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的重生 第五章    「王牌」出世 (2)
    但要做彩電業務,首先要解決生產許可證問題。自1978年從國外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開始,中國的彩電產業進入飛速發展期。短短數年,全國共引進大大小小的彩電生產線100多條。北京、熊貓、金星、牡丹、飛躍、凱歌、長虹等都是20世紀80年代紅極一時的國產名牌,外資企業在國內也大都設有工廠,所以1991年後,國家就不再審批新的國內彩電項目了(產品全部外銷的來料加工廠不受限制)。沒有生產許可證就無法經營國內彩電業務。李東生就提出通過與國內彩電廠互利合作的方式將業務開展起來。

    李東生和蔣志基開始聯手進入國內彩電產業。香港長城電子的彩電成本低、性能好、有競爭優勢,而TCL能夠解決顯像管和電子零件進口問題,有國內經營和銷售能力,雙方聯袂,優勢互補,基於長城電子以出口彩電為基礎,與之合作設計出來的彩電產品符合國內彩電標準,競爭優勢明顯,TCL決定首先以ODM(原始設計製造商)的方式為國內彩電廠商生產有競爭力的彩電產品。經過多輪洽談,TCL先後為牡丹、熊貓和北京貼牌生產彩電產品,迅速打開業務局面。業務做開後,李東生進一步和這些公司商議,有償租用它們的生產許可證,自己生產和在國內銷售「TCL」品牌的彩電。

    當時國內彩電普及率不高,城市市場不到50%,農村市場只有15%,而且大都是21英吋以下的產品。大屏幕彩電市場剛起步,基本被外資品牌壟斷,而且價格很高。

    經過市場調研,李東生下了一個大膽的判斷:未來國內大屏幕彩電的增長將高於普通彩電,利潤也高於普通彩電。而國內彩電企業當時大都不具備大屏幕彩電的生產技術能力。

    所以李東生決定讓TCL品牌的彩電業務先從大屏幕彩電切入。1993年,第一台TCL28英吋大屏幕彩電下線,這個寄托了TCL團隊希望的產品一炮打響,首批一萬台產品很快被客戶搶購一空,生產計劃連續增加,銷售勢頭很好。產品種類也擴大到21英吋、25英吋、29英吋和34英吋四種,市場銷量快速提高。初戰告捷,給新組建的TCL電子集團上下很大的激勵。

    小馬拉大車

    TCL彩電項目迅速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戰略上判斷正確。事實證明,當初李東生對進入大屏幕彩電的三點分析判斷是完全符合市場和產業實際情況的。這個項目決策把握了國內彩電市場轉型的機遇,取得了很好的經營績效。

    二是靈活有效的業務模式,發揮和蔣志基合作的優勢,用ODM的方式迅速切入市場。李東生沒有按傳統的做法,先向政府申請彩電生產許可證,而是利用國內產業政策的空隙,以代工方式先將產品銷路打開,再尋機推廣自己的品牌。在TCL28英吋大屏幕彩電投產之前,TCL已經為多家國內彩電企業貼牌生產了大量的21英吋彩電,特別是替當時國內彩電老大熊貓代工生產,積累了大量富有價值的符合國內標準的產品技術和生產能力,並積累了資金。

    三是國內彩電業務推廣和國內營銷網絡擴張良性互動。通過音響業務建立起來的TCL家電全國營銷網絡在啟動彩電國內業務推廣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覆蓋主要省會城市的營銷網絡將彩電產品迅速推向各大商場。同時,彩電業務的快速成長又加快了家電營銷網絡的擴展和完善。音響市場總量不大,難以支撐家電營銷網絡的規模;增加彩電產品,銷售額大增,營銷網絡也得以快速擴張。至1995年年底,TCL已經在所有省會城市建立了分公司,在各省主要的地、市建立了經營部,有員工6000多人,成為當時國內家電企業中自營銷售網絡最有規模和競爭力的。彩電業務和營銷網絡互動發展,獲得最佳效果。

    TCL彩電業務的成功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在產品技術上的創新。

    20世紀90年代初期,大屏幕彩電(定義為25英吋及以上)剛進入中國市場,主要為外資品牌壟斷;松下的「畫王」,東芝的「火箭炮」和索尼的「低音炮」都是當時備受市場追逐的大屏幕彩電。這些產品設計新穎、性能優越,但線路設計複雜,成本和售價也非常高。由於當時市場購買力較低,國內大屏幕彩電市場份額增長較慢。

    在作了詳細的市場和產業調研後,特別是對幾個日本名牌產品拆解分析後,TCL彩電決定採用香港長城電子外銷機型的單芯片方案開發國內產品。該方案技術的特點是線路結構簡單、可靠性高,性能指標能達到客戶要求,成本也很有競爭力。TCL按照國內的彩電標準,進行了優化設計,在符合質量性能標準的基礎上,以用戶實際感知為標桿簡化了一些功能,加強了另一部分功能。例如,日本產品設計要用三個芯片,成本很高,產品設計大都使用色彩補償電路,但實際上該指標只能在特殊信號圖像上才能看到差異,用戶實際觀看電視節目時沒有什麼差別。當時國內企業大都購買日本企業的設計方案,成本居高不下,而單芯片方案就優化了彩電功能設計,大幅降低了成本。同時,根據國內市場的特點,TCL在設計中額外加入了寬電壓設計,並提高接收靈敏度。因為當時國內電網落後,大部分地區電壓不穩定,電視廣播信號也不好(當時還沒有有線電視服務)。TCL產品投放市場後,由於性價比優,質量性能可靠,大受消費者歡迎。

