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 第90章 當代現象哲學 (5)
    在拉康的推動下,其他法國人也與拉康一起共同承擔了德國人所沒有完成的任務:考察弗洛伊德著作中的哲學含義和結論,因為在納粹的統治下,弗洛伊德的著作無法正常出版,他被迫流亡英國。毫無疑問,弗洛伊德的思想和發現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形象。用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只有在一種很狹窄的意義上,人類才可被看做是理性動物。哲學家們通常將之類比為獨立的「理性」的「自我」倒是更像一種堅硬的果殼,它在無意識的海洋裡來回搖擺。德留茲作出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他深入研究並解釋了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著作。與菲利克斯·加塔利合作,他寫出了《反俄狄浦斯》。在法國,研究心理分析的中心人物則是雅克·拉康,他本人所從事的職業就是心理分析。1980年,出版了他的著作的三卷本德文版,在他卷帙浩繁的研究班課程演講稿中,《心理分析的四個基本概念》被翻譯成了德文。

    為了不致造成一種印象,讓人覺得法國哲學僅限於闡釋海德格爾以及其他幾位德國哲學家,我們在此介紹兩位完全不同類型的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福柯是當代法國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德國也很有名,因為他的主要著作已被譯成德文。性可以作為一部重要哲學著作討論的主題嗎?為什麼不可以呢?性難道不是人類本性中最重要的屬性嗎?某些哲學家對這個領域作了詳盡地討論,而另一些哲學家則幾乎對此隻字未提,難道這不是有些奇怪嗎?讀過拉康的人都會自問,他是否正在閱讀一個哲學家的著作,當今法國哲學家們的著作也常常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哲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界限,特別是與文學的界限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不久前,受人尊敬的保爾·利夏爾曾指出這樣一種危險,被看做哲學家的一些人終於抵不住誘惑,他們在大眾傳媒和各種會議上頻頻拋頭露面,與嚴肅的哲學研究相比,他們更注重在廣大公眾中的影響。關於此,利夏爾說,這是一種危險的「思想泡沫」。

    福柯的第一本著作《物的秩序》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作者自己將其視為中心議題,這就是主體。尤其通過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思想的主體佔據了哲學的中心位置,在福柯看來,這對於尋找確定性不是一種恰當的出發點,與其說主體是原因和根據,倒不如說它是結果。「主體」更多的是在「坦白的強迫下」產生的,這種強迫自中世紀以來就在歐洲成為一種主要的社會儀式,其表現形式就是在教會範圍內和在宗教法庭的審理程序中以及在刑事法庭上的懺悔聖禮和坦白供述用以取代過去為了確定某人是否有罪而採用的方式,如發誓、辯論或上帝的審判。「坦白」的範圍一直擴及性愛,擴及心理分析他還要坦白他做的夢。,而且也擴及文學新的文學類型取代了過去的英雄傳說和聖徒故事,在其中要以自我省察、懺悔和供認的形式公開真實的自我。廢黜主體或主體死亡以及「清除主體」,這些詞語在其他法國思想家那裡也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德國讀者剛一接觸他的著作時可能會覺得,他與馬丁·布波有些相似之處,其中原因有二:其一,賴維納斯是在虔誠的猶太教傳統環境中長大的,他的父母都是猶太人;其二,和布波一樣,賴維納斯也將「你」、單獨的個人和「他人」他的著作涉及猶太教、猶太教法典以及彌賽亞主義,這證明了他的思想限於猶太傳統的立場。他的許多著作也已被譯成了德文。他的《他人的足跡》一書可以作為對其「對話式」思想的證明。當我們把目光轉向伊曼努埃爾·萊維納斯的思想時就會發現,我們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賴維納斯對海德格爾及其老師胡塞爾的哲學術語非常精熟。自尼采和維特根斯坦以來,思想家們開始對語言失去信任,他們開始對傳統的形而上學進行「解構」這是個當今在法國頗為流行的哲學術語。並對其產生懷疑,這也是賴維納斯的思想出發點,他懷疑一切,包括有意義的話語、理性和人文主義遺產。但是他又認為,懷疑語言的可靠性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必須要說的東西」,並不意味著可以用冷淡的態度取代責任。如果問題涉及「他人」,涉及周圍的人,那就不應該採取漠不關心的冷淡態度。這個「他人」不應該遭到我的思想的冷落。雖然在我和他人之間存在著一種無法消除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也對我提出了要求,要求我去認識對方並對其承擔責任。如果誰把他人看做是一幅完成了的圖畫,那麼他也就是把他人降級為一種物品,在必要的時候他就可能將其清理掉。

