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故事365天 寅卷  酒仙 (3)
    太平天國失敗以後,清廷委派在鎮壓太平天國中起家的名臣丁葆禎任四川總督。丁葆禎是貴州人,深知貴州不產鹽,貴州人吃鹽都由四川運入。而由於制度不存、運銷混亂、價格奇貴,造成貴州民間缺鹽甚至無鹽,一般民眾多為淡食,向有「吃鹽當過年」之說。丁葆禎上任伊始,便派他的朋友、後來做過雲南巡撫的遵義人唐炯督辦鹽務,負責整頓四川鹽政。唐炯又推薦另一個遵義人華聯輝協助,丁葆禎很欣賞華聯輝的人品才華,三人相見,一拍即合。應該說,這一次鹽政整頓是非常成功的。首先是四川鹽稅收入由整頓前的每年七千餘兩,激增到百餘萬兩。然後因為有了順暢的運銷渠道,較為穩定的制度和價格,也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黔人吃鹽的困難。

    而當初毅然出山,協助唐炯整頓鹽務的華聯輝,由於牢牢把握住了這一機會,不僅把差辦得漂亮,而且在把川鹽運銷貴州時,他在仁懷、纂江、敘永、涪陵四大口岸中,得到了其中兩大口岸的部分壟斷權,在十餘年中,由遵義鄉下一個雖然讀書中舉、卻無官無職的小地主,一躍而為貴州的首富。在後來的許多年裡,貴州的老百姓還流傳著「唐家頂子,華家銀子」的諺語,以形容其多。這個諺語中的唐家,即前面提到的唐炯和他代代做官的子孫們。而所謂華家,就是華聯輝所開創的華氏工商業家族了。華聯輝壟斷的仁、敘兩大口岸中,最主要的便是仁岸,也即茅台口岸。由於有赤水河通航之便,茅台口岸便成為川鹽銷黔的最重要碼頭。太平天國時,茅台口岸曾遭到嚴重破壞,這時又漸漸從那場兵火災難中甦醒過來,一時人煙重聚,商賈雲集。而華聯輝由於身負整頓鹽務的責任,又在茅台設有鹽號,就經常在赤水河一帶奔走。他是一個被儒家文化滋養很深的人,篤信仁義禮孝。即便在他非常有錢、十分榮耀之後,每次還鄉,他都必定離家十里就下轎、更衣,讓從人返城。自已則青衣小帽,讓僕人挑一擔禮物,暑天一頂笠,雨時一把傘,步行回家。

    一次,他從茅台回到家中,家人設宴洗塵。席間,華聯輝的母親忽然提起一件事,說「長毛」之亂前(即太平軍進入貴州),她曾在茅台地方喝到過一種非常好的酒。不知道平亂以後,這種酒還有沒有?要是沒有了,還真可惜。華老太太不知道自己嘮嘮叨叨的這一番話,無意中竟放在了兒子的心上。華聯輝再到茅台時,就吩咐手下去尋找這種「很好喝的酒」,以遂母親的心願。誰知這樁他本來以為很簡單的事,卻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原來,經過戰亂,酒房倒了、酒窖填了、酒工死了,茅台的釀酒行業除了一片殘磚剩瓦,已不復存在。華聯輝雖然沒能找到母親當年喝過的那種美酒,但他為了滿足母親的心願,決定重建一個釀酒的作坊。以他的財力和能力,幾個月後,新作坊就在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

