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歷史:正說走西口 第22章 三窮漢走西口走出巨無霸企業——草原傳奇「大盛魁」 (4)
    清末,由於沙俄在我國蒙古、新疆和東北地區的侵略活動不斷擴大,使「大盛魁」的營業受到影響,日漸蕭條。後來,俄國革命成功,外蒙古獨立,「大盛魁」又喪失了在這兩個地方的商業資本和商業市場。加之「大盛魁」商號後期用人不當,一些掌櫃揮霍浪費驚人,侵吞號款事件屢有發生。1929年,雄踞塞北兩百多年的「大盛魁」商號終於宣告倒閉,結束了它的傳奇歷史。

    第一章一個商號奠定了一座大城市之基——「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之晉商喬家

    包頭是隨山西人經商而興起的城市,它現在是內蒙古最大的城市,人口超過兩百萬,西北乃至北方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包頭城故地原是成吉思汗十七世孫阿勒坦汗(俺答汗)後裔的駐牧地。包頭這所城市在康熙年間,僅僅是一個包頭村,根本就沒有城市的影子,是一個單純的草原。1913年,地理學家張相文在《塞北記游》中記載康熙和雍正時代的包頭村時說:「聞康雍之間,包頭漢民,不過數家。」

    張相文是江蘇省泗陽縣人。他自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起,即從事地理學的教學、研究和著述工作,並創建我國第一個地理學術團體「中國地學會」和第一種地理學術期刊《地學雜誌》,是我國第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張相文的一生,正處在我國舊的輿地學末期和近代地理學從萌芽狀態到初步形成的過渡時期,他是改革我國舊地學和推動地理學發展的先驅。他的《塞北記游》為我們瞭解早期的包頭等地,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包頭之所以能迅速地長成為一個城市,並且奇跡般地發展起來,是由於乾隆年間晉商到來後的推進。包頭民間都流傳這樣一句俗話,「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復盛公」指的就是晉商喬家的商號之名,喬家創業的始祖喬貴發及其後代所經營的「復盛公」商號,奠定了整整一個包頭市的商業基礎。他們之於包頭城的形成和發展,凸顯了昔日晉商與邊塞城鎮繁榮的密切關係。

    喬家的傳奇創業史,得從其創業的始祖喬貴發說起。喬貴發是祁縣喬家堡村人。祁縣大地上自古沒有礦產資源可依,祁縣人賴以生存的條件主要是土地。然而,祁縣平川土地少,人口多,又多為旱作農業,加上每年的無霜期只有一百七十多天,產量有限。山區丘陵地帶的土地更是貧瘠低產,因而祁縣人在歷史上並不富裕。但祁縣卻有一個得天獨厚的交通資源——祁縣境內有一條向北通往川陝的大官道,還有一條經過子洪口穿越太行山的南北古驛道,祁縣自然成了東西南北交通的一個重要樞紐。於是,一些頭腦靈活的祁縣人就靠著這條官道所帶來的便利交通和靈通消息,跑起了運輸,做起了買賣。事實證明,這是祁縣人擺脫貧窮的唯一出路,因此鄉鄰們競相倣傚,跑買賣做生意在祁縣蔚然成風。

    喬貴發

    喬貴發懂事時,祁縣人在口外已經形成了較大勢力。康熙年間,隨著漢蒙貿易禁令的解除,祁縣人的運輸和買賣向北延伸到了口外的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乃至蒙古草原各部落;向南延伸到了漢口,以及長江沿線各大商貿集鎮。因漢蒙貿易的巨額利潤,其中有不少祁縣人成了巨商大賈。歸化城的三大旅蒙商號中,就有兩個是祁縣人創辦的。祁縣南社村人段泰從拉駱駝起家,在康熙年間發展為歸化城一家大旅蒙商號「元盛德」的財東;祁縣城內人張傑和祁城人史大學則是靠做小買賣起家,在康熙年間和太谷人王相卿創設了大商號「大盛魁」,並發展成為歸化城最大的旅蒙商號。這些人和事一傳十、十傳百,更激起了許多祁縣人去口外闖蕩的慾望和信心。

    這些鄉人走西口後發跡的故事,令蝸居鄉里的喬貴發羨慕不已。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看著走西口的人越來越多,喬貴發也萌生了去西口外發展的念頭。

    拉駱駝起步

    自古英雄多磨難,喬貴發幼年父母雙亡,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他只好去祁縣東觀鎮舅舅家生活。寄人籬下的日子可不好過,尤其是舅媽一直對他冷冰冰的。這也難怪,那個時候的祁縣農村,大家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來了一張每天要吃飯的嘴,確實是個負擔。舅舅還好點,但整天很少說話,對外甥喬貴發也是不冷不熱的。

