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23章 .李鴻章,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的戰爭 (2)
    當時海軍對抗取勝有兩種方式,或用大口徑慢速重炮火炮擊中對方鍋爐房、彈藥庫等要害部位,使之喪失戰鬥力;或使用大量中小口徑速射火炮,以急射火力大量殺傷人員和摧毀火炮器具,使對方失去戰鬥力。海戰之後,軍史專家的主流觀點是,黃海海戰是速射火力戰勝慢速重炮火力的經典之戰。由於北洋艦隊採用的是前一種取勝之道,而日本聯合艦隊採用的則是後一種取勝之道。加上北洋艦隊各艦蒸汽發動機馬力不足,養護情況不好,所以艦隊平均航速約10.2節,而日本艦隊主力艦較為新式,採用方便機動的縱隊更適合發揮火力,速度也較快。

    戰鬥開始不久,日本艦隊改變了戰法,集中火力攻打北洋艦隊旗艦號「定遠」號,「定遠」主桅中彈,向各艦隻傳令的信號索具被炮火所毀,在飛橋上督戰的丁汝昌身負重傷。戰鬥一開始,北洋艦隊就失去了指揮,艦隊無法集火攻擊一個目標,陷入各自為戰的混亂狀態,

    而日軍編隊則緊湊靈活。日本艦隊第一遊擊隊4艦利用速度優勢繞攻北洋艦隊右翼「超勇」、「揚威」,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退出戰鬥。接著「超勇」沉沒。正午時分,日本艦隊繞至北洋艦隊背後,與第一遊擊隊形成夾擊之勢。北洋艦隊腹背受敵,隊形更加混亂。「吉野」號將「致遠」、「經遠」用魚雷擊沉。「致遠」沉沒後,「濟遠」管帶方伯謙、「廣甲」管帶吳敬榮,臨陣脫逃。濟遠艦在逃跑中撞上了由於大火導致舵機失靈的揚威艦,導致揚威艦下沉擱淺。!O2|7[%S6a*o;G

    「定遠」、「鎮遠」兩艘德制鐵甲艦裝甲較厚,火力猛,全艦鋼面鐵甲,裝甲共重一千四百六十一噸;水密隔艙多達兩百多個。雖中彈甚多,幾次起火,依然能抵抗日本艦隊集體圍攻。

    據鎮遠艦參戰人員美國人馬吉芬回憶,日軍本隊將定遠、鎮遠包圍,「進行射擊,這是當天最猛烈的射擊」。,d9W3b/g'^:R%p但日軍指揮官發現,雖然長時間的圍攻炮擊,但似乎永遠沒有將定遠和鎮遠擊沉的可能。不久,「靖遠」、「來遠」搶修完畢,重新投入戰鬥。日本艦隊見北洋艦隊重新集隊,便撤出戰場。北洋艦隊稍事追擊,也收隊返回旅順。

    歷時5個多小時的黃海海戰結束時,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創,死傷官兵600餘人。由於沒有擊沉日本一艘軍艦,這場海戰北洋艦隊在戰術上完全失敗。在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的作戰失敗構成了中國近代史厄運鏈上最重要的一環。

    黃海海戰結束後,北洋艦隊開回旅順修船,由於艦隊損傷數量較多,修理廠工程人員大多潰逃,許多國外訂購的艦隻維修困難,加上遼東半島迅速失守,北洋艦隊只能選擇退守劉公島,而當地又沒船塢進行維修,只能依靠海岸炮台防衛,苦撐待變。待後方陸地被包抄,補給線被切斷,海岸炮台被日軍佔領用來轟擊北洋艦隊,最終清朝大勢已去,輸掉了整個甲午戰爭。

    早在黃海海戰之前,日本就對戰爭的結果準備了三種預案:如果海戰失利,日本退守本土,如果獲勝,則在中國登陸,打平的話,就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拉鋸。

    李鴻章曾作出以下的總結:「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清朝的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水師分散發展,自成體系,始終未形成統一指揮。北洋水師以中央海軍自居,另外三家本來不服,有事也樂得作壁上觀。

