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歷史:正說走西口 第34章 萬里崎嶇去復來——開拓萬里茶路的儒商常家 (5)
    在商業屢屢受挫的時候,常氏族人也嘗試過興辦家族工廠,以求在亂中求生、求振興。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由十四世常望春倡導,十三世常立瀛,十四世常際春和十五世常鳳梧共同主持,設立敦睦桑蠶局。他們購進原料,置買機器,並從北京延聘教師,招收徒工十多人,吸收常氏家屬,開工生產,試制絲織原料。凡家族中想養蠶的都招到蠶桑局教其養蠶方法,局裡設備從養蠶架,寒暑表以及其他器具一應俱全。投產後,所生產的絲織物,銷售平遙,汾陽、文水、交城、祁縣、太谷、徐溝、榆次等地。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常家又設立了敦睦織布廠,內設教室間,聘教師授夜間課,前後培養出紡織工人一百餘名,使之都學會了織布技術。榆次老一輩手工業紡織工人,不少是敦睦織布廠的學徒出身。由於注重質量,該廠產品在晉中一帶非常受歡迎,獲利也很可觀。可惜因常氏商業倒閉,流動資金不足,於1921年歇業。常家所種的幾十畝桑樹也很快失於管理,凋零損毀了。

    常家以詩書傳家

    常氏由商起家,傳至十世時,已有「世兼儒賈為業」之稱。常氏自經商家境富裕之後,便注意讓子弟讀書學儒。常氏八世常吉為縣貢生,是常氏家族貢生第一人。此後常氏從八世到十五世入邑庠生(秀才)達七十八人。特別是清光緒年間,常氏十三、十四兩世,有四人拔貢,五人中舉,一人成為進士,集常氏一時科舉之盛。

    「學而優則賈」,這是號稱「清代第一儒商」的常氏家族的家訓,是對中國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反叛。「學而優則仕」是權力社會的寫照,顯示了知識對於權力的依附。「學而優則賈」則第一次在知識與價值目標的關係上,將商擺在了仕的上面。這在傳統社會中,實屬難能可貴。因此人們評價常家:「有志四方,貨值居奇,儼然孔門之端木;決勝千里,奇能致富,不讓越國之大夫。」

    所幸歷來重視家族教育的常家,到了晚清,其教育不僅沒有因商業蕭條而受影響,反而出現了學風濃厚,學人輩出的狀況,形成了商、儒轉型的局面,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也是其他晉商家族所難以比擬的。

    由於常氏注重教育,使整個家族書香滿溢、人才濟濟,如在光緒年間,十三世常立模,十四世常望春、常麟書,首先以辭章相唱和;繼又聯合十四世常贊春、常旭春、常澍春、常灝春等成立「韋華華詩社」,陸續加入者還有十四世常肇春、常惠春、常甸春、常毓春、常培春、常謂春、常麟圖、常麟嘉、常春、常汝春、常寶春、常建春、常澤春、常蘊春及十五世常運藻、常運文等二十三人。社址先在車輞村貴和堂書房院「夫木多華館」,為讓眾學子潛心研學創作,後遷太原新南門內黑瓦關帝廟。「韋華華詩社」五日一會,互閱所作詩章,並規定月程,按時評比,後又增加考定經史,研究訓詁,相互質疑問題,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研究文史的學術團體,與當時太原的晉陽書院、令德堂書院名望相當,時稱「省城文鼎」。由於詩社名聲日盛,外姓學者亦多有設法前來從學求進的。從光緒十三年(1887年)至十七年(1891年)先後出選集《韋華華社詩集》共四集。

