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細看的歷史 第34章 歷史不忍失憶 (4)
    與組建陸軍相比,建立一支赴華水兵部隊,兵源有著相當的基礎。因為澳洲當時已經建立了幾支初具規模的海軍部隊。經過聯邦之間的協商,最後澳洲政府決定由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兩個殖民地各組建一支水兵部隊,由南澳殖民地提供一艘作戰軍艦,開赴中國直接參戰。

    除了水兵外,他們還從本為南非戰場準備的一支陸軍部隊中抽調了一部分人員,加強了赴華部隊的陸上攻擊能力。1900年7月30日,維多利亞部隊在墨爾本舉行盛大武裝遊行,在當地民眾的歡呼聲中,誓師出發。然而,當他們於8月26日抵達香港時,北京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八國聯軍已於8月14日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逃離京城,整個華北一片混亂。

    儘管缺乏實戰經驗,澳洲軍隊的到來還是令英國指揮官十分興奮,並將其迅速替換到華北前線。在香港基地將澳洲軍隊的落後裝備更換一新,甚至還給他們配備了最新的馬克沁四五式機關鎗。

    9月8日上午,澳洲軍隊抵達大沽口,加入了足有130多艘船隻的各國艦隊的行列。

    就在此時,澳洲軍團得到了新命令:維多利亞部隊駐守天津,新南威爾士部隊繼續進軍北京。9月15日,澳洲軍隊踏上了華北的土地。

    澳洲軍隊在中國雖然沒有經歷什麼重大戰鬥,但在澳洲的軍史家們眼裡,這不僅是澳洲軍隊的第一次海外行動,也是這個殖民地第一次睜眼看世界,令他們認識到了世界是不太平的,列強對中國的爭奪,遲早會影響到看似遙遠而寧靜的澳洲。

    9月16日,剛安頓下來的澳洲軍隊就接到戰鬥命令,維多利亞部隊和新南威爾士部隊聯合派出300人,參與聯軍對水陸要塞北塘的攻擊。但當他們出發時,才發現俄國人控制下的鐵路,只允許德國人使用,於是只好改用駁船從水路行進。行進了10個小時,終於在傍晚時分抵達俄軍的一家戰地醫院,卻發現就在一小時前,拒絕他們使用鐵路的俄國人,已經搶先佔領了目的地。就這樣澳洲軍隊的首次軍事行動,因聯軍內部的鉤心鬥角無果而終。

    澳洲軍隊在天津的生活相當艱難,後勤得不到保障,後來又發生了流感疫情,新南威爾士部隊的一名列兵病死,成為第一個犧牲者。整支澳洲部隊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感染流感。

    10月10日,新南威爾士部隊開赴北京,接替即將返回香港的皇家威爾士燧發槍兵。經過10天行軍,新南威爾士部隊到達位於北京東交民巷的英國使館。部隊被分為三部分:一名軍官及50名士兵駐守使館負責警衛,3名軍官和60名士兵被派到喇嘛廟負責警衛,其他的人則在莊王府建立司令部。

    在北京的各國軍隊,紀律普遍很壞,搶劫幾乎受到了所有國家的軍官們的默許,正如西方史學家所說,當時各國列強在北京,「強姦成了一種消遣,屠殺則成了一種娛樂」。而澳洲軍隊也參與了對中國人的掠奪行動。

    一次,駐守喇嘛廟的澳軍得到中國線人報告,說在北京北面20英里的長辛莊,義和團埋藏了大量財寶,估計值20萬兩白銀。一名澳洲軍官立即帶兵前往清剿。到達目的後,那位中國線人被憤怒的同胞所殺。這群澳洲人於是將當地的領導和最富裕的典當行老闆抓來,以英軍遭到攻擊為由,要求交出35000兩白銀的「罰款」,否則將夷平整個鎮子,並將此兩人抓為人質。

    就在此時,澳軍又得到了義和團趕來集結的消息,澳軍立即調集了更多的士兵對此地進行了攻擊,最後半個鎮子被摧毀。

    除了參與搶劫和進攻外,澳洲部隊還擔負起了警察的責任——他們曾試圖禁止中國人聚賭,並且多次衝擊賭場,抓了一些賭徒,但收效甚微。在衛生防疫方面,他們組織中國人清掃大街,對亂扔垃圾者處以鞭打50鞭的重罰。

    被枯燥的警察工作困擾著的澳軍,因沒有足夠的啤酒,便開始學著喝中國的燒酒。幾杯燒酒一下肚,澳洲兵就「瘋狂」了,事故不斷,最後,英軍明令禁止飲用燒酒,並警告中國人膽敢再賣燒酒給澳軍就將被處死。

