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的地產 第16章 媒體被開發商潛規則 (4)
    在這次組團中,《溫州晚報》聯合《深圳晚報》共同策劃。在接下來召開的深圳房產溫州推介會上,溫州人擠爆推介會現場,隨後通過報名於11月下旬前往深圳進行現場看房選購。事後,據統計,這兩次《溫州晚報》深圳購房團參加者超過120人,成交金額超過2億。

    在《溫州晚報》的成功策劃之後,吸引了溫州當地的其他眾多媒體紛紛投入到房地產投資策劃營銷中來。不僅如此,在隨後的媒體策劃中,溫州媒體加強了與其他區域媒體的跨地區合作。2005年後,更多的媒體以各種形式參與到「購房團」營銷大潮中。例如,2006年上半年在成都舉行的「第七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上,現場就有「《溫州晚報》購房團」、《台州晚報》購房團等媒體購房團。

    在溫州幾家媒體嘗到參與房地產營銷的甜頭後,溫州媒體參與房地產策劃的積極性更加高漲。《溫州晚報》發起組建購房俱樂部,俱樂部成員至今已超過6000名,還吸引了大批從外地慕名前來的投資者。《溫州晚報》不斷擴展房地產策劃服務項目,為投資者、開發商甚至建材、家裝等群體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更依托其報社大樓辦起現場房地產展會。在報社二樓開辦了精品樓盤展示廳,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個樓盤提供展示房產的場所。

    除此之外,還舉辦春節精品樓盤推介會等等。《溫州晚報》舉辦的春節房產推介會,趁著在海內外溫州人春節回家團圓的機會,把全國各地的精品房源引入溫州,大把的房地產開發商抵擋不了如此強大的吸引力,放棄春節休息,趕來溫州進行樓盤營銷。春節房產推介會已經形成慣例,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

    這些一體化的服務,使得《溫州晚報》參與房地產市場的領域越來越深,越來越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報紙上發佈信息,進行新聞報道或者廣告宣傳;組織本地區居民到全國各地看房、購房;舉辦各種專題策劃活動,比如「開發商與投資者面對面」專題活動;舉辦城市精品樓盤推介會;定期舉辦大型的房展會,如春節房展會、秋季房展會等。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大大提高了溫州媒體自身的知名度,而且獲利豐厚,打破了僅僅依靠廣告獲取利潤的經營模式。

    也正是有了媒體的炒作擴大效應,加上崔建國的號召,他的親戚朋友均加入了媒體炒房團,即當時的所謂看房團,紛紛在上海置業。不到兩年的時間,崔建國的大半朋友圈都已遷居上海。這也是典型的溫州人「抱團效應」。

    變味的媒體

    崔建國說,「其實媒體已經不再履行自己的角色,看房團中的媒體更像是房地產中介,而且比真正的房屋中介還專業:如有的人專門與房產商接洽,承接舉辦推介會的項目並找好場地,有的人則專門負責邀請有實力的溫州老闆來看項目。據崔建國瞭解,早期的時候往往一個推介會媒體負責人就能拿到3萬到5萬元的「操作費」,而廣告業務當然是大大的有。

    「反正各有所取,媒體無非是要廣告費,而廣告費對財大氣粗的開發商來說,不過是毛毛雨。我們要的就是好的樓盤和優惠的價格,」崔建國表示,「如果要更多溫州人買房,就需要溫州當地媒體報道,開發商就必須投放廣告,這使得當地一些平面媒體成為獲益者,比如說某報整版彩色封底廣告的價格已經高達15萬以上,而且不打折、必須先付款。地產廣告就成了報紙的主要創收源」。由於多次參加媒體炒房團,崔建國和陳總編已經成了朋友。陳總編為了發動更多的人參加炒房團,甚至給內部員工發放補貼,並通知員工把家人帶去,形成人數眾多的「房托族」。人數越多,開發商越高興,廣告費就能多開點。

    在溫州炒房團的影響下,好多上了溫州媒體的樓盤關注度就飛速提升,似乎溫州人買了,這個樓盤就一定會升值。事實上,溫州人並不需要支付所有的房價,有些房產商和溫州投資客簽訂類似期貨投資合同的購房協議,如約定在一年時間內,投資客只要給了小部分定金,就可以對某套房屋有轉售權,房產商也可以作為新房出售,如果到期房子還沒賣出去,再由溫州投資客真正買下。溫州炒房團的規模效應使他們能夠和開發商共同上演「炒期貨房」的「帽子戲法」。

