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揭開中國帝王的身世疑團 第31章 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 (2)
    洪武三年(1370年),10歲的朱棣就受封為燕王。朱元璋生前曾有意識地讓皇子去老家鳳陽居住,接觸真正的社會,憶苦思甜。雖然朱棣在各方面都很優秀,但是朱元璋挑選的繼承人卻是長子、「懿文太子」朱標。朱元璋堅持「嫡長子繼承製」。作為農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始終將建立有序可循、固定運作的社會作為執政目的。1392年,38歲的朱標英年早逝。看到朱標死在自己之前,朱元璋又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作為繼承人。父終嫡子繼,這是中國歷代以來皇位繼承的慣例。朱允炆是嫡孫,因此在朱元璋眼中是皇位的第一繼承者。

    當時形勢不穩,明王朝一直面臨沉重的軍事壓力;再加上朱允炆年紀很小,朱元璋採取了封建諸王制的方式鞏固皇權,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他認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朱元璋先後兩次分封二十四個兒子為藩王,並給予了這些藩王以實權。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為了避免權臣擅政,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又規定,諸王有逼迫中央剷除奸臣的權力,甚至可以採取軍事手段清君側。後來他又怕諸王權勢過大,威脅年輕的孫子的統治,因此又申明諸王,「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

    朱元璋的思想陳舊了,他搞的分封諸王恰恰是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背道而馳的。受封諸王在封地內建府置官,地位崇高;公侯大臣覲見藩王都得伏地拜謁,不能越禮。朱元璋還給藩王們規定了巨大的特權,享有朝廷撥付的食糧萬石和軍事指揮權,王府還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000人。

    因為元朝殘餘勢力依然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在大草原上對明朝虎視眈眈,蒙古貴族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朱元璋在北方邊界設置的藩王最為強大,出於防禦需要,他們的軍隊也最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兩位王爺長期在北方築城興屯,訓練兵丁、巡視要害、督造軍器,中央所派將領也歸其節制。朱棣又是所有藩王中最強大的,作為燕王,被封在防禦蒙古的最前線——北平。朱元璋將朱棣封在軍事重鎮,是將防禦北方蒙古和拱衛皇室的重任托付給他。

    在與蒙古的頻繁戰鬥中,朱棣聚攏了一批忠臣猛將,迅速成長為一位傑出的軍事指揮家,而且在對蒙古的戰鬥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棣與晉王出討蒙古。晉王膽怯不敢進,朱棣卻長途跋涉,大勝而歸。朱元璋得到捷報後,大喜過望,之後多次將出征大任交給朱棣,並將節制邊疆兵馬的權力都賜予了朱棣。燕王威名大振,在朱元璋生前就成了天下最強的諸侯。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去世,作為朱元璋第四子的朱棣在軍事實力上和宗法序列上成了諸王之首。

    朱棣隨著見識增廣,勢力強盛,逐漸產生了不臣之心。一次,朱元璋與子孫答對子,出了一條「風吹馬尾千條線」,命令朱允炆回答。朱允炆以「雨打羊毛一片膻」作對,朱元璋很不高興皇孫的對子。這時在一旁的朱棣回答說:「日照龍鱗萬點金。」朱元璋覺得不論志向,還是意境朱棣都大大超過朱允炆,連聲叫好,因此對朱棣也更加寵愛。據說,朱元璋晚年曾經有過更換皇儲的念頭,這些也助長了朱棣對皇位的覬覦。

    1399年,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後順利即位,年號建文。

    朱允炆即位後,馬上開始處理棘手的藩王問題。他和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密議削藩。從一開始,削藩就是以燕王朱棣為目標的。但是在具體戰術上,朱允炆先易後難,削藩先從燕王同母弟周王開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周王朱、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湘王朱柏、齊王朱榑諸王爵位先後被削奪。其中湘王朱柏自焚,其他人都被廢為庶人。

    最後,削藩的矛頭對準了燕王朱棣。為了削弱燕王,朱允炆以親信大臣為北平布政使、北平都指揮使司,控制北平;又派都督宋忠、徐凱等人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在威脅面前,朱棣選擇了造反。一來,他受到了侄子、現任皇帝的權力威脅;二來,他早已經有了爭奪天下的不臣之心。朱棣覺得自己實力強大到了足以爭奪天下、推翻侄子的程度,可以登上那似乎觸手可及的皇位。而年輕的朱允炆的一些政策失誤也給朱棣提供了可乘之機,儘管他在燕王府門口都安插了密探監視叔叔的言行。

    三靖難之役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的一天,有一頂普通的女轎進了燕王府。

    燕王府進進出出的轎子多了去了,況且又是一頂女轎,燕王門口的朝廷密探也就沒有放在心上。事實證明,他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這頂女轎裡坐著的不是女人,而是負責守衛京城的軍官張信。張信讓轎夫一直將轎子抬到王府深處,才敢出來。

    出了轎子,張信不禁躊躇起來。昨天,燕王府護衛告發燕王欲謀反,建文帝隨即下詔嚴斥燕王。兵部尚書齊泰密令北京駐軍圍燕王府第,準備逮捕燕府官屬。張信接到密令,要他率軍負責逮捕燕王及其親信。張信原是燕王的舊部,在關鍵時刻不能不有所猶豫。