    幼小的喬貴發成天跟上外祖父和舅舅推磨做豆腐,拉車賣豆腐,以及干餵豬、掃院等雜活,小小年紀就開始自食其力。苦難是第一桶金,這樣的處境,培養了喬貴發堅韌的性格,也練出了一副好身板兒,同時還學會了做豆腐的基本技術和做買賣的簡單常識。

    在童年的記憶中,喬貴發的世界是灰濛濛的一片,很少有亮色出現。貧窮,對幼小的喬貴發來說,是生命難以承受之重,是刻骨銘心的,是切膚之痛。

    光陰荏苒,時光飛逝。轉眼間,喬貴發長到十六歲了。十六歲的少年,在當時的農村就是獨立之年了,再繼續在舅舅家待下去就不合適了。告別舅舅和舅媽後,他回到喬家堡自己的家,開始自立門戶,踏上了人生更為沉重的成人之旅。

    為了生計,喬貴發只能給別人當長工做苦力,春天給人家扳轆轤澆地,夏天幫人家割麥子打場。或糧食或布匹,或銀子或銅錢,多少能得些報酬,但一滴汗水摔八瓣,一年下來也就是剛能吃飽飯,攢不下一點錢。

    喬貴發也曾盤算著開個豆腐坊,把學到的一點本事用上,可以多賺點錢,也好成個家。可買賣雖小也得有資本呀,他哪有這麼多的本錢!無奈之下,他舍下臉皮去親朋好友家求助,卻不僅得不到支持和幫助,還得到些冷言冷語冷臉子!自己攢錢吧,像他這樣零打碎敲地掙幾個錢,那得等到猴年馬月才行啊。

    有時候心血來潮,喬貴發忽然生出些自信來,便大膽地去和村裡慣熟的姑娘談情說愛,可往往因家境貧寒而擱淺。偶爾遇個姑娘見他實在,對他有情,可姑娘的父母這一關他就絕對過不去,更談不上媒妁之言了。

    沒家底也沒有錢,自然就很難討到媳婦。想到自己將來有可能和村裡的那些光棍漢一樣,孑然一身地了此一生,喬貴發不禁仰天長歎:可憎的命運之神,咋如此不公平呢?

    然而幾年後發生的一件事,卻徹底改變了喬貴發的人生軌跡。那是一件很屈辱的事,它激發起了喬貴發沉睡已久的男人尊嚴,如當頭一棒,使他徹底從聽天由命的宿命論裡解放了出來。他決心做一個血氣方剛、堂堂正正的漢子,闖一條自己祖輩未曾走過的路,怎麼都是一輩子,活就要活個精氣神!

    那件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次,喬貴發的一個本家侄兒結婚了。在農村,結婚是一件大事,有不少約定俗成的規矩,而新媳婦拜認丈夫家的近族,俗話叫做認親,則是結婚典禮上一項重要的程序。喬貴發作為叔叔,結婚的新人本來應該給他敬酒,喊聲「叔叔」,他也應該給新人見面禮金。婚禮的主管看見喬貴發單身沒有什麼積蓄,也沒有成家就沒有安排新人與他見禮。本來喬貴發提前就準備好了禮金,但是婚禮的儀式上就根本沒有給他花這個錢的機會。看來在族人與親戚朋友的眼裡,早年失去雙親的他根本不被人們重視,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平時十分和善的喬貴發氣懵了,他像一頭暴怒的獅子,暴跳如雷,與當時瞧不起他的婚禮主管發生了言辭上的激烈衝突。

    從那一刻起,他心裡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活出個人樣子來,讓任何人都再也不敢小瞧了自己。

    此時,祁縣人在西口外創業成功的消息不斷傳來,喬貴發聞訊感到熱血沸騰。大家都是人,都是祁縣的一方水土養大的,他們能成功,為什麼自己不能?既然在家鄉很難找到自己的發展前途,不如去口外闖一闖。無論成功與失敗,總比待在家鄉這樣被人瞧不起的好。

    於是,在乾隆初年的春天,春暖花開後的一天早晨,喬貴發一個人背上行李,悄然離開了喬家堡。

    那天早晨,朝霧濛濛。從霧中遠眺,喬貴發彷彿看到了西口外的一片嶄新世界。他依稀感到,這個新世界在向他招手。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在那個神秘而新奇的世界去找回自己做人的尊嚴,一定要混出個人樣來。

    喬貴發離開家鄉後,來到了祁縣賈令鎮。當時祁縣賈令鎮位於官道要衝,是南來北往的商人駝隊的必經之地。駝工中常有祁縣人,喬貴發準備先加入駝隊,哪怕做一名臨時的駝工。這樣去走西口,要比和流民那樣漫無目的地去口外要好些。