    在媒體炒房團如日中天的時候,另一支力量也悄然登上了歷史舞台——「太太炒房團」。太太炒房團更像是媒體炒房團的「衍生產品」:一般由溫州某媒體刊登外地某市的看樓廣告,出面廣招投資客,組成「購房團」,這些購房團大多由一些溫州企業老總的太太牽頭,所以購房團也被稱為「太太團」。太太炒房團操作非常專業和熟練,與前期的「混合團」相比,更多了一份「砍價的狠勁兒」。

    殺傷力極強的媒體炒房團

    「媒體太太團」出動,除上海外,杭州也很快淪為「重災區」。1999年,杭州開始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原來破爛的省城,開始大興土木,而此時,杭州最好地段的樓價不過2000元/平方米。

    根據杭州市國土局估計的兩組數據:一方面,購買杭州商品房的人,本地人不到50%,而溫州的投資客則以20%之多而位居第二;另一方面,杭州房地產市場近年來的年成交量在200萬平方米左右,均價一年攀升一個台階,1999年均價為3000多元/平方米,現在杭州商品房均價大概在20000元/平方米。

    這兩個城市的熱點地區50%以上的樓盤都活躍著「媒體太太團」的身影,全國的平均數字約為三分之一。「媒體太太團」參與的樓盤一般是購買控制15%—30%的房子。所以加上「混合團」,保守估計,溫州人在樓市中的市場份額應當在5%—10%,這也意味著市場上存在3000億元的炒樓操盤資金。

    2009年全國住宅銷售均價上漲了約1000元/平方米,漲幅約為三分之一,媒體炒房團關注的熱點地區和豪宅漲幅更高,漲幅一般在一倍左右。因此以3000億元的總量粗略計算,媒體炒房團能夠得到的利潤應當在1000億—1500億元。考慮到他們近10年的積累,目前積累已經達到數千億元的規模。

    在這場遊戲當中,崔建國成了房地產投資的行家,「媒體團是個大煉爐,在媒體看房團裡,人人都能快速地成長」,崔建國說。他們總是能夠先於他人發現房地產投資市場的「處女地」。

    崔建國曾先後「征戰」於上海、杭州、深圳等重點城市,之後又開始向重慶、成都、武漢、長沙等中心城市出擊。他和陳總編儼然成了戰略同盟軍。當更多的人關注房地產市場的時候,他和陳總編又「開發」出了商業地產的「黃金聖地」:高回報,升值快,又不易貶值。崔建國曾在杭州文一路花350萬元,購買了7間大商舖,待到兩年之後轉手時,價格已飆至680多萬,幾乎翻了一倍。

    由於「只飲頭啖湯」的投資原則,隨著全國性的炒房熱,溫州媒體炒房團一時間銷聲匿跡。但媒體炒房團卻一直演繹著「投資故事」。

    在媒體炒房團中,媒體已「淪為」房產中介。《溫州晚報》等媒體購房團是針對特定廣告客戶的策劃活動,把開發商和投資者聯繫在一起,擔當的是投資者和開發商之間的橋樑。這種作用使得媒體更像是一個房地產中介,而不單單是新聞媒體,從而它服務的對象不再是社會大眾,而是特定的客戶。媒體掌握著公眾關注的焦點,媒體一旦作為中介,就佔有先天的優勢,因為它掌握著宣傳的工具。

    除了組團以外,例如開闢的「看房直通車」、「房產專刊」欄目都是在隱性的為投資者和開發商服務。因此,當媒體過多地參與到房地產策劃中去的時候,媒體的利益就與投資者和開發商的利益一致,而照顧不到社會公眾的利益了。

    此外,媒體還要負責混淆視聽,比如對溫州炒房團,媒體報道說,有10萬個溫州炒房客,在全國炒房,炒房資金達到1000億元。每次哪個城市搞房交會,溫州人就要買下一大批房子,每次都把會展大廳弄得人山人海,使得每個展台都人頭攢動,現場簽約訂購的排出長長一隊。媒體炒得更神的是,那些一擲千金,動不動就買10套、100套房子的,很多是家庭婦女,有很多老太太、中年女人,甚至還有很多女學生。媒體說,溫州炒房團的存在,是房價上漲的最主要原因。當然,媒體還不忘為溫州人說話,說溫州人炒房行為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它藉著官員和專家的口說,溫州購房客的行為是有價值的,因為它向我們社會提供了一個新的理念:房子也是一種商品,可以對它進行資本運作,以創造財富。他們說,這個理念是對市場經濟建設的一大貢獻。

    但是不管什麼樣的說法,把溫州購房者置於輿論的中心,以迴避更為實質性的問題,才是媒體的真正目的所在。但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媒體,到底還有何公信力可言呢?

