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歷史:正說走西口 第19章 三窮漢走西口走出巨無霸企業——草原傳奇「大盛魁」 (1)
    走西口的人中,把買賣做大的晉商有很多,「大盛魁」商號就是其中的「大哥大」。當時在內蒙古地區有三大商號:大盛魁、元盛德、天義德,大盛魁是最大的。

    「大盛魁」商號是山西最早走西口的旅蒙商之一,也是清代山西人開辦的對蒙貿易的最大商號。極盛時有員工六七千人,商隊駱駝近兩萬頭,活動地區包括喀爾喀四大部、科布多、烏里雅蘇臺、庫倫(今烏蘭巴托)、恰克圖、內蒙各盟旗、新疆烏魯木齊、庫車、伊犁和俄羅斯西伯利亞、莫斯科等地。其資本十分雄厚,聲稱其資產可用五十兩重的銀元寶鋪一條從庫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到北京的道路。

    我們還是從三百多年前說起。那時候蒙古地界幅員遼闊,人煙稀少,依然是一派「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雄渾景象,要不是噶爾丹反叛,蒙民們或許就那般自由自在地生活下去了。可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們,胸膛裡總是滾動著不安分的血液,他們不願意接受滿人的統治,就像野馬不願意被人羈絆一樣。他們忍受不了單調艱難的歲月,於是,剽悍的蒙古騎兵終於怒喝一聲,暴風般向中原襲來。塞外告急,驚動了康熙皇帝。康熙龍顏大怒,親率大軍,第三次征討不服管教的噶爾丹。這一次清兵一直打到寧夏,把噶爾丹打得人仰馬翻、舉手投降,再也沒有恢復過元氣來。

    康熙在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的叛亂中,由於軍隊深入漠北,「其地不毛,間或無水,至瀚海等沙磧地方,運糧尤苦」,遂准許商人隨軍貿易。在隨軍貿易的商人中,有三個肩挑小販,即山西太谷縣的王相卿和祁縣的史大

    學、張傑。他們三人雖然資本少,業務不大,但買賣公道,服務周到,因此生意十分興隆。

    清兵擊潰噶爾丹軍後,主力部隊移駐大青山,部隊供應由山西右玉殺虎口過往運送,他們三人便在殺虎口開了

    大盛魁掌櫃

    個商號,稱「吉盛堂」,初具商號的規模。約於康熙末年,三人進而一起創立了「大盛魁」。「大盛魁」的三個創始人中王相卿所起作用最大,是首任經理,人稱「王二疤子」,生得身材高大,臂力過人。最初他同張、史二人合夥當商販,由於營業不佳,生活艱苦,張、史二人心灰意冷返回原籍謀生,只有他獨自留下。不久營業好轉,他又把張、史二人邀來,三人同心協力合作,創立了「大盛魁」。據說,「大盛魁」商號的店舖裡,供奉著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三結義」的畫像,就是表明他們既崇拜桃園三兄弟的「義氣」,又表明「大盛魁」三個創始人的「義氣」。

    為了紀念艱難的創業,「大盛魁」的財神座前一直供奉著一條扁擔、兩個貨箱、一塊石頭、一碗稀飯。扁擔是紀念創始人是以肩挑擔子的小貿易起家;貨箱,是創始人用過的裝財物的木箱;石頭是創業時曾經用作秤砣,作為稱銀子的衡器;稀飯則是紀念當年三人曾因極度貧苦在除夕之夜合吃一碗稀飯的辛酸往事。

    大盛魁的規模有多大?

    筆者在西口外採訪時,有一些晉商對筆者說,若論派頭之大、業務之廣、分號之多、錢財之巨,包頭喬家的買賣根本比不上歸化城的「大盛魁」。大盛魁那才叫規模浩大,氣魄宏偉!「大盛魁」的錢財,大約能填滿一條

    河!至今提起「大盛魁」來,他們還嘖嘖讚歎。

    那麼,「大盛魁」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呢?可以說是當時的商界巨無霸。據有關資料記載,「大盛魁」當時所經營的鋪面,遍佈了蒙古、新疆、哈薩克、車臣、俄羅斯等地。他們所經營的商品包羅萬象,當時人稱「上至綢緞,下至蔥蒜」。從呼和浩特至烏蘭巴托,再至恰克圖,「大盛魁」把茶葉、絲綢等關內物資運往北方乃至俄羅斯甚至歐洲,再把北方的皮草、羊絨運回來,進行南北物資的大交融。

