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歷史:正說走西口 第24章 三窮漢走西口走出巨無霸企業——草原傳奇「大盛魁」 (6)
    凡事得失相連,風險之中往往蘊含著巨額利潤。要排除這風險去抓裡面的巨額利潤,一要有大本錢,二要有大本事。有大本錢,才能在糧價跌落時大批買進;有大本事,才能預測到買進糧食後市場糧價會上揚上漲或暴漲。一般人遇險而卻步,自然與其中的巨額利潤無緣。

    喬貴發此時已有了相當深厚的經商道行和敏銳的眼光,他能預見風險,也能看到裹在風險裡面的巨額利潤,也積累了相當規模的本錢。

    喬貴發看到包頭糧食市場上巨大風險裡所包含的巨額利潤,眼紅了,心動了,他要一試身手。

    開始,他在糧食豐收、糧價低落的秋天,摸準行情,大量買進囤積,到第二年春季糧價上揚時再拋出。這一進一出,也就三五個月時間,卻相當於做日常買賣一年的賺頭。做這種大買賣和做日常小買賣相比,正有一種游龍見魚蝦和鶴立雞群的感覺。喬貴發不僅賺了大錢,也大賺了面子。

    但喬貴發不是那種小家子氣的商人,他要把買賣繼續擴大。在與那些春來冬去的農民打交道中,他感覺到,由於對糧價劇烈波動的擔驚受怕,這些農民普遍有一種求穩的心理。另外,他們冬去時把賣糧的銀子全部帶回,春來時卻捨不得多帶一文錢出來,在春夏之交他們手頭往往都很拮据,急需銀子。根據農民的這兩個特點,喬貴發又發現了發財的機會。在他們剛剛春種夏耘,尚未秋收時,便給他們一個穩定的糧價,讓他們吃了定心丸。同時按這個糧價和訂購的糧食數量付給他們銀子,幫他們拮据的手頭寬裕起來,秋後則不管市場糧價如何,都按這個價格和數量交易糧食。他給了農民兩個方便,自己也得了兩個方便:夏天放銀子的高利息和秋天買糧的低價格。

    這種買賣被稱為「買樹梢」。何為「買樹梢」?簡單說,就是還沒有掛果之前,就買下了樹梢上將會結出的果實。春天樹梢上只有綠葉和花朵,而到秋天時這枝樹梢上能掛多少果子則很難確定。如果春天以一個價格買了樹梢,到秋天果子豐碩而繁多則大賺,到秋天果子乾癟而稀少則大賠。於是,象形取意,便將這種買賣稱為「買樹梢」了。「買樹梢」只是一種比喻,實際上是在春天買下秋天的糧食。對於買主來說,這時買秋糧,肯定便宜,對於賣主來說,這時出售秋糧,可以先得到一筆錢來度過春荒。若秋天糧食豐收了,買主自然就賺了;若秋天糧食歉收了,買主也就賠了。

    這種「買樹梢」的買賣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期貨交易。據資料介紹,世界上最早的期貨交易萌生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美國芝加哥農業區。據此推算,主要活動於乾隆年間(1736—1796年)的喬貴發所從事的「買樹梢」生意,至少要比它早四十多年。當年的山西祁縣農民喬貴發,不經意間竟成了世界期貨業的開山鼻祖!

    「買樹梢」是用當下的錢,去買一個未來的果,這種生意,就得靠超人的眼光,靠對大市場的敏銳感覺。喬貴發善於算計,更有眼光,他往往在去年糧價暴跌,農民心有餘悸,而實際上今年糧價行情可能上揚的時候做這種生意。賺頭大,風險大,需要的膽量大,操作的難度大,這種風險利潤都很大的買賣,讓同行們瞠目結舌,望洋興歎,再不能像從前做豆腐、開飯店草料鋪那樣仿而效之了。於是,他獨佔鰲頭,獨家買賣,他們的店舖很快成了包頭地面上財力最雄厚的商家。

    這種買賣極有風險:秋天豐收時,市場糧價大大低於議定的糧價,他就得大賠;農民的地讓河水沖了,破產了,他也得大賠。同時,這種買賣也極有利潤:秋天歉收時,市場糧價大大高於議定價格,他就大賺了。

    當時,因包頭地處北國,氣候多變,致使糧食收成不穩;又因靠近黃河,既有灌溉之利,又有水患之害,也致使糧食收成不穩;再者,開荒種糧的人和旅蒙商人不斷增加而又不平衡協調,又使供求失衡。種種原因,使包頭一帶的糧價常常上下波動,而糧價的上下交替波動,正造成了糧食市場的風險與利潤的交替變換。糧價或上或下,全在於天,買賣或賺或賠,全在於人。人能識天時,把握好糧價,便有利潤,否則便是風險。