    TCL彩電的迅速崛起,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關注,不久,媒體上就出現:「為什麼TCL彩電能夠如此便宜,是因為用小屏幕彩電機芯做大屏幕彩電?」所謂「小馬拉大車」的報道一時大大影響了用戶和經銷商的信心。針對這些說法,TCL一方面請權威的專業機構對市場銷售的產品做性能指標測試,證明TCL大屏幕彩電指標符合國家標準,一些性能還優於外資品牌;另一方面對用戶進行抽樣回訪,現身說法,口碑傳播。李東生還在媒體發表專訪回應:「小馬能夠拉大車,就是一匹寶馬。」敢於如此大力推廣大屏幕彩電的單芯片方案,是因為李東生對單芯片方案是有底氣的。TCL已經在美國市場銷售了大量使用該單芯片設計方案的產品,證明性能質量是可靠的。他認為單芯片簡化設計是未來大屏幕彩電技術發展的趨勢。後來,國外彩電廠家也逐步轉到性價比優勢明顯的單芯片方案。「小馬拉大車」創新應用技術的成功,使TCL大屏幕彩電在國內市場獲得產品技術先發優勢,很快奠定了自己的產業地位。

    在產品外觀和功能設計上,TCL走的是快速跟隨、局部創新的路線。當時日資品牌領導市場,中國企業技術能力很低,不但生產線是引進的,大部分產品設計(包括模具)也是從日本引進的,而日本企業往往將淘汰的產品轉移給中國。李東生認為要走模仿、借鑒、創新的道路,必須自己設計產品。他帶著團隊參加每年的國際電子展,並經常到日本東京秋葉原電器街觀摩新產品,收集資料信息。日本企業每年都推出新一代的產品設計,這些產品到中國市場往往要一年以後,如能快速跟隨,在中國市場推出自己的類似風格和功能的產品,往往能獲得很好的效果。如TCL2938型彩電的設計,就是李東生在日立公司訪問時看到一款新產品的底座設計線條非常流暢,徵得主人同意後就拍照帶回,移植到自己新產品設計中,因而大獲成功。索尼「低音炮」背掛式音箱設計概念也被移植到TCL的音響彩電產品設計中。

    一張准生證

    雖然通過租用生產許可證暫時解決了彩電經營資質的問題,但隨著銷量增大,李東生感到非常困擾。首先租用許可證額外增加了一項成本,另外,沒有許可證就沒有顯像管進口配額,所有進口配額都要設法找關係購買。而國內其他彩電廠商能分配到部分進口顯像管配額,不足部分才購買。當時一隻顯像管進口配額為120元,增加了很大的成本。更重要的是租用生產許可證是將自己的命脈放在別人手中,非常被動。雖然通過和多家彩電企業合作授權租用許可證可以降低風險,但這種做法很難持久。

    TCL也努力嘗試過申請一張新的彩電生產許可證,但政府已經明確停止審批新的彩電生產項目,雖經多方努力未有結果。這時候,李東生聽說國內最大的彩電顯像管生產廠家彩虹電子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彩虹集團)有一條彩電生產線和許可證,但已經停產。能否利用這個許可證,李東生將此想法向李鴻忠作了匯報。李鴻忠原在電子工業部工作,對彩虹、熊貓等這些部屬企業很熟悉,之前就幫助過李東生他們打開過熊貓彩電的代工業務。

    1993年年中,李東生陪同李鴻忠一起來到陝西咸陽的彩虹集團參觀學習。當年作為國內第一家技術引進的彩電顯像管廠,彩虹集團的業務非常紅火,顯像管產品供不應求。李東生先請求彩虹集團多供應一些計劃外的21英吋顯像管,雖然價格要比計劃內供應的高一些,但比起進口顯像管還是有優勢。在參觀工廠時,李東生要求看一下已經停產的彩電生產線。到了車間,李東生看到廠房很大,但生產線已經停產多時,設備閒置在車間。之前這條彩電生產線是作為顯像管配套彩電後工序組裝的試驗生產線,並配有彩電生產許可證。彩虹集團的彩電顯像管(以下簡稱彩管)投產後工藝質量穩定,銷路一直很好。而彩電業務和彩管業務完全不同,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彩虹集團短暫生產了一段時間彩電產品後,發現銷售和顧客服務工作不好做,也不賺錢,管理上對其也無暇顧及,就將配套的彩電生產線停了下來。

    彩虹集團董事長張文義是個很爽快的人,看到李鴻忠親自帶隊到來,便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對TCL顯像管供應需求答應盡量在超產計劃外的彩管中給予支持。因為計劃內彩管已經分配給國內彩電廠家,而計劃外彩管能賣更好的價錢,也能增加彩虹集團的業務收入。

    李鴻忠和李東生提出將彩虹集團閒置的彩電生產線搬到惠州,雙方成立合資公司經營彩電業務的建議。張文義很開明,他認為閒置彩電生產線設備價值不大,還佔地方,搬到外地和彩管客戶合作投資也是好事,當場就表示願意積極考慮這個方案。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