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 第29章 保持沉默,是一種淡定閒適的生活態度 (3)
    與人交往,傷害別人總是那麼短暫的一瞬間;做事決策,錯誤的總是細微的失誤。一個人難的不是偶爾做事謹慎,而是一貫如常。我們的喜怒情愫能影響周圍的人,甚喜時炫耀自我,甚怒時遷怒於人,恐怕世人皆有吧!所以說不形於色是要做到常態,而不能僅憑一時之興。

    但這並不是說整天板著個死面孔,這類人要麼就是做事呆板老套,要麼就是被生活打擊太重,消極待世。與喜怒不形於色相對的是喜不自收,怒不可遏。古人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這種境界才是人所嚮往呀!

    北宋蘇洵在其作《心術》中說:「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麇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世界上很少有天塌下來也不驚慌的心態,所以成功的人總是少數。

    人生貴在淡泊無爭

    心態一定要清靜,不要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不要讓自己的精神長期動盪恍惚,這樣就能夠健康長壽。

    無勞女(汝)形,指不要太勞累身體。窮苦人和運動員容易猝死,原因是體力透支,辛勞過度。無搖女(汝)精,指不要動搖精氣,要固精正氣,才合於自然之道。

    天下有幹不完的事,更有賺不完的錢,如果一味去追求這些東西而成天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最後卻損害了自己的健康,那是得不償失的。所以,莊子主張,做人要有幾分淡泊的心態,最高的修煉是達到「無我」的境界。要不然,慾望會讓你痛苦不堪。

    人世間的快樂,實際上就蘊藏在平凡而又平常的生活裡。可歎世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充分地享受著文明生活所帶來的一切便利,偏又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的。快樂近在眼前而竟毫無知覺。卻偏偏去追求那些虛無飄渺的東西。

    有位年輕人在岸邊釣魚,鄰旁坐著一位鬍鬚花白的老人,也在釣魚,兩個人坐得很近,奇怪的是老人總有魚兒上鉤,而年輕人一整天都沒有收穫。

    年輕人終於沉不住氣了,問老人:「我們兩人的釣餌相同,地方也相鄰,為什麼你能輕易的釣到魚,我卻一無所獲?」

    老人一笑,從容地答道:「你是在釣魚,我是在垂釣。你釣魚的時候,只是一心想得到魚,目不轉睛地盯著魚兒有沒有咬住你的魚餌,所以你看見魚不上鉤就心浮氣躁,情緒不斷發生變化,魚兒都被你焦躁的情緒嚇跑了。我呢,我是在垂釣,垂釣跟釣魚不一樣,我垂釣的時候,只知道有我,不知道有魚,魚來我也不喜,魚去我也不憂,我心如止水,不眨眼,也不焦躁,魚兒感知不到我,因此也沒必要逃跑。」

    老人所說的是一種境界,釣魚是修身養性的一件事情,老人恰恰就做到了這一點。老人的一番話是針對釣魚事件本身所說的,上升為生活中,也不失為睿智的人生哲學。人的一生中興衰榮辱,得失進退,誰也不能掌控,惟保持一份淡泊的心胸可以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免受傷害。

    人生貴在淡泊,古往今來多少名士終其一生心中都在嚮往或是操守著淡泊的心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算得上是個淡泊者;「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憑著淡泊,顏回成了千古安貧樂道的典範;錢鍾書學富五車,閉門謝客,靜心於書齋,潛心鑽研,著書立說,留下曠世名篇。齊白石晚年謀求畫風變革,閉門十載,破壁騰飛,終成國畫巨擘。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坦然,坦然面對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豁然,豁然對待人生中的進退。淡泊是對生命的一種珍惜,珍惜眼前從不好高騖遠。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體驗歡樂,在淡泊中充實自己。

    擁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寧靜,更加自由,沒有羈絆。淡泊是不慕名利,遠離喧囂和糾纏,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時仍有與花相悅的從容,淡泊是別人都忙於趨本逐利時仍然保持恬靜。淡泊是一種修養,一種氣質,一種境界。

    淡泊的人生是一種享受,守住一份簡樸,不再顯山露水;認識生命的無常,時刻保持一種既不留戀過去,又不期待未來的心態。榮辱不驚,去留無意。別太在意自己,天使能夠飛翔,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很輕。走一程驀然回首,你會發現.其實幸福離你只有一個轉身的距離。淡泊人生,並非消極逃避。也非看破紅塵,甘於沉淪。淡泊是一種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沒有極大的勇氣、決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面對誘惑不動心,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輕雲,質樸如流水,即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水深,讓人感覺到一份從容與安逸。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如何生活的人。

    做人要幾分淡泊,淡泊是一份豁達的心態,是一份明悟的感覺。淡泊為人,才活得自我,才把自己的本色演繹得精彩。

    平淡的日子不會永遠平淡,只要懷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棄的追求,定能獲得生活饋贈的那份歡樂,成功給予的那份慰藉,譜寫出生命最璀璨輝煌的樂章。

    淡定閒適,在孤獨中修行

    快樂是可遇不可求的,孤獨是可怕的。然而,享受孤獨是修復浮躁的最高境界。有人說「孤獨的時候,將自己的一顆心深深地埋在紙堆裡,讓飄在夢中的萬點落花盡情地追逐那不可恢復的東流逝水。」享受孤獨吧!孤獨是人生最美的境界。

