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歷史:正說走西口 第32章 萬里崎嶇去復來——開拓萬里茶路的儒商常家 (3)
    常家的駝隊行進在走西口的路上,浩浩蕩蕩,極為壯觀。在實踐中,他們也摸索出不少成功的運作方式。比如將八十峰駱駝分為一幫,五峰為一行,共十六行,一人管一行,一幫十八人,由一名幫首帶隊,由一個蒙古人做嚮導,以保證在任何情況下不迷路,並能找到水源及宿營之地。

    真實的「駝神」故事

    常萬達開拓萬里茶路,可謂歷盡了艱辛。其中的辛酸,很難以筆墨來形容。數百年來,常家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春天,常萬達親自率領駝隊,向恰克圖運送茶葉。當常家的駝隊行進在沙漠裡時,突然沙漠起風,頓時狂風呼嘯,飛沙走石,黃沙滾滾遮天蔽日。常萬達擔心駝隊葬身沙丘,一時也不敢停留,就這樣在風沙中走了六七天,才知道已經迷路了,所帶的水早已喝光,四處不見綠洲,而且連方向也辨不清。身邊的枯骨,又明白地告訴他曾有人在這裡死去。

    在茫茫的沙漠中,迷失方向後,因缺水而死人是常有的事。想到此,常萬達不寒而慄。他看著駝隊的弟兄們,看著親如兄弟的駱駝,不由得悲從中來。難道是老天要滅常家?難道大家就這樣坐以待斃、渴死在沙漠裡?常萬達很難受,好似有刀子在剜他的心。就在這個時候,領隊的那峰雄駝,突然起身狂奔,好似中了魔一樣,轉眼間就跑出了好遠。

    領頭駱駝是駝隊的靈魂,如果走失,後果更不堪設想。常萬達顧不上多想,迅速便帶人去追那峰雄駝。

    一直追出三四里路,雄駝突然停了下來,仔細地用鼻子嗅著沙土,嗅了半個時辰,又開始用前蹄刨起來,無論趕駝人如何呵斥,雄駝就是不肯停下來。常萬達憑他多年與駱駝朝夕相處的經驗,頓時領悟到這個地方一定有地下水。於是他拿來駝隊中攜帶的鐵鍬,拚命挖起來,大家一看也明白了,於是一齊上陣。挖到八尺多深,便果真見了濕土,再往下挖,一股清泉水終於湧了出來。這股清泉溢出地面後,很快順地形成了一個小水泊,其形狀就像一彎新月,欣喜萬分的常萬達,就給這池水起名為「月牙泉」。

    有了水源後,駝隊得救了。又過了一天,風終於停了下來,大漠又恢復了寧靜。晚上,憑著滿天星斗,常萬達測定方向,才知道這是一條離庫倫最近的一條線路,只是過去此處沒有水,人們不敢走。

    後來這條路線,就成了常家從張家口到庫倫的運茶專線,那峰找到水的雄駝,也被常萬達當做有功之臣供養在了「大德玉」老號中。

    數年後,雄駝死了,常萬達將它埋葬在月牙泉邊,並豎起一道墓碑,上邊刻下了「駝神」兩個字。從常萬達開始,一直到二百年後常家不再經營茶葉生意了,常家的駝隊每次走到這裡,也都要給「駝神」燒香擺供,敬謝「駝神」。

    常家大銀錠「沒奈何」

    現在的常家莊園裡,有一些特殊的銀球,叫「沒奈何」,很讓遊客們驚奇。為什麼叫做「沒奈何」呢?

    原來,這些「沒奈何」中,蘊藏著常家超人的智慧。

    在駱駝長途販運茶葉過程中,常常有強盜打劫,為了避免土匪將銀子搶走,常家將散碎銀子鑄成一個形狀像西瓜,體積比西瓜大一些的銀球。銀球很重,圓圓的,又不好搬,土匪在匆忙之中,不容易將銀球帶走,從而減少損失。這個銀球,被叫做「沒奈何」,即讓土匪沒奈何。

    當時俄羅斯和蒙古一帶,由於路上行走的商旅較多,所以靠搶劫為生的馬匪也十分猖獗。這些馬匪人彪馬快,呼嘯而來,人不離馬,衝至駱駝旁,俯身即可將商人駝鞍上的銀器掠去,轉眼消失得無蹤影。

