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 第9章 短暫停頓後的空前繁榮 (5)
    “而且,在這樣一個國家裡,即使你精於權術,你甚至也不必被迫去執掌政權;如果你不喜歡服從命令,你也可以不服從;當別人去參戰時,你可以不上戰場;如果你不喜歡和平,當別人要和平時你也可以不要……就目前來說,難道這不是天賜的絕佳樂事嗎?……諸如此類的……就是民主制的特征,它因而是一種令人心滿意足的制度,這是一種斑駁陸離的無政府狀態,不管平等與否,所有人都享有同樣平等的權利……”那些對這種制度感到心滿意足的人會變成什麼樣呢?難道無節制的縱欲和普遍的人心渙散不會因此而充斥整個社會嗎?如果人人平等自由,又該如何教育年輕人呢?“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在學生面前會戰戰兢兢,會去討好學生,而學生卻不把老師放在眼裡……況且,年輕人會誇誇其談,他們與前輩們平起平坐,分庭抗禮;而那些前輩們卻盡力表現出平易近人和談笑風生的樣子,目的是不讓年輕人覺得他們會因此而不高興,或者認為他們是盛氣凌人難以親近的長者。年輕人稱羞恥感是一種愚蠢之舉,他們把羞恥感拋諸腦後,他們把審慎的品德說成是沒有男子漢氣概……生活節制和勤儉持家的美德在他們眼裡就是土裡土氣和寒酸……”民主制後面接著就是僭主政治。“因為僭主政治是對民主制的一種反動,這是顯而易見的!”這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寡頭政治所推崇的至善就是擁有巨大的財富,它也因此而得以實現。正是由於對財富貪得無厭,並且為了聚斂財富而忽視了所有其他事物,寡頭政治從而就走向衰落……而民主制之所以走向衰落不也是因為它對自由的貪得無厭嗎?”“事實上,物極必反,一年四季是這樣,植物是這樣,身體的營養是這樣,更何況國家呢……如事實所顯示的那樣,對於每個公民和國家來說,當自由達到極端的程度時,其結果就只能是極端的奴役。”“人民通常都是推舉一個人作為他們的領袖,他們愛戴他並使他成為至高無上的君主。”其代價就是權力過分地集中於一人之手,而且過分膨脹的權力欲也會使得這個君主忘乎所以,他渴望權力就如同嗜血成性的猛獸。“難道不是這樣嗎?一個被恭順的民眾所擁護的人民領袖,面對臣民的流血犧牲他不僅表現得無動於衷,而且他還不公正地陷害他們,把他們推上法庭,草菅人命……他們或被放逐,或被宣判死刑;他取消他們遺留下的債務並將他們的田產重新分割,然後,必然的結果就是,要麼他被自己的敵人殺死,要麼他就成為一個如豺狼一般凶狠的暴君。”

    兩千多年以前,希特勒統治的歷史就已經被柏拉圖寫就了!

    理想國

    一個國家也面臨著三個與生俱來的任務:保障人民的基本營養,保護國家不受外敵侵犯,理性的領導。與此相適應,也存在三個自然的社會階層:勞動者、戰士以及統治者,在這裡也一樣,只有當三者的關系和諧一致,國家才能實現公道。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欲望、意志和理性,只有當三者處於一種合理的關系中,公道才能得以實現。就如同在個人那裡一樣,國家也必須由理性來統治,這種理性是由統治者來體現的。怎樣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呢?柏拉圖的回答是:通過選擇。國家的首要任務就是,它必須為每個兒童提供同樣的受教育機會,不管他是什麼出身。體育和音樂是兒童期最基本的教育內容。

    體育運動可以鍛煉人的體魄,能夠賦予人以勇氣和堅強的意志。音樂可以塑造人的靈魂,能夠使人性情溫和寬厚。兩者相結合就會塑造出和諧均衡的個性來。隨後就是要學習算術、數學以及初級的辯證法,也就是要學習正確的思維,此外,他還要經受疲勞與匱乏之苦,間或接受一些誘惑的考驗,目的是鍛煉和鞏固他的堅強品格。到了20歲時,他們要經過最高當局的嚴格選拔,留下來的人還要繼續接受10年的教育,然後再進行一次篩選。然後,被選中的人再接受為期5年的哲學方面的智力教育。

