,也是很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以下是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所印製並發給每位中學生的手冊裡的一部分內容,我把它摘錄在此,或許可以給父母作為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參考建議:

    如果有負面的同儕壓力或被欺凌的事情發生,您要如何處理這樣的壓力?

    以下是給您的一些建議:

    一、確定什麼行為是正常的、是好的、是壞的。

    人們常會為了被接納而屈服於同儕壓力,原因之一就是沒有確立好自己的行為準則。當您知道哪一條路才是對的,縱使您與大部分人意見不同,您還會跟著其他人往錯誤的方向走嗎?正常與對錯不見得是多數決定,因為別人無法為您的行為負責,只有您自己才能決定您的行為。想要決定您的行為準則很簡單,仔細想想關心您的人給您怎樣的人生觀、價值觀,仔細地思索他們告訴您的,您將會作出正確的判斷。

    二、學習向壓力說不。

    做您認為對的事,而不是模仿別人。有時拒絕只要一個字:「不。」您可以婉轉拒絕,堅定拒絕,就是不要隨波逐流。以清楚、堅定、不猶豫的聲音來說話,並跟他人直接眼神接觸。不必覺得有罪惡感,拒絕臣服同儕壓力並不會傷害到任何人。除了說「不」外,您可以提議做其他事,委婉地拒絕。拒絕後就換個話題,以免陷入爭辯。

    三、想一想您對自己的看法。

    您若不喜歡您自己,不尊重自己,那您很容易就會淹沒在同儕壓力下。自尊不是模仿別人或是順從別人可以得來的,當您堅持自己的想法與原則時反而會令其他人佩服。與您一起的朋友們若是阻止您作出對的決定或是要求您一起做出有違良知的事情,那是因為他們缺乏安全感。當您帶頭作出對的決定時,相信其他人會接二連三地附和您的行動。倘若只有您一個人作出對的決定,那至少您可以對自己更尊重了。

    四、尋找您能信任且能指引您的大人。

    當我們在岔路口徘徊且不知道哪條路是對的的時候,我們都會求助於地圖或是嚮導。面對同儕的壓力與道德的兩難也是類似的情況。之所以建議您尋求大人的協助,是因為經驗與智慧與您相仿的同儕不見得能幫助您。如果您在家覺得不愉快,不願求助於自己的父母,就去尋找您應得到的幫助,例如:老師、輔導人員、社區健康中心或公益團體的專業人員。

    第三,建立「預警機制」,在問題還沒有發生時,先採取防範措施。

    我先說個故事給你們聽。有一次我從上海搭飛機回北京,坐在和我同一排、隔著走道另一邊座位上的,是一對母女。媽媽年紀在35歲左右,帶著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我上飛機時,看見小女孩正趴在媽媽身上,像個小天使一樣安安靜靜地睡覺。飛機起飛後不久,她就醒了,那時要求系安全帶的指示燈還亮著,飛機仍然在攀升之中。小女孩睡醒之後的最初5分鐘,由於還有點兒迷糊,所以還懶懶地依著媽媽,仍然安靜得像個小天使。

    可是過了沒多久,等她完全清醒之後,她就立刻恢復了精力。起先,她要求把安全帶鬆開,要站在座位上看看後面都坐的是哪些人。當然,媽媽以飛機還沒平飛為由,拒絕了她的提議,小女孩有些不高興,但震懾於乘務員的目光,只好繼續乖乖地坐著。

    系安全帶的指示燈終於熄滅了,乘務員開始在機艙內走動,有位旅客也站起來往洗手間走去。聰明的小女孩知道媽媽再也沒有理由把她繼續綁在座位上,於是高聲地叫道:「我要站起來,我要站起來!」裝扮精緻優雅的媽媽,於是讓她站在座位上、扒著椅背往後看。小女孩花了七八分鐘的時間,居高臨下地審視完機艙內的乘客之後,要求從椅子上下來,並讓媽媽把她放在走道上。

    起先,她慢慢地在走道上走了幾個來回,接著,她跑了起來,一面跑還一面高興地尖聲叫著,期間還撞到了正在為旅客遞送飲料茶水的乘務員手上的托盤。優雅的媽媽尷尬極了,一把把女兒提溜了回去,按在座位上,並強迫她不准再離開座位。小女孩哪裡甘心被媽媽這麼按壓著老老實實地坐著,她開始在座位上哭喊、扭動、拉扯著安全帶,並猛踢前面座位的椅背。(還好,前座的那位男士很有風度,只是略微皺著眉頭,回頭看了一眼,之後就再沒作出任何不悅的反應。)