    當時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最壯觀的景像是送「大盛魁」的駝隊上路,商隊的領隊掌櫃騎馬走在最前面,威風凜凜,派頭不亞於率領大軍出征的將軍,後面是萬餘隻駱駝緊緊相隨,數千條護駝狗分行左右,吠聲一片。駱駝上除馱有商貨之外,還馱著賬房、炊具、食物等路途中一應生活用品。駝隊規模浩大,組織極為嚴密,掌櫃的是總領,務必保證一路上人畜平安,不出任何意外。到了目的地,所有買賣都由總領來定奪和決斷。協助總領的「大先生」,則負責盤點貨物,記清賬目。其餘人等,一路上找水做飯,放牧守夜,各有分工,各負其責,不得有絲毫疏忽與懈怠。這樣的場面,現在想來都令人萬分激動。

    在呼和浩特市舊城狹窄的胡同和低矮的平房院落裡,七十七歲的李玉娟老人聊起「大盛魁」當年的輝煌時說:「我是山西祁縣人,那年頭在我們老家,誰家的閨女只要嫁給在大盛魁做工的人,不論是餵豬的還是火頭軍(做飯的),都會讓別人眼熱。」李玉娟九歲的時候,就成了童養媳,十六歲時跟著「大盛魁」駐地方的丈夫來到呼和浩特市,那時同齡的小媳婦們都眼紅她家的小日子。

    另一位七十九歲的名叫孫佃的老人回憶,「大盛魁財雄塞北,壟斷一方。每逢秋冬之際,各地駝隊返回歸化,歸化城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戲園、飯館的生意也異常紅火,拉駱駝的人從莫斯科回來,給人們講沿途的所見所聞,圍的人密匝匝的。」

    八十三歲的孫辛民老人說:「小時候,別說拉駱駝了,能給大盛魁餵豬都不賴!」

    ……

    「集二十二省之奇貨」

    「大盛魁」的總號最初設在烏里雅蘇臺,後遷駐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其經營的基本地區是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烏、科兩地櫃上的店員,在櫃上干夠三年,學會蒙語以後,就組成若干小組到草原各帳篷售貨。基本上是一個店員,再雇一個蒙民,兩個人騎兩隻駱駝,另用兩隻駱駝馱貨,販運的商品有磚茶、生煙、洋布、斜紋布及針線之類,走串蒙古包送貨上門。夏天賣了貨,換成羊、馬;冬天賣了貨,換成皮革。同治年間,「大盛魁」看到茶、煙銷路好,為了適應蒙古人的口味和運輸上的便利,與茶商、煙商一起製出名牌「三九磚茶」和「祥生煙」,而且越做越精細,越做越定型,頗受蒙古人歡迎。「大盛魁」從全國各地販運商品到蒙古銷售,其貨物來源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隨時在歸化城市場上採辦;二是向外地來歸化城銷貨客商訂購,或向歸化城到外地經商者訂購;三是派人到產地採購。

    「大盛魁」對購貨、訂貨有一套辦法。凡買大宗貨,合價三百銀兩以下的,現銀交易,不駁價,表示厚待「相與」。但如果發現貨次或價高,則永不再與共事。「大盛魁」的這種做法名聲在外,也就無人敢來騙它。對於手工業品訂貨,凡選中的手工業戶,世代相傳,也不隨便更換加工戶。當手工業戶資金短缺、周轉困難時,便借墊銀兩,予以扶持。就這樣,「大盛魁」取得了這些加工戶的手工業產品的優先購買權。「大盛魁」對「相與」商號每逢賬期予以宴請,表示厚待「相與」商號。但宴請時有厚有薄:凡共事年久或大量供貨的商號,則請該號全體人員,並請經理到最好的館子吃酒席;一般的「相與」,只請一位客人在較次的館子吃普通酒席。吃好酒席的,覺著與「大盛魁」交情厚,引以為榮。而「大盛魁」呢,則通過這一做法,擴大自身的影響。「大盛魁」購銷的商品種類很多,自稱「集二十二省之奇貨」。例如:

    磚茶:主要產地在湖南,「大盛魁」用於裝磚茶的箱子大小是固定的,有一箱裝三十六塊的,名「三六茶」,專銷張家口旅蒙商。有一箱裝二十四塊的,名「二四茶」,專銷歸化、包頭等地,烏里雅蘇臺、科布多等地的蒙古百姓最喜歡喝。另一種是每箱裝三十九塊的「三九磚茶」,「大盛魁」每年運往蒙古、烏、科等地的「三九磚茶」約四千餘箱,每箱值銀十二三兩,總值達五萬銀兩左右。

    生煙:主要產地在山西曲沃縣。生煙有一定的包裝,每囤一百八十包,每包十兩重。「大盛魁」每年運銷蒙古生煙一千餘囤,每囤生煙價值二十三四兩銀子,總值近兩萬三四千兩銀子。