    喬貴發久經商場,藝高膽大,很好地操縱了這種風險極大、利潤也極大的買賣,避風險而取利潤,大賺其錢。因這種買賣不僅需要大本錢,而且需要大本事,還得冒大風險,所以普通的草料鋪不敢上手,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有大本錢、有大本事、又有大膽量的喬貴發獨步風流。

    喬貴發因此而成了大腕,賺了大錢,也成了大業,奠定了他在包頭龍頭老大的地位。

    成也「買樹梢」敗也「買樹梢」

    「買樹梢」是用當下的錢,去買一個未來的果,這種生意,風險本來就十分大。這年秋後的市場糧價大大低於定價,喬貴發在這一次栽了個大跟頭,狠狠地賠了一筆錢,幾乎把老本也賠進去了!喬貴發十幾年時間,經過千辛萬苦、千算萬計才換來的商業資本積累,在頃刻之間就幾乎化為烏有。

    由大賺而大賠,成也「買樹梢」,敗也「買樹梢」。「買樹梢」這一商業奇招猶如虎的脾氣,對他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喬貴發馬虎了一下,結果他們多年積累的巨大財富讓這只「買樹梢」的惡虎吞掉了。

    大成而後大敗,大起而後大落,曾經在商場出盡風頭的喬貴發垂頭喪氣,灰心喪志。

    經過這次栽跟頭,喬貴發才如夢方醒,頭腦冷靜了,心氣平和了,做事謹慎了。喬貴發畢竟有十幾年的道行,有幾下撲騰勁兒,他總算把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把積壓的糧食低價處理後,把往來欠賬打發了,總算保住了鋪子。

    但鋪子僅剩鋪面上的一點東西,賬面上空空如也。鋪子元氣大傷,喬貴發痛定思痛,追悔莫及。他覺得自己大意誤事,連累了結義兄弟,自責不已,於是把責任和損失全攬到他一人身上,把這個他佔有多數份額的草料鋪全部讓給秦肇慶。

    秦肇慶也是個講義氣的人。他雖然也怪喬貴發大意失手,但究竟買賣是二人共同的,過去賺了同賺,今日賠了也該同賠,怎麼能讓喬貴發一個人獨扛?更何況還是結義兄弟呢!喬貴發不連累他,要一人獨扛損失,那是喬貴發的義氣,可他秦肇慶也不能不講義氣呀!所以秦堅決拒受,一定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於是,一個要讓,一個不受,二人誰也說服不了誰。喬貴發見沒有結果,便提出要回祁縣老家去養養精神。他的意思是既然毫無結果,他只能選擇離開,他要一走,這個鋪子自然就是秦肇慶的了。秦肇慶覺得喬貴發受了這番打擊,也該離開這裡回家鄉休養,恢復一下精神,便答應了喬貴發。於是,喬貴發無限依戀地離別了包頭。告別秦肇慶時,他沉重地揮了揮手,滿懷憂傷地踏上返鄉的路。

    喬貴發回鄉務農的時候發生了兩件事,對以後喬氏家族影響深遠。第一件事是喬家堡的鄉親不但沒有歧視喬貴發,相反給了他許多力所能及的幫助。鄉親的厚道讓喬貴發非常感動,在他經商致富之後立下了「和睦鄉里、扶危濟困」的家規,甚至死前也不忘叮囑兒孫不准歧視窮人;第二件事是此時一貧如洗的喬貴發受到了村中一個姓程的寡婦的周濟,不僅如此,這位姓程的婦人在他離家期間還一直替他祭掃父母的墳墓,這種患難之中的情義在後來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喬氏家族的發展。

    秦肇慶留在包頭看守鋪子,因剛栽了一下,生意清淡,無什麼事做,一個人倒也照料得過來。夏天種些菜,冬天做些豆腐、生些豆芽,再招待些零星的客商,草料鋪終於慢慢地恢復了元氣。

    乾隆二十年(1755年),包頭一帶是個大豐收年,糧價普遍低落,黃豆尤其便宜。老秦究竟是買賣人,又跟著喬貴發做大買賣多年,頗有些商業眼光,他看到這是個大量買進的好時機。於是,他把櫃上的現銀都買成了黃豆,囤積起來。

    也是該秦肇慶露臉,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包頭一帶大旱,除了能引黃河水灌溉的土地外,大片土地幾乎絕收。於是糧價暴漲,老秦把囤積的黃豆相機拋售,賺了一筆大錢。這是自草料鋪栽了跟頭之後的第一筆大生意。老秦覺得這是個好兆頭,便趁回徐溝縣探親之機,來到祁縣喬家堡請喬貴發再上包頭,重整旗鼓,擴大買賣。

    於是喬貴發在秦肇慶誠心誠意的邀請下,再次來到包頭,與秦肇慶共同攜手,進行二次創業。喬貴發得到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終於有了商號:「廣盛公」