    小女孩的哭喊、扭打、亂踢持續了將近20分鐘,機艙內旅客的情緒都被這吵鬧攪得緊繃到了最高點,而她那可憐的母親更是尷尬、羞愧、憤怒地漲紅了臉瀕臨崩潰。我坐在一旁,不敢插手,也不忍和她有任何眼神的接觸,所以只能閉著眼裝作睡著了,以減輕她的羞辱和焦慮。

    事態發展到最高潮和失控,是在乘務員開始為旅客送餐時。當乘務員為媽媽擺好小桌板、鋪好白桌布並擺好餐盤後,仍然在憤怒亢奮之中的小女孩,揮舞著雙手,一把就把桌子給掀起,霎時間,熱騰騰的飯菜全倒在了媽媽的腿上和地上,裝著熱湯的碗還滾到了後幾排的座位底下。忍無可忍的媽媽終於控制不了自己的怒火,對著小女孩上去就是一個清脆的耳光!

    就這樣,在一萬多米的高空上,機艙內的景象只能用「慘不忍睹」這四個字來形容:受到驚嚇的小女孩聲嘶力竭地哭叫著;媽媽難過沮喪得完全無地自容;機艙地毯上散落著一地的食物、油水和杯碗;乘務員蹲在地上忙亂地清理收拾;旅客們錯愕和不可置信地張著嘴……

    飛機終於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後,猶在滑行間、還沒有來得及等機艙門開啟,那位已經瘋了的媽媽就對著手機那頭顯然是孩子的爸爸吼著說:「我再也不會一個人帶她坐飛機了,太丟人了!每次都是這樣,下次換你帶她看看!」從她的話裡顯然可知,小女孩像今天這樣的出格行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給你們聽?這和我們的主題有什麼關係?有的,有關係,因為我要說的是——為孩子的行為建立一個預警機制,是非常重要並且有效的方法。

    我們來看看,如果這個小女孩在飛機上的出格行為是時常發生的,那麼,如果已經知道孩子很有可能會調皮搗蛋的媽媽在帶她上飛機之前,能先採取一些預防措施,是不是就能避免接下來這兩敗俱傷的失控行為?(孩子的出格行為常常是因為無聊而引發的。)

    例如,媽媽先準備好女兒最喜歡看的故事書和玩具,把它們帶上飛機。當女兒睡醒之後,在精力還沒開始旺盛的當兒,把她摟在懷裡,給她讀故事書、看故事書裡的圖畫,或兩人一起唱故事書裡的兒歌,同時又把喜歡的玩具或娃娃抱在手裡。如果能把女兒在媽媽懷裡安靜的時間拉長,又用她喜歡的故事和玩具佔據著她的注意力,讓她體會這種愉悅舒適的感覺,並用這種新的、正向的行為模式,去切斷「睡醒——充電——吵鬧——挨打——哭喊——挫折」的固定模式。漸漸地,當她享受了「乖乖的——討人喜歡的——爸爸媽媽開心地誇獎——驕傲」的行為所帶來的快樂經驗後,她的正向的、新的行為模式就會逐漸被建立起來了。

    我用了這麼長的篇幅來說這個故事,就是希望能說明一件事情——有些行為是可以通過事先的準備而避免的。例如,如果女兒已經進入行經期,留心觀察記錄一下,是不是每個月在她月經前,你們都會吵一架?月經是不是她的反叛行為的導火索?月經前她是不是變得比較暴躁、不耐煩,或者是我們在月經前變得比較暴躁、不耐煩,所以容易被她所犯的一些小錯誤激怒?

    我們都知道許多女人有「經前綜合征」的問題,每個月行經前,因為荷爾蒙分泌變化而引致了情緒的波動,如果這就是讓我們之間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那麼知道了容易引發「火災」的起火點在哪裡,事先就避開它、繞過它、熄滅它或理解它,情緒是不是就容易控制得多?(請別問我:「不就是來個月經,哪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想想看,很多正值更年期的女人,被荷爾蒙攪得情緒紊亂時,是不是常莫名其妙地懷疑先生有外遇?)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