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明天 第1章 生死戀 (1)
    「我渴望有人至死都暴烈地愛我,明白愛和死一樣強大,並且永遠地扶持我。我渴望有人毀滅我,也被我毀滅。」

    ——珍妮特·溫特森

    1912年4月14日晚上11點40分,「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2小時40分鐘後,即4月15日凌晨2點20分,這艘船裂成兩半,沉入冰冷的大西洋。船上2208名船員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還。這就是廣為人知的「泰坦尼克號」海難。

    但是,你知道的僅僅是一串數字、幾行文字,冷冰冰的,和那些趴在冰塊上逐漸冷卻的屍體一樣,沒有溫度。我知道,你也看過那部催淚的同名電影,當露絲趴在浮板上眼睜睜看著傑克慢慢沉入海底時,很多人都哭了。但你只是感動,並不心痛,更談不上絕望。

    當愛情和死亡同時發生的時候,世界是寂靜無聲的,沒有眼淚,一片空白。這就是海倫?丘吉爾?坎迪當時的感受——她甚至不如露絲幸運,她的「傑克」沒有對她說一番「你要活下去」的臨別贈言。在那樣的混亂中,他只是站在行將沉沒的「泰坦尼克號」上,目送著她,直到載著她的6號救生艇,越來越遠……

    在「泰坦尼克號」頭等艙的餐廳裡,遇到愛德華?肯特的時候,海倫和他的年紀,都不小了。她是作家兼記者,他是藝術家也是高級建築師。她53歲,他59歲。很抱歉,似乎並不是一個能供人「憧憬」的愉快年齡。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相愛,深深相愛。

    「在這艘船上,除了我之外,至少還有5位男士準備對你大獻慇勤。」那時候,愛德華沒有在對海倫說笑,這是事實。

    海倫年紀不小了,但作為一個女人,仍然很有魅力。眼珠和她的頭髮一樣,都是褐色的,眼底波瀾不驚,但看著你的時候總是很有神,光影斑斕;鼻子很挺,薄薄的嘴唇在不說話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緊緊抿著,不過這倒和她線條略硬的下巴很協調。顯然,怎麼看,她都不像是一個能被任意擺弄的小女人。

    事實上,她十分堅強,至少自己很肯定這一點,否則也寫不出《女人如何自力更生》這樣的暢銷書,典型的美國新女性。對於記者和作家的身份,她很滿意。也有人說她是個女權運動活動家,但海倫並不在乎這個頭銜,她只是不認同女人僅僅是作為男人的附屬品。所以,離開虐待自己的前夫,一直被她認為是這一生最正確的決定。

    在新英格蘭的私立學校唸書的時候,她便清楚自己不是一個離開了男人的保護就要死要活的女人。所以,儘管在當時那個年代,離婚女性受到教會和社會的歧視,但海倫還是靠自己的力量將兩個年幼的孩子撫養長大。在沒有經濟援助的情況下,她靠寫作過上了體面的生活。暢銷書作家的身份,也使得她能夠買得起世界上最豪華郵輪的頭等艙船票。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從英國英格蘭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頓出發,開往美國紐約。碼頭上擠滿了乘客、來送行的家屬、行李搬運工和海關的檢查人員。上午11點,一號煙囪噴出了白色的蒸汽。29台鍋爐中的25台開始依次生火。中午12點整,「泰坦尼克號」在拖船的拉動下慢慢離開了碼頭。兩個外側螺旋槳開始攪動南安普敦港海水。「泰坦尼克號」依次駛過了停泊在港口中的莊嚴號、費城號、聖劉易斯號、海洋號和紐約號郵船,鳴笛向它們致意。

    船上的每個人都意氣風發,他們是世界上最大郵輪「處女航」的乘客,想想就興奮,不是嗎?不是。至少4月10日晚上,在法國瑟堡港登船的海倫,一點兒都高興不起來。她的兒子哈羅德正躺在紐約的醫院裡,因為一次飛機事故。電報字數太少了,她無法瞭解到更詳細的情況。飛機事故?那該有多嚴重啊!當時,趕到紐約的最快方法就是乘坐「泰坦尼克號」,所以她來了。

    事後,哈羅德問他母親:「如果,您上船前就知道「泰坦尼克號」會出事,還會那麼急著到紐約看我嗎?」

    「我會選擇另一種交通工具,或者是另一艘不會沉的船。」海倫認真地回答,「但前提是沒有遇到愛德華。」

    活著當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怎樣活著比活著本身更重要。如果沒有遇到愛德華,如果「泰坦尼克號」不沉沒,海倫可能並不會費力思考這個問題:我要怎麼活?