    張信回到家裡坐臥不安,他的母親問兒子出什麼事情了。張信是個孝子,就把這個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的母親。張母說,「你是燕王的舊部,正是燕王率領你征戰,你才有今天的地位,你不能反燕王」。

    內心的猶豫和母親的勸說促使張信決定向燕王告密,張信見了燕王開門見山地說:「朝廷知道王爺要造反,所以讓我來抓你。」

    朱棣還想掩蓋說:「朝廷一定是冤枉我了。你看,我現在已經重病在身,還造反幹什麼?」

    張信說:「王爺不要瞞我了。我是誠心誠意來向你報告,請王爺對我實話實說。如果王爺一味隱瞞,我就要遵守朝廷的旨意把你抓走了。」

    燕王朱棣料定張信是真向自己告密,而不是試探。在獲知朝廷確切的情報和精心準備下,朱棣下決心要動手。7月,朱棣果斷地帶領燕王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等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公開造反。朱棣以尊祖訓、清君側、為國靖難的名義,誓師出征。

    當時的朱棣與朱允炆的實力對比懸殊,儘管朱棣經營北平多年,聚攏了僧道衍、張玉、朱能、邱福等人才,但實力遠遠落後於南京的明王朝。似乎朱棣的造反又會成為一場隨起即滅的騷亂,那麼朱棣為什麼又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呢?

    戰事之初,因為北方軍隊多數曾經被燕王指揮過,朱棣對他們多有恩惠,許多人陣前倒戈,投降了朱棣。朱棣很順利地佔領了通州、薊州、懷柔等北京周邊地區。而在朱允炆一方,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殺功臣,軍隊戰鬥力大打折扣。8月,朱允炆任命前朝碩果僅存的大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30萬討伐朱棣。大軍前鋒在雄縣遭到朱棣的偷襲,全部戰死。第二個月,耿炳文等人的主力部隊在真定一線與朱棣展開了第一次決戰。在這場被稱為真定大戰的戰役中,輕敵的明軍被準備充分的燕軍打得大敗而歸。

    得到消息的朱允炆馬上以不學無術的勳戚曹國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調集50萬大軍繼續進軍北平。朱棣來不及補充軍隊,為了整軍備戰,採取了一次大冒險。當時北方還有被封在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的寧王朱權,朱棣暫時未理睬李景隆的大軍,而是千里奔襲大寧,吞併寧王的軍隊,迅速壯大自己。朱棣的決策是建立在詳細的情報上的,他判定李景隆集結的是烏合之眾,缺乏統一指揮,他也認定壯大軍力才是當務之急,於是留姚廣孝協助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並告誡朱高熾:「李景隆來,只宜堅守,不能出戰。」自己則親率大軍去大寧。

    貪功冒進的李景隆聽說朱棣率大軍離開北平,督師於10月圍困北平城。朱高熾嚴密部署,拚命死守北平城。李景隆大軍果然號令不通,舉止失當,雖然擁有絕對優勢的軍隊,卻沒能破城。朝廷都督瞿能曾率上千騎兵,殺入北平城,可李景隆貪功,令瞿能就地等待大部隊共同進攻,錯過了時機,結果突入城市的騎兵因為缺乏後援,最終失敗。後來,燕軍利用北方的嚴寒,連夜往城牆上潑水,結成一座冰城,讓朝廷大軍無法攀爬攻城。

    在北平激戰的同時,朱棣率師直驅大寧。大寧有朱權率領的朵顏三衛蒙古騎兵,驍勇善戰。到大寧後,朱棣先在郊外埋下伏兵,假裝請求朱權為自己傳達謝罪詔到南京。朱棣還單身入城與朱權交談。幾天後,朱權按禮出城為朱棣送行,結果伏兵齊動,朱棣將朱權活捉,乘機將大寧的數萬精兵收編為部屬。劫掠大寧後,朱棣合併了兩藩的部屬和朵顏三衛的騎兵,挾持寧王回援北平。11月,朱棣精兵到達北平郊外。燕軍內外夾攻,大破朝廷軍隊。李景隆連夜逃跑,全軍丟盔棄甲,晝夜南逃。

    朱允炆被大臣蒙蔽,反而獎賞了棄軍逃跑的李景隆。1400年4月,李景隆又集合兵將60萬眾,號稱百萬,進抵白溝河,與朱棣十餘萬大軍會戰於白溝河。戰鬥中,燕軍一度受挫,但南軍始終缺乏統一政令,沒有乘機擴大戰果。燕軍抓住時機反攻,再次打敗朝廷大軍。李景隆退走德州,又從德州逃到濟南。朱棣率軍尾追不捨,又在濟南打敗李景隆倉促集結的十餘萬敗兵。

    就在取得初期的輝煌戰功後,朱棣卻在濟南遭遇了大挫折。都督盛庸和山東布政使鐵鉉死守濟南,朱棣圍攻濟南三個月沒有成功,損兵折將,撤回北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