    賴維納斯又轉向人性中的女性因素,他歌頌豐碩的繁殖力並指責許多西方哲學家,儘管他們並不是修道士,但是他們卻更傾向於一種禁慾主義的和僧侶般的理想,而在猶太教的傳統信仰中,一個信徒會在天堂之門被盤問:你是否已經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這令我們想起古代印度傳統中的理想,一個人在進入智慧的老年階段之前,也就是在他可能去過一種孤獨和清心寡慾的生活之前,他應該首先履行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丈夫和父親所應履行的義務。賴維納斯始終努力嘗試在猶太傳統、基督教和「用希臘語言思想的」哲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對他人敞開心扉——這不應該被當做供奉在獨斷專行的理性聖壇上的犧牲,同時也要對無限者敞開心扉。對他人敞開心扉,這還意味著要對他人表達愛。

    我們若把賴維納斯與法國同時代思想家作一比較就可能產生這樣一種印象,相對來說,賴維納斯更為傳統或更為保守。可是有人對此提出這樣的問題:那麼一個現代哲學家甚或一個「後現代」哲學家的責任究竟何在?或許這句話反過來說同樣也是合理的,關於這一點,當今的一位德國哲學家在他1989年發表的一本著作的開篇就說,他希望他的書中並不包含什麼「全新的東西」,因為凡是涉及正確人生的問題,真正新穎的可能只是錯誤的東西。

    3馬克思主義的輝煌和發展

    [1]哲學的角色

    20世紀末,所有的一切都表明,馬克思主義在蘇聯強有力的統治時代已經終結,即使在那些馬克思主義繼續占統治地位的國家裡,它的絕對正確性也受到了質疑。儘管如此,這個思想運動在歷史上所起的無與倫比的作用也仍然值得我們對它加以進一步的考察。

    這整個的思想體系被劃分為三個領域:1哲學;2政治經濟學;3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其中哲學佔據最重要的地位,它是整個思想體系的基礎,是將三個領域聯繫在一起的紐帶,它不僅是一種認識論或方法論,而且還是「方法論和世界觀」的綜合。所謂世界觀就是從整體上闡釋人的存在,或者說闡釋全部存在,但這裡所說的闡釋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探索性的闡釋,而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的、最終的、不可更改的、被實踐證明了的、無可辯駁的闡釋,它是一種教條。毫無疑問,在馬克思主義者那裡,哲學對於個人以及人類的生活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哲學受到這樣高的評價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假如一個「西方的」自然科學家公開表明自己的論點,認為哲學的時代已經基本結束,當今人類所有重要的認識都是來自個別科學的研究成果,那麼他可能會遭受來自馬克思主義陣營的迎頭抨擊。

    [2]物質概念與唯物主義

    因為我們已經認識到,原子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組成的——而且大部分是空洞的空間,基本粒子之間的那些極為複雜的力量和相互作用越來越多地被人們發現,儘管如此,我們也只能認識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原子核具有放射性並且可以被人工「毀滅」。根據愛因斯坦的著名公式,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物質」對我們來說是多義的,幾乎成為不可理解的東西,成為能量的同義詞。批評家們說,在這樣的情況下,誰要是仍然教條主義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那麼他就是否定了幾百年來自然科學的發展。批判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們有時會傾向於用一種不屑置辯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即所謂的唯物主義,其理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後來的列寧——列寧的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教導說,「物質」這個概念早就已經不再值得爭論了,他們所理解的物質是一種物質實體,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這種原子幾乎還是德謨克里特思想中的原子,亦即組成整個自然界的那種恆定不變的、緻密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後物質顆粒。迄今為止的物理學的發展已經否定了這樣的觀念。

