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歷史:正說走西口 第7章 蒼茫天涯路,何處是西口——關於西口的多種說法 (2)
    明末清初,殺虎口成為中原與塞外的經濟貿易中心,吸引了眾多客商頻繁往來,邊陲重鎮格外繁華,當時新、舊堡店舖林立,集市興隆。據記載,民國元年,甘鵬雲出任殺虎口監督七個月中,徵收稅銀八萬三千兩,所以殺虎口有「日進斗金斗銀」之說。

    隨著商賈雲集,殺虎口人口一度驟增,湧現出許多出類拔萃的才俊。據有關文獻記載,這裡在明清時出過七名翰林學士,兩名將軍,五名舉人,民國年間,這個並不大的地方,考入全國各大學的學生就有二十六名。這裡成了教育重鎮,一度曾有「北有殺虎口,南有紹興府」的說法。

    正在開往殺虎口的駝隊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殺虎口又成為宗教活動的中心,明清兩代共建築各種廟宇五十餘座。舊堡有玉皇閣、真武廟、呂祖廟、火神廟、觀音廟、三清閣、白衣寺、奶奶廟、財神廟、十王廟、城隍廟等。第一個城門上有文廟,甕圈裡有關帝廟。第二個城門上有文廟,城門西有三皇廟,最前一個城門上有三宮閣。中央有大王廟、馬王廟、岳王廟,對面是二郎廟。新堡有文昌閣、觀音廟、五道廟、土地廟。東門外有水泉廟、東月廟,南樑上有茶坊廟,營坊街有北嶽廟,場路坡有勒馬廟,教場溝有三賢廟,柵子外有喇嘛召廟等。這些精巧的殿宇構成了殺虎口宏偉的建築群,說明了殺虎口經濟、文化之發達昌盛。

    本書作者在殺虎口

    隨著歲月流逝和歷史變遷,殺虎口幾經風雨和戰爭劫難,現在與當年相比,幾乎面目皆非。但它作為歷史上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內蒙古、山西之間的交通要道,有著很大的歷史價值與觀光價值,吸引著不少各地研究歷史的學者和遊客前來考察、旅遊。

    飽經歲月滄桑的殺虎口,吞吐著歷史煙雲,如一位閱盡人間的老者,對著每一位前來叩問歷史的遊人訴說著什麼。

    還有的專家認為,西口一詞的出現,應該跟商業貿易有關。西口只有一個歷史地理對應地,不是指長城上的哪個口子,西口就是歸化城的俗稱,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的舊城。具體論證如下:

    歷史文獻中,最早提到「西口」一詞的地方志書,是嘉慶年間編修的《烏里雅蘇臺志略》,在這部書裡有這樣的說法:烏里雅蘇臺「南至綏遠城(即歸化城),俗曰西口,距五十四站,五千里有奇」。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由烏里雅蘇臺往南到歸化城,俗稱西口,有五十四個驛站,距離有五千餘里。

    道光年間寫成的一部書——《定邊紀略》裡也有這樣的記載:「綏遠城之北(應為西南),即歸化城,俗曰西口……」這個意思是說,在綏遠城的北面,實際應該是西南面,就是歸化城,俗稱西口。

    在這兩部志書裡,歸化城的俗稱都明確記載為西口。

    光緒十九年(1893年),一位俄羅斯的學者也記述:「在呼和浩特曾多次見到官家的運輸車輛上所標的地名都是『西口』,這一名稱也同樣出現在當地駐軍的號衣上。顯然,歸化城正在改變它以前的名稱。」

    包頭地方史專家張貴教授收集到的一頁光緒年間的商家帖子上,可清楚地看到有「西口歸化城」五個字的朱紅印字。

    這些都說明,在清代中後期,西口這一地名俗稱,就是指今天的呼和浩特舊城歸化城,也就是說,西口這一俗稱的唯一對應點就是歸化城,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的舊城。

