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72章 附錄 (9)
    [23]《聯合國海洋公約》,聯合國曾召開的三次海洋法會議,「海洋法公約」一般是指1982年的決議條文。此公約對內水、領海、臨接海域、大陸架、專屬經濟區(也稱「排他性經濟海域」、公海等重要概念做了界定。中國於1996年5月15日批准該「公約」,是世界上第93個批准該「公約」的國家。美國已簽署該公約,但至今未批准。

    [24]古代戰爭與騎兵,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地理原因外,對「騎兵」這一戰略資源控制也是制勝關鍵。馬匹在中國古代軍事中具有重要作用,馬匹即相當於體現速度優勢的「稀缺」軍事資源,馬匹在戰爭中有兩種用處,一種為普通馬,用來進行後勤運輸,另外一種為良種馬,用於組建騎兵。騎兵是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標準之一,當商部落成為中原的主宰者時,當時的周部落正位於現在的陝西偏遠的一塊地方,和夷狄等遊牧蠻族為鄰,然而,正是這個部落最終取代商部落成為中國的主宰。同樣在春秋戰爭時代,歷史卻選擇邊陲牧馬的秦國統一華夏。中國在戰國時期比拚國家軍事實力時通常「車騎」並提,有「千乘之國」與「萬乘之國」之說。所謂「萬乘之國」就是大國,「千乘之國」是中等國家,再次就是小國。《戰國策》提到蘇秦遊說秦王,說秦國有「戰車萬乘,奮擊百萬」。

    《史記》記載蘇秦的話,說是燕國有「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趙國「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魏國「武士二十萬,奮擊二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南方的楚國則步兵比重大,「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由於戰車所用的牽引馬匹容易受到敵人的襲擊,又受地面情況的影響,其機動性弱於騎兵,於是漸被騎兵代替。馬鐙的發明對於遊牧民族的作戰模式來說,不僅使馬在戰爭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戰術亦隨之發生改變,從而使整個世界戰爭史大為改觀。馬鐙出現後,馬匹更容易駕馭,騎馬者更加穩健安全,加速了騎兵的發展。馬鐙在戰爭中是連接騎兵與戰馬的馬具。有了它人在馬背上可坐可立,兩手得以解放,增強了戰鬥力以及在馬背上的穩定性。馬鐙又被西方馬文化研究界稱為「中國靴子」,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就已開始出現馬鐙。英國科技史家懷特曾指出,「很少有發明像馬鐙那樣簡單,而且很少有發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歷史意義。……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

    唐代是古代騎兵發展的鼎盛時期。據《通典》中唐初大將李靖所述,唐代軍隊的標準編成是騎兵要佔到戰鬥部隊的30%。而盛唐時期全部57萬常備軍中有16萬是騎兵,差不多也佔到30%。馬匹是相當嬌貴,對水土適應並不好,養馬還需要不斷引入優良種馬,否則質量越來越差。在中國的南方,由於地理氣候及農業的關係,難以培育出品種優良的馬匹。因此,唐代以後,中原皇朝逐漸喪失對於主要馬匹產區的控制,在軍事的競爭中,最終只能處於弱勢地位。例如唐末以後,各地方及僱傭軍勢力獨大,黨項人因征戰有功,被唐政府派去治理河西走廊,使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這些馬匹資源產地為黨項人控制,進而出現安史之亂,西夏黨項族在此經營,實力不斷壯大,進而和宋分庭抗禮。到了元昊時期,已經成為宋的主要外患。宋軍幾次用兵,均無法取勝。遼與夏控制了馬市,目的就是使宋軍在戰爭中難以形成戰略機動和實施大迂迴戰略的奔襲能力。

