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歷史:正說走西口 第42章 走西口商人的趣事
    一件當品的傳奇故事

    歸綏「福源當」在舊城北門裡東順城街,是晉中人開的。掌櫃夥計都是交城文水祁縣的,資本兩萬現大洋,每年有五六萬的業務量,周轉資金不足時要從銀號、錢莊借貸。

    民國某年,櫃檯上接受了一件當品,是件馬蹄袖夾袍,上面有金銀絲線(皮金)刺繡,就像戲裝的龍袍一樣,花團錦簇,十分漂亮,當年實際上用不了多少金銀原材料,當時估價五十元大洋,當價不菲。到期後顧客未贖,按下架處理。下架後的衣服,到時即有南北買客、估衣鋪前來成批購買。雙方討價還價,或高或低,那是自然。當鋪不管利潤大小,總是有利可圖,即或照本與小賠賣出,終歸是本小息輕,無多大損失。

    問題是這件馬蹄袖夾袍,由於原價較高,久久無人問津,成了積壓品。大家最後的看法是,這件窮嫌富不愛的前清朝服,常衣不常衣,戲裝不戲裝,當初估價過高,走眼了。五十元大洋,不是小數,經手人自然十分尷尬。

    過了幾年,一位從天津來的買客,似乎看上了這件東西,打問價格。當鋪方因積壓多年之故,已經對處理這件「死貨」失去信心。看到有人問價,只求收回成本,盡快脫手,那裡還顧得上利息損失,出口只要了五十元。還準備讓客人還價時,再讓點步,哪怕三二十元也行,總比賣不了強。

    不料這位天津客人一再問清只要五十元後,他又對當品摸摸捏捏,仔細審視。最後二話沒說,出手大方,甩出百元大洋,買下這件夾袍。

    當場大家都納悶,以為天津買客開玩笑。只見他把這件夾袍扔到院中,劃著洋火(火柴)把衣服點燃。眾人圍了一圈,大眼瞪小眼,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明白天津客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藥。霎時,衣服燒成一堆黑灰,只見他手持一雙鐵筷,在灰堆裡撥了撥,挑出一團黃燦燦、明晃晃的金絲來,一稱重量,足足五兩黃金!按時價每兩一百元大洋計算,也值五百大洋。

    這時大家才都傻了眼,明白遇到識貨的了。天津買客只用了一根洋火(火柴),不挪地方,就淨賺了四百大洋。

    寶馬運金

    山西太谷的晉商大院三多堂聞名遐邇。無獨有偶,山西文水縣劉胡蘭鎮王家堡村也有一個三多堂,也是晉商大戶。

    王家堡村三多堂始建於明末清初,傳至第五代傳人王弼手中時最為鼎盛。當時的三多堂人丁興旺,富甲一方,擁有四座大四合院,光肥沃良田就有一百八十餘畝,還在內蒙古包頭開設名為「興隆長」的雜貨店。「興隆長」雜貨店正是三多堂的萬貫家產的來源之處。

    「興隆長」由王弼創建。王弼聰明能幹,早年為謀生計,遠走內蒙古包頭等地經商,後定居包頭,開了一家雜貨店,取名「興隆長」,經營茶酒、綢布、米面等。王弼買賣公平,待人誠信;雜貨店貨物齊全,價廉物美。因此生意越做越紅火,規模也越來越大。

    「興隆長」財源廣進,每攢夠一定數量的金銀便要運回老家入庫封存。包頭離王家堡千里迢迢,當時交通運輸又相當落後,且盜匪猖獗,故運送銀錢風險極大。為了免遭打劫、安全地將金銀運送回老家,王弼苦思冥想,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這才引出了一段寶馬運金的傳奇故事。

    眾所周知,內蒙古是產馬的地方,王弼就在馬上打主意,他花重金買了兩匹好馬:一匹通體烏黑,取名「烏騅」;一匹滿身雪白,取名「白龍」。兩匹馬不僅外形神駿,而且很有靈性,稍加訓練,便能得心應手,駕馭自如。王弼每次運送錢財,便是將金銀珠寶藏在特製的馬鞍中,自己打扮成腳夫的模樣,趕著兩匹馬秘密出發,曉行夜宿,千里跋涉。如此這般,三四年間未曾出現過差錯。烏騅、白龍可說是為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

