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讓成長不煩惱 第6章 建立和睦親子關係的幾個大原則 (3)
    從專業青少年心理輔導者的角度來說,青春期本來就因為各種生理激素的影響,而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激素分泌的急劇變化,彷彿猛烈的颶風一般,隨時影響著大海上的氣候和浪濤。而對於才開始學習獨自行船的新手,如果有一雙懂得訓練他的老練的手,在一旁耐心引領,那麼穿過這危險的海域之後,前方就會是風平浪靜的廣闊海面。可如果這時那雙原本應該在一旁引領前進的老練的手,卻因自己這樣那樣的原因,成了搖晃船身、激化矛盾甚至誤導前進方向的手,那麼,前方也許就是更危險的驚濤駭浪了!

    所以,讓我們期許自己成為那雙守護著孩子在搖搖晃晃的成長中充滿智慧的手,除了安靜地守候在一旁,讓他知道隨時可以看見我們、找到我們之外,也成為他行船於風雨之時的穩定的力量。

    第二,理解、接納他的朋友和需求,而不是批評、否定和攻擊他們。

    我常在演講中開玩笑,但也是據實地說:「我們對孩子擁有影響力的有效期限,只有最初的6年。」6歲之前,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中,我們常會聽見他們一個比一個高聲地爭辯說:「我媽媽說……」或:「我爸爸說……」如果我們到幼兒園的教室外去偷聽小朋友們的對話,就會大笑不已地聽見這些小孩們把自己的爸爸沒邊地誇成比蜘蛛俠還要厲害好幾千倍的英雄。

    上了小學之後,這個曾經口中只有「我媽媽說」、「我爸爸說」的小孩,改了口。但凡爸爸媽媽的話和老師說的有任何相左之處,他一定毫不考慮地糾正你說:「我老師說……」在這個階段,老師對孩子來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所以許多低年級的小學生發現老師也去廁所時,會很驚愕,他們想:「啊?老師也要上廁所啊!」而小女孩寫「我的將來」這個作文題目時,大約有70%的女孩會希望自己將來是個老師。

    可是老師的好日子也不會太久。等孩子進入高年級,進入青春期的「同儕團體認同階段」之後,他們口中認同、崇拜的對象,開始變成和他們年紀相仿但有些特質被他們崇拜——例如投籃命中率很高,或長得很白淨漂亮,或很會打遊戲的同學,他們開始說「我同學說……」或「誰誰誰說……」,這時不論是爸媽的話還是老師的話,都無法敵得過「同學說的話」。

    等孩子長大到已經交男女朋友,或結婚組成自己的小家庭之後,就開始變成「我男朋友說……」「我女朋友說……」「我老婆說……」「我老公說……」了!所以我總是很有自知之明地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我的話對兒子來說,擁有接近百分之百影響力的有效期限,只有6年左右!

    可是,很可惜的是,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有我這樣的自知之明。我在處理親子關係的問題時,就常發現很多親子之間發生衝突的導火索和孩子的朋友有關。有的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了太多的補習或才藝班,以致孩子完全沒法參加同學們的週末活動;有的是父母覺得孩子的朋友學習成績不夠好,怕影響或帶壞了自己的孩子;有的是認為孩子平常在學校中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和同學在一起,所以週末或放假的時間理應屬於父母家人;也有的說不出什麼原因,就是對孩子有安全上的顧慮,或怕孩子被同學影響而學壞。

    作為一名專業的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一個母親,我當然明白父母的這些理由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又會發現他們也有交朋友以及課後和同學們在一起活動的需要,而且這個需要,也並不是他們貪玩,而是真的有社會心理和認知發展上的需求。

    因此,我能不能請父母們在約束孩子的人際交往之前,先按下焦慮不安的心,先看看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青春期的孩子在人際交往需求上的一些事實。