    到了民國年間,西口仍然是歸化城的俗稱。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清廷任命兵部左侍郎貽谷為「欽命督辦蒙旗墾務大臣」。次年八月又加封理藩院尚書銜,後又補授為綏遠城將軍。在清廷的支持下,貽谷在內蒙古西部區各旗全力進行蒙地放墾事宜。

    跟隨貽谷來到內蒙西部地區,並且輔佐貽谷辦理河套墾務的周頌堯,是一個愛好寫作的人,曾經留下了許多文章。其中有一篇遊記叫《京綏遊記》,詳盡記述了他乘坐火車遊覽的感受。當時周頌堯已經在內蒙古西部生活了十八年,曾任綏遠省建設廳秘書,可以說是一個「內蒙古通」,他在遊記中也有「歸化城曰西口」的記載,說明民國時期的西口還是歸綏。

    民國時期寫成的《歸綏縣志》一書,其中關於今天呼和浩特舊城街巷名中,就有一個「西口外」,後來經進一步查證,這個「西口外」可能是簡稱,全稱應該是「公義店西口外」,現在還稱「西口子」。

    抗日戰爭前,記者紀靄士在他所著的《察哈爾與綏遠》一書中,也有「塞外俗稱張家口,曰『東口』、歸化城曰『西口』」的文字,可見直到抗戰爆發前,歸綏的俗稱仍然是西口,而且歸綏是西口的唯一對應地。

    清末民國年間,民間有「東口到西口,喇嘛廟到包頭」的民謠,喇嘛廟指的是多倫,東口是張家口。那就是說,多倫、張家口、包頭、俗稱西口的歸化,這四個地方共同構成了蒙古地區的四大商業城鎮,而這時的殺虎口除了仍是收稅的關口外,其他功能根本談不上,而且處於衰落的狀態。這個民謠又把包頭和西口並列而提,顯然包頭也不是西口,只有歸化城才能跟西口相對應。

    持這種觀點的專家還認為,西口一詞,並不是地理方位詞,不是指大同以西人們進出的口子,而應該是「口岸」的「口」。這個「口岸」和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沿海地區所開設的口岸一樣,主要是為了進行貿易而出現的。那麼西口是和誰進行貿易呢?考查近代內蒙古西部地區歷史和當時國內國際環境,不難發現,它的出現與旅蒙商在蒙古地區的商業貿易和清朝對俄國的貿易有關。

    據武昌亞新地學社制的《中華析類分省圖·綏遠省》明確指出,今呼和浩特就是歷史上的西口。1893年,俄國學者阿·馬·波茲德涅耶夫曾到呼和浩特一帶考察旅行。關於呼和浩特,他曾寫了如下一段話:「一個中國官員說……在官方語言中,我們不僅用它在明朝時期的舊稱『歸化』,或者用它的滿語名稱『庫克和屯』,而且還給了它一個新名稱『西口』,也就是(進入中國內地的)『西大門』。這像我們把張家口叫做『東口』,即『東大門』一樣。確實如此,我們在呼和浩特曾多次見到官家的運輸車輛上所標的地名都是『西口』,這一名稱同樣也出現在當地駐軍的號衣上。」(見《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136頁,俄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著。)

    另外,阿·馬·波茲德涅耶夫在該書第一卷,694頁敘述張家口的見聞時寫到:「蒙古人把張家口叫做『喀勒干』,而地方行政當局和一般漢人,特別是在蒙古做買賣的漢人,還把它叫做『東口』。意即東面的長城關口,以區別于歸化城的別名『西口』。」

    持這種觀點的專家說:「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呼和浩特稱做西口,不僅僅是在老百姓中的流傳,而且得到當時清朝地方政府的批准認可,駐軍號衣都標上了『西口』。正規的軍事建制使用了『西口』名稱,更別說商業往來了。」

    ……

    西口在哪裡呢?看來學術界有三個答案,一是殺虎口;二是指通往塞外草原的長城諸關卡、各要隘,三是歸化城,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的舊城。

    本書作者傾向於第一個答案,即西口指的就是殺虎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