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另一張臉 第14章 市井之徒劉邦如何竊取反秦果實
    古往今來,想做皇帝的人不計其數,野心勃勃揭竿而起的復辟組織更是數不勝數,但不是誰想當皇帝都能當的。想謀取皇帝寶座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武裝起義,革皇帝老子的命,失敗了,只有被剿滅的下場;成功了,黃袍加身,登上寶座。說得好聽,叫「打江山」,順天行事,剷除暴君;說得不好聽,叫大逆不道,篡奪皇位。第二種就簡單得多,就是世襲制。

    要是從盤古開天那時候起就君權神授,一切都化繁為簡了,生下來就是皇帝。要是皇帝也是科舉制考出來的,那也省事了,只要一心只讀聖賢書,倘若提筆成章,自然蟾宮折桂,榜上題名。要是皇帝是選賢舉能選舉出來那也好,平時注意德行,積德行善,注重公益,演講遊說,爭取選票,自然可以高票當選。

    世襲、君權神授、科舉、選舉都不用舞刀弄槍,打江山是要真刀真槍打出來的,流汗流血才能換回來寸寸土地。想篡奪帝位,必定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得用百姓軍民的血來換取江山。不妨來看看是誰開了篡奪帝位的先河,此人又是否品德高尚,值得擁護呢?

    流氓無賴的皇帝命

    很多人認為秦始皇是第一位開國之君,其實秦始皇只是把幾個分裂的小國統一起來,算不上開國,應該算繼承皇位的君主。而真正的第一位開國之君是劉邦。

    按照我們中華五千年的傳統來看,無論是什麼領袖,都應該具備聖賢的品德德行,才能擔當治國之大任。倘若每天只知道在街頭巷尾和一幫不三不四的人瞎混,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候選人的。而我們現在所要介紹的劉邦,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市井無賴。

    都知道司馬遷寫《史記》惜墨如金,要在五六十萬字的歷史巨書裡道盡三千多年的歷史,文章決不能冗長繁複。但是,他卻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劉邦的生活細節。劉邦出身卑賤,是真正的無名之輩,自己以及父母都沒有名字。《高祖本紀》上說:「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劉邦最早叫劉季,劉邦這個名字是發跡之後取的,劉季在家排行老三。他從小「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也就是說不管哪個行業都不幹,整日游手好閒不務正業,還酗酒好色,平時靠招搖撞騙矇混過日子。別人家有喜事的時候他來道賀,沒帶禮金,就騙別人說帶了萬錢前來賀喜,其實身上一分錢都沒有。

    後來陳勝起義,天下大亂,劉邦也組織隊伍起義反秦,糾集了百十來號亡命之徒襲取沛縣,自詡為沛公。有一位名叫酈食其的書生前來拜見,他「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以這樣的態度來羞辱前來拜訪之人。劉邦自己平日不學無術,也看不起那些做學問的文人墨客,認為百無一用是書生,曾經拿儒冠(即儒生的帽子)小解。

    適逢楚漢兩軍連年征戰之時,「楚騎追漢王(即劉邦),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孝惠是孝惠帝,劉邦的兒子;魯元是魯元公主,劉邦的女兒)車下」。劉邦為了自己的逃命,竟然把自己的一雙親生兒女推出車外來減輕車子的負擔。這種做法令人不齒,在最危難的時候,竟然為保命而不顧親人的死活,毫無人情味可言。

    劉邦的這些不堪之舉司馬遷當然不敢明目張膽地寫在史記裡,在《史記·高祖本紀》中,他先大寫一通劉邦的相貌不凡:「隆準而龍顏,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等異相,及其醉臥時有龍出現,所居上常有雲氣。」誇耀劉邦長了一副帝王相,就是酒醉之後臥榻之上都有蛟龍出現,之後才大膽寫出劉邦的人品及真正性情。也要感謝司馬遷的秉筆直書,倘若沒有他的坦誠直言,恐怕我們現在都難以認識劉邦的真面目,以為他是個至聖明君。

    被捏造的歷史假象——漢承秦制

    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談到朝代的劃分,常常秦漢並稱,在談到皇帝制度時,又會說「漢承秦制」。於是大家想當然地認為秦亡漢建,這兩個朝代緊緊相連,中間並未出現朝代真空時期。

