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 第31章 保持沉默,是一種淡定閒適的生活態度 (5)
    侄子呈上狀子,楊玢看後,拿起筆在狀子上寫了四句話:「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光殿基望,秋風衰草正離離。」寫罷,他再次對侄子們說:「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淡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必斤斤計較。」

    人生如同秋天樹枝上枯黃的落葉。人生苦短,活著更是不易。因此,在爭取擁有的同時,懂得學會放棄,遇事都要退一步,不必斤斤計較,那才是真正的聰明。

    退讓是一種低姿態,如果在一些問題上適當退讓,不但會讓自己佔據有利位置,更會博得以後的大成功。才智超群的人廣博豁達,自然不會急躁、輕狂。豐富的知識使得他們的思想深沉,涵養有素,懂得低調做人。

    1945年日寇投降時,粟裕的部隊發展到幾萬人,建立了廣大的解放區。10月,中央任命他為蘇皖軍區司令,張鼎丞為副司令。粟裕接到電報後,對中央的任命深感不安,便向中央和華中局發了電報,請求由張鼎丞任司令,自己為副職。隔了一段時間沒有收到中央和華中局的復電,他當機立斷,命令業務部門暫不發任命文件,自己又向中央發了封加急電報,詳述了自己要求改任的理由:張鼎丞是前輩,資格能力均超過了自己,戰功卓著,政策水平高,聲望更高,理應以張為司令。中央認為粟裕從大局出發,深謀遠慮,句句在理,便同意了他的要求,改變了原先的任命。

    1948年5月,中央提出讓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渡江作戰,開闢根據地,調動蔣軍南撤,以減輕中原戰場的壓力。粟裕經仔細考慮後,提出在中原大決戰的設想,不應抽調兵力去江南,中央接受了他的意見。鑒於粟裕對淮海戰役的設想步驟比別人早,準備也早,中央又決定調陳毅和鄧子恢到中原局和中原軍區工作,由粟裕擔任華東野戰軍和華東軍區的司令、政委。粟裕又一次提出請求,他從華野的具體情況出發,認為華野離不開陳毅,陳毅也離不開華野,自己願居副職。毛澤東接受了他的請求,又從中原大決戰的需要出發,讓陳毅繼續任華野司令兼政委,但去中原局負責協調華野和中野的工作,粟裕任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統一指揮華野參加淮海戰役的作戰。

    在職位高低上的謙讓體現了粟裕的風格。高風亮節和獨具慧眼的戰略目光體現了粟裕將軍的完美人格,更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美德。居功不傲,謙讓禪賢,正應是共產黨人所具備的品德。

    立身處世,事事都須謹慎,不能只進不退,更不能居功自傲。

    王導是東晉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西晉滅吳後,司馬睿為安東將軍初到建康,南方士族都不理他。王導為了要在吳境建立以北方士族為骨幹的東晉朝,必須先樹立司馬睿的威信。他精心安排朝見司馬睿的儀式,非常威嚴,南方士族都敬服拜於道左,司馬睿威信大增,王導也因此備受寵信。司馬睿登上皇帝寶座後,為感激王導輔佐,多次請王導與他一起接受群臣們的朝賀,王導固辭不就,因而更得司馬睿的倚重。322年,王導堂兄王敦認為司馬睿遠賢近佞,要起兵討伐,另立新主,王導不從,王敦只得作罷。323年,晉明帝司馬紹繼位,王敦派其兄王含進攻建康,要推翻司馬氏自立,王導言辭討伐,又用計打敗王含,保住了司馬氏政權,從而進位太保。他功成不居,不坐御床,深得各朝皇帝的信任和大臣的擁戴。

    王導深明退讓之道。他為了家族和利益,自己不居功,在家族中有人想造反的情況下,居然能全身而退,依舊榮虛不衰,以至於民間流傳著「王與馬,共天下」的民謠。這就是王導退讓的結果。如果他也驕橫跋扈的話,也不會風光太久。

    心寬者人生路才寬

    不為小事斤斤計較的人心胸廣闊,心寬者路寬,在人生的道路上必能實現理想,走向成功。

    人生短暫,記住不要浪費時間去為小事而煩惱。也許我們多次原諒自己的許多大錯,但是有時卻對某一個小小的失誤耿耿於懷,甚至抓住不放。想來何必呢?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區區小事上不值得!

    有一個叫做魯賓遜的人,意外地繼承了一個牧場,而他恰好喜歡過農耕的生活。於是舉家遷到這裡,在牧場裡快活地生活起來。

    有一年的夏天,他養的一頭牛,為了偷吃玉米而衝破籬笆,跑進了農夫的地裡,最後被農夫殺死了。以當地牧場的共同約定,農夫應該通知魯賓遜並說明原因,但是農夫沒這樣做。

    魯賓遜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於是帶著僕人一起去找農夫論理。農夫的家非常遠。而且此時,正值酷暑。他們只走到一半,人和馬便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幾乎都要虛脫了。好不容易抵達木屋,農夫卻不在家,農夫的妻子熱情地邀請他們進屋等待。魯賓遜進屋後,看見婦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後還躲著五個瘦得像猴子的孩子。