    這樣的批評意見未免過於輕率了,因為列寧就已經認識到,如果不能重新表述物質概念,自然科學的發展必然會動搖唯物主義哲學的基礎。在討論德國經驗批判主義者即恩斯特·馬赫以及理查德·阿芬那留斯的過程中,列寧就指責他們的物質概念過於陳舊和狹隘。對列寧以及列寧之後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說,物質「是用以標記客觀現實的哲學範疇」。這樣一種物質定義比原先的定義更為寬泛,事實證明,當人們在馬克思主義的意義上去解釋物質時,它顯得特別具有靈活性。對於辯證唯物主義來說,運動是物質的本質。不存在沒有運動的物質,也不存在沒有物質的運動。這裡的運動是指一切形式的變化,不僅僅指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變化,它還包括物理的、化學的、生理的變化以及社會的變化過程。

    對弗裡德利希·恩格斯來說,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是一切哲學尤其是現代哲學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機能和特性」。所謂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是指意識能力如我們所知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神經系統的生物身上才會產生,意識是大腦物質的產物。所謂意識是物質的機能是指:如列寧所言,意識過程和正在思維著的大腦中的生理化學過程並不是兩種過程,而是一種統一的過程,意識彷彿是在其「內在狀態」中或在其內部合成的。

    [3]辯證唯物主義

    只有當我們進一步認識了「唯物主義的」另一個基本思想,即把辯證法作為一種普遍的物質運動規律,我們才能真正清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徵以及它的靈活性和說服力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在馬克思主義那裡,社會發展的辯證法也被看做人類歷史的普遍發展規律,關於此我們將在下一節中加以討論。物質的本質在於運動,從整體來看,運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運動使低級的物質現象不斷地向更高級更複雜的物質現象發展,使無生命的物質發展為有生命的物質,在高級發展階段產生了我們所熟悉的生命形式並進而形成了社會形態和與之相關的意志形態。

    這是如何發生的呢?辯證法可以對此給出合理的解釋。我們在黑格爾那裡就已經瞭解到辯證法的思想。辯證法告訴我們,隨著物質的發展必然會產生前所未有的東西,會發生質的「飛躍」。人們用一個形象的時髦詞語「本體論的剩餘價值」稱呼這種「飛躍」。辯證的飛躍必須與「由量到質的突變」這樣一個命題聯繫起來看,因為一切都是在運動和變化之中,存在物的性質的變化首先是以量變的形式出現的。這種存在物的階梯結構理論與尼古拉·哈特曼的思想有某些相似之處。其區別在於,哈特曼認為,在精神層面上存在一個獨立的精神領域;其相同之處在於,哈特曼和馬克思都認為,在較高級的發展階段會出現某種全新的東西,一種「絕對前所未有的東西」,它將不可能再返回原來的較低級的階段。雖然生命是在化學生理變化過程中誕生的,但是生命又不等同於化學生理變化,而且就其本質來說,它也不可能被從化學生理變化中推導出來。儘管如此,在馬克思看來,生命還是起源於一個歷史發展過程。

    在一定的限度內,運動並不能使物質的屬性和性質發生改變。但是當超過一定的程度以後,就會發生突變,就會出現飛躍,從而就會產生在性質上完全不同的新事物。譬如,水被加熱時,水仍然是水,但是水被加熱到100℃時,水就會變成另一種性質的存在形式。鐵被分割成小塊,它仍然是鐵,但是,當鐵被進一步分割並達到一定的限度時,那麼再進一步分割它就不是鐵了。鈾在不改變性質的條件下可以被堆積起來,當達到一定的數量以後就會發生核裂變,瞬間發生的鏈式反應便會導致大爆炸和鈾原子的分裂。

    辯證法也形成了許多分支觀點,作為物質發展一般規律的辯證法包含一系列特徵。由於在有限的篇幅內很難做到面面俱到,下面我們只好選取斯大林的表達方式作為一種代表性的觀點。斯大林列舉出辯證法的如下幾個特點:1現象之間的一般關係;2自然與社會中的運動和發展;3發展作為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4發展作為對立面的鬥爭。其中的前三點我們已經談過了,關於社會的發展我們將在下一節中討論。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