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太昂貴 第16章 上海白相儂? (2)
    韓正說:「目前上海已運營的軌道交通線路230多公里,每天客流300多萬,2008年收入35個億,但是僅需要返還的利息就高達28億,收入僅夠支付利息,銀行貸款的本金如何歸還,還是個未知數。」

    韓正還特意再次給政協委員算了兩筆帳。韓正說:「按照規劃,上海的軌道交通1-13號線,總里程350公里,預計總投資2380億,政府至少要拿出35%近833億的資本金。在已經將1、2號線的回收資金平鋪用於新開工的線路項目資本金的情況下,現在只到位近700億元,還有200億元,我也不知道哪裡來。」

    根據上海市財政局在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所做的《關於上海市2008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09年預算草案的報告》,2009年市級財政安排對社會保險基金等補貼121.4億元。隨著上海老齡化程度加深,及社保體系「隔代支付」的特點,上海未來社保的支付壓力會越來越大。

    俞正聲說:「我來上海之前,曾向中央領導包括曾經在上海工作的老領導請教,上海發展中應該注意什麼。有些同志和我講,上海現在的錢多得用不完,我來上海之後感覺錢是很多,但我隨後發現上海財政遇到一系列的問題,沒有我當初想的那麼好,上海各類財政支出的壓力很大。」

    在一系列財政問題中,最讓人苦惱的是上海社保基金的「入不敷出」:「這一情況已經到了出現嚴重穿底的境地,而未來二十年這一用財政收入填補社保基金窟窿的局面會越來越嚴重。」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稱。

    就在上海市地方財政收支嚴重不平衡,社保基金的窟窿越來越大,連俞正聲都不得不強調這一點的時候,上海做了什麼?讓外來人口一起參與進來,與上海市戶籍人口一起繳納基本養老保險。但是,只有入口,沒有出口。

    2009年7月1日起,上海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俗稱「城保」)對非上海戶籍的外來人員打開一扇門——允許非上海戶籍的外來從業人員在上海繳納城保。

    根據上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最新規定,從2009年7月1日起,外省市城鎮戶籍的從業人員,與屬於參加上海市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範圍的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係的,且年齡在45週歲以下的,應當參加本市城鎮基本養老保險。

    外省市非城鎮戶籍的從業人員,與屬於參加本市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範圍的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係的,且年齡在45週歲以下的,並具有專業技術職稱,或者具有技師、高級技師證書,或者為單位需要的其他專門技術人員等,與用人單位協商一致,也可以參加本市城鎮基本養老保險。

    2009年2月公佈的戶籍新政,也意在吸引符合條件者申辦上海市居住證,這樣的人群,在上海市有近200萬,而7月份改革之後,上海納入城保範圍的是幾乎所有外省市戶籍在上海就業人員,數據顯示,這一人群的數量達到600萬之巨。

    以一個持居住證者月平均工資5000元計,其企業繳納的「三金」額一個月即達到1080元,全年即12960元,目前上海市持居住證人口約21萬,僅此一項,社保基金每年增加收入約2.7億(社保資金中企業繳納部分進入統籌賬戶的比例分醫保和社保,略有區別,難以精細計算,但企業繳納的絕大部分都是進入統籌賬戶的)。

    而從遠期來看,上海有約200萬外來人口都是辦理人才類居住證的,如果這200萬人全部辦理居住證,那社保統籌賬戶每年可增收27億,可以相當程度上緩解社保「穿底」的壓力。

    但是,上海在對外來人口打開這扇進門的同時,另一扇出口的門卻還緊緊地關著——沒有上海戶籍的外來從業人員,即使在上海繳納了城保,也無法在上海領取養老金。

    「這是一條只看得見進口,看不見出口的路。」在上海市某台資企業工作的王蕾說。在上海,和王蕾處於一樣狀況的人有近600萬。眼下的問題是,只能繳費卻無法領取保險金嚴重影響了這600萬人的繳費熱情。

    「按照目前的政策,參加『城保』之後,拿到的錢可能更少。」這是王蕾研究完新政之後的結論。

    根據新政,沒有上海本市戶籍的人員,即使在上海繳納「城保」,在男性年滿60週歲,女性年滿55週歲之後,也無法在上海領取養老保險金。「按照現行的政策,繳費人可以自己去戶籍所在地的社保機構申請,將已經繳納的養老保險繳費金額和年限轉過去,但是,能轉移走的只是個人賬戶部分,進入統籌賬戶的不能轉。」社保局的相關人士表示。

    這就意味著,在上海工作的外省市戶籍人員,離開上海時只能提取個人繳納的8%部分,企業繳納的22%部分進入統籌賬戶,不能提取轉至外地。醫保賬戶的情況也和此類似,離開上海時只能轉移走個人繳納的2%,企業繳納的12%則不能提取。

    據上海市人力資源和勞動社會保障局提供的信息,參加綜合保險的外來人員,每繳滿12個月,可獲得一張老年補貼憑證,在男性年滿60,女性年滿50週歲之後,可一次性拿到一筆養老金,目前大約是1000多元。

    「我算了一下,基本上等於幾十年後拿回本金,但好歹還能拿到單位為個人繳納的部分,而一旦參加繳納『城保』,將來轉回原籍,等於單位繳納的部分一分錢都拿不到。」王蕾說。

    儘管擁有居住證的公民一樣可以在上海享受子女就學、繳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各項社保政策,但是細究起來,其待遇卻大不相同。