    青春期的人際發展需求——因為認同和混淆,所以需要同儕團體的認同

    在貫穿一個人一生中各個成長階段的發展任務中,青少年時期的發展任務是在建構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觀。幾乎每天早晨起來,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都會迷惑地問自己:「我是誰?我是誰?」內心深處,他們既驕傲地以為自己已經長大,是個有思想、可以獨立作決定的大人,可又十分明白,有很多事情他們根本就不瞭解、不確定,也無法掌握,所以他們迫切需要在相同處境中的朋友的支持、認同和互相取暖,這樣才不會太害怕,才知道自己不是唯一彷徨孤單的人。

    社會心理學家把這個重要的過程稱為:「同儕團體」的隸屬和認同過程。如果我們把這個聽起來有點兒生澀的詞簡單化一些來說,就是如果同學們都有iPad,或都在網上玩一種遊戲,或都喜歡聽某一種類型的歌,那麼,為了尋求認同,我也必須要有iPad,必須要在網上玩那種遊戲,必須要喜歡聽那種類型的歌,這樣才能表現出我是這個團體的一分子,也才有一個可以被團體認同和接納的「入會徽章」。

    而且,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社會心理學家還發現,青少年的情感重心已經由家庭轉向同儕,他們非常重視「別人眼中的我」,而不在乎「自己眼中的我」,對同儕的依賴和需求也越來越明顯。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維和行為也非常大地受到同儕的影響。所以,作為青少年的父母,我們必須先從理性的角度去理解什麼叫做同儕,為什麼他們會需要同儕,然後才能從感性的角度去接納他們的行為。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青少年會這麼在乎同學朋友們的看法,原因是,這和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任務有密切的相關。

    美國社會學家埃裡克森(Erikson)在他非常著名的《兒童期與社會》一書中,提出了人一生當中,有8個不同階段的發展任務的理論。在8個發展階段中,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危機」,個人如果能克服這些危機,就可以重建自我。這8個發展階段,如下表:

    階段年齡發展危機重要的人際關係心理形成有利的發展結果

    嬰兒期0∼1歲信任/懷疑母親獲得/回報驅力/希望

    幼兒期1∼2歲自主/害羞父母放手/抓握自制力/意志力

    兒童期3∼5歲積極/犯罪感家庭認真/敷衍方向/目的

    學齡期6∼12歲勤勉/自卑鄰居/學校競爭/合作方法/能力

    青少年期12∼20歲認同/混淆同儕團體肯定/否定奉獻/忠貞

    青年期20∼30歲親密/孤立友誼/競爭失去自我/從別人中發現自我親和

    中年期30∼64歲創造力/停滯家庭創建/照顧生產/照顧

    老年期65歲以上統合/失望氣味相投者享受成功/面對失敗自製/智慧

    在這8個發展階段中,青少年階段處於人生的風暴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會遭遇許多棘手的問題,例如越來越艱難的課程內容、高考,而這些棘手的問題又必須在短時間之內獲得解決,所以心理上會產生極端動盪與不平衡的現象。

    所以,現在,就讓我們先用理性的思維來認識一些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和發現。

    什麼是「同儕團體」(PeerGroup)?

    孩子的整個學齡階段,同儕間的互動會變得越來越頻繁,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會產生「同儕團體」。名為「同儕團體」,說明成員之間的關係密切,成員們認同團體的標準,有隸屬感,而且擁有類似的價值觀。同儕團體是兒童或青少年自由組合的友朋團體,成員在年齡上是極為相近的,他們並不只是玩伴而已,還具有一些聯盟的特徵:1.經常有互動;2.有歸屬感;3.有完善及明確的規範可說明成員該有的行為;4.發展出能促使成員共同合作以完成共同目標的階層組織。

    同儕關係的開始與發展,會隨著時間而產生若干的變化。社會心理學家史密斯認為,所有的社會關係都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包含」,就是被團體所承認並接納,在這個階段,會產生「裡或外」的問題。當孩子感到被承認和包含之後,就進到了第二個階段——「控制」,孩子們希望在人際關係中感到自己具有影響力。在這個階段會產生「上或下」的問題,也就是團體成員間下命令、接受命令及互相幫忙時,會表現出控制的慾望。當孩子感到受尊重之後,就會發展到第三個階段—開始帶有情感的「社會關聯」,即一種感覺愛與被愛的需要,以及彼此間發展出強烈情緒聯繫的需要,所以這個階段會產生「近或遠」的問題,孩子們會藉著分享小秘密或為對方犧牲,來發展情感的關聯。

