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 第4章 保持沉默,是一種大智若愚的做人智慧 (4)
    「沉默」是有效的緩兵之計,也許你最不願意看到的情形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內部爭執。爭執的結果是將和諧的人際關係搞得一團糟,誰還能安心專注於做事呢?適當保持沉默吧,等爭執的雙方失去了精神上的亢奮、精疲力竭之後,再發表你的意見也不遲。

    頭腦發熱時的人們只想向外發散能量,誰會再去接受你的善言良語呢?你的沉默可使矛盾衝突趨於緩和,當人們爭辯得不可開交時,看到他們身邊有這樣一位靜靜的旁觀者,他們也許會後悔於那醜態百出的激烈交鋒的。

    有時,沉默與精心選擇的詞具有同樣的表現力,就好像音樂中心音符與休止符一樣重要。過去,心理學家常常認為我們應該把自己的事情講出來,告訴別人,但現在人們逐漸發現,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有時更需要忍耐和沉默。

    一個服裝廠的老闆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購買他的一台舊機器,他非常高興。經過仔細核算,他決定以1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並想好了理由。

    當他坐下來談判時,內心深處卻在說:「沉住氣。」終於,買主按捺不住,開始滔滔不絕地對機器進行褒貶。

    賣主依然一言不發。這時買主說:「我們可以付您12萬美元,一個子兒也不能多給了。」不到一個小時,買賣成效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冰炭不言,冷熱自明。」有一些蘊藏在內心深處的美德,一旦用語言表達出來,其中的韻味往往蕩然無存,抑或索然寡味。如對他人表示關愛時,默默地給予實際幫助,比口若懸河地表白更顯真誠,更具感人魅力。此時,儘管什麼都沒說,又彷彿什麼都說了,可謂無聲勝有聲。

    面對複雜局面和大是大非,沉默往往是潛心思索,凝聚智慧,為從容應對積蓄力量。當然沉默不是故作深沉或天性木訥,而是盛開在心靈深處的智慧之花。「沉默是金」並不意味著「萬馬齊喑」,我們應當崇尚內心充實而不失真誠的沉默。

    沉默需要勇氣,需要毅力;沉默是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沉默是自己的財富;沉默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責任。溝通心靈的時候需要沉默。只有在傾聽中才能吸取智慧,彌補紕漏,建立信任。具備優勢的時候需要沉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陽不語,是一種光輝;人也一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取得成績的時候需要沉默。遭受困難的時候需要沉默。在失敗和厄運面前,拭去眼淚,咬緊牙關。等待時機需要沉默。造化總是把機會送給有充分準備的人。承擔痛苦的時候需要沉默。

    「沉默是金」,卻也不是不說話,而是說話要分場合,要分情況,不能說則不說,保持適當的緘默,能說則盡量少說,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言多必有失」。有道德的人,絕不泛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唯有保持適當的緘默,才會避免厭、薄、侮。

    難得糊塗的高境界

    鄭板橋的一句「難得糊塗」流傳至今,成為眾多人的座右銘。任何事情,拿得起放得下,堪稱悟透了人生。聰明的人往往拿得起放不下,身枯力竭仍在拚命。難得糊塗,方是人生佳境。凡事較真的人,往往會輸得比較慘。

    王先生去表妹家做客,表妹未歸,王先生就和表妹夫小朱先聊起來。一會兒,門開了,表妹氣嘟嘟地走進門,臉上陰得很重。皮包往沙發上一摔,坐在那兒,悶不吭氣。

    「怎麼了?」小朱輕聲細氣地靠近。

    「怎麼了?」表妹別過臉去:「問你自己!你今天真是讓我丟夠了臉,當著一大堆同事的面,我真想找個洞鑽進去。」表妹氣惱地說。

    小朱一臉不解地問:「我跟我們處長到你公司參觀,怎麼會丟你的臉呢?正因為我是處長面前的紅人,他才會帶我去,他怎麼不帶別人呢?而且,你要想想,處長不去別的廠參觀,為什麼專找你們工廠,還不是我介紹的?你們工廠,從上到下,如果做成這筆生意,應該感謝我,也就是感謝你才對,怎麼反而說讓你丟臉呢?」

    表妹聽了這話,小臉更加面若冰霜,說:「當然丟臉!你還沒去,我就跟老闆和同事說了,說你是同系的師兄、高材生,也是這方面的專家……可是呢?你看你那個熊樣。你跟在你們處長旁邊,一副一問三不知的樣子,明明你最懂的技術,根本可以由你介紹,你為什麼不說話,還不斷問你處長。他懂個屁!」

    「他懂個屁?」小朱停一下,和王先生相視而笑,王先生走過拍拍表妹的肩說:「他也是學這個的,就算過時了,他總是處長啊!」

    「他總是處長啊!」這句話道出了真諦。

    這個以幕僚姿態站在長官身後,不顯示自己的小朱,懂得了做人的三味。

    如果處長完全是外行,由內行代為解說,絕對是當然的事。但是,當自己的主管也是內行人的時候,搶在前面說話,不但是搶風頭,而且表現了「我比你內行」的氣勢。

    在這個時候,最聰明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裝糊塗了,把功勞在不知不覺中讓給上司,這樣的糊塗才是真聰明。

    「聰明」是個很值得玩味的詞,它既有「腦子好」、「反應快」、「思維敏捷」的含義,也隱含著「不穩重」、「浮躁」、「愛表現」的意思。這個詞用在成年人身上,常常不是褒義的。

