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我誤解你了嗎? 第15章 誰在篡改歷史?——還南京大屠殺以真相 (4)
    2005年,東史郎剛剛完成雙腿動脈硬化手術,氣色和精力明顯已不如過去。但他還是辦好了出國護照,並兌換好了錢幣,但由於身體狀況不允許,終究未能成行。曾七次赴南京謝罪的他,打算最後一次到南京謝罪。他在日本京都府丹後半島人町自己的家中,專程委託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向南京人民再一次轉達自己的懺悔與謝罪,去南京再一次謝罪懺悔,最終成了他未竟的遺願。

    他得病之後,曾多次表示,要在人生行將結束前站出來,披露南京大屠殺等侵華戰爭罪行,還歷史以真實,希望日中兩國世代永遠友好和平。他堅持認為,日本必須正視和承認這段歷史,真誠地向中國人民反省謝罪,才能發展真正的中日友好關係。就這樣,擁有著承認和懺悔這兩樣品質的東史郎走了,而繼承他的日本人,越來越寥寥。

    3.教科書「雲裡霧裡」

    以日本2010年度出版的教科書為例,通過翻閱日本40餘種歷史教科書,除了扶桑社的教科書之外,絕大多數日本歷史教科書中都能提到南京大屠殺的事實。教科書通常使用日軍進入南京的照片,但沒有一本書中採用了南京市民被日軍殘害的照片,而日本學生們在這樣的教科書中,根本找不到日軍殘暴行為的具體痕跡。

    而在扶桑社的教科書中,提示戰爭概括如下。「日軍攻克了中國首都南京。……因為南京戰是激戰,兩軍死亡人數在10多萬。當時,在南京有20萬一般市民,這些市民幾乎都逃到『安全區』避難,所以避免了大的受害。佔領南京後,日軍對南京的『良民』進行了保護。」

    這40多冊書中,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記述通常都包括正文、註解和照片。正文記錄平均為2到3行,不到百字。其中,記錄較詳細的是實教出版社的《現代日本史B》(B代表從古代到現代的整體史),文中不但介紹了南京大屠殺的基本情況,還引用了日軍師團長中島今朝吾的日記和美國《紐約時報》對南京大屠殺的報道。記錄較少的是桐原書店出版社的《新日本史B》,儘管在註解中對南京大屠殺的情況作了詳細介紹,但正文中只用「1937年12月,日軍佔領了國民政府首都南京」一句話帶過。

    日本的教科書中很多對南京大屠殺附上了註解,而且註解的篇幅普遍長於正文描述。正文一般都是籠統地說一下曾經發生過南京大屠殺,註解中則分為兩部分,一是稍微詳細地擴展了日軍到底在南京犯下了什麼罪行。二是介紹中日兩國不同的學者之間對於南京大屠殺受害者數字的差異。幾乎所有介紹了南京大屠殺被害人數的教科書中,在介紹中國官方說法「人數」的同時,也補充了日本學者間的不同見解。多數教科書中使用了20萬人以上的說法,但只有扶桑社等極少數書中使用了受害人數還在爭論中的曖昧論調。

    日本學者把南京大屠殺概括為「南京大虐殺」、「南京虐殺」和「南京事件」三種。一般認為,虐殺可以譯為中文的屠殺。有的日本學者承認屠殺,但對是否構成「大屠殺」表示懷疑。有的則乾脆省略具有揭露罪行實質的「屠殺」二字,而簡化為「南京事件」。用詞的不同,實則反映了不同學者對此事件認識的差異。在這40冊教科書中,大多數同時採用了「南京事件(南京大屠殺)」的說法。這也可以被視為混用和概念不清。?趨?趶

    除了用詞之外,對輔助照片的運用也值得注意。介紹南京大屠殺史,通常使用日軍進入南京的照片,而沒有一本書中採用了南京市民被日軍殘害的照片。值得一提的是,實教出版社出版的《現代日本史B》和《高中日本史》書中的註解處,提到了位於南京的大屠殺紀念館。文中說道「紀念館內展示了被日軍殺害的30萬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士兵的情況」。這樣的敘述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瞭解更多真相的窗口。但是這種嘗試在現行的教科書中還只是鳳毛麟角。

    在介紹完南京大屠殺後,教科書中都使用了「但是」一詞,「但是,日軍遭到了國民黨軍隊的頑強抵抗」,「戰時日本百姓對此並不知情」等。看日本教科書中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表述,不能光看正文,還要看與上下文的銜接。因為編委們試圖通過上下文向學生暗示導致日軍侵華戰線擴大及造成南京大屠殺的原因。

