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我誤解你了嗎? 第25章 誰威脅誰?——日本財團「布控」中國 (2)
    上廣電(SVA)集團自1995年成立以來,經過發展,與京東方並列本土平板顯示雙雄。其三大高端產品液晶彩電(LCD)、等離子彩電(PDP)和高清光學背投彩電(DLP)在全國市場佔有率均位居前三,數字機頂盒產能國內第一。在這樣的經濟成就背後,是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上海工業百強、上海知名品牌、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

    但在表面繁榮的背後,還是有些東西讓人疑惑,在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情況下,上廣電真是「中國造」嗎?

    根據上廣電自己的解釋,SVA這三個字分別代表超越(Surpass)、價值(Value)和行動(Action)。

    十多年來,幾乎所有頂尖的電子信息產業企業都向上廣電拋出了橄欖枝。中國市場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在上廣電的核心製造業的各個環節,都有合資公司參與。在眾多巨頭的環抱之中不斷壯大,是SVA發展過程中最顯著的特徵:NEC(屬日本住友財團)——提供TFT-LCD液晶面板;旭硝子(屬日本三菱財團)——提供玻璃基板;液晶之父夏普(屬日本三和財團)——提供包括液晶電視在內的白色家電;松下(屬日本三井財團)提供等離子顯示器;東芝(屬日本三井財團)——提供CRT顯示器必需的蔭罩;富士膠片(屬日本富士財團)——提供液晶面板所需的彩色濾光膜(CF)……

    在與上廣電合資的外國企業中,日本的企業數量最多,合資的規模也最大。事實上,三井財團和住友財團終於得以掌握中國電子顯示行業從製造到貿易物流整套的產業鏈。值得一提的是負責上廣電國際貿易的三井物產中從總經理到主要部門的負責人,除了國內部門和人事部門以外,全部由日本人操控。也就是說,上廣電的外貿渠道實際上掌握在三井財團的手裡。

    「花大價錢買來的生產線,技術竟然還在人家手裡,交了『學費』學不到技術,更別提自主創新上台階了。」一位長期關注中國液晶面板產業的經濟觀察家如此感慨。

    很容易看出,日本財團才是與上廣電合資的真正贏家,只不過這個合資者表面看來不過是許多家沒有多大聯繫的公司而已。?趫?趹

    從此可以體會到日本財團的投資模式,就是以若干財團為主力,通過所屬或關聯製造企業與目標對像合資合作,接著通過綜合商社為目標對像提供貿易和物流服務以掌控除生產製造外的各種渠道;在這一過程中,其他的日本公司甚至是財團提供相應的支援,與主力財團一道分享戰略合圍帶來的好處。

    在國內市場一片人仰馬翻、好不熱鬧的時候,三井、住友卻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在設備採購、技術使用、產品銷售、相關產業等領域,這些財團獲取的利潤遠非國人能夠想像。只要上廣電之類的企業還沒有掌握核心技術,還沒有停止追隨產品的升級換代,日本財團就還會從中國市場上獲取源源不斷的利潤。更進一步,無論上廣電和京東方是否會倒下,日本財團還會一如既往地在國內眾多削尖腦袋想進入高端產業的企業中培養下一個「上廣電」和「京東方」。

    3.海外日本

    中國習慣用GDP衡量發展,人們認為日本經濟負增長或者不增長,是日本經濟衰落了,但實際情況是日本在海外不斷增長,是用GNP衡量,而不是用GDP衡量。就像溫州商人一樣,溫州的GDP現在在浙江排名靠後,但溫州在全國和全球的投資、貿易活動,盈利是非常大的,賺的錢是非常多的。你能說溫州經濟衰退了嗎?

    日本的經濟活動也差不多,更多是它在海外的活動。「海外日本」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中國,換言之,中國GDP進步中,有一部分是日本GNP增長。

    在傳統的合作模式中,中國企業扮演的是生產、貼牌(終端),而利潤最高的環節均被日企等海外企業控制,這一模式,多年來一直重複上演,直到今日,本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沒有因此得到顯著提高。

    日本有六個著名的財團,即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勸銀。這些財團與銀行、製造企業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各大成員企業間形成鬆散的聯合體。這六大財團的前身是日本著名的四大財閥——安田、三井、住友、三菱,二戰之後,這些財閥表面上分崩離析,實際上解散之後的各個企業之間以「經理會」的形式長期保持合作關係。

    日本財團在中國的佈局即是以綜合商社為主導,以製造企業為武器,在財團的統一整合下掌控全球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商業佈局。

    如此看來,索尼、東芝以及人們耳熟能詳的松下電器、豐田汽車不過是財團推到消費者面前的品牌表演者而已。而真正主導日本經濟的力量來自於以三井最為著名的六大財團。六大財團同時也是構築日本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礎,是日本國民生活方式、組織方式以及儒家文化的集中體現。

    至2010年末,日本持有海外淨資產已連續19年稱冠全球,其對中國的貿易出口金額達到13萬億日元,創下了歷史最高記錄。?趫?趻從2000年開始,日本已經有八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

    對於日本經濟,人們看到的其實是兩個:一個就是本土經濟,遭遇天花板而步履蹣跚;另一個則是它的離岸經濟,在全球配置資源,暗自發力,由跨國公司與財團為單位串聯起來的龐大帝國已經悄然形成。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日本問題專家唐淳風有個比喻:「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不能光看GDP,海外企業的收益和海外資產的收益也是重要指標。就像一戶農民,你不能光看他田里種糧的收穫,還得看他兒子在外打工、經商、辦企業的收入。不能光看他鄉下的土磚房,還得看他在城裡買的小洋房、門面房和工廠廠房。」由於有著龐大的海外佈局,日本製造產業的許多GDP被統計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但在GNP上日本一直保持了高增長,單從經濟上看,它已經在海外打造了一個新的日本!?趫?趽

    只說宏觀,似乎很空洞。其實,放眼身邊,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環節,都因為「海外日本」而發生了變化。

    首先,不得不提一下我們吃飯時用的筷子。和中國一樣,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外出就餐或吃工作餐的常用餐具。但日本的一次性筷子幾乎全部是從中國進口的。日本國內森林覆蓋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而中國的森林覆蓋率不到17%,為什麼日本要從中國進口一次性筷子呢?