    英國學者理查德·懷特認為,清政府早期海軍發展有三個重要特點:中國海軍不但用於海岸防禦,更主要的是用於鎮壓國內太平天國的叛亂;政府懼怕海軍力量集中,而實行幾支互相制約的艦隊;政府傾向購買而不是自製研發頂級武器裝備。中國海軍大量購買外國武器裝備,這與中國的科技實力有限不無關係,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投資在海軍武器裝備上的資金不足。清政府向英國、德國等西歐國家購買了大量的艦船和武器彈藥,但在關鍵的海戰中仍然不堪一擊,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甲午戰爭時「鎮遠」、「定遠」是當時全球威力強大的鐵甲巡洋艦,但是清朝的人員配置葬送了艦隊的前程。在艦隊需要維修時,修理廠被佔領,以至於艦船無法及時修復投身戰鬥。

    在甲午戰爭期間,各地漢軍軍餉都是剋扣嚴重。清朝學者王懿榮曾指出,清廷「哨一味剋扣」士兵的軍餉,致使「兵之所過毒甚於賊」。這種士兵一旦遇有戰事,便望風而逃。「海上諸軍,皆湊集遠東敗卒,鞏綏逃余而成」。清廷費時十六年、耗資千萬經營的旅順港,當時被稱為「遠東第一軍港」。港口周圍部署有20多座炮台,150多門火炮。李鴻章戰前稱:「有充足的彈藥、軍糧,有優良的火炮和北洋海軍的聲援,旅順口可以堅守三年!」然而,擁有優勢裝備、佔據地利之便的一萬餘清軍兵力雖厚、武器雖精,但諸軍互不聯絡,毫無固守之心,各部相互觀望坐視,只抵抗了一天就潰散。最終,被譽為洋務運動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服藥自殺,也使他的部下免除了處分,1910年4月25日,朝廷方以「力竭捐軀、情節可憐」,開復了丁汝昌的原官原銜,甲午戰爭以清朝失敗簽訂《馬關條約》結束。[13]

    李鴻章從1874年討論南北洋海防,到1895年北洋海軍覆滅,前後歷時21年。這支艦隊曾無比顯赫,然而好景不長,很快海軍全軍覆滅。李鴻章為此深受打擊,李鴻章在致朋友的書信裡說:「十年以來,文娛武嬉,釀成此變。平日講求武備,輒以鋪張糜費為疑,至以購械購船懸為厲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敵而淆於群哄,輕於一擲,遂至一發不可復收。……知我罪我,付之千載。」李鴻章又提到:「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淨室。雖明知紙片糊襟,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敗露不可收拾。」

    從短期看,甲午戰爭更類似一場零和博弈,美國著名政治家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一書中認為,自19世紀中期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至19世紀結束,中國自產自銷式的經濟結構與其政治輻射力被全面瓦解,過去長期服從於「天朝」等級制度下的各屬國開始分崩離析,這是該地區前所未有的政治文化格局。甲午戰爭中國簽署《馬關條約》賠償日本白銀2.3億兩,這筆巨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財政收入的總和。而之後的《辛丑條約》竟然要賠付西方各國計本息白銀9.8億兩,中國人十年裡面不吃不喝也賠償不完。

    對於日本來說,甲午一役使日本一舉實現了「大陸政策」的計劃,清朝台灣、遼東半島以及朝鮮都被佔領。戰爭歷時九個月,清朝損失兵力高達六萬人,被俘3000多人,丟失了朝鮮這個重要的戰略重地,割讓台灣給日本,並使得日本軍事勢力滲透入遼東一帶。而2.3億兩的戰爭賠款則相當於當時日本4年的財政收入。這筆意外之財,讓日本舉國上下一遍歡騰,進入招兵買馬,擴軍備戰的狀態,日本外務大臣井上馨曾指出:「這筆賠款以前,日本的財政官廳從未談到數萬萬元的大數位。國庫收入僅達8000萬日元。因此3.5億日元巨款流入國內,在朝在野的人,都認為是無盡的財富。各方面都因此實行大大的擴張。」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