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災時代 第28章 強權征伐誰悍然發動戰爭 (1)
    戰爭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據德國學者妮科勒·施萊、莎貝娜·布塞的調查數字,利比亞戰爭是美國自二戰以來打的第31場較大規模的戰爭……美國戰爭佈局已完成,下一場戰爭,美國會打誰?

    戰爭衝突雙方是相互敵對的兩國嗎?如果這是一道歷史題,回答顯然是「是」。這一回答只能算答對了一半。因為還有一種力量在隱隱的發揮作用,在「相互毀滅」的戰略思想已成核時代主流的格局下,處於風暴中心地帶的少數政治家意識到:根本沒有勝利可言。人類已經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

    1.戰爭奴役世界,美國操縱全球

    2011年,發生在中東北非地區的社會動盪,造成了多個國家政府的倒台,已成為全球主要熱點。在中東出現動盪跡象的國家還有一些親美的國家,但卻被美國媒體「善意忽略」了,並採取了默許的態度。而將軍事打擊的矛頭直指利比亞的卡扎菲政權。利比亞戰爭隨著卡扎菲的斃命而結束。

    利比亞戰局,一方是「武裝分子」、「叛軍」、「革命軍」、「反對派軍隊」、「民軍」,一方是「政府軍」、「支持卡扎菲的軍隊」,空中則盤旋著「多國聯軍」、「北約軍隊」。在利比亞兩個政治陣營展開內戰的時候,除了雙方的軍隊和支持本方軍隊的民眾之外,還有成千上萬的第三種人,他們是躲在家中而沒有明確政治立場的平民,是無意介入內戰而舉家出逃的難民。難民不是英雄,也不想做任何一方的英雄,他們只想在這個非常時期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他們往往被參戰各方打著各種旗號的政客們所漠視。於是出現了這樣的局面:一方面,卡扎菲政權逼迫和驅趕國民和外來勞工上船,試圖製造針對歐洲國家的難民潮,從而引發歐洲民眾的反戰、厭戰情緒;另一方面,作為參戰方的悍衛所謂民主與普世價值的一些歐洲國家堅決拒收因戰事而逃離利比亞的難民。難民成了強權者踢來踢去的皮球。

    在由政治、戰爭所締造的歷史核心事件中,一個生命、一個家庭的哀痛和種種人道災難被當成無法避免的代價。據聯合國公佈的數字,自2011年利比亞危機爆發以來,已有百萬難民流離失所,輾轉躲避戰火。難民死亡事件層出不窮,2011年5月,72名利比亞難民乘船從利比亞駛往意大利,在地中海途中水盡糧絕、燃油耗光,船隻曾靠近北約航母,多次求援被拒。漂流16日後,包括婦孺在內的61人活活飢渴而死。

    據德國學者妮科勒·施萊、莎貝娜·布塞的調查數字,利比亞戰爭是美國自二戰以來打的第31場較大規模的戰爭。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統計:冷戰前,美國平均2.4年打一仗,冷戰後平均1.4年打一仗。從1991年海灣戰爭開始,美國軍隊就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今天還同時進行著兩場戰爭;美國已經連續打了20年,目前還看不出有任何歇手跡象。

    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與測算二戰後與美國戰爭有關的死亡人數,包括平民在內,越南戰爭死亡人數約380萬人,朝鮮戰爭中死亡人數約200萬人,伊拉克戰爭死亡人數約100萬人。僅這三場戰爭死亡人數已達680萬。而阿富汗戰爭仍在進行中。

    在二戰後,美國已經越來越多地代表世界「教訓」其不太聽話的國家。而其餘的跟隨國家,已經沒有必要自己動手,最多只是跟在美國後面分紅而已。

    同時,為了對付「最不聽話」的國家,美國著實費了不小的工夫,通過經濟、軍事援助,派出軍事顧問,建立軍事基地,策劃反對派或僱傭軍等方式進行滲透。在上世紀40年代19場戰爭中,美國支持和插手的就有8場。

    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先後打了7場戰爭。針對國包括朝鮮、中國、危地馬拉、黎巴嫩、伊拉克、多米尼加等國。

    60年代開始,美國又先後在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發動了戰爭,只是在遇到巨大的麻煩之後,才不得不在70年代結束了這一區域的戰爭。然而,當冷戰剛剛結束,美國又馬上就發動了海灣戰爭,以後又開始科索沃戰爭。

    1995年,美國國務院的全球恐怖報告中,美國政府就根據自身所理解的政府參與型國家恐怖主義的定義,將伊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蘇丹、古巴等國列入了支持恐怖主義的黑名單中。於是,在美國的標準下,這些國家就是帶有國家恐怖主義性質的「邪惡軸心國」。

    時間推移到2011年5月3日,隨著「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被美軍擊斃,美國歷史上代價最大、最為血腥的抓捕行動宣告結束。

    自2001年「9·11」事件以來,美國為了「報仇」,在全球範圍內發起反恐戰爭。起初戰爭只局限在阿富汗境內,當時情報顯示拉登藏身阿富汗。但隨後這場戰爭蔓延至伊拉克,甚至波及菲律賓和非洲的部分國家,越來越多的國家被捲入其中。