    商家行路時,攜帶著的銀兩一般藏在草料裡。土匪騎快馬,一般是七至八個人聯手作案。他們踏著黃沙,往往在黃昏時分,人們已經過長途前進、身體勞乏之際翩然而至。土匪也不願意置人死地,況且行商有鏢師同行,要是戀戰,雙方惡鬥起來,土匪也未必可以獲勝。所以他們常以快捷行動為主,靠近草料堆,拿槍挑去包裹就大功告成。

    由於馬匪來如疾風,去如閃電,身手非常快捷,所以商家縱有武裝保衛,並僱用鏢師,也無可奈何。往往來不及反應,錢財就被劫走了,眼睜睜地看著馬匪搶掠後疾馳而去。損失了銀子,回去自然不好向東家交差,所以這些馬匪很讓人頭疼。

    常家從恰克圖向內地運送的自鑄銀球,每塊重達一千兩,合六十四斤,專用於馬車運輸,馬匪來搶,無法俯鞭掠取,只好棄之而去。後來,各商家都學常家的方法,鑄起了「沒奈何」,馬匪面對「沒奈何』也就不得不較前有所收斂了。

    「沒奈何」運回來後,再進行熔化,或窖藏起來,或鑄成銀錠或元寶在市面上流通。

    在當時尚無票號的情況下,「沒奈何」的運輸妙招,將常家金銀在運輸中的損失降到了最低。加上常氏在對俄貿易中極具遠見和謀略,又極為注重信義,很快就取得了俄商及俄國政府的重視,不久便將生意做到恰克圖以北的俄國境內各地。在俄國境內的莫斯科、多木斯克、耶爾古特斯克、赤塔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新西伯利亞、巴爾訥烏、巴爾古今、比西、上烏金斯克、聶爾慶斯克乃至歐洲的其他國家都有了常家的茶莊分號,使「茶葉之路」增長到一萬三千多里。

    在那個晉商縱橫捭闔、馳騁天下的時代,在當時的歷史進程中,常家因勢利導,為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在原先「大德玉」的基礎上,於道光六年(1826年)新建「大升玉」,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設「大泉玉」,同治五年(1866年)增設「大美玉」,光緒五年(1879年)增設「獨慎玉」,形成常氏一門五聯號進俄國的格局。同時,常氏還在各號增設賬局,而且把賬局也分設於俄國各地。

    正是由於以常家為代表的外貿晉商堅持不懈的努力,才使中國的對俄貿易額由雍正六年(1728年)的一萬餘盧布發展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八十三萬盧布。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猛增到一百三十五萬盧布。而到嘉慶初年常萬達去世,懷玗、懷玠、懷珮三子及眾多的孫輩主持常氏對俄貿易時,中俄恰克圖貿易額已經高達八百餘萬盧布,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達到一千二百四十萬盧布,一百多年增加了千餘倍。

    清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和俄國政府確定把庫倫(烏蘭巴托)附近之恰克圖作為雙方商人的貿易點後,恰克圖貿易日益繁盛。從此中國從恰克圖輸往俄國的商品便以茶葉為大宗,其業務全部讓晉幫商人壟斷。「大盛魁」,「復字號」,「十大玉」,「祥泰隆」等等商號遍及西部蒙古乃至俄羅斯。而

    常家是其中最大的一家,成為富甲天下的大茶商。

    常立仁的抗爭

    看到以常家為首的晉商在俄國的生意做得順風順水,賺得盆缽皆滿,俄國商人們大為眼紅。他們一直在覬覦著中俄茶路上大把的銀子,於是鼓動其政府干涉,把茶葉生意從晉商手裡搶過來。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俄國以「調停有功」為名,脅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俄天津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俄國政府不費一兵一卒,就打開了侵略中國蒙古地區的通道,取得了沿海七口(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台灣、瓊州)的通商權。同治元年(1862年),俄國政府又根據《中俄陸路通商章程》取得了通商天津並比各國低三分之一稅率等特權。

    沙俄政府還把我國蒙古、新疆的萬里邊境變為俄商獨佔的無稅貿易區,這樣一來,俄商在經營中的成本就因免稅大為降低。而山西商人等華商在這裡做生意,卻要逢關納稅,遇卡抽釐,自然難以與俄商抗爭。