    不久,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可是頂著烈日而來的。」

    魯賓遜本想開口與農夫論理,可能還要打架,但最後,他想了一下,只是伸出了手。農夫完全不知道魯賓遜的來意,便開心地與他握手、擁抱,並熱情邀請他們共進晚餐。

    這時,農夫滿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委屈你們吃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還沒準備好。」

    孩子們聽見有牛肉可吃,高興得眼睛都發亮了。

    吃飯時,傭人一直等著魯賓遜開口談正事,以便處理殺牛的事。但是,魯賓遜看起來似乎忘記了,只見他與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

    飯後,天氣下起了暴雨。農夫一定要兩個人住下,等明天再回去,於是魯賓遜與傭人在那裡過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們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後,就告辭回去了。

    在酷暑中走了這麼一趟,魯賓遜對此行的目的卻閉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傭人忍不住問他:「我以為你準備去為那頭牛討個公道呢!」

    魯賓遜卻微笑著說:「是啊,我本來是抱著這個念頭的,但是,後來我又盤算了一下,決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嗎?我並沒有白白失去一頭牛啊!因為。我得到了一點人情味。畢竟,牛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獲得,然而人情味卻並不是很容易得到。」

    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在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表現在言行上便是為了小事斤斤計較。然而當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我們的心是否真的充實了?故事中的魯賓遜,儘管失去了一頭牛,卻換得農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以及難得遇見的人情味。這段經歷,更讓他懂得生命中哪些才是無價的。

    雖然我們每個人不大可能因為一點小事而發動一場戰爭,但我們肯定能因為小事而使自己周圍的人不愉快。要記住,一個人為多大的事情而發怒,他的心胸就有多大。所以,你必須丟掉所有雞毛蒜皮的小事,才有可能實現理想,走向成功。

    做人要放寬胸懷,不為日常的小事而斤斤計較,人生苦短,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為小事而煩惱的漩渦裡。

    人都是要面子的,在人際交往中,都比較注意自己的形象,這很正常,但不能死要面子而失去自我。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改變自我。因為那些對你指手畫腳的人,其實四根手指頭正指著自己,惶惑的不知道他們遵從的規則是什麼。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評價他說:你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歌劇演員卡羅素美妙的歌聲享譽全球。當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當工程師;而他的老師對他的評價則是: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當年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打獵、捉狗捉耗子的。」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沃特-迪斯尼當年被報社主編以缺乏創意的理由開除,建立迪斯尼樂園前也曾破產好幾次。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學。

    法國化學家巴斯德在讀大學時表現並不突出,他的化學成績在22人中排第15名。

    牛頓在小學的成績一團糟,曾被老師和同學稱為「呆子」。

    羅丹的父親曾怨歎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他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才考了進去。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評價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如果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怎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只有做出了舉世無雙的事業,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遠沒有絕對的第一。看過馬拉多納踢球的人,還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隊裡混嗎?聽過帕瓦羅蒂的歌聲的人,還想修煉美聲唱法嗎?——其實,如果總是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只想功成名就,那麼世界上也就沒有曹雪芹、帕瓦羅蒂、馬拉多納這類人了。

    俄國作家契訶夫說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亂。所有的狗都應當叫,就讓它們各自用自己的聲音叫好了。」

    小狗也要大聲叫!實際上,追求一種充實有益的生活,其本質並不是競爭性的,並不是把奪取第一看得高於一切,它只是個人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來到公園練武打拳、練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只要有空就練習書法繪畫、設計剪裁服裝和唱戲奏樂的人,根本不在意別人對他們姿態和成果品頭論足,也不會因沒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練習、情緒消沉。因為他們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當眾展示、參賽獲獎,而是自得其樂、自有收益。滿足自己對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渴求。

    別人對你的評價總是有水分的,有的人總是挑好的說。如果以此為據,你可能高估自己,自我感覺良好。於是可能輕視別人,忽視一切,自以為是。也有人可能專挑壞的講,故意貶低你,這樣你可能低估自己,自卑消極。所以在聽取別人意見之前,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評價,並以此為基準。

    另外,別人看到的可能只是你的表面或一個方面,真正全面、清楚瞭解自己的還是自己。只有天生沒有主見的人才會整天打聽別人的評價。雖然有時候可能會出現「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情況,但大多數情況下旁觀者的意見只能作為參考。

    太在乎別人的「眼光」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會使你做事放不開手腳,養成猶豫不決的性格。如果一個企業家太在乎工人的「眼光」,他就不是一個強有力的管理者。在發獎金的時候,他會首先考慮到副經理會怎麼想,科長會怎麼議論自己,然後那些老工人會不會認為我不照顧他們,還有門衛會不會認為自己不體貼他。這樣,不調整十幾遍,獎金是發不下去的。如果是個歌手,上台之前就東想西想,一身衣服會換上十來次,最後還是帶著疑惑上場,上場後發現掌聲沒料想的熱烈,心裡又嘀咕上了……這樣的歌手肯定唱不好的。而如果是個外交官,那可能就被人家牽著鼻子走,把自己國家都給賣了。太在乎別人的「眼光」肯定會以失去自我、失去個性作為代價,沒有自我、沒有個性的人肯定成不了大事,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價值。

    和人交往的最佳境界是不卑不亢,這樣才能不失自我。當你太在乎別人的時候,你也不知不覺地失去了自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我行我素、對別人反應遲鈍的人卻往往很讓人佩服。只要我行我素而不侵犯別人,他們總是很受人歡迎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