    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機構(CRS)的計算,迄今為止,美國已經為這場反恐戰爭付出了1.28萬億美元的巨額代價。其中63%的資金,也就是8060億美元花在了伊拉克戰爭上;35%,即4440億美元花在阿富汗戰爭;290萬美元用於加強世界各地美軍基地的安保;另有6%投入不明。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截至2012年,這場反恐戰爭的代價將為1.8萬億美元。

    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曾說「我們馬上就會懷念冷戰」,可以說在二戰後,美國的海外軍事行動幾乎沒有停止過,甚至可以說,因為美國已經長時間習慣了戰爭。

    2.對「不聽話者」的戰爭

    自從冷戰結束以來,由於核陰影的籠罩,世界尚未見識過大國之間的戰爭。大國戰爭一旦重現,會令人們如坐針氈的一切麻煩,如中東危機、恐怖主義、伊朗和朝鮮問題都將相形見絀,不足一道。

    在發明原子彈之前,人類歷史上的任何兵器,不管它有多大的殺傷力,在贏得戰役或戰爭的勝利時都比不上軍事指揮家那樣來得重要。「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尼古拉斯·鮑伊這樣認為,他在《2014,下一次世界末日》一書中推斷,2014年將是全球發展關鍵的一年,這一年將有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將主宰本世紀的未來走向,世界或將陷入危機。

    尼古拉斯·鮑伊根據研究發現,全球史的一個世紀的特徵在第二個十年將變得非常明顯,這一時限的部分原因與人們劃分人類生命和人類歷史的理解方式有關。如果一個世紀有性格特徵,那麼它會在接近20歲的時候逐漸顯現出來,這同樣適用於人類。另一個因素是世代的順序。到一個世紀的20年左右,曾經歷上個世紀最後階段的一代人已經日薄西山,風光不再。未來開始由他們的孩子定義,這些孩子將只生活在新世紀中或者擁有新世紀的記憶,而那些上個世紀遺失的記憶卻至關重要。

    尼古拉斯·鮑伊指出,2014年發生的重大事件將決定整個世界的走向:和平繁榮抑或戰亂貧窮。世界金融動盪將會是「2014危機」的導火索,導致民族主義勢力的升溫,美國領導人對此的反應和採取的行動會對未來產生重大影響。他提出,只有結束單一民族國家的時代,引進某種有效的全球性管理機制,依靠國際合作才能取得穩定的新局面。

    鮑伊提到,發生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一件大事,是占世界人口1/6的中國融入了全球化資源和商品流通市場。這一個轉型意味著財富和影響力的分配必須發生重大變化,而這個星球上人們維持生產和消費模式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到了2015年,全球的政治經濟秩序將被摧毀。歷史上曾有許多不祥的類比,例如隨著英國霸權走向終結,1871年重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漸漸在政治和經濟上形成規模,並與英國相抗衡,最終趕超了英國。在德意志帝國的歷史中,標誌著災難來臨的轉折點來的相對早了一些,1873年開始的銀行破產和股市崩盤讓美國以及歐洲各國經濟陷入大蕭條。到了1879年,這些國家紛紛採取通貨緊縮及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以應對國內衰退,最終導致各國兵刃相接。20世紀30年代那場愚蠢的保護風波使經濟崩潰惡化為大蕭條,並導致了一場世界大戰。歐洲其他國家都沒辦法遏制原本平衡的全球經濟,並在1914年嘗到惡果,隨後就是延續了75年之久的戰爭。

    20世紀把戰爭的慘烈推向了歷史的頂峰。根據美國歷史學家魯道夫·J·魯梅爾在其1994年出版的《因政府而死》一書的估算,在20世紀,單是種族殺戮的死難者就達1.7億人,而此數字還不包括政治迫害和戰爭所造成的「正常」死難者人數,同時也並不包括盧旺達或者巴爾幹等地區發生的種族殺戮死難者人數。1994年4月7日,從那一天起,非洲小國盧旺達開始了最血腥的種族大屠殺,盧旺達胡圖人與圖西人之間本無絕對的民族之分,在歷史上,為了方便統治,殖民主義者人為地將兩者劃定為兩個不同的「種族」,盧旺達700多萬人口中,前後約100萬圖西族人及總理烏維林吉伊姆扎納和3名部長,以及胡圖族溫和派死於胡圖族民兵的彎刀、鋤頭、大棒和步槍之下。盧旺達大屠殺的速度,五倍於當年納粹用毒氣殘殺猶太人的速度。

    此外,從戰爭中死亡人數的比例來看,越往後,戰爭的血腥味道越是濃烈。根據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R·布朗等人的統計,在20世紀以前的戰爭中,每千人中死亡人數不足20人,而到了20世紀,這個比例則達到44.4人。

    人類戰爭的本身天然具有一種極限化的暴烈性與強迫性,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對此的解釋就是:侵略方對被侵略方使用暴力,被侵略方就必然要報之以相應的暴力,這種不惜一切代價對抗就把戰爭的暴力行動推向了終極。說得通俗些就是以暴制暴,以血還血,最後大家同歸與盡。第一次世界大戰,全世界30多個國家,2/3人口,15億人,捲入了戰爭。戰線長達4000公里,死亡人數2100多萬人。還有被飢餓、困乏折磨的2000萬人,死於1918年末西班牙的流感大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是空前的,同時也出現了第一次:全世界33個國家參與的大戰。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