    經歷過所有這些考驗的人到了35歲時還缺少一種東西,它對於他們將來執掌政權至關重要:這就是在實際生活中和生存斗爭中的經驗。在這方面他們還要接受15年的鍛煉,與過去所經歷的思維訓練不同,這時他們要經受冷酷的現實的考驗。然後,他們到了50歲,這時他們經過生活的洗禮而變得沉著冷靜和意志堅定了,在理論和實踐方面,他們經過精心全面的培養而成為非常成熟的人,所以他們這時就可以進入領導階層去擔當要職了,而且這也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不用再經過選拔,因為他們已經被確定為是最優秀的了。他們將成為柏拉圖夢寐以求的“哲學王”或君王式的哲學家,集權力與智慧於一身,這是多麼美妙的理想啊!

    他的國家理想是一種字面意義上的貴族統治:一種最優秀者的統治。但這也是一種完全民主的統治制度,因為不存在世襲的優先權,大家都有均等的機會上升到最高地位。如果民主的特征就是大家機會均等,所有人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那麼這種民主並不會順理成章地得以實現。設若這樣一個國家能夠沖破種種艱難險阻終於得以成功建立,那麼這個國家在其內部也會面臨眾多的危機。通過上述方式選拔出來的統治者,肯定都是一些強者而非弱者,他們身上也會存在一般人性中都存在的本能欲望,其欲望的強度至少也不會低於其他人的平均水平。他們在國家之內擁有無限的權力,雖然已經接受過各種考驗和教育,但是他們也無法抵制各種人生的誘惑,因此,在他們眼裡,自己的利益比大眾的利益更為重要。其欲望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金錢和財產,女人和家庭——因為“食與色”乃人之本性。

    “首先,倘使能夠避免,他們就不應該占據私有財產;他們的房屋也不能帶有門鎖或門閂,這樣,當有人想進入他的房子時就不會覺得受到阻攔。他們只能得到作為一個武士所必需的物品,國民為他們提供的生活必需品剛好夠他們一年四季的所需,而不會為下一年剩下結余。他們就像兵營裡的士兵一樣一同進餐,一同居住。我們將會對他們說,他們會從上帝那裡得到足夠的金銀,因此他們就不再需要塵世的金子。他們不應該拿塵世的金子去玷污上帝給他們的恩賜……他們不允許接觸金銀或與這種合金有什麼瓜葛,他們居住的房屋上也不應該有這種合金制作的東西,他們的衣服上也不能佩戴這種東西,而且他們也不能用由這種東西制成的器皿喝酒。這不僅對他們自己有好處,而且對國家也有益……但是,假如他們在某個時候擁有了自己的房屋、土地和金錢,那麼他們就變成了房主和地主,而不再是國家的護衛者,就變成了粗暴的發號施令者,而不再是其他公民的同盟者;他們就會憎恨他人並且虎視眈眈地窺視他人,同樣,他們自己也變成了被別人憎恨和窺視的對象,他們的生活也處於恐懼之中,比外敵當前時還要恐懼。他們自己的人生面臨災難之時,國家的覆亡也就為期不遠了。”——柏拉圖提出以上准則抵制誘惑。

    “結婚人數的多少由統治者們自由決定,這要考慮到戰爭和疾病以及其他因素,應盡可能地使男性的數量保持不變……”在護衛者那裡的共同性也擴展到婦女身上。護衛者將沒有自己的妻子,“婦女是男人所共有的,一個婦女不會固定地與一個男人發生性行為,他們的孩子也是共有的,因此,父親不會認識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會認識自己的父親。”一般來講,男人選擇女人應該遵循如下原則:“最優秀的男人應該與最優秀的女人盡可能多地性交,最劣等的男人與最劣等的女人應該盡可能少地性交。如果想保持種群的優秀,那麼最優秀者的下一代就應該撫養成人,而最劣等者的下一代則不予撫養。”廣大的從業者允許擁有私人財產和建立個人的家庭,在這方面政府不應插手干涉。

    我們注意到,在老年柏拉圖的思想中,其早期國家理論中的某些觀念的片面性已經有所減弱,他的整個觀念與現實生活已經非常貼近。他提出的國家體制實際上是各種不同體制的混合體。