    自此,俄商得以獨享特權,深入到中國內地攫取物產和推銷其產品。同治五年(1866年),沙俄政府又強迫清政府取消天津海關的復進口稅,即免征茶葉的半稅,使俄商的販運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治八年(1869年),沙俄又脅迫清政府簽訂了《改訂陸路通商章程》,俄商又得以深入內地。

    茶葉是陸路貿易的主要商品,俄商在漢口設有六家磚茶製造廠,並在九江、福州設有分廠,每年運往俄國和蒙古地區的茶葉近九百萬磅。1886年後,因俄國人的競爭,中國茶商年年賠本。俄國西伯利亞最大茶商莫勒恰諾夫在中國經營茶葉,使歸化城好幾十家華人茶商破了產。光緒三十年(1904年),日俄戰爭在中國的土地上爆發,使中國人民遭受了嚴重損失。據統計光緒三十三(1907年),僅營口的山西商人,一年就虧損折銀二百餘萬兩。

    咸豐十一年(1861年)以前,一直是晉商壟斷著湖北、湖南的茶葉販運,他們將兩湖茶葉經陸路運往恰克圖銷往俄國。單常家運往俄國的茶葉就占對俄之茶葉貿易的50。但是從同治元年(1862年)始,俄國商人已在上述地區建立茶棧,收購和販運茶葉。

    由於俄商享有免除茶葉半稅的特權,又是水陸並運,俄商將茶葉用船從漢口沿長江而下運至上海,再沿海運至天津,然後走陸路經恰克圖販運歐洲,大大節省了成本費用。所以俄商販茶業務量扶搖直上,從同治四年(1865年)的1647888磅,到同治六年(1867年)猛增至8659501磅,一年時間就翻了五倍。

    晉商販茶受清政府的限制,不能享受水路運輸之便,並且要付數倍於俄商的釐金稅收。從湖北漢口販茶至張家口需經六十三個釐金分卡,所付稅金要比俄商多十倍。一樣的路途、一樣的東西到了目的地,晉商的茶要付出高於俄國商人十倍的成本代價才可以與俄商進行市場份額的爭奪,賠本還得賺吆喝,習慣了大把暴利的晉商開始畏縮了,恰克圖晉商對俄的茶貿易也就開始日益衰落。到同治七年(1868年),恰克圖的晉幫商號已由原來的一百二十家下降到四家。

    對於這種極為不利的經商局面,以常家為首的晉商忍無可忍,開始動手反擊了。常家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提出了「由恰克圖假道俄國行商」的方略,俄國到中國來奪我利益,我華商也去俄國另覓新途,並希望清政府能給予減免稅方面的支持。

    正好這個時候沙皇俄國照會清政府,聲稱恰克圖貿易日衰,要求開闢張家口為商埠和在該地設領事館。張家口地鄰京都,清政府擔心被俄國闢為商埠和設領事後,危及京都安全和對蒙古地區的統治,便同意了讓晉商北上到俄國經商。

    當時清政府為了遏制外國俄商接連不斷的無理要求,對晉商網開一面,同意了常家的提議,下旨「對北上晉商酌減釐金,取消浮稅,以示體恤」。

    這時,常家已經傳到了第十三世常立仁手中,他成了「北常」常萬達一系所開的商號「十大玉」(「大德玉」、「保和玉」、「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大昌玉」、「大湧玉」、「大珍玉」、「大順玉」、「獨慎玉」)的領軍人物。

    常立仁不忘先祖的創業艱難歷程,繼承了先祖特別能吃苦的優良傳統。據有關文獻記載,他「自習商務,歲出外塞北、遼東,每多歲月。往歲如張城時(張家口),大雪沒馬頸,府君(常立仁)欣然就道,無所顧慮。又東出昌圖,日行百餘里,餐風飲雪,沿路無人煙時,車帷敞不周,寒冷益甚,以諸肆事方急,不敢息。至則日夜焦思,以期盡善。」

    常立仁做事情一向雷厲風行,對人豪俠仗義。儘管日過千金,但是常立仁一生布衣素食。他曾經刻有三枚印章,其中有一枚就是「勤儉忍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