    當初,離開虐待自己的前夫,只是因為她不想要那種生活。她曾十分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但是死神讓她明白——我想要什麼。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明白地瞭解自己到底要什麼。「在生命失去意義的時候,活,還是不活?不是個問題。」德國經濟和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想清楚了這個問題。韋伯是理性的,他用生命思考死亡。海倫是感性的,愛讓她明白生的價值。

    那一刻,在「泰坦尼克號」頭等艙的餐廳裡,順便插一句,這裡確實很美——在許多細節方面模仿了凡爾賽宮,擺滿路易十五風格傢俱的休息室,風格類似法國的小特裡亞農宮沙龍,壁爐上的雕刻作品是《凡爾賽宮的狩獵女神》,還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藝術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黃銅裝飾,吊燈和壁畫,印度和波斯的地毯……

    但是,當船體越來越傾斜、整艘船慢慢下沉的時候,沒人在乎這些美麗的裝飾,大家更介意的是,白星航運公司居然僅僅為了使頂層甲板更為寬敞,而將救生艇數量從原先的48艘削減為20艘。

    可惜,當初沒人認為這是一趟死亡之旅,沒人以為自己會死,所以大家都很在乎那些「重要」的裝飾,那些在死亡面前不堪一擊的身外物。艾爾弗雷德?羅維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個59歲的英國商人,1879年移民美國得克薩斯州,並在當地購買了一處面積20萬英畝的農場,不過1910年他又回到了英國家鄉利物浦市,此後他每年都要去兩次美國視察一下自己的農場。

    1912年4月11日,「泰坦尼克號」順利到達女王鎮港口時,他匆匆下船,給妻子康斯坦絲寄了一封信。這封家信在泰坦尼克號沉沒了95年後,被艾爾弗雷德?羅維的後人,交給了英國威爾特郡德維澤斯市「亨裡?艾德裡奇父子拍賣行」公開拍賣。在這封給妻子的信中,羅維稱自己對「泰坦尼克號」充滿不安,他說「泰坦尼克號」太大,「絕對危險」。

    「泰坦尼克號」在離開英國南安普敦港口時,差點和另一艘「紐約號」輪船相撞。艾爾弗雷德對此心有餘悸:「毛裡塔尼亞號和路斯塔尼亞號輪船,在我眼中已經足夠大,足夠好……那天晚上,我們差點兒就被『紐約號』輪船撞了一個洞。」

    拍賣師安德魯?艾德裡奇說:「當時『泰坦尼克號』上的大多數乘客都對這艘船充滿了敬畏,他們大多是稱讚它的豪華和壯麗,將這艘船描述成是一艘『漂浮的宮殿』,但艾爾弗雷德?羅維卻不這麼看,他認為這艘船很危險。他顯然對即將發生的災難具有某種預感。」

    然而,即便那麼不安,艾爾弗雷德也沒有離開「泰坦尼克號」,寄完信後,他又回到了船上。終究還是放不下得克薩斯的農場生意,「冒死」也得去看一眼。根據當時的報告,艾爾弗雷德?羅維掉下水後游向了一塊浮冰,但卻活活凍死在了上面。

    西方哲人認為,人是有惰性的,只有在他面臨死亡的情勢下,他才可能有效地破除自己的惰性,以其高度緊張的身心活動踏上自我認識的思想之旅。人就是這麼混蛋,不到死到臨頭,就永遠搞不清生命裡哪些重要、哪些可以丟掉不要。

    抱歉,不該把海倫,我們的女主角晾在一邊。當然,她還在「泰坦尼克號」的餐廳裡坐著,心事重重地吃著她在船上的第一頓晚餐。她沒有要那些古里古怪的東西,比如醃牛舌與雞凍,只點了一份英國式的熏得半熟的牛肉。

    當時,一對在鄰桌就餐的夫婦吸引了她的注意。那是世界第一首富亞斯特四世(JohnJacobAstorIV),以及他懷有5個月身孕的18歲嬌妻瑪德琳。亞斯特十分富有,他幾乎買下了曼哈頓的每一寸土地,因為曾經僱傭過一個軍團參加美西戰爭,幫美國打仗,所以人們又稱他「亞斯特上校」。

    在船逐漸沉沒的時刻,瑪德琳死死拉著丈夫,哭得幾近虛脫,就是不肯登上4號救生艇獨自逃生。

    因為亞斯特上校的存在與否,直接影響紐約的債券市場而舉足輕重,大副默多克曾以軍人的方式命令作為「關鍵人物」的亞斯特上船,但他拒絕了:「我喜歡最初的說法(保護弱者的古老守則)。」然後,亞斯特上校把他的位置讓給了三等艙的一個愛爾蘭婦女。

    幾天之後,在北大西洋黎明的晨光中,麥克凱?班尼特打撈船員發現了亞斯特上校,上校的頭顱被煙囪打碎,口袋裡還有2440美元……他的資產,在當時可以建造十幾艘「泰坦尼克號」巨輪,然而亞斯特拒絕了給他逃命的所有正當理由。

    海倫最後看到這對夫婦的場景是,亞斯特上校站在甲板上,帶著他的狗,點燃一根雪茄煙,對著飄飄悠悠劃向遠處的4號小艇呼喊了最後一聲:「我愛你們。」

    在「泰坦尼克號」沉沒後很多年,人們依然在激烈討論這種純正英國紳士風度的必要性。

    出事後,船長愛德華?史密斯曾在甲板上大聲下著命令:「讓女人進入救生艇,男人留在後面!」

    後來,白星航運公司特地派代表澄清,這不是硬性規定,沒有任何人規定必須這麼做,這完全是當時男人們自己的選擇。有一種價值觀,深入骨髓,甚至強大到能抵禦本能的對死亡的恐懼。所以,它才令人震撼。

    只有20艘救生艇,最初下水的幾艘小艇,因為混亂而只運載了區區十幾個人,儘管它的最大運載量是64人。所以,讓女人和孩子先走,誰說不是男人們的愛?亞斯特上校送走了妻子瑪德琳,因為他愛她。他又把自己的位子讓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女人,因為有其他男人愛著這個女人。

    這就是「泰坦尼克號」上,男人們的共識。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