    王弼運送金銀雖然極其隱蔽,但時間一長,次數一多,還是引起了歹人的注意。有一次,不知怎麼走漏了風聲,王弼從包頭一起身,就被歹徒盯上了梢。王弼趕著兩匹馬在前面走,歹人在後面不遠不近地跟著,就這樣一直跟到朔州。一路上歹人左觀察右觀察沒發現金銀裝在哪裡,反倒一不留神露出了馬腳,讓王弼覺察出了他的企圖。歹人圖窮匕見,面露猙獰,拿武器逼住王弼,厲聲喝問:「金銀到底藏在哪裡?不說就要你的小命!」王弼萬般無奈,只好說出馬鞍裡的秘密。歹人一聽過去搶馬。眼看著自己的血汗錢要被搶走,王弼情急之下,靈機一動,猛然打了一聲口哨。兩匹馬一聽主人發令,長嘶一聲,掙脫韁繩,撒腿就跑,霎時間就無影無蹤。歹人非但沒討到便宜,反倒被拖倒在地,半天爬不起來。王弼乘機逃離險地。

    幾天後的一個晚上,王弼趕回王家堡,快到院門口時,夜色朦朧中看到門口彷彿立著兩匹馬,近前一看,果然是自己的烏騅和白龍。本來他認為這次連財帶馬都一去無蹤了,想不到老馬識途,兩匹馬自己找回了老家。兩馬見了他也連聲歡叫,好像老朋友久別重逢似的。進了家門一檢查,馬鞍裡的金銀分文不少,王弼全家高興萬分,齊聲稱讚兩馬是神奇的寶馬。

    從那時起,王家將白龍、烏騅繪成圖,張掛供奉至今。

    信息就是金錢

    清末民初,汾陽商人任嘉谷,西陽城人,在恰克圖、庫倫(今烏蘭巴托)開設北廣發洋行,經營邊貿生意,出口大宗茶葉、綢緞、進口皮貨。他在洋行庫倫總號大廳懸掛著其友人秦龍光書寫的條幅:「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大帥行軍,宰相治國,故當若是。即經營商業宜省此意。」

    民國初年發生「俄蒙變政」(俄國「十月革命」、外蒙古獨立),政局變亂,致使交通阻斷,邊貿停頓。當時恰克圖皮商貨物積壓,運不回中國,皮貨不能變現,也無法易物交換。一日,任嘉谷正在一家理髮店理髮,理了一半,聽到等候理發的人聊天說變亂平息,道路已通。聞此信息,他突然叫理髮師停止理髮,裝作肚痛站起身來,拿起皮帽和皮袍,扔下盧布,不等找錢,推門就走。

    理髮店坐落在一個很高的斜土坡上,任嘉谷一出門,把皮袍往身上一裹,一手抱著皮帽,一手抓住皮袍,就滾下坡來。然後突地站起,也不整衣冠,三步並作兩步,趕回洋行分號。當即召集夥計,吩咐不露聲色,收購皮貨。好些店家爭相折本賤價出售,而任嘉谷裝作現銀不足,無力接貨,那些銷售商只好答應先交貨後付款。任嘉谷順水推舟,廉價收到大量上好皮貨,還落得個助人危難的好名聲。

    不久,這些皮貨運回國內,又趕上長期缺貨,賣了個好價錢,大大掙了一筆。過了不長一段時間,這件事在當地商界傳開,人們都對任嘉谷如此搶信息好生佩服。

    王海峰的豪舉

    山西蒲州(今永濟)位於南北縱貫晉陝峽谷的黃河折轉東流之處,這裡土貧人稠,歷來挾資本走四方者十之有九。由於經商之利倍於農,故外出經商之人多能以富歸里。這些商人雖然走南闖北,到過五方都會,但是其富多由切切計刀錐之利積累而成,並沒有什麼稀奇之處。明代山西蒲州人王海峰雖然也和其他商人一樣外出經商,但他的經營方式卻與眾不同。