    首先,擁有上海市戶籍者,必須參加上海市城鎮保險,企業必須為勞動者繳納四金,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住房公積金。而辦理居住證的勞動者只強制繳納「三金」,企業無須為勞動者繳納住房公積金。

    其次,居住證和戶口最大的區別在於:持居住證者儘管在上海繳納養老保險,但並不納入上海的養老體系,不能在上海支取養老金。換句話說:企業為持有居住證的勞動者繳納的養老金,勞動者離開上海時只能提取個人繳納的8%部分,企業繳納的22%部分進入統籌賬戶,不能提取轉至外地。

    醫療保險的情況也是一樣,持有居住證者,退休前可在上海享受上海本地醫療保險。而退休後上海不承擔居住證的醫療保險,退休後需要轉回原籍,只能轉個人繳納的2%,企業繳納的12%不能提取。

    正是這些支取條件的限制,加上從2002年至2009年1月,居住證轉戶籍的大門一直緊閉,使得上海市居住證的辦理比例一直不夠理想。

    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外來人口近600萬,辦理居住證的外來人員超過433萬人,但這其中佔多數的是臨時居住證,達到392萬人,臨時居住證的辦理者多數辦理的是外來人員綜合保險而非城鎮保險,而可以辦理城保的人才類居住證的不過20萬人。

    上海600萬外來人口中,有200萬屬於吸引辦理人才類居住證的對象,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彭希哲表示,但這部分人群中,辦理居住證的比例並不高。

    上海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提供的一組數據更能反映問題:2002年推出居住證制度的當年,上海辦理人才類居住證7500人,當年戶籍引進4.67萬;2005年,辦理居住證人數才首次超越辦理戶籍人數,至2007年,上海辦理居住證5.43萬人,當年辦理戶籍2.42萬人。而這背後的背景是:從2004年起,上海大幅度提高了進戶籍的門檻,60%以上的本科生申請不到戶口,只能申請居住證。

    在這種情況下,為居住證轉戶籍撕開一道口子,好讓更多外來人才積極主動申請上海市居住證,以便增加繳費人員的數量,成為上海最現實的選擇。《持有〈上海市居住證〉人員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試行辦法》的具體條文中,也鼓勵參保人多繳社保。在第六條(激勵條件)中提出:最近連續3年在本市繳納城鎮社會保險基數高於本市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2倍以上的,技術管理和關鍵崗位人員可不受第五條第(四)項規定的專業技術職務或職業資格等級的限制,可以優先申辦本市常住戶口。

    仔細一瞧,上海市實施的一系列對於外來人口、人才引進、戶籍改革的措施,全都可以落實到一個字:錢。而上海的所有改革能否成功,在這座城市看來,就是你願不願意為了她的魅力掏錢,關鍵就在於你是否願意為了「成為上海人」買單。

    2.白領被「白領」

    究竟什麼樣的人可以被稱為「白領」?按美國的標準,白領是指年薪在8萬美元、從事純粹腦力勞動的人。

    但在高速發展的中國,這個詞又變了味兒。所謂「白領」,就是今天發了薪水,交了房租、水電、煤氣費,買了油、米、方便麵,摸摸口袋剩下的錢,感歎一聲:唉!這月薪水又白領了!——有位網友這樣解釋自己的白領身份。事實如此,近些年,白領們頭頂的光環已漸漸退去。

    尤其是在昂貴的上海。對「白領」們來說,上海就像吸血鬼,將他們的人生瓶蓋打開之後,插根吸管,把瓶子裡的「青春、熱情和希望」一飲而盡——三分之一拿來養活現在的自己、三分之一存起來養活未來的自己,另外三分之一拿去養活「別人」,所謂「別人」包括餐廳老闆、KTV業者、服飾店小姐,還有航空公司和旅行社……

    幸福感最低

    上海最早的一批Office先生和小姐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

    1984年8月,上海市對外服務公司成立,它是當時惟一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向外商駐滬機構派員的市屬國有企業。從此,外企在上海的派駐機構僱用本地員工有了通暢的正式渠道。

    1985年5月,上海第一幢涉外高級寫字樓聯誼大廈開盤。這幢上海第一幢全玻璃幕牆建築,讓當時還沒見過多少世面的上海人「彈眼落睛」(上海方言,泛指好看,也有眼前一亮的意思)。進出男女個個西裝革履、體面至極,以致一些上世紀80年代畢業的大學生如今還在說:「當時我的理想就是能在聯誼大廈上班。」

    然而,根據可銳職業顧問事業集團於2005年對京、滬、穗、深四地平均月收入在1.5萬至2萬元、年齡在23歲至38歲、所屬不同行業的白領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上海的高檔寫字樓裡當白領,物質滿足度相對其他城市可能較高,但幸福感最低。

    53%的上海白領購買過奢侈品,以23-30歲這一年齡段為主;而北京的比例為45%,以28-35歲白領為主;廣州為37%,以25-32歲年齡段為主;深圳為28%,年齡段以27-35歲為主。

    上海白領奢侈品消費主要集中在購買高檔服飾、傢俱用品以及古董收藏等方面。可銳首席職業顧問卞秉彬分析說,23-30歲的年齡段是四地中最低的,說明上海成熟白領對奢侈品消費漸趨於理智,但年輕的高收入白領們卻大多抱著盲從的心態在消費奢侈品。

    為什麼上海的年輕白領會出現這種心態,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高檔消費品的購買行為又逐漸減少呢?可銳同期對京、滬、穗三地跳槽白領生存狀態的調查,可以給出答案。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