    原來,日本人早在江戶時代就發明了適合日本飲食習慣的一次性筷子。到1990年,日本國產一次性筷子的產量達到了240億雙。由於一次性筷子消耗了大量木材,日本國內掀起了一場關於一次性筷子是否破壞森林資源的討論。一些廠商於是將目光轉向海外。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林野廳200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日本國內一次性筷子的產量僅佔3%左右,其餘97%都是依靠進口,其中從中國進口的一次性筷子佔全部進口量的99%。也就是說,日本約96%的一次性筷子來自中國。?趬?趭

    據說,最初把一次性筷子介紹到中國的是一名日本商人,中國對日本大量出口一次性筷子也是因為一名日本商人。上世紀90年代初,當一些日本商人開始在海外開拓一次性筷子的加工基地時,一名日本商人首先在中國的東北地區建立了一家小廠。這家廠子一開始還不是直接利用中國的木材生產出口日本的一次性筷子,而是使用了從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進口的白樺木進行加工生產。後來,看到有利可圖,不僅日本商家大量進入中國,以合資方式在華投資設廠,就連中國本地的一些企業也開始轉產一次性筷子。這樣,中國的一次性筷子在向日本出口的同時,也開始在國內普及。

    中國的一次性筷子對日出口雖然給一些地方帶來了收入,也創造了一定的就業機會,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項產業給中國帶來的問題。據日本一位從事環境問題研究的人士介紹,如果按一棵成年樹木能夠生產出一萬雙筷子計算,那麼中國每年對日出口的200多億雙一次性筷子至少需要250萬棵樹,需要砍伐掉數萬平方公里的森林。這對我國的林業資源是極大的破壞。

    另外,日本政府雖然曾在1995年、1996年先後對我國進口日本的牛肉和豬肉採取過限制措施,但在一次性筷子問題上,日本政府卻從1999年年初開始把進口關稅由原來的5.2%下調到4.7%。這也反映了日本政府對帶有破壞他國資源性質的進口問題所持的態度。

    說完了吃飯,馬上就是穿戴,隨著人民的物質生活改善,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注重自身的穿著,「羊絨製品」就是當前比較新潮的一種服飾。

    山羊絨,又名「開司米」,是世界稀有珍貴的動物纖維,被稱為天然纖維中的一顆明珠。我國山羊絨的產量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了較快的增長,中國原絨產量近年達到12000噸,佔全世界近75%。世界上最優質的山羊絨幾乎全部產在中國,產地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遼寧等地區。

    目前,山羊絨出口是我國主要的創匯產業之一。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一方面,由於市場需求加大,山羊絨市場行情近年來一直看好,山羊數量急劇增加;另一方面,由於牧區牲畜頭數增長過快,草原超載放牧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加劇了我國北方地區草地退化、沙化,使本來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據有經驗的牧民說,山羊啃食青草的速度極快,它們每天的攝食量達2∼2.5公斤鮮草。草場好,它們沿著地皮吃;草場差時,能用蹄子把草根刨出來吃掉。它們不管路多難走,即使是懸崖峭壁,只要有草有樹,山羊照樣能爬上去啃食。綠色的草原就這樣在山羊的啃食下,變成了大片大片的荒漠。所以有牧民形容山羊是「一把刀子和四把小鎬」,所過之處往往是寸草難生。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草原上養山羊,就像在中國的東北地區生產一次性筷子一樣,同樣出自日本人的「指引」。據《青年文摘》裡的一篇文章說,日本人在1981年以前是在自己國家養山羊,但他們很快發現了養山羊帶來最大的問題——山羊不但吃草,而且吃草根!於是,他們將山羊繁育基地挪到了中國,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用雄厚的資金和原鄂爾多斯毛紡廠合資成立了羊絨廠。

    1979年5月25日,內蒙古自治區紡織工業公司與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雙方簽署了合同,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羊絨加工技術設備,開始籌建鄂爾多斯羊絨衫廠。1981年,伊克昭盟羊絨衫廠正式投產,結束了我國只出口原絨和羊絨初加工的歷史。1993年,伊盟羊絨衫廠更名為鄂爾多斯羊絨衫廠。從此,內蒙古大草原開始了噩夢!

    日本人很會做生意。20世紀80年代,牧民的羊絨可以賣到280元一斤,而現在僅是七八十塊錢一斤。他們先用高價吸引你大量養殖山羊,再壓價收購。羊毛不是糧食,只能賣給羊絨廠,羊毛便宜了,就再多養一些來維持生計吧,於是多養一些山羊,帶來的後果卻是價格壓得更低,山羊養得更多!

    從全球羊絨生產格局看,近幾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美國本土大生產企業逐步退出。接著是日本的很多羊絨產業,在過去的幾年中萎縮。由於本國的環境成本高,日本本土的紡織業紛紛將工廠搬到中國的大陸生產。很顯然,中國大面積的草地被沙化,與日本紡織業的「戰略轉移」以及日本國民大量需求的山羊絨消費有著密切的關係。200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本土羊絨產業萎縮的日本,卻是世界羊絨製成品消費的大國,僅羊絨衫的購買量就達500萬件!毋庸置疑,這500萬件羊絨衫絕大部分是從草原生態環境脆弱的中國進口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