    [8]評價與批判

    柏拉圖在希臘思想史上的地位

    柏拉圖哲學涉及的范圍難以盡數。他不僅吸收了蘇格拉底以及智者學派的某些思想成分,還承襲了較早時期的希臘自然哲學,起初他傾向於埃利亞學派的觀點,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不變的,後來他又認為世界是變化多樣的,因而他又接近了赫拉克利特的觀點,即認為一切皆流,萬物皆變。

    像柏拉圖那樣認真嚴肅地對待永恆性問題的人並不多見。他首次將迄今為止的希臘理性哲學與神秘教派和畢達哥拉斯派那裡就已經出現的對靈魂轉世、淨化以及解脫的信仰結合在了一起。在他的倫理考察中,他始終堅持這樣一個基本觀點:假如人占有了整個世界,而他的靈魂卻遭到損害,這對於人來說有何益處呢?因此,必然就會產生貶低感性生活的思想,如我們在印度奧義書中所看到的那樣。這種來自東方的人生觀被認為是“敵人希臘血液裡的陌生血滴”。在這方面,弗裡德裡希·尼采對柏拉圖展開了攻擊,他稱柏拉圖是“敗壞道德的、前基督教的騙人高手”,“這個雅典人在埃及人那裡學到了一些東西,為此我們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柏拉圖的著作是對迄今為止的希臘哲學的總結也是對它的發展打破了迄今為止的希臘傳統。那麼,他與古希臘文化中的幾個基本因素發生沖突,不承認那些雅典的大政治家是能夠使人民過上合乎道德的生活的真正的教育者,指責古希臘歷史上的偉大藝術和文學成就,那些感覺敏銳的藝術家和美的愛好者也是應該得到贊賞的。當他在道德上必須作出二者擇一的選擇時,便忍痛割愛。

    柏拉圖與後世

    “柏拉圖永遠都是所有時代的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者,是生活中的精神先鋒,是人類行為的道德標准的宣告者,因此也是人類的最偉大的教育者。”

    他對後世哲學的影響難以估量,他的思想在新柏拉圖主義那裡經歷了第一次復興,而新柏拉圖主義在古典後期的幾個世紀中是占主導地位的思想體系。柏拉圖哲學還成為上升時期的基督教神學以及中世紀哲學的堅強同盟者,在近代初期,它又真正經歷了一次復興。在當代,哲學的興趣重又轉向了柏拉圖哲學。柏拉圖的偉大之處還在於他在心理學方面的深刻見解——他已經預先認識到了某些現代精神分析的思想——和他的包羅萬象的思想以及他那令人肅然起敬的人格。他逝世後不久,他就在人們的心目中樹立起了一個在和諧的精神力量中追求道德完善的開明智者的形象。

    “對於這樣一個奇特的人,壞人連贊揚他的權利都沒有,他們的嘴裡道不出他的名字。正是他,第一次用語言和行動證明,有德行的就是幸福的人,我們之中無人能與他媲美。”——亞裡士多德這樣贊頌他。“柏拉圖面對世界表現得像個聖靈,他只是樂於在這個世界上暫時停留……他潛入世界的縱深之處,與其說是要研究它,倒不如說是要完成他的使命。他向高處飛升,懷著渴望,意欲重新分享他的本原。他所表述的一切都關涉一種永恆的、善的、真的和美的東西,他所追求的就是喚起人們心中的這種東西。”——歌德。

    這多少是把柏拉圖理想化了,太過於把他看做是超出常人的威嚴崇高之人。可是,他的雕像向我們顯示的倒是“一副思想深邃的面容,上面有他那跌宕起伏、奮斗不息的一生留下的痕跡”。

    關於理念論

    柏拉圖本人曾經把希臘語中的Idea,亦即圖像與其他許多術語交替使用,顯然,只是當西塞羅開始向羅馬讀者闡釋柏拉圖的時候,他才使Idea這個概念獲得了它通常的意義。“理念”這個概念作為一個關鍵詞始終貫穿在兩千多年的西方思想史中,從柏拉圖所賦予它的鮮明意義上看,我們或許可以用“原型”或“真正的實在”來翻譯它。

    今天具有批判頭腦的讀者可能對柏拉圖提出質疑:為我們所能感知到的一個廣義上的對象設定一個與之相應的對應物,一個理念范圍內的原型,這到底有何意義?這不是畫蛇添足嗎?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