    在不少的歷史書上,記載了這樣一段歷史事實:公元前206年,高祖劉邦親率一支反秦起義軍隊伍攻打咸陽。這時秦王子嬰已經不能抵抗來襲的起義軍,子嬰只好素車白馬,俯伏道旁,向高祖劉邦的起義軍隊伍投降。於是,秦漢兩朝交接的時間、地點與事跡全部有據可依。

    而實際情況是大家在歷史教科書上見到的那樣嗎?據史料記載,秦漢兩個朝代並不銜接,公元前206年年初,秦王被楚王朝所滅,而在此之前的公元前207年中,丞相趙高已經公開宣佈秦王朝廢除皇帝制度,從此不再稱秦帝國,只稱秦王國。所謂的秦三世子嬰也只稱秦王,不再稱秦三世皇帝。這樣看來,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這五年中,出現了皇位歷史的空白,中國沒有皇帝,只有一個由項羽擔任聯邦盟主的楚王朝。直到公元前202年末,項羽兵敗,劉邦登基,皇帝制度才在中國復辟。那麼,前206年時,劉邦襲取咸陽,秦王子嬰素車白馬向劉邦投降的歷史事實是怎樣的呢?史實是:劉邦作為楚王朝的一員大將,打著楚王朝的旗號,作為先遣部隊到了咸陽。而在當時,劉邦並未接受漢王封號。後來劉邦從項羽處接受漢王的封號,在那時,他也只能算是一個首領,屬於地方政府,並不能算什麼王朝的領袖。公元前202年末,項羽大敗,劉邦這才打出漢王室的旗號。

    楚漢相爭,孰是孰非

    從歷史書中看楚漢相爭,人們一直認為劉邦項羽兩人滅暴秦之後對皇位爭來爭去,顯然大家受了劉邦的騙。項羽沒有敗死之前,劉邦不敢暴露自己想當皇帝的野心,只能暗地做做皇帝的美夢。而最初抗秦聯軍起兵時,大家一心都在反對殘暴的秦君,反對殘暴的秦皇帝制度。所以在滅秦之前,所有人同仇敵愾,萬眾一心。而滅秦之後,眾多諸侯開始各懷鬼胎。此時項羽仍為反秦聯軍的盟主,他必須出面領導楚王朝下的這個「聯邦政府」,維持住這個新秩序。從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這五年間,大大小小的戰事一直沒有停息,項羽代表了楚王朝的利益,堅決主張維護滅秦之後的新秩序,因此項羽從未想過要篡奪皇帝的寶座。

    在滅掉暴秦之後,矛盾重重,應該立刻收拾這個爛攤子,需要各方談判、協商,不能動輒喊打,一旦有戰事定然會使矛盾激化,到時各方都不得安寧。這是項羽不想看到的,他想維護這個新秩序,保持和平,他代表的是正義的一方,希望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劉邦所代表的漢王的一方是一定要破壞這種新秩序的,如若不破壞這種新局面新秩序,劉邦就會被埋沒,成為歷史的過客。因此,所謂的楚漢相爭,其實是項羽不想打,劉邦偏要打,打了敗仗也要硬著頭皮上,實在打不贏,就挑撥別人一起打。在這種局面下,劉邦希望打破新秩序,盡量渾水摸魚、有機可乘。比實力,拼人氣,劉邦都不是項羽的對手,想出頭,就要拿出唯恐天下不亂的流氓氣質,才能有利可圖。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卷一中說:「項羽既為盟主,於是親自出面戡亂,疲於奔命。」這正說明,項羽是不得已而作戰,而這正合了劉邦的意。

    項羽不忍荼毒生靈,只想早日恢復和平,於是對劉邦百般忍耐。史料記載,項羽抓住了劉邦的家屬,最後悉數無條件釋放。與劉邦訂立互不侵犯的和約後,立即如約撤兵,劉邦卻拿出市井無賴的嘴臉糾纏不休。《史記·項羽本紀》中說:「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疲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這短短百字,一語道破了孰是孰非,龍爭虎鬥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人們可從中參破某些玄機,項羽代表了正義,劉邦代表了非正義,項羽心疼百姓,不願百姓陷入連年征戰之苦,只想與劉邦一決雌雄。

    極盡手段,漢高祖竊得皇位

    劉邦以市井無賴之徒的身份打下江山登上皇位,為歷史開創了先河。劉邦這個招搖撞騙的小人整日游手好閒,並無一技之長卻喜好羞辱有才之士,不要臉不要命地混上了皇帝的寶座,蒙騙了世人兩千多年。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