    擔負治安責任的澳軍,還任命了幾名軍官出任法官,專門處理中國人之間的糾紛。有一次,一位中國基督教徒前來狀告另一位中國人利用權勢欺詐他,後者曾是李鴻章的僕人。但李鴻章的僕人卻反控這位基督教徒利用外國勢力敲詐他。澳軍認為兩邊都在撒謊,最後下令各打50鞭了事。

    除了進軍北京的澳軍,還有一批留在了天津,並參加了1900年10月對保定府的戰鬥。這次行動從10月12日開始,共用了25天。由於鄉村基本被破壞,這批澳洲軍隊行軍異常艱難,給養供應不上,每人每天只能配給兩個玉米麵餅。最後,當部隊到達保定時,中國守軍已經投降。從出發之日到11月7日回到天津,維多利亞部隊「一路上根本沒有見到敵人,更不要說與敵人作戰,所見無非都是洗劫、縱火和處決」。

    澳大利亞軍團參與的最重要的行動,是對抗俄國軍隊。1901年,在聯軍佔領的天津,英軍受到俄國人的阻撓。最後雙方越鬧越僵,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澳洲軍團受命前往增援,但與俄軍布下的6000人馬相比,英澳聯軍只有1900人,明顯處於弱勢。英國從香港緊急調派大量援軍,精銳的皇家威爾士燧槍兵再度被徵召到華北。經過多方外交斡旋,英俄之間總算避免了一場武裝衝突。

    1901年3月,澳洲軍隊開始撤離中國,防務由香港調派的皇家威爾士燧槍兵全面接管。

    3月底,澳洲軍團開始向英軍移交防務,並在天津集合。3月29日,英軍派遣運輸艦清圖號運送澳洲軍隊離開大沽港口。澳洲兵幾乎每人都裝著或多或少的中國「紀念品」,而整個軍團則帶了兩件大的紀念品,一件是幾百年前西班牙進貢給中國的銅炮,另一件則是一座當時就已有300年歷史的銅鐘。

    載著澳洲軍團的軍艦於4月5日離開香港,踏上返鄉之途。20天後,部隊到達悉尼。5月3日,澳洲官方在悉尼為軍團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在澳大利亞侵略中國的過程中,他們的內部出現了很多質疑的聲音,不過,這不是澳大利亞人仁慈或是有廉恥之心,相反,他們依然是從自身利益出發考慮的:

    一是派軍到中國,需要大量的經費。當時澳大利亞內部各個殖民地之間都有矛盾。可以想像一下,各個殖民地自己需要開銷,同時還要為了英國出人出力,自然力不從心。

    二是能力問題。澳大利亞本來就是弱小的國家,更應該把國防力量放在防衛本土上,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幫助英國打仗。

    三是他們認為出兵中國沒有必要。因為他們認為,雖然在他們的「母親」(英國)遭受威脅的時候,作為「兒子」應該給予協助,但中國的義和團事件並未嚴重威脅到英帝國的利益,澳大利亞軍隊沒有必要參加。

    雖然澳大利亞軍隊在中國幾乎沒有經歷過重大的戰鬥,但他們作為列強的幫兇,對中國的侵略,是所有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的,尤其是他們作為侵略中國的一員,參與著瓜分中國、搶劫中國的醜陋行徑,這必將被永遠記在歷史書上。

    白村江戰役——中國人的第一次抗日戰爭

    645年,日本正式開始了效仿中國隋唐體制的大化革新。但是,20年後,大化革新剛剛取得成效,日本人就迫不及待地向自己的恩師中國舉起了倭刀。

    事情起因於朝鮮的內部戰爭。594年,朝鮮半島的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向隋朝朝貢稱臣。唐朝於622年接受了與朝鮮半島這幾個國家的藩屬關係。朝鮮內戰爆發後,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勢單力薄的新羅慌忙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派大將率水陸聯軍13萬前往新羅救援,並擊敗了高句麗及百濟聯軍,隨後擒獲了百濟國王。

    百濟滅亡後,不甘心失敗的百濟遺臣於當年10月遣使向日本求救,這正中日本的下懷。大化革新後的日本,開始由農奴制向封建制轉化。為了轉移國內守舊勢力的鋒芒和人民群眾的不滿,也為了擴大在朝鮮半島的影響,日本人藉機出兵朝鮮半島。於是,朝鮮半島的糾紛擴大為東亞地區的國際爭端。

