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31章 .軍閥之戰,中國的棋局棋子
    對於中國人來說,由於種種原因,很多戰爭幕後策劃者,其面目都是模糊的。然而,卻是他們製造了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悲劇。

    「九一八事變」策劃者石原莞爾便是其中的一位。石原莞爾是日本山形縣人,父親石原啟介當過警察署長。石原莞爾於仙台陸軍學校畢業後,考入當時被稱為日本陸軍大學。石原莞爾深受日本陸軍大將南次郎的「泛亞洲」主義影響,對1911年的「辛亥革命」持支持態度,辛亥革命時,他住在朝鮮的春川,當他聽說武昌起義成功,打出「中華民國」稱號時,石原帶領手下的一小撥士兵帶到一個山上去,對天鳴槍,士兵們流淚高呼「中華民國萬歲」。辛亥革命之後的亂局,讓石原等一批日本少壯派軍人十分失望。1920年4月石原莞爾被派到中國,他跑遍湖南、四川及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石原莞爾這樣評述戰前的中國:即是這個國家官乃貪官,民乃刁民,兵乃兵痞,中國的愛國學生是世界上最亂的,他們起哄鬧事,把老百姓推到最前線,然後他們轉身就走了。總而一句話即是,中國是一個政治失敗的民族。

    石原莞爾最早的考慮並不是「滿蒙獨立」,而是日本直接吞併東北。但是石原的這個想法很快被日本軍部否決了,當時的軍部還知道中國當時與歐美國家的結盟關係,並記得甲午戰爭之後的逼日本交出已經到了手的遼東半島的「三國聯合干涉」事件,知道這樣做「冒天下之大不韙」,即行不通。這樣石原莞爾才退一步去策劃「滿洲獨立」。

    石原莞爾和板垣征四郎都是「中國通」,因此也準備了一場與東北軍的豪賭,1929年7月,張作霖剛死不到一個月,張學良所率東北軍就與蘇聯爆發「中東路事件」,這一事件即等於東北軍與蘇聯決裂,而關東軍可放手一搏。

    1931年9月,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只有一萬六百人的兵力,而東北邊防司令張學良所率東北軍是四十四萬八千人,日本國內甚至嘲笑關東軍的軍刀只是竹刀,石原莞爾對此不屑一顧。在東北,石原莞爾和板垣征四郎在觀摩了中蘇之戰的實況後,石原莞爾說了這樣一句話:對付張學良連我的家傳寶刀都不需要,竹刀就足夠了。……一旦有事,關東軍不用兩天時間就可以佔領奉天。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關東軍自行炸毀瀋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指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借此突襲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瀋陽城,並在隨後幾天內相繼侵佔20多座城市及其周圍的地區,這即是「九一八事變」。

    隨著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清帝退位,之後,中國一直處於軍閥割據四分五裂的局面。而在清朝滅亡之前,各地的武裝就已經各自為政。其中以袁世凱的北洋軍最為強大,北洋軍閥的形成,源於清末曾國藩及李鴻章為首的湘軍與淮軍。湘、淮軍在鎮壓太平軍、捻軍之後,一部分軍隊裁撤,大部分留駐各地成為防軍,並逐步取代原有的八旗、綠營而成為清朝的常制軍隊。隨此而出現的,是湘、淮軍集團控制了全國許多省區地方政府的實權,形成相當大的地方勢力。袁世凱的新軍,正是繼承了湘、淮軍衣缽發展的。由此,中國一直無法形成有統一的政治中心,陸軍成為戰爭的主角。這其中各種國際勢力插手也是極其重要的因素。對於想控制中國的各世界強國來說,相比較,一個分裂的被肢解的中國,更容易滿足各強權的利益。而中國台灣依然處在這種狀態下,成為美國的制衡戰略一顆棋子。

