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頭震盪:宜萬鐵路始末 第18章 大覺悟時代的到來 (1)
    改革換來一大筆錢

    1992年春天裡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改革開放不可動搖。許許多多正在搖擺觀望的人,重新變得堅定起來。鄧小平有兩句很關鍵的話——一句說:不爭論;一句說:發展才是硬道理。

    人們回顧往事,學界多數人認為: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也可以說是從1992年以後才真正開始的。同年下半年,中共十四大,確立了市場經濟新地位。此論不管是否嚴謹,總是表明,1992年如同1978年一樣令人難忘。

    中國鐵路企業必須突進到大市場當中去,中國鐵路改革必須突破「瓶頸」。

    1992年9月,新任鐵道部部長韓杼濱登台亮相,當即著手對「八五」計劃進行調整,將鐵路建設原投資942億元提高到1243億元,增加了300個億,超過「七五」兩倍到三倍。復線建設要完成4100公里,新線建設要完成6600公里,均比原計劃增加500公里,還要建設電氣化鐵路5600公里。同時對京九線、蘭新復線、寶中線、侯月線、南昆線、浙贛線等重點工程,要求提前完成。中國鐵路建設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直接受益人口最多等新目標,在幾年間相繼實現。

    細心的讀者會問:怎麼突然有了如此一大筆錢?是國家全資調撥,還是原來鐵路大包干的做法?不,都不是。出路還在於改革,在於積極推行新政策。

    從1991年起,鐵路系統學習世界各國先進經驗,經國家批准,開始實行鐵路建設基金徵收政策,為築路攢錢。比如,在貨運中,每噸公里收取一點點基金,就可以集腋成裘。同理,幾十年間,人們乘坐飛機,都要買一種「機場建設費」,每次都要幾十塊錢,有的是個人分擔,多數是單位報銷了,合著全國人民都在投資建造飛機場呢。鐵路基金在徵收中。只是「一點點」,少得可憐:從1991年3月1日實行之初,每個噸公里僅僅徵收2厘錢,即0?郾2分錢。1992年7月1日增加到1分錢,一年後收取2?郾7分錢,1996年又增加1厘錢。從1998年4月1日起,固定在3?郾3分錢。就這樣一筆一筆小錢,解決了大問題,每年的築路投資缺口,它真能給你補上。「八五」期間,這筆基金收入比原先「八五」計劃總投資942個億還要多:5個年頭,居然收了1036億元。「九五」期間收到更多的1806億元,佔上世紀90年代10年間新路投資的絕大部分,成為修建新鐵路最穩定的資金保障。

    幾乎與此同時,經國家批准,從1992年起發行鐵路建設債券,到「九五」結束時也發行了176?郾3億元。此外,多種集資築路形式相繼出台:一種是向國家開發銀行貸款,一種是地方政府投資,一種是以開放的姿態吸引利用外資,最終對比出哪種方式更好些,可以作為鐵路建設基金的輔助部分。對比的結果表明,使用貸款和大量發行債券,雖然可以救急築路,但從後來的情況看,這兩種方法實在不怎麼輕鬆,會給鐵路造成較長時間的負擔。不過,摸著石頭過河時,你並不知哪塊石頭更牢固。

    從1991年至2000年10年間,鐵路建設總投資達到3643億元,購置新機車總投資也達到了974億元,這在當年真不得了!而如果沒有1992年掀起的強勁春風,如果不能堅持改革開放,中國鐵路就不會奪取這麼大的成就,中國人跨入新世紀的腳步也不會這麼堅實。

    1999年10月,上海鐵路局在滬寧線投入運營「新曙光號」高速內燃機車,最高設計時速可達180公里,震動全國,很是風光了一陣子。如今看來也許不算什麼,全國大提速,動車組要比「新曙光」快多啦。但是,沒有上世紀之末改革築路打下底子,今天的大提速也談不上。

    在中國版圖上,強化「八橫八豎」這一戰略設想,也是在1999年首次提出的。

    到2002年底,中國鐵路營業里程終於突破了「七萬大關」,達到71897?郾5公里,躋身世界第三位,亞洲第一位。全國鐵路每年發送旅客達到10億多人,發送貨物達到20多億噸,有力地拉動了國民經濟大發展。

    「三分開」打破大鍋飯

    令人深思的是,一個行業的改革見到成果,並不等於這項改革接近了完成。就像詹天祐先生修成具有破天荒意義的京張鐵路後,中國鐵路大業還遠遠沒有完成那樣。因為歷史重負,因為特殊國情,決定了改革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說不定越往後頭越艱難呢。就改革而言,核心是實現政企分開,困境也在於政企很難分開。

    請看,中國鐵路企業資產數額巨大,且各成體系,這麼大的家當,資產使用效率卻不高,經營效益發揮不出來,乃至從1994年到1997年嚴重虧損,連年虧損。怎樣進行資產重組進而生發效益?

    中國鐵路在高度計劃經濟年代,早已形成了大而全的整體社會型企業,幾十年來,年年增加職工人數。除去生產崗位人員,更有非生產的輔助從業人員,大家都姓公。明知負擔沉重,卻又精簡不動,怎樣主輔分離,提高競爭能力?