    661年初,日本齊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御駕親征」,親赴九州,準備統兵渡海西征。期間,齊明女皇由於旅途勞頓,於當年7月病死,出征計劃被迫推遲。一個月後,中大兄皇子監國,令先遣部隊及輜重渡海。第二年正月,日本向百濟贈送大批物資,並於5月率戰船170餘艘殺向朝鮮半島。此時的日本本土也加緊備戰「修繕兵甲、各具船舶、儲設軍糧」,隨時準備渡海支援前線部隊。一年之後的663年,為了彌補戰線的緊張,日本又增兵近3萬人趕赴朝鮮。

    對於日本的挑釁行為,唐朝任命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率領大軍進駐熊津城。此時,百濟君臣之間發生了嚴重內訌,唐軍與新羅軍隊趁機調兵遣將,並於當年8月包圍了百濟王所在的周留城。至此,慘烈的白村江海戰拉開了序幕。

    8月17日,唐軍大將劉仁願、孫仁師與新羅王率陸軍團團緊緊圍住周留城,與此同時,劉仁軌、杜爽等則率領戰船數百艘列陣於白村江口,阻擊日軍可能進行的馳援。

    果然,戰爭打響後的8月27日,日本緊急派遣援軍萬餘人,分乘戰船千艘向白村江趕來。《三國史記》記載:「此時倭國船兵,來助百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

    相比於唐朝和新羅聯軍,此時的日軍佔有明顯優勢,日軍與百濟王狂言說:「我等爭先,彼應自退」。驕傲自滿的日軍未加整頓部署,便「率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結果,在唐軍和新羅聯軍的攻擊下,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舊唐書·劉仁軌傳》記載此戰的結果時說:「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這場戰爭,以百濟的失敗而告終,百濟希望日本幫助其復國的夢想頓時化為泡影。

    白村江戰役,基本上決定了當時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百濟滅亡後,667年,唐朝和新羅聯軍乘勝追擊,於668年攻陷平壤統一了高句麗。伴隨著高句麗最後一聲炮響,日本人的陰謀詭計也瞬間破滅。這場戰爭也促使日本退守本土,900餘年不敢大規模入侵朝鮮半島。

    驚慌失措的日本人在戰敗後,深恐唐朝與新羅軍隊會乘勝追擊,進攻日本本土,因此不惜花費巨資,先後構建了四道防線。惴惴不安的皇太子仍覺得不妥當,於是又在667年將都城從飛鳥遷到了近江大津宮。出乎日本人意料的是,唐朝和新羅聯軍絲毫沒有進攻日本的意思。驚魂未定的日本統治者才開始稍稍鬆了一口氣。

    白村江之戰,是日本與唐朝的第一次直接較量,戰爭的勝利也確立了唐朝作為東亞政治中心的地位。面對固若金湯的大唐帝國,慘敗讓日本國內上到天智天皇,下到官員群僚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實力和對外政策。在慶幸本土未遭受攻擊的同時,日本似乎開始迷途知返,及時修正了敵視大唐的政策。其後不久,日本恢復了與唐朝的外交關係,並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從白村江這場戰爭中,唐朝發現了日本的野心,但中國人再次體現了寬宏大量。對於日本人復交的請求,大唐帝國無一不允,更以慷慨的姿態資助日本發展。史料記載,白村江戰役後,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頻率、使團規模和影響力都遠遠超過戰爭之前。遣唐使作為日本朝廷派遣的國使,政治上發展與唐朝的睦鄰關係;經濟上交換宮廷貴族需求的珍貴物產;文化上積極吸取唐代豐富的典章制度。從此,日本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由大化革新引起的白村江之戰,一方面教訓了日本,使日本明白實力決定於一切的真理,只有實力才是爭取國際利益的標準。另一方面又刺激了日本,唐朝對侵朝的日本的既往不咎,使日本人意識到有機可乘,恩將仇報之劍早晚能洞穿以德報怨之盾。日本人把擊破恩人的機會鎖定到了下一次。

    對於日本來說,中國是他們的老師,而且長期在世界上處於強者的位置。要證明自己的強者地位,就必須打敗中國。在日本人看來,只有擊敗中國,才能證明自己學成出師,也只有征服中國人,日本人的神國地位才能確立。因此,從日本存在的那天,他們就將中國看成了對手,並時刻想著如何打敗這個東方的龐然大物。

    從古到今,可能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日本這樣和中國有如此緊密的聯繫,是中華文明哺育了日本民族。就是這樣一個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島國,在千年的歲月裡演繹著它那千變萬化的角色:時而成為中國的學生,時而又將自己裝扮成一個強者。日本人在向中國學習的同時,一直在等待向中國挑戰的機會,這個機會直到明朝萬曆年間。當時的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在國內掃蕩諸侯、一統群雄後,就立即決定取道朝鮮,征服中國。從此,中日之間又展開了血與火的較量……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