    常家藏書樓

    常家不僅是榆次,而且也是山西省最早辦「新學」的家族。從清末至今,常氏人才濟濟,專家、學者、書法家等層出不窮,許多人在我國近代史乃至現代史中享有盛名。

    十二世常齡,字錫九,乃清嘉慶、同治年間人。自幼喜愛醫學,窮究歷代醫學著作,治病每獲奇效,遠近求治者排滿門庭。常齡出診時,往往先到貧寒之家,凡備高車大馬來迎者,反而後去。並告以富貴之家,有錢可再請高醫,而貧窮者待我迫切,所以必須先去。病人家裡所準備的酒食,他一概拒絕,甚至連旱煙都是自備,只需點一炷香讓自己隨便吸煙即可,因而被稱為「一炷香」先生。眾多村民曾聯名為他贈匾,此匾現在懸掛於祠堂院。常齡的兒子常立方,也是名重一時的學者、書法家。

    十三世常立教,字敷五,清代舉人,學識淵博,貫通經史,並研習天文、輿地之學,對《左傳》、《孫子兵法》都有獨到見解,作詩師法陶淵明,頗有田園詩之風。他是晚清時期的一個「前衛」人物,戊戌變法時,在北京參加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見《公車上書記》),為山西僅有的三名舉人之一。變法失敗後,隱居東山寨,自稱「盛世遺民」,以寄憤慨。由於他具有強烈的變法維新思想,返鄉之後,從事教育,對常氏的興辦新學,培養新型人才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在清末,榆次的許多文化人都曾受過他的學術和品格的熏陶。常家從十四世開始,由商賈大族外貿世家轉型為書香門第、學者世家,常立教其人功不可沒。

    十四世常麟書,字紱章,號味經、約齋。是清末時山西省內外享有盛譽的教育家和經史學家,常家學者的代表人物。少年已有「神童」之稱,從十八歲開始,參加秀才、舉人的縣試、鄉試皆名列第一。光緒十七年(1891年)中舉,被戶部尚書兼國子監祭酒翁同龢(咸豐六年,殿試一甲一名,即狀元,還是光緒的老師)選入國子監南學深造,學識大進,並開始潛心學習「西洋史」及代數等新學。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返鄉後,常麟書先將族中私塾合併,開辦新式教育,又租太原上馬街黑瓦關帝廟,率族中學習優秀的常贊春、常旭春、常麟圖、常運藻等弟、侄輩赴並,進行封閉式教育,成績斐然。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隨他學習的常贊春、常旭春、常麟圖三人同榜中舉,一時傳為三晉佳話。山西巡撫岑春煊,英人李提摩大曾親自到黑瓦關帝廟,邀請他任新創辦的山西大學堂中齋部,主講政治經濟學。

    第二年,常麟書會試中進士,被任用為戶部度支部主事。但他醉心教育,以「丁憂」告歸。返鄉後創辦「車輞常氏篤初學校」,後又增設女部、中學部,改名為「常氏私立中學兼高初兩級小學堂」;後又受聘為榆次「鳳鳴書院」堂長,開創了榆次現代教育的先河,為常氏及榆次培訓實用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常麟書一生著作甚多,有《外史歌略》、《詩經述義》、《禮易簡錄》、《中學知源錄》、《群經正義提綱》、《讀史大事輯》、《秦漢郡州職任譜》、《近代文略輯》、《左腴類聚》、《藝林譚屑》、《鞠部新聲》、《爾雅述義》、《約齋詩文集》、《閻微草堂詩後》、《漢隋二志存書述略》、劇本《再生緣》等五十六部捲著作存世。其中,《外史歌略》用韻文的方式,向國人介紹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文化、經濟等情況,可以說得上是晚清時期,能正確、客觀地放眼看世界的先驅。

    十四世常贊春,字子襄,清代舉人,民國北洋政府眾議院議員,清史征訪員。善篆書,曾在京師大學堂鑽研「毛詩」,學識淵博,文章簡練,深得「桐城派」意韻。後在山西大學任教,暇時以書法自娛,對歷代碑帖均有考究,篆書長短配合得宜,而行列勻稱,全幅緊密聯繫,無懈可擊,並被稱為「三晉一絕」,而他的指頭畫,在清末民國初年名重一時。楷書近褚遂良,風骨尤為遒勁。清末民初,省內外名人碑碣,都以由他「篆額」為榮耀。在書法上,他又以漢印人書自稱一家。此外,他還是個著名的金石研究家,收藏品達千餘件,其中不少堪稱稀世珍品,由於他的人品和學識,使他成為清末民初山西學術界的重要領袖人物。在他去世之後,省內外前來弔喪的人絡繹不絕,前後長達三個月之久,由此也不難看出他在我國近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的著作有《金石談》等,散見的書籍序、跋眾多,並為《山西獻征》、《榆次縣志》(民國版)主筆。