    俗話說:天妒聰明,其實人更是如此。老子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雖然有才華學識,但平時像個呆子,不自作聰明;雖然能言善辯,但好像不會講話一樣。無論是初涉世事,還是位居高官,無論是做大事,還是一般人際關係,鋒芒不可畢露。有了才華固然很好,但在適當的時機運用才華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蓋主,就算有更高的才華,這種才華對國家對人對己才有真正的用處。

    老子曾告誡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裡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話的意思是,那些才華橫溢的人,外表上看與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毫無差別。無論是謙虛還是謹慎,可能會讓不少人覺得是消極被動的生活態度。實際上,倘若一個人能夠謙虛誠懇地待人,便會贏得別人的好感:若能謹言慎行,更會贏得人們的尊重。

    老子還告誡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一個不自以為是的人,會超出眾人;一個不自誇的人,會贏得成功;一個不自負的人,會不斷進步。相反的,老子告誡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載功,自誇者無長。」而如果一個人鋒芒畢露,一定會遭到別人的嫉恨和非議,甚至引來殺身之禍。

    智者需學會守愚。所謂的「守愚」,實際上就是培養自己超凡的智慧與美德。鄭板橋「難得糊塗」的字幅四處可見,但真正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並不容易。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是蘇軾的觀點。他在《賀歐陽少師致任啟》中說:「力辭於未及之年,退托以下不能而目,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我們可以理解為對於那些不情願去做的事,可以以智迴避之。

    本來有大勇,卻裝出怯懦的樣子,本來很聰敏,硬裝出很愚拙的樣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時也可不做隨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張揚,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實力。李贄也有類似的觀點:「蓋眾川合流,務欲以成其大;土石併砌,務以實其堅。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併砌,以實其堅,這才是大智若愚。

    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孔子的弟子顏回會「守愚」,深得其師的喜愛。他表面上唯唯諾諾,迷迷糊糊,其實他在用心功,所以課後他總能把先生的教導清楚而有條理地講出來,可見若愚並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又是:虛懷若谷,寬厚敦和,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大智若愚,真是一種智慧人生!

    建功立業,成名成家,這是每個有抱負的人所夢寐以求的,但立了功,取得了成就,應該如何對待呢?晏子認為應該是「省行而不伐,不讓而不誇」。要及時總結經驗,不可驕傲自滿,到處誇耀自己的功勞,沉溺於過去的成功中。一個人的功勞只能代表過去,未來的一切都必須重新開始,因此,做人應該有自知之明,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擺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謙上進的品格。需知,「一將功成萬骨枯」,任何豐功偉績並不是某一個人能建立的,而且功高會招小人嫉妒,自誇功勞必招他人怨恨,凶多吉少。不爭功,不誇耀,像以往那樣盡忠盡責,則會更令人欽佩。

    守愚也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積極守愚是以退為進,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處事方法,而消極守愚,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人,是不會成就任何大事情的。

    智和愚對人一生命運的影響極大。「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是說聰明人有時也會辦蠢事;「大智若愚」,「難得糊塗」,是說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這是一種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聰明反被聰明誤」則揭示了耍小聰明者的真愚本質。天賦聰明,肯定是一件好事,問題是如何運用和表現聰明。

    人寧可保持純樸天真的本性而摒除後天的奸詐乖巧,保留一些剛正之氣還給大自然:寧可拋棄世俗的榮華富貴而甘於淡泊、清虛恬靜,在天地人間留一個純潔高尚的美名。

    在寂寞中自我閱讀與反省

    人們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有時心裡發毛,尋尋覓覓,又無可名狀;有時心裡憋悶,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訴說;有時偶然觸動了心底塵封多年的傷痛,可又欲說無詞;有時面對生活中的抉擇,舉襟不定,躊躇滿志……總之,剪不斷,理還亂的種種愁苦煩悶,在心裡忐忑不安,讓人們不能自拔。這時候,人們或許應該抽點空,靜下心來,在寂寞裡獨自閱讀一下自己。

    這裡所說的閱讀自己,不是自我懺悔,也不是對自己的刁難,而是以一種淡然而灑脫的心態,心平氣和地同自己的心靈進行對話。這種同自己心靈的對話或許是對自己紛亂思緒的梳理,可能是對焦慮煩悶緣由的追尋,也可能是對影響自己心情的人或事做理性的分析,又或許是對破碎往事的修復與反省……閱讀自己,換句話說,就是對自己心靈的清理與發現。寂寞裡的自我閱讀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19世紀美國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哲學家梭羅,在一生裡寫過很多書,但是真正讓他成名的卻是他閱讀自己的那本《瓦爾登湖》。梭羅的第一本是1849年自費出版的《康科德河和梅裡麥克河上的一星期》,此書雖然精雕細刻,但是卻晦澀難懂,沒有引起什麼反響,印行1000多冊,售出100多冊,送掉75冊,存下700多冊,在書店倉庫裡放了4年,全部退給了作者。梭羅曾詼諧地說:「我家裡大約藏書900多冊,其中自己著的就有700多冊。」

    在經歷了幾十年的人生風雨之後,梭羅到了康科德城的小湖邊上。他親手搭建了一個小木屋,然後自己開墾土地,種植莊稼和蔬菜,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在那段寧靜而寂寞的日子裡他開始閱讀自己這本書。

    他「讀」到了很多平時想都沒有想過的東西,發現了自己很多心靈深處的秘密。他把每一天「讀」到的東西都完整地記錄下來,然後整理成書,這就是至今依然光芒萬丈的《瓦爾登湖》。在書裡他強調親近自然、學習自然、熱愛自然,追求「簡單些,再簡單些」的質樸生活,提倡短暫的人生應該因為思想的豐盈而趨於完美。也就是因為寂寞,梭羅才有更多的時間來閱讀自己。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