    在戰亂環境下,經濟無法發展,工業化水平,尤其重工業水平無法提高。工廠只能生產步槍、機槍和輕型火炮等少量武器。並且大量材料需要進口,尤其是鋼材。而重型火炮、飛機、坦克、軍艦的生產能力幾乎為零。中國軍隊的裝備除少量自產外,高端武器主要來自進口及各世界強國為其在中國扶持的各個代理人進行的援助。而即使是來自國外的武器,也多為落後型號或淘汰品,維修及備件完全無法跟上。往往一個螺釘出問題,整件武器就報廢了。中國普遍實行募兵制(即志願兵制),直到1933年才頒布了第一部兵役法。由於國內連年征戰,實際上能招募的士兵也已招募得差不多了。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就一直處於北方的袁世凱集團和南方孫中山集團的對抗之中。民國初期,袁世凱集團對孫中山集團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其勢力可達整個北方、華中和華東。而西南、華南則處於地方軍閥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的狀態。這主要因為孫中山早期不掌握武裝力量,只能以政治鬥爭為主。而亂世之中,軍權壓倒一切,政治理想必須依托在軍事強權之上。因此最終孫中山不得不將大總統之職讓位給袁世凱。北洋政府遂成為全國政治中心。

    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集團分裂為直、皖、奉三系,統稱北洋軍閥。直、皖、奉三系以及其分化出的大軍閥及無數小軍閥,相互間為了爭權奪利,造成連綿不斷的混戰。隨著戰爭的勝負,北京政府的實權,也就在各派大軍閥手中轉移。這一時期,控制北方的所謂的總統、執政、大元帥就頻頻更換,內閣總理的更換更頻繁,從1916年至1928年短短13年中,就出現了38屆內閣,而最短的兩屆只有六天,無論哪一派當權都遭來厄運。這種內鬥使北洋派系實力削弱,無法對南方形成優勢。而意識到軍權重要性的孫中山在蘇聯支持下,在南方各派軍事勢力阻撓下,組建以蔣介石為校長的黃埔軍校,建立起自己的武裝。盤踞在廣東的滇、桂系軍閥表面上接受孫中山的指揮,暗地裡各踞防區,把持稅收。孫中山逝世後,南方軍事集團成立廣州國民政府,並以蔣介石率領的黃埔軍校三千師生為班底組建了「國民革命軍」。通過對粵系軍閥,滇、桂系軍閥的征伐。完成了華南地區的軍事整合。

    隨後南方軍事集團在1926年至1928年間,進行了北伐,統華南地區派系複雜的8個軍10萬兵力先後攻克華中、華東地區,將勢力範圍擴張到淮河一線。並形成對北方軍事集團的戰略優勢。北伐的主要對象是直系吳佩孚,奉系張作霖,及由直系分化出來、自成一派的孫傳芳。其最終勝利與北方軍事集團馮玉祥、閻錫山倒戈而勝利結束。原直、皖系軍閥基本瓦解。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兵敗退出山海關外,專列在到達瀋陽附近的皇姑屯時,被日本關東軍所設炸藥炸死。1928年6月8日南方的北伐軍進入北京。而整個華北關內的勢力範圍由馮玉祥的西北軍和閻錫山的晉綏軍填充接管。

    有史料記載,有「中國通」之稱的日本關東軍的司令官大將本莊繁,並不知道石原莞爾的「事變」計劃,之前一直蒙在鼓裡。直到事變發生,關東軍開始進攻北大營了他才接到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島本正一大隊長的電報。按照日本陸軍刑法,未經許可向外國開戰是死罪。所以本莊繁對是否擴大進攻猶豫不決。後來在參謀們的說服下他同意了石原的作戰計劃,並在9月19日發出進攻命令。

    關東軍挑起「九一八事變」後,當時的日本陸軍大臣和總參謀長都支持立刻撤軍,但關東軍的軍官們卻根本不理會上面的指示,使出了「下克上」的手法,向在錦州的張學良的東北軍發動猛攻。當時在瀋陽的日本總領事曾找關東軍的高層交涉,關東軍的軍官竟然拔出軍刀來威脅說:「你是不是想要干涉我們的事?」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由於關東軍只有一萬多人的兵力,無力佔領東北全境,關東軍向政府請求派遣日本的駐朝鮮軍團增援。但當時的日本若櫬首相與陸軍大臣協商後,決定採取不擴大事態的方針,並向駐朝鮮軍司令林銑一郎下令按兵不動。但林銑一郎也是狂熱軍國分子,獨斷地派出三萬多人的軍隊增援關東軍,使關東軍佔領全東北成為可能。

    而日本關東軍也由於「九一八事變」在日本聲名顯赫,被稱為「皇軍之花」,成為日本實力最強的部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