    中國鐵路長期條塊分割、多層管理,分散經營,在各個利益主體之間,全路上下存在著互相牽制、無序競爭的巨大內耗,以致整體優勢極難發揮,甚至常常使優勢變為劣勢。怎樣打破部門界限,構建多元經營管理體系新格局?

    針對這些數不清的難題,朱鎔基、吳邦國等國務院領導,當年是這樣要求的:還是那三句話,「政企分開,減員增效,扭虧增盈」。新任鐵道部部長傅志寰則強調,鐵路改革的近期目標,是把非運輸企業全線推向市場,措施是:企業分設,財務分賬,人員分開,自負盈虧。簡稱「三分開」,打破大鍋飯。

    冰凍三尺,寒非一日。「三分開」無疑具有針對性,而當你真要分開時,始知絕非易事。公開反對改革的人,歷來不多,但在具體利益面前,原先贊成改革的人,也會牴觸。你仔細一想,各大鐵路局和鐵路分局,黑壓壓一大片,全是在鐵道兩旁奮戰了好幾代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他們早已失去了往昔的優越感,許多家庭已經陷入了貧困。

    主輔要分離,怎麼分啊!再看各個企業,產權關係不清積以時日,又怎麼分法?面對市場,各個利益主體之間,從來就是業務交叉經營,範圍界面不清的,又如何理清?過去,鐵路從業人員來回調動,崗位混雜,有的連勞動工資關係都說不準確,明天,知向何方?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運輸企業與多種經營企業究竟是個什麼關係?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鐵路怎麼可以不經營鐵路呢?越是運力緊張的地方,此類問題就越突出,衍生腐敗那是必然的。舉例說山西要走煤,運輸計劃和各類車皮都是資源,大家一起上,運輸企業與多經企業混在一堆兒,缺乏市場經濟應有的等價交換原則,相互間佔用資產無需清算,費用隨意性很大,相互擠列成本,人為調整利潤,多經企業可以不規範地補貼主業工資。專業術語叫做:多元經營企業作為法人實體,與市場競爭主體虛化,企業缺失了面向市場求發展的動力。管理不上軌道,責任無法落實,積累終難形成,嚴重影響運輸企業市場主體地位的確立。

    鐵道部僅在2000年一年裡,就連續召開了三次推進「三分開」的全路會議,新老問題太多。到第二年,「三分開」工作先搞試點,出台文件,然後一家一家來,要在「真分、實分、分好」三個標準上狠下工夫,要把運輸業與多元經營同時實現雙促、雙贏,這是推進「三分開」的基本原則和檢驗「三分開」的重要標準。——這些話語甭說真正實現了,光念一念就難得很。

    正因為是「老大難」,才要迫切推行改革。不改革,鐵路沒有出路;不長期堅持改革,中國沒有出路。

    工程大軍也要政企分開

    直到如今,許多難點改革仍然處在不斷深化過程中,當然不能說改好了,完成了。試以鐵路工程建設這支龐大軍團為例,從1950年代開始,國家鐵道部就有了多個直屬的建設工程局,肩負著計劃經濟條件下全國鐵路建設使命。每個工程局都擁有上萬名能征善戰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築路勇士,連家屬帶附屬單位,總人數就更是翻了番。

    光是這些鐵路工程局,加在一起就超過了五十多萬人。他們既是中國鐵路一大優勢,又是政企分開一大難題。許多人始終弄不清,如此龐大的一個個工程局,到底改革到誰家名下去了?我同樣是在接觸了宜萬鐵路工程之後,才逐漸弄明白的。簡單說,他們在表面化地與鐵道部「脫鉤」,政企分開之後,歸屬到兩大總公司去了,一家叫做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主力前身是老牌工程局、大橋局、隧道局等單位;一家叫做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主力以鐵道兵為前身。這兩家總公司先是整體移交給了中央企業工委會,算是有了主管單位;2003年5月以後又歸屬了國務院新成立的國資委,叫做國資委首批董事會試點企業,推行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重組……

    事情就這麼複雜。如果你還是整不明白,你就只需知道:如此龐大的多國部隊,歸屬了兩大總公司,一家簡稱「中鐵工」,一家簡稱「中鐵建」,就可以了。現在要他們去開拓市場,市場又在哪裡呢?在中國,所有的幹線路和大工程,還不是在鐵道部主持之下嗎?國內築路市場實際還在這裡,也只能在這裡。國家基礎設施,主要還是國家辦。這些鐵路大軍絕然離不開部管、部養、部指揮,就像水電工程大軍、石油工程大軍、冶金工程大軍、煤炭工程大軍、化工工程大軍一樣,目前中國姓「資」的老闆遠遠養活不起。除上述兩大總公司之外,還有大型鐵路機車車輛企業、四大鐵道設計院、大型鐵路通信信號公司、大型土木工程公司等等,在形式上也搞了政企分開,與鐵道部脫了鉤,把班子交給中央企業工委,時間以2000年9月28日鐵道部正式發出文件為準。而實質上,還得從精神到物質依賴國家鐵道部。……我們的改革遠不能切入實質,有些不倫不類四不像。行政權力與企業效益疊加在一起,後果更複雜,極易滋生腐敗。而明知如此,卻根本跨不過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