    也算他運氣好,他到達賈令鎮的當天,正好有一家祁縣人開設的旅蒙商號的一支駝隊路過這裡去西口外。他好說歹說,駝隊的領事總算收下了他,答應讓他先干一段時間試用試用。

    喬貴發就這樣很幸運地跨入到了這支散發著強烈異域氣息的駝隊中。馱著綢緞與糧食的駱駝隊伍綿延起伏,浩浩蕩盪開向西口外的方向。此後喬貴發跟著駝隊,遊蕩於千里草原,輾轉於長城內外。雖然受苦受累,但他身強力壯,又掙錢心切,所以不在乎這些。

    駝工的任務就是拉駱駝,還要負責搭「駱駝房子」、喂牲口草料,這是個十分累人的營生。駱駝是一種能吃大苦、耐大勞的牲畜,拉駱駝的人也得有大力氣才行,當時歸化城有句俗語:「世上三般沒奈何,趕車下夜拉駱駝。」說的就是駝工的艱辛,非一般人所能承受。

    當時的許多蒙古人仍以遊牧為生,再加上蒙古民族歷來輕商,所以導致了這一時期蒙古地區的商品貿易,基本上被操縱在山西旅蒙商人的手裡。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因此漢蒙商品的差價懸殊,利潤相當可觀。於是,大批漢人不辭艱難險阻,依靠駱駝,橫跨沙漠,深入草原與蒙人進行貿易。

    寒來暑往,春去秋來。就這樣,喬貴發拉了兩年駱駝。他所在的駝隊,把糧食、棉布、棉花、絲綢、絨貨、顏料、煤炭、鐵貨、煙草、油、紙張、乾果、雜貨、銅、錫等蒙古人十分喜歡的物品,從山西等地運到口外的蒙古,再把蒙古盛產的皮貨運回內地,從中牟取一定的差價。一年在通往西口外的路上要往返幾次,冬季時,路上結冰,有時甚至達到零下四十攝氏度;夏天,大漠的酷暑,足以讓人熱得暈過去。個中甘苦,自然是不難想像的。

    這些困難還不是最大的,最大的困難是沿途有匪患、有狼群,所以駝工還有保護駱駝與貨物安全之責任。一句話,喬貴發感到自己是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幹這份差事,生命時時在受到威脅。

    有道是富貴險中求,如果自己是老闆,危險再大也值得幹,風險越大,回報越高嘛。但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駝工,儘管冒這麼大的風險,可一年下來也賺不了多少錢。

    拉著駱駝走西口,再從西口外走回來,喬貴發一年四季走在路上,吃在路上,睡在路上,經常是風餐露宿。就這樣幹下去了此一生嗎?途中野外宿營的夜深人靜時,喬貴發經常這樣問自己。

    朔風呼嘯而過,天高地迥,眼前一片迷茫。

    賣豆腐起家

    喬貴發常年在外奔波,在社會這所大學堂裡,處處留意,於無字句處讀書。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的拉駱駝生涯,他吃了許多苦,受了許多罪,卻也長了許多知識,見了許多世面。逐漸地,他學會了分析市場與尋找商機。喬貴發看準了薩拉齊,他把自己事業的起點選在了這個新設的廳。

    薩拉齊位於土默特川上,土地肥沃,又有黃河水灌溉之利,經幾十年的開墾,草原已成了農田。又因處于歸化城通往西部蒙古的交通要道上,這裡又成了大批旅蒙商隊進出蒙古的歇腳地,進入草原時這些旅蒙商隊都要從這裡補充糧食草料。所以,薩拉齊出現了許多為旅蒙商和農民服務的糧店、草料鋪和飯店。於是,大批開墾種糧的農民,大批旅蒙商人,再加大批為兩者服務的買賣人湧向這裡,這裡成了漢民的天下。

    為此,清廷於乾隆四年(1739年)設薩拉齊直隸廳(初直接隸屬於山西巡撫,乾隆六年設山西省歸綏道後,薩拉齊廳又隸屬於歸綏道),專管境內漢民,這更給漢民提供了保護傘,更便於他們做生意。

    這時候的薩拉齊雖然只是一個新設的直隸廳,遠沒有歸化城那麼大,但處於蒸蒸日上的發展時期,充滿商業機會。這裡因剛剛起步,商界尚未形成壟斷局面,沒有大賈巨商,正是普通生意人的自由競爭時期,也正適合喬貴發這樣有大志向而無大本錢的人來這裡施展身手。

    對於生意人來說,從來不缺乏商機,缺乏的是發現商機的眼睛。善於動腦的喬貴發發現這裡冬天的蔬菜奇缺,除了那些山藥蛋和羊肉,偶爾見一點別的菜,也成了搶手貨。而這裡豆類作物多,價格便宜,卻沒有生豆芽、做豆腐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