    喬貴發二次來包頭後,經幾年的養精蓄銳,恢復了從前那充沛的精神狀態。經幾年的冷靜思考,比從前更多了幾分老練和成熟,那股狂勁沒有了,韌勁卻加強了。此時的喬貴發有精神,有幹勁,有本領,有經驗,喬秦二人齊心協力,飯店和草料鋪二度春風,又興旺起來了。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此時,儘管他們的飯店草料鋪興旺起來了,可在包頭商界的地位卻遠不如從前了。原來,因為包頭經濟迅速發展,飯店和草料鋪已不是包頭最賺錢的行業,包頭一帶已經不是僅僅為旅蒙商提供食宿服務的小村莊了。有的旅蒙商以包頭為據點,有的客商以包頭為莊口,有些買賣則由薩拉齊或歸化城轉移到這裡……包頭已由原來的轉龍藏、南龍王廟、召梁、寺梁、西水溝、井爾坪、西腦包等分散居民點逐漸連為一體,形成了一個較大的商業集鎮。而且由於各行各業的興起和商業集鎮的形成,草料鋪和飯店已不是最賺錢的行業,一開始最適宜開草料鋪和飯店的西腦包一帶也失去了最佳地理位置,包頭一帶的商業中心已經轉移到了與轉龍藏隔河相望的包頭河西岸一帶。

    喬秦二人審時度勢後,猛然醒悟。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和經營的地點,即將被快速發展的包頭經濟甩到「邊緣」地位。而一旦處於這種「邊緣」地位,縱然有天大的本事,也難成大器!喬貴發心高志大,豈能固守現狀?他與秦肇慶商量了一番,決定利用自己先來包頭一步,比別人根深蒂固的「地頭蛇」優勢和資金優勢,再次轉移。轉移地點,轉移買賣。

    他們早已發現,包頭的幾個居民點在形成一體的包頭村的過程中,與轉龍藏隔河相望的包頭河西岸一帶(即今包頭市東河區東門大街一帶)地脈很旺,正在逐漸形成一個大的商業中心,而西腦包這兒卻成了包頭的外圍邊緣地帶,顯得清冷了許多。於是他們決定把鋪子轉移到包頭西岸,先在那一帶租了一個鋪面試營業,經過一段時間覺得這裡的確是一塊商業寶地時,便做長久打算。他們審時度勢,看準時機,動用手中充裕的銀子,把幾家經營不善的鋪子連同地皮(即今包頭市東河區東門大街一帶)盤了過來,然後起房蓋屋,聘請掌櫃,擴大營業範圍。除了經營豆腐、豆芽、種菜外,日常業務有絲綢、布匹、雜貨、糧油、酒、米面等買賣,還看準時機搞些「買樹梢」、販馬等大買賣。並且正式取名為「廣盛公」字號。再後來,隨著包頭商業的發展需要,他們憑借「廣盛公」越來越雄厚的財力,業務還涉及存款、放款的銀錢買賣。

    喬秦二人開設的商號為什麼叫「廣盛公」呢?古人辦事相當講究,一般給人起個名字也十分講究,給這麼大的字號起名自然更不會等閒視之。

    那個時代,一個商家要給自己命名商號,往往是集思廣益,常常是東家、掌櫃和博學的儒者「三堂會審」才正式定名。「廣盛公」三字就是「三堂會審」而得來的,頗有些文化的內涵。

    「廣」字,範圍上大的無邊,數量上多的無數,常用來形容天地萬物,這個字十分大氣。「盛」字,總的含義有極興旺極發達之意。若按字形分解,一個「成」字,一個「皿」,又有「成器」之意。若按讀音「cheng」來解,又有「舀」「撈」的含義,商人做買賣,自然是從商海中「舀」錢,「撈」錢了。「廣」「盛」二字一合,便可有若干吉祥之義:一是大興旺大發達;二是成大器;三是大舀大撈或多舀多撈。「公」字更了不得,何謂「公」?德高望重之人,謂之「公」;公平買賣謂之「公」。一下子,「公平買賣,德高望重」的商家形象出來了。

    這只是明的,仔細琢磨,還有不少玄妙的暗寓:「公」有雄性之意,暗藏稱雄商界或稱雄包頭之意。更隱秘一點,作為貨幣流通的元寶和銅錢,在形狀上都有雌性特徵;這樣,雄雌相遇,異性相吸,「雌」的自然帖服於「雄」。於是,這商家買賣自然繁衍滋生不已,興旺發達不盡。

    在乾隆年間,帶「公」的字號頗為罕見,可見,為這個字號,喬秦二人與那位幫助起名的飽學儒者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

    字號是指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沿襲和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和歷史痕跡,具有獨特的工藝和經營特色。取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和良好商業信譽的企業名稱,其品牌也是人們公認的質量的同義語。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