    十四世常旭春,字曉樓,清舉人。曾任禮部員外郎、民國山西眾議院副議長,為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其書法由魏碑入手,後專學唐李北海,筆書凌厲、宛轉自如。當時各商號都以匾額能由他題寫為榮,與太谷趙鐵山齊名。趙之凝重,旭春之挺拔,各具特色。所寫碑銘,每被拓印,作為字帖,供青年人臨寫。作詩能熔鑄史事,但毫不呆板,別具神韻。辭世時,輓聯中有「書宗李北海,詩步王海洋」之譽,頗為中肯。他曾任保晉礦務公司第四任總經理,其著作有《藏山老人詩稿》等。他與其兄贊春被當時人稱之為「常氏二賢」、「常氏雙子星」。

    常旭春在外蒙古的全家福

    十五世常風,字鏤青,宣統二年(1910年)年生,民國五年(1916年)入太原市山西省立模範小學,畢業後再就讀於太原市進山中學。民國十八年(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西語系,和錢鍾書是清華西語系的同班同學。畢業後曾任太原平民中學、北京藝文中學教師。從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開始,先任中國大學講師,又任北京大學西語系副教授。1952年回到山西,任山西大學外語系教授,並兼任該系系主任多年。在1988年退休之前,還任過外語系研究生導師以及山西大學、山西省教委學術委員會委員等。

    常風博學多識,不僅在中國文學上有紮實的功底,而且對西方文學也有深入的研究。在大學任教,不僅講過中國文學、文學概論等課程,而且還開過歐洲文學、英國文學等課程。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在他成為一位學識精深的教授之前,即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就在北京與著名文學家朱光潛、沈從文、周作人、朱自清、蕭乾、李健吾等往來密切,互相砥礪,切磋學問,使他的文學造詣日深。當時,他曾發表過許多文學評論文章,從而成了一位頗負盛名的文學評論家。

    常風在評論他人的文學作品時,既有對任何名人的作品都敢於坦率直言、大膽提出自己看法的膽氣和銳氣,又有嚴肅認真、見解公允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他對魯迅、老捨、茅盾、朱自清、李健吾等當時的文壇巨匠們的許多作品,都寫過書評。在評論中,他善於發現作品成功之所在。例如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就發表評論,肯定老捨是一位處在新文學運動轉變時期的「卓越的創作家」。同時,他對一些作品中所存在的問題也絲毫不予掩飾,都會一一給予批評。不僅如此,他往往還能抓住作品中的一些問題,刻意發揮,用以針砭時弊,給讀者以更深刻的啟迪。

    關於常風的治學,《讀書閱世叢書》的主編吳小如先生曾有這樣的評論:「常風專攻西方文學而又潛心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乃是立足於我國民族文化的立場,一方面把西方文化(包括文學創作和文藝理論)介紹傳播給國人,一方面更借鑒和利用西方的各色理論武器,來分析探討我國古典文學中未經前人道破的奧秘和精髓。他的治學途徑以及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大有與錢鍾書先生平分秋色、異曲同工之勢。」

    十六世常乃德,又名士忱,字燕生,號仲安。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生,畢業於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系。畢業後遊學日本,回國後歷任北京燕京大學、上海知行學院、大廈大學、河南大學、四川大學、川康農工學院、齊魯大學、華西大學等校教授。並先後主編《新中國日報》、《國論》、《醒獅週刊》、《工學》、《山西週刊》等報刊。常乃德為新文化運動主將之一,與魯迅、陳獨秀等過從甚密,並有多篇文章在他們主編的《莽原》、《青年雜誌》、《新青年》上發表。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