    因此,北宋時期,軍隊大部分是沒有馬匹的步兵。而南宋時期,騎兵補充馬匹只能依靠廣西等地出產的滇馬,其比重不到5%。宋朝的大規模對外戰爭失敗均突顯了宋朝在軍事裝備上的這種劣勢。為了有更多的戰馬,宋朝是禁止民間使用馬車的。其騎兵成本,遠遠超過敵人的數倍以上,南宋軍費的高峰期,軍費占財政收入的90%以上。因此,雖然宋代的經濟與技術都是那個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國家,並發明了火藥,其經濟科技實力都大大超過遼、金、元,但卻無法打敗遼、金、元,原因是它還沒有找到新的競爭模式,即還沒有找到將其技術與經濟上的優勢變成軍事上的優勢。或許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對於中華文明來講,宋代可以說是能夠成功保持中華文明優勢但又能吸收西方先進文明並與之共同發展的最可能的朝代。與其他主流朝代重本抑末的國策不同的是,重文、重商、重貿易是宋朝的國策。在明王朝,由於沒有產馬區,使得馬匹奇缺,明軍的騎兵根本沒有與八旗兵野戰的資本。這也是明朝覆滅的原因。

    [25]核平衡,美國國家戰略主導機構研究中心分析師安德列斯·阿倫蒙德曾撰文指出,當前,在整個世界範圍來看,只有美國與中國兩個國家達到並且超過1:5的戰爭消耗基數。中國目前全國擁有准軍事技術二線可服役兵員高達2.7億人。這個數字幾乎已經是美國人口總數。常規武器生產總基數為2,即戰時動員能力的200%,這個基數基本與美國持平,軍事智能化手段總體基數為0.98,此項美國為1.23高於中國,但是,並非達到華盛頓以及五角大樓要求的心裡指數1:2。從國家戰略儲備資源比較,中國目前國家戰略總體儲備資源則明顯不足,中國的弱勢十分突出,他目前屬於與美國一樣的「能源匱乏」的國家。尤其是石油資源儲備能力。中國由於自身消耗過大,導致中國在1997年開始處於石油基數負增長水平。

    當前,世界上已有20多個國家具備了空間發射能力,50多個國家發射5000餘顆人造衛星及其他航天器,其中70%以上用於軍事目的。目前,各大國的偵察監視衛星覆蓋範圍遍佈全球。每天都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大量衛星對中國實施過頂偵察,中國的重要的軍事設施時刻都面臨著被窺視的境地。

    美國地緣戰略學家,國際關係學者,被稱為「圍堵政策之教父」的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曾在《和平地理學》中對空中力量有一番詮釋。空中力量始終是一種戰術性的力量,這個屬性很難改變的,世界軍事的發展軌跡很明顯是陸權——海權——空權的發展,而大國間的競爭,空天權的爭奪是關鍵。

    從核武器出現以後的歷史看,當前,世界上擁有核武的國家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可以稱之為自衛型的核武國家,即擁有核武主要是避免自身受到他國的威脅,屬純粹的自衛型;第二類則是攻防兼備型,即用核武器來威脅對手,使之不敢輕易使用核武,同時也不放棄在適當的時機用核武來達到自身的某種戰術或戰略的目的。第三類為主動進攻型,即它擁有核武器主要是為了進攻,為了用核武器來消滅對手。

    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在其2011年度報告列出的數據。目前全世界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等8個有核武器國家共庫存20500枚核彈頭。全球核彈頭中有5000枚保持警戒狀態,其中約2000枚處於高度警戒狀態。至2011年1月為止,俄羅斯有1.1萬枚核彈頭,其中2427枚處於警戒狀態,同時,美國有8500枚核彈頭,其中2159枚處於警戒狀態。

    中國一直將核武器作為強國實力的象徵,而不打算用於實戰。因此中國的核武庫數量要較美、俄少許多。據美國《核科學家公報》雜誌2011年初報道,至今,美國共生產了約75種共計7萬枚核彈頭。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核武器專家漢斯·M·克裡斯滕森及香農·N·基爾估測,中國的核武庫當前擁有數百枚核武器。這些武器由飛機、陸基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其他還有包括大炮在內的非戰略系統投擲和發射。

    ??中國作為核大國成員之一,同時擁有第一、第二次核戰略打擊力量。而在5個主要核大國當中,中國承諾絕不會在任何衝突中首先使用核武器。1966年,中國組建了戰略導彈部隊。戰略導彈部隊與後來的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共同構成了中國「三位一體」的核力量。