    那麼,導致南京大屠殺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各教科書中均未給出明確答案,而是採用了所謂「背景介紹」。背景介紹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寫「從盧溝橋事件以來,日軍在中國戰線不斷擴大,一路南下到達上海,隨後又佔領首都南京」。另外一種是「盧溝橋事件後,國共兩黨組成統一戰線,日軍遭到了中方的頑強抵抗」。

    例如:山川出版社

    正文:1937年(昭和十二年)12月,日軍佔領了中國首都南京。當時,日軍殺害了包括非戰鬥力量在內的多數中國人(南京事件),隨後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註解:關於被殺害人數,有從數千人到30萬人(目前中國的官方見解)的各種說法。儘管說法不一,但至今實際情況仍不明瞭。

    日本各出版社還配套出版了教科書的教師用書和學生練習題集。比如三省堂出版的《高中日本史B》的教師指導資料中,就分析了產生南京大屠殺的五個理由,具體為:「一,日軍對士兵尊重人權觀念教育的欠缺。二,日軍特有觀念認為被俘虜是最大侮辱。這一觀點也反映在對敵方俘虜的做法上。三,對中國人的歧視和蔑視。四,無視補給不足,以現地徵集為幌子的掠奪。五,對(侵略)戰爭的目的不明瞭,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加劇了日方的怨憤。」

    該書還特別補充說明了「雖然日本國內以田中正明為代表的人認為南京大屠殺是虛構的,但這只是極少數人的觀點。洞富雄、籐原彰、本多勝一等人的調查研究證明了屠殺是不可動搖的事實」。

    另外,三省堂、實教出版社等的習題集中,都通過填空題等強化了學生們對南京大屠殺的記憶。比如實教出版社的題目是這樣的,「侵佔上海後日軍向內陸侵略不斷擴大,發生了民眾屠殺事件(請回答代表事件),此外還使用了掠盡、燒盡、殺盡(請回答這被稱作什麼)的作戰方式。」

    以上介紹的都是一些被認為有歷史良知的出版社的教師用書。

    在教科書的事項解說中,編委們還對南京大屠殺作了單獨介紹。原文如下:「南京事件,是1937年12月日軍佔領南京後在6周時間裡,殺害多數南京軍民並被世界非難的事件。……今天,中國政府的說法是30萬人被屠殺,但這個數字超過了當時南京的最大人口,幾乎沒有研究者支持這一說法。研究者對受害人數的見解分為三派,大屠殺派認為10萬到20萬人,中間派認為1萬人前後,虛構派認為幾乎不存在不法殺害。現在這些爭論仍在繼續。」

    扶桑社的解釋方法是欲將焦點集中到人數爭論上,而其他很多出版社的材料中則認為「雖然關於受害規模還有不同說法,但攻佔南京後的非戰鬥時期,多數中國人部分男女老少被殺害的情況是事實」。

    很多日本的歷史學家曾評述,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說,南京大屠殺抹殺論者在歷史和世界和平面前不會成功,笠原十九司教授在《南京事件與日本人》中曾說過:「在歷史學研究中,由史料所證實的歷史事實是研究的共同出發點,這是最基本的準則。在這個意義上,南京屠殺作為歷史事實,是歷史學界的定說,南京事件的論爭,也應該從這裡出發。」

    其實,若干日本學者的所謂研究,不過是文字遊戲。無論有無條約規定,是否有法律管制,日軍在南京大規模屠殺戰俘和平民的行為,都是一種反人類的罪行。因為日軍的行為違反了人類的基本準則,這才是南京大屠殺的真正罪惡所在,這根本不是任何法律條文可以改變的。

    4.中國人要的不多

    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造成3500萬軍民傷亡和6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趨?趷1972年中日兩國恢復邦交時,中國政府為了兩國人民友好相處,表示作為國家不要求日本作出戰爭賠償。但多年來,中國以德報怨的做法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日本政府至今沒有就當年的侵略戰爭向中國表示過書面道歉,也沒有向廣大受害的中國民眾表示謝罪。

    2006年9月9日至15日,應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邀請,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第五次對中國進行友好訪問,71歲的大江健三郎從北京到南京再到北京的日程顯得過於繁忙,但大江健三郎一再表示:他要向中國的知識分子作演講,要去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12日,他來到南京,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老人一言不發,而在座談會上,他說:「我要把中國人的寬容帶回日本。」?趨?趹

    訪華前,他接受專訪時回憶:「我從12歲開始讀魯迅作品。那是1947年,看了一本《魯迅選集》。當時讀得不是很懂。關於這本書還有一個故事。我出生那年,也就是1935年,一位朋友送了母親這本書。母親尤其喜歡其中的《故鄉》。1937年7月發生了盧溝橋事變,12月發生了南京大屠殺事件。母親就把那本《魯迅選集》藏了起來,直到戰爭結束後才取出來送給我。」?趨?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