    明代,蒲人外出經商大多是西到秦隴,東到淮浙,西南到蜀。王海峰一開始也是去了上述地方,但經過一段時間,他認為這些地方經商盈利不太多,便東走青滄。青是指青州,在今山東益都;滄是指滄州,即今河北滄州。這兩個地方是明代的長蘆鹽區,鹽行北直隸和河南之彰德、衛輝二府。由於官僚顯貴、勢豪奸紳上下勾結,這一鹽區的運銷不能正常進行,商人紛紛離去。但是王海峰認為,這裡是春秋時齊國管仲收魚鹽之利的地方,陶朱公也是據此富致千金。經商就要人棄我取,人去我就。因此,這裡正是可以大幹一場的地方。

    王海峰到滄州後,先熟悉該鹽區鹽政,瞭解該鹽區的運銷歷史,從中找出經驗教訓,然後向政府提出了整頓鹽制、嚴禁走私的建議。後來,長蘆鹽區經過整頓,鹽的運銷又繁榮起來,鹽商又蜂擁而至,長蘆鹽區的鹽稅收入比過去增加三倍多,王海峰也成為這一鹽區著名的富商。明代大學士張四維說他動輒萬金毫不在意,其資產之雄厚就可想而知了。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王海峰七十歲時才離開鹽商界回到故里。張四維對他評價說:「蒲州雖然多豪商巨賈,但少見像王海峰這樣有雄才大略的商人。」

    儘管史料上關於王海峰的經商活動記載十分簡略,但是我們仍然能感到,是他的豪邁、他的會做事,幫助他的事業走向了成功。能贏得人心的人,想不成功都很難。

    王海峰東奔青滄,看到的是潛在的商機、潛在的巨大利潤。這日,天剛剛下過雪,冰雪凍結,路面十分難行。在一段狹長的傍山道路上,有輛滿載大缸的馬車深陷在雪泥之中,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幾個時辰過去了,天氣漸漸暗了下來,趕車工人和貨主想盡了辦法,還是未能把車子從泥濘之中拉出來。

    由於這輛車堵在路上,後面的車無法通過,轉眼間就排成了長長的車龍。

    寒風凜冽,日落西山,客商們急於趕到旅店安歇,但又無法前進,山谷中鬧得人仰馬翻。大家誰也想不出解決的辦法。

    就在這時,王海峰的車馬到了,不得不加入長長的排隊。王海峰叫一個隨從到前面,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情,因何堵塞不前。

    隨從打探回來後,王海峰便親自趕到出事故的馬車跟前,察看現場。他心想如此下去,還不知要耽誤到什麼時候呢!

    王海峰沉思了片刻,大聲問貨主道:「這一車大缸值多少錢?」

    貨主說:「值六十兩銀子。」

    王海峰吩咐身後的僕人:「取六十兩銀子來,付給大缸的貨主。」

    交付貨款後,王海峰立刻命人登上貨車,割斷繩索,將車上的大缸扔到崖下。這樣一來,馬車得以繼續前進,跟在後面的近百輛車,也在一片人歡馬嘯中前進了。

    時間就是金錢,對商人來說,更是如此。王海峰的這個豪舉和決斷,一時間在客商中廣為傳頌,不僅使陷於困境的各家商隊能開始趕路,也提高了他的知名度。

    王海峰做的這一樁賠本賺名聲的生意,可看出其為人的不同凡響來。此後他還救助了一位落難的官員,後依靠這位官員打開了鹽場的經營局面,成為富有的鹽商。

    王海峰晚年,年老歸鄉之後,還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打算建造一座新居。但有一座老房子夾在王海峰新居選址的中間,很不協調。這座老房子的主人是磨豆腐的,他每日在這個老房子裡磨豆腐,然後再擔出去賣,在當地做著賣豆腐的小本生意。

    王海峰托人去說合,讓老房子主人把房子賣給他,老房子主人怎麼也不肯答應。王海峰同意以很高的價格購買這個老房子,也被對方拒絕了。王家人氣壞了,要告官府,王海峰不讓。

    王海峰的新居工程開工後,需要豆腐,王海峰都讓去老房子主人那裡購買,使這個豆腐小店很快就火起來了。這樣一來,原來的老房子繼續用來做豆腐,就顯得太狹小了。老房子的主人另找了一個比較寬敞的地方來做豆腐店,把豆腐作坊從這個老房子中搬了出去。

    老房子的主人為了感謝王海峰對他的豆腐的巨大支持,主動把自己老房子的房契無償地送給了王海峰,作為對他的感謝。

    王海峰與人為善的「先予後奪」策略,不僅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且與老房子的主人達到了雙贏。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