    孤獨來了,伴隨在你身邊。享受這種難得的情景,你不必再為那些所謂的人際費神,也不必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辯,一個人的世界,一個人的天空,唯你獨尊。此時的你,退卻紅塵,心緒飛出了你的胸膛,它是多麼自由,奔向那遙遠的地方。

    如果你願意,或讓自己抿一口無糖咖啡——享受真正的味道;或讓自己天體般的自由——無拘無束;或讓自己讀一本或薄或厚的書——與古人對話,與今人交談;或在自己的杯裡放幾粒茶葉——飄出淡淡的清香;或讓自己就耶樣靜靜地閉上雙眼——寧靜而致遠。這一切,都是一個人在做,這一切,都是一個人在想。

    人們說:「最怕孤獨」。其實,孤獨並不是空虛、寂寞的代名詞。愛因斯坦曾說他覺得最快樂的時候是「孤獨中的愉悅和享受」。我國古代大哲學家莊子也主張要有「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氣魄。他們認為,孤獨並非意味著寂寞,反而會愉快地把人帶入一種知識的境界。孤獨就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洗淨心靈的污垢,排除外界的紛爭,從孤獨中體驗生活的哲理及創造的歡樂。在孤獨中常能還「人之初」的真我,萌生一片藍藍的天空。

    孤獨是一種創造。科學家、哲學家及文學家與孤獨結緣的人有很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孤獨的人能發現很多一般人不易發現的東西,在孤獨中創造一個又一個令人稱道的奇跡。只有真正地進入孤獨境界的人,才能明志,才能有所建樹,這便是孤獨的精神境界。

    孤獨是一種生命的體征,每個人都會孤獨,關鍵是如何對待。對待孤獨不應該是「借酒消愁」,而是要學會如何在孤獨中充實自己。那些喜歡熱鬧的人,過分追求利益和權力的人都進入不了孤獨的狀態,也很難戰勝孤獨。孤獨是一種淒冷的美,它有時像鉛塊一樣沉重,有時像白鴿一樣輕柔。懂得善待孤獨的人也懂得善待真實的人生。我們應該像嚮往快樂那樣嚮往孤獨,這樣才能擁有創造力,享受「孤獨的愉悅」。

    獨自一個人坐在偌大的房間裡,似乎顯得有些落寞。為了營造享受孤獨的氛圍,你可以關閉臥室及客廳所有的燈,帶著耳塞,聽著廣播,坐在軟綿綿的大床上,開始享受孤獨的旅程。你會突然覺得生活中的煩惱、困難都是那麼微不足道,一切都顯得那麼的渺小……

    陽光明媚的午後,獨自一人漫步在林蔭道中,聽著葉子隨風而舞發出的「沙沙」聲,聽著鳥兒發出的「喳喳」聲,享受孤獨。閉上眼睛,在另外一個世界,那裡有山、有水、有花香,藍藍的天空下是一片一望無際的田野,似乎能勝過世外桃源。聽見遠處傳來了汽車的鳴笛聲,猛然睜開眼睛,又回到了現實,仍然可以感覺到世界的美好。

    孤獨是一種修行,最難的就是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孤獨。每每獨處,總有無盡的感慨伴隨,那樣可以更深刻地反省自己,更深刻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更明白自己以後的路該如何去走,生活其實很簡單,但如果不想被那些俗套的生活所困擾就必須有所領悟。什麼是自己,什麼是生活,你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去嘗試孤獨的滋味,不妨在深夜裡舔舐自己的傷口,想想未來,想想過往。

    慾望少一點,快樂多一點

    快樂並不是遙遠的事情,每天都可以見到它。但是,在貪婪的人眼裡,快樂卻總是躲著自己,自己總是在尋找快樂,卻一直沒有找到。為什麼沒有快樂而只有煩惱呢?富蘭克林說:「聚斂財富也就是自尋煩惱。」

    福斯先生是一個富翁,但是他曾經是一個窮小子。在他還沒有富裕之前,他覺得自己的生活非常不快樂。他每天穿著破爛的衣服,冬天不能避寒,夏天又髒又醜;吃的都是殘羹剩飯,每當看到富人們昂首闊步地走在街上,或者坐在馬車上四處奔走的時候,福斯先生就有說不出的羨慕。他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我有了錢的話,我也會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福斯先生每天向上帝真心的祈禱,有一天不知道是他的祈禱起了作用,還是命運之神眷顧他,他竟然撿到了一袋珠寶。福斯先生本來想把這袋珠寶據為己有,但是轉念一想,他還是決定坐在那裡等著珠寶的主人。

    福斯先生一連等了兩天,終於等到了珠寶的主人。這個丟失珠寶的人看見福斯先生非常激動,也非常感動。他說:「我以為再也找不回珠寶了,原來天下還有你這樣誠實的人。年輕人就衝你這種精神,我決定把這袋珠寶贈送給你。」

    福斯先生覺得一袋珠寶根本不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富翁,他搖著頭和珠寶的主人說:「先生,我不想要這些珠寶,我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富翁。」

    珠寶的主人看著福斯先生說:「你這個想法很不錯,這樣吧,你就跟著我好了,我是一個專門做珠寶買賣的人。你可以跟著我做這個生意,我把這袋珠寶送給你做本錢。」

    福斯先生對這個人千恩萬謝,隨後就跟著這個人做起了珠寶生意。福斯先生的運氣非常好,第一批珠寶就賣了一個好價錢。隨著生意越做越好,福斯先生的錢也越來越多,他終於可以像其他富翁一樣,穿著華美的衣服,坐著漂亮的馬車在大街上風光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