    綢緞:「大盛魁」每年運銷蒙古綢緞四千匹,洋布和斜紋布共六千匹。綢緞中以「曲綢」為大宗,以河南「曲綢」質最優,布匹中斜紋布約佔五分之四,因斜紋布耐用,很受蒙古百姓的歡迎。

    糖:「大盛魁」每年運銷蒙古糖一萬餘斤,以冰糖為主。紅糖產於廣東,白糖、冰糖產於福建。

    鐵器:「大盛魁」每年運銷蒙古鐵器很多,鐵鍋來自山西之東南和孟縣,鐵鍬來自山西榆次,鐵條來自山西長治。鐵鍋每口銀一兩八錢,鐵鍬每把銀五六錢。

    蒙古靴子:「大盛魁」每年運銷蒙靴一萬多雙,都是香牛皮製作,品種有全雲(花紋)靴,每雙銀十二兩;納悶靴,每雙銀八兩;四忘靴,每雙銀三兩。

    木碗:「大盛魁」每年運銷蒙古價值一萬餘兩銀子的木碗,木碗產自山西五台山和嵐縣。蒙民喜歡木製餐具,因為便於攜帶,且喝熱奶、喝熱茶時不燙嘴。

    藥材:「大盛魁」銷售到蒙古的藥材有兩種,一種供喇嘛治病用,按照七十二味、四十八味、二十四味藥分別裝成藥包,用蒙、漢、藏三種文字註明藥名和效用。另一種藥是灌牲畜用的。

    牲畜:「大盛魁」從蒙古販運到內地的牲畜主要是羊和馬,據說每年販運羊最少十萬隻,最多可達二十萬隻,每年販運馬最少有五千匹,最多兩萬匹。

    凍羊肉:因冬季沿路草少,趕運活羊往內地比較困難,「大盛魁」便販運凍羊肉到北京等地。其運銷凍羊肉的辦法是將羊宰殺後,剝皮,去頭、剔五臟,僅剩兩張肉板,剔去骨頭,捲成肉卷,夜間把肉放在蓆子上,一夜凍好後,將肉放在「冰房」裡。所謂「冰房」就是四周和頂子用木板搭起,房內的地上潑上冷水,放上冰塊。運銷時將肉從「冰房」取出包好,不讓它透風,以保持肉的鮮美,然後用車輛、駱駝等運往銷售地。

    皮毛:蒙古烏里雅蘇臺所屬的唐努烏梁海盛產獸皮,「大盛魁」用賒貨、放貸等辦法與獵戶進行交換。獸皮一般以貂皮為單位進行折算,如一張猞猁皮、水獺皮或豹皮等於三張貂皮;一張狐皮或狼皮等於一張貂皮的二分之一;一張灰鼠皮等於一張貂皮的四十分之一。「大盛魁」還結交清政府官吏,官員每年挑選給朝廷的「貢皮」時,「大盛魁」也派人參與其事,並借此獲得上等獸皮。因此,「大盛魁」在經營獸皮方面頗有優勢,利潤也高。獸皮多運往大同加工,製成珍貴皮貨運銷內地。羊皮大部分走順德府和交城縣,羊毛多銷往山西左雲、右玉、渾源等地,牛皮多運銷張家口。

    首創股份制

    「大盛魁」是歷史上山西旅蒙商人中第一家用股份制進行經營管理的集團企業。由於它經營著各種各樣的生意,一個龐大的商號自然需要一個嚴密的管理制度,於是「大盛魁」就首創股份制,有條不紊地把這些分號連接起來,進行商業活動,並賺取了豐厚的利潤。

    「大盛魁」經營管理的基本框架,是一種夥計制、學徒制、僱傭制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體制。它既是晉商經營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又是經其幾代人逐步形成的經驗積累。

    「大盛魁」從其創立起,就一以貫之地實行夥計制經營。這種夥計制在「大盛魁」,主要由三部分人員組成:有股份人員、無股份人員和學徒人員,通稱從業人員。其中,有股份人員包括經理、坐任掌櫃和其他頂生意的掌櫃。「大盛魁」後期的從業人員總數達到一千五百人以上,其中有股份人員九十多人。「大盛魁」頂生意的規矩不同於一般的旅蒙商號:首先它是頂身股,而不是頂財股;別家頂生意的人員從一厘五毫或二厘(十厘為一股)開始,而它卻以幾毫為起始點;它的紅利分配亦屬特殊,別家是按實際盈餘分配紅利,而它則長期按固定數,盈餘多不多分,盈餘少也不少分;別家除在商號未出師的學徒外,上至經理,下到一般伙友,均可以頂生意,而它卻只有高級從業人員才有資格頂生意。因此,「大盛魁」是用股份來分級別和地位的,級別低的應服從高級別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