    媒體參與炒房之過

    因為站在了房地產投資者和開發商的陣營,媒體的宣傳方向就一定會出現偏差甚至變形。房地產市場離不開大眾的消費,眾多投資者手中的房產總有一天會轉手到真正需要的自住或自用者手中。並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應該現時現地就需要房產,但在媒體的宣傳攻勢下,房產代表地位、房產代表能力等等使得大眾對必須擁有房產的消費觀念根深蒂固。這種消費文化和觀念無疑對社會的良性發展是不健康的。

    房地產作為一種投資產品,與其他種類的投資品一樣,大量的資金進入會導致房地產投資過熱。媒體在宣傳中報道的多是房地產漲價的新聞,或者過分關注房地產價格上漲。這種宣傳,容易對消費者產生房地產「只漲不跌」的誤導。這種心理助推房地產投資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使得房地產行業的泡沫被掩蓋,越吹越大,危害市場健康發展。

    為了自身的利益,一些媒體把新聞職業道德放置一邊,參與到房地產價格的炒作之中。媒體緊緊抓住國人「買漲不買跌」的消費弱點,通過發佈樓市新聞、傳播信息等手段,造成消費者心理恐慌,爭相購買,不斷推高房地產價格。更有甚者,一些新聞媒體竟與開發商聯手散佈虛假信息、惡意操縱市場,造成虛假的供求不平衡,影響房地產市場價格,再通過房地產交易獲取利潤。

    媒體通過對新聞宣傳內容的控制,選擇對公眾心理刺激大的房地產行為進行宣傳。比如對各地出現的「地王」、「剛性需求」等的大量報道,大肆宣揚,其實很多「地王」並不是居民住宅用地,但由於信息龐雜、房地產領域信息不透明等原因,消費者極其容易被誤導,讓消費者產生房價只會漲不會跌的心理預期。

    傳媒領域助長惡性競爭氣焰。眾所周知,最初《溫州晚報》策劃溫州購房團案例,目的是吸引更多消費者,與當地其他媒體展開有效競爭。此舉的成功,使得其他媒體紛紛效仿,改變中立性特徵,更多地參與到投資領域,這種做法使得媒體內部的惡性競爭愈演愈烈。

    隨著媒體炒房團的勃興,房地產行業中硬是滋生出一條專業的項目推介、組團看房、購房產業鏈,無論是開發商、「房托族」還是普通的有房戶,都在利益陣線的同一邊。

    4.媒介成開發商喉舌

    在房地產市場中,消費者無疑是弱勢群體。他們面對的是開發商定價的不透明,市場規律的無序性,以及和相關政策的信息不對等,而媒體是他們瞭解市場形勢的重要途徑。消費者對媒體有天生的信任感,對於他們而言,媒體扮演的是傳道解惑、中立公允的角色,媒體的一言一行會對消費者的選擇傾向產生巨大影響。然而在日趨激烈的市場化進程中,許多媒體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越來越多地成為開發商的私人喉舌。

    意外巧合?

    2008年5月2日,《南方都市報》刊登了一篇名為「廣州4萬套貨量,砸出人氣砸低價格」的報道。報道中有一段話這樣寫道:

    而珠江新城太陽城廣場推出最後一棟189套房,均價18000元/平方米,包含2500元裝修,還有額外折扣。一位自稱是公務員的女士告訴記者,「現在物價上漲快,錢放在銀行裡越來越不值錢,所以要拿出來買房投資」。當記者問這位女士已經是第幾次置業時,她雖然有些迴避,但還是擺出手勢告訴記者已經是第四次了。

    《廣州日報》的報道,題目雖然是「5.1廣州樓市,貴價盤看者寥,打折盤人頭湧」,報道中卻同樣有一段話這樣寫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