    同儕團體的功能和它的重要性

    我知道很多父母擔心孩子交了朋友之後,會被朋友影響而學壞,或是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聽父母的話,所以總是不太願意孩子在放學之後或假日裡和同學再在一起玩。其實,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在建立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很需要同儕團體的幫助。心理學大師弗洛姆曾說:「人只有和他的友輩親近和團結一致時,才能找到自我的滿足和快樂。」所以同儕關係對青少年而言是有它的重要性的。

    而且,從兒童期晚期到青春期的這個階段,孩子與同儕關係是否有問題,將會影響到他長大之後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日後應付人生的挑戰時所需要的社會技能。心理學家沙利文認為,孩子的人格發展等於人際關係的總和,雖然父母是兒童最早開始建立人際關係的對象,但是到了學齡期之後,他們會自然而然地把重心轉向同學和朋友,以尋求情感的慰藉、認同與支持,所以和同儕之間的關係,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兒童和青少年把家人的愛視為理所當然,但想要獲得同儕的情誼卻需要付出努力,借助情緒和社交的技巧。因此,這個時期的交友狀況會深深地影響他一生的人際關係及自尊。事實上,它的影響力和父母的愛與教養不分上下。專家們都認為,學齡時期如果缺乏朋友或不被同儕所接受,會造成他們日後心理上的缺憾和不滿足。

    同儕團體對青少年而言,具有以下的功能:

    一,發展自我概念,建立自尊、自信及價值觀。

    在同儕團體中,青少年可以通過別人的眼光來看自己,進而形成對自己的看法,同時這一團體也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對自身能力和技巧的比較基礎。他們只有在團體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聰明、機敏和受歡迎的程度。同學就像是一面鏡子,與同學互動時可以從他們的反應中,勾勒出清晰、正確的自我畫像。尤其是他們為了更加瞭解自己的特色和長處,會拿自己和同伴們作比較,以獲得有關自己的結論,並用來查驗自己所相信與感覺的自我是否是真實的。

    二,發展社會能力和技巧。

    青少年在與成人的交往互動關係中,是處於不平等的狀態,但與同儕之間的互動卻是平等自由的。由於這個特殊性,可以促使他們去體驗和探索一種全新的人際關係,從而發展自身的社會交際能力和社會判斷力。和與自己有平等地位的友伴相處,才可以引發他們處理社會互動的技巧。事實上,他們必須單獨面對友伴,學習克服被孤立與被排斥的情境,在沒有成人干預的情況下,學會在同儕團體中生存下來。

    曾經有學者作過一個有趣的研究,內容是比較單獨做計算機作業的學生和與同伴一起做計算機作業的學生的學習成果。結果發現,雖然和同伴一起做作業的學生會分心,會比較專注在社會互動上,但結果卻是更喜歡這項作業,並且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另外兩位心理學家威廉·杜瓦斯和加布裡爾·馬格尼(Doise&Mugny)在1984年的研究也發現,當學生獨自一個人無法解決問題時,如果與同儕一起思考,往往就能獲得解決。

    其實,事實也證明,善於交往的人比較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也比較容易解決問題;而不願與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技能的人,則會感到孤獨與寂寞。因此人際交往的成功與否,會對個人的個性及認知能力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此外,青少年的社會行為是經歷了在社會化的歷程中不斷與他人互動、模仿和認同的過程而形成的,除了父母之外,同儕團體對他們的影響力最大。

    三,在同儕團體中尋求歸屬感。

    同儕團體的成員因為地位平等,所以他們能從團體中獲得滿足與支持。心理學大師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論表明:一個人在生理和安全需求滿足後,會極力要求愛與歸屬感。每一個人,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會在團體中把友伴視為認同的對象,大家相互模仿,把他人的行為方式、態度、價值觀吸納過來,內化成自己的人格組織,使自己與他人更相似、更接近。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