    綜合衡量現代海軍實力,主要應看4項指標:艦艇製造能力、核潛艇數量和品質、水面艦隻性能和戰鬥力、海基航空兵(航空母艦)和陸基航空兵的掩護能力。從這些指標衡量,中國明顯遜於美國、俄羅斯,與英國、法國、日本等國互有長短。據2012年初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的數據,中國海軍在艦艇數量上已超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國海軍的艦艇主要是小型戰鬥單元,在戰艦(護衛艦和驅逐艦)出口和潛艇數量上,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海軍。美國海軍在兵力高峰時曾擁有1300萬噸艦隻,冷戰結束後總噸位有所減少,品質和效能卻繼續提升,目前美國海軍編有兩洋艦隊,即大西洋艦隊和太平洋艦隊,11個航母戰鬥群,10個艦載機聯隊;裝備有84艘潛艇、143艘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包括航空母艦、導彈巡洋艦、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及2900架飛機,總噸位320萬噸。是唯一的全球性海軍。

    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統計,至2010年,中國海軍總人數約為21.5萬人,有組織的預備役人數為4萬人。主要兵種是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岸防兵和陸戰隊。擁有水面主力軍艦,攻擊潛艇,中型及重型兩棲登陸艇、導彈巡邏艇等,總噸位約82萬噸。美國、日本及其他一些北約國家海軍多為大型水面戰艦,如多用途航母、艦隊驅逐艦、通用登陸艦(直升機航母)、輕護衛艦、護衛艦等,用於遠海作戰任務,而將守衛領海、及專署經濟區近岸防護任務主要交給了岸防巡邏艦艇。而中國海軍與之不同,非常重視導彈艇研製,中國在短短十年時間內打造了由一百餘艘導彈艇構成的導彈艇艦隊,多為隱身導彈艇,在戰時,導彈艦部隊可在中國沿海地區巡遊,實施「狼群戰術」,齊射導彈攔截美國航母及其護航驅逐艦。

    [26]第六代戰爭,信息化戰爭是其表現形式之一,21世紀前25年的世界戰爭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使用常規武器的接觸型戰爭;另一種是使用不同作戰平台的非接觸型戰爭。第六代戰爭的主要目的是以非接觸方式摧毀任何距離上敵國的經濟潛力,美國在伊拉克、科索沃和阿富汗進行的戰爭試驗已經成功地演示了這一點。第六代戰爭強調,侵略者的全部火力用於無條件毀傷敵人經濟設施的同時,還要實施強大的信息突擊和不同作戰平台無人駕駛高精度兵器的密集突擊。隨著非接觸戰爭的開始,當今數量龐大的陸軍諸兵種集團將黯然失色,甚至被取而代之。

    俄羅斯軍事學者斯裡普琴科曾於1999年撰寫《第六代戰爭》和2001年撰寫的《非接觸戰爭》兩部軍事理論著,引起國際軍事領域較大反響。

    第六代戰爭的主要特點是「非接觸」成為基本作戰形態。強調遠程精確打擊的作戰方式。精確制導武器用非接觸的方法對地球和太空的目標實施突擊。高精度武器集成到各種兵器聯合成集偵察、程序保障、控制、投送和毀傷手段密切協調的武器系統,並置於全球統一的空間坐標系中,使所有戰略突擊力量和防禦力量接受統一的指揮與制導,所以信息戰或網絡中心戰將同時進行。電子戰是信息作戰的重要手段,在高精度武器大量運用的戰爭中,電子戰將用於直接破壞對方信息鏈,使敵高精度武器和整個軍隊的效能降低與失去作用。在第六代戰爭中,太空已成為交戰的重要戰場。交戰雙方將在太空進行太空偵察、太空攔截、太空投送及直接從太空發起攻擊。

    ???當前,空間軍事家們都承認,飄浮於近地軌道上的永久性空間站正是打造本國新一代反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戰爭深度依賴空間技術的支持。衛星捕獲技術、衛星致盲技術、摧毀敵方空間設施的激光武器以及微波空間技術都將以空間站為依托發揮作用。

    俄羅斯軍事專家鮑裡斯·切爾佐夫認為,未來戰爭將是制空天權的戰爭。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能力抗擊空天襲擊的國家可能將被迫放棄進一步的鬥爭並承認失敗。

    事實上,一場新的軍事技術變革已拉開帷幕。在此次變革中,美國再次走到了前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