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另一張臉 第41章 明朝開國功臣湯和為何不死
    在封建王朝中,開國功臣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除了魏征、張良等少數幾個功成身退,其他開國功臣多命運悲慘。這一點,在朱元璋奪取政權後表現很突出。

    徐達是明王朝開國功臣和朱元璋的十大結義兄弟之一,對朱元璋可謂死心塌地、忠心耿耿。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以示忠誠的徐達交出兵權,但依然沒有逃脫其毒手。據說徐達得了背疽,朱元璋明知徐達不能吃鵝,仍然派人給他送來蒸鵝。徐達見了蒸鵝,流涕滿面,吃完蒸鵝之後很快就死了。

    在明王朝的開國功臣裡,大多數人都如同徐達一樣,下場很悲慘。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傅友德……這些當初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最後幾乎被朱元璋斬盡殺絕了。

    所謂「伴君如伴虎」,這話一點不假。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歷朝如此,但明代尤甚。以上這些人,就是因為朱元璋過於猜忌刻薄而被殺的。但唯獨有一人,在這場「浩劫」中倖免於難,此人就是信國公湯和。湯和能在九死一生的危險境地中獨善其身,其中有什麼奧妙嗎?看看朱元璋屠殺功臣的理由就明白了。

    對於朱元璋的屠殺行為,太子朱標深為不解,他向朱元璋進諫說:「陛下您殺大臣殺得太多,恐怕會傷了君臣間的和氣。」朱元璋聽後沉默不語。他命人將一根荊棘扔在地上,然後命令太子將荊棘撿起來。面對長滿刺的荊棘,太子左右為難,不知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意味深長地對朱標說:「這根荊棘你拿不起來,我替你將刺磨乾淨了,難道不好嗎?現在我所殺的人,都是將來可能威脅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們除了,是在為你造莫大的福啊!」朱元璋殺功臣的理由很簡單,無論是先立的太子朱標,還是後來立的太孫朱允炆,都為人仁厚,性格偏軟,朱元璋當然不放心自己死後,還留下一幫戰功赫赫的功臣了。因此在退位之前,有必要除掉這些功臣,為子孫後代的江山永固鋪平道路,防止再出來個發動「陳橋兵變」的趙匡胤。

    其實,作為明王朝的重要功臣,湯和功不可沒。按照朱元璋「荊棘上的刺」的邏輯,其必然也在必殺之列。但因為湯和的機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貪戀權勢,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可謂馳騁於宦海而游刃有餘,不愧是位明哲保身的高手。具體表現有如下幾點:

    第一,湯和和朱元璋有八拜之交。湯和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興麾下效力,論資歷,他比朱元璋還老。在征戰中,朱元璋脫穎而出,逐漸成為紅巾軍的首領。朱元璋當上首領之後,身邊難免有些人不服氣,而湯和雖「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之。」在關鍵時刻,他率先承認朱元璋的領導地位。這個功勞,朱元璋一直都銘記在心。

    第二,湯和心態平和,為人謹慎。明王朝建立之後,在大封功臣時,朱元璋有意降湯和一等,找個岔子只封他為侯,而有些人功勞沒他大卻被封為公爵。對此,湯和無怨無悔,不發牢騷,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並及時向皇上作出誠懇而深刻的自我檢討,這才被寬恕,幾年後進封為信國公。

    第三,湯和善於察言觀色,迎合皇帝的心思。朱元璋對掌握軍權的大臣很不放心,《明史湯和傳》記:「帝春秋浸高,天下無事,意不欲諸將久典兵,未有以發也。」知道了皇帝的心思,湯和就投其所好,主動急流勇退,在眾多高級將領中,他第一個自請解除軍權,「和以間從容曰:『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悅。」朱元璋大喜,立即撥款為湯和在鳳陽老家造房,讓他衣錦還鄉。

    第四,湯和為人低調。衣錦還鄉之後,湯和始終保持低調,從不以功臣自居,並且束縛子孫家奴,遵守法紀,善待鄉鄰,不授人以柄。湯和很清楚朱元璋的為人,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報到朱元璋那裡。為了證明自己不會對明王朝構成威脅,他整天遊山玩水,不談國家大事,更不結交地方官和鄉紳,因此也讓朱元璋很放心。

    就這樣,在其他開國功臣盡被屠殺之時,唯有湯和,令人難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以七十歲的高齡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幾個能善終的老臣。而朱元璋為了表揚湯和的功績,更是在死後追封其為東甌王,謚襄武,可謂倍極哀榮。湯和能成漏網之魚,確實是個歷史奇跡。

    《明史》評價湯和「沉敏多智數」,看來這樣的評價絕非溢美之辭。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