    那時候還沒有工廠這個概念,華聯輝給這個新生的華氏家庭企業取了一個名字,叫做「成義燒房」。這是在同治六年,也即公元1867年發生的事。這個「成義燒房」,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茅台酒廠最早的雛型。後來王視天下的貴州茅台酒,也就這樣在一個母親的閒嗑和一個兒子的孝心裡誕生了出來。華聯輝初建「成義燒房」的時候,他的鹽號生意正蒸蒸日上,銀子如流水般嘩嘩湧進來。依照他的本意,這燒房所烤之酒除了家中自用,主要是用來饋贈親友,滿足生意應酬,並不是拿來賣錢的,因此產量很低。沒想到的是,華家有好酒的消息不脛而走,前來索要此酒的人絡繹不絕,踏破門檻。華聯輝開始還很高興,來者不拒,慷慨贈與。漸漸要酒的人越來越多,並日益成為一個負擔,華聯輝不愧是一名富有眼光的商人,他從中看到了巨大商機。華聯輝決定趁勢擴大產量,明碼標價,正式把美酒推向市場。這一決策對華聯輝來說,既解了人情之苦,又多了一項收益,可謂一舉兩得。

    當時的華聯輝不可能預想到,他苦心孤詣的經營主業、並使自己成為一代巨富的鹽業,隨著時代的步伐早已不復存在,而他當初在不經意中栽培的一棵小樹,卻在後人的精心培育下竄成了參天巨木。而茅台的故老鄉親們也沒有想到,那僅只在傳說中流傳了數百年的「王氣」,終於在這一罈罈清洌的瓊漿玉液中升騰而起,最終成就了茅台酒業今日王視天下的格局。

    唐蒙與枸醬酒

    凌鼎年

    話說司馬遷在《史記》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偉大著作中,給我們講了一個和茅台有關的,發現夜郎和枸醬的故事……公元前135年,閩越國國王進攻南越國,南越國王向漢朝求援。漢武帝派大將唐蒙討伐閩越。事後南越王設宴招待唐蒙將軍。宴席上,令唐蒙將軍印象最深的卻是一種名叫枸醬的酒。這種酒顏色微黃,異香襲人,唐蒙雖然知道南越國物產豐富,南越王生活驕奢,美酒美味美色,無奇不有。不過他還是被這種從未喝過的美酒所傾倒。他一邊品嚐,一邊隨意地問:「這酒很好喝,簡直是太好喝了。

    是你們本地出產的嗎?」南越王看他一眼,哈哈一笑,也很隨意地回答他:「上使所喝之酒,並非我南越國所產,這酒來自夜郎國。夜郎國和南越有通商之好,有一條江從他們那裡流下來。上使喜歡,就多喝一點吧,這種酒即便喝醉了,也不會傷人的。」唐蒙藉著酒意,對南越王說:「大王此酒,真是人間極品,小臣雖然有幸品嚐,卻總覺有些僭越,畢竟這樣好的東西,不應該不讓我的君王知道,這不是為臣之道呵。」南越王聽唐蒙這樣說,吩咐近臣抬來一壇枸醬,說:「上使只管喝吧,這壇枸醬,就請上使帶回長安,獻給皇帝,以轉達南越國王對皇帝的謝意。」唐蒙趕緊上前一揖,說:「謝大王。」

    很快,唐蒙就完成了使命,回到了長安。同時,他把枸醬酒也帶回了長安。

    唐蒙瞭解了這些情況,就把枸醬獻給漢武帝品嚐。武帝一嘗,好喝啊,古人說話,叫做「甘美之(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唐蒙趁機建議漢武帝,說現在南邊這幾個國家的問題,總有一天朝廷是要解決的。漢武帝很欣賞唐蒙這個建議,於是在第二年夏天,漢武帝派唐蒙率一千漢軍,帶一萬民夫,攜大量禮物,由蜀地熟悉情況的商人帶路,從赤虺河進入夜郎。當時西南地區的交通極為不便,夜郎又僻處莽莽群山之中。因而漢朝不知夜郎,夜郎也不知漢朝。以致唐蒙率領的通好人馬,一路行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吃盡千辛萬苦。好在從長安出發時,唐蒙的愛妾苟貞英非得要同行,唐蒙怎麼勸阻都不行,只好依順了她。如今路途艱難,卻得苟貞英溫柔賢淑,除照顧唐蒙起居外,還在隊伍中早起晚睡,噓寒問暖,縫縫補補,調羹送湯,頗得大家的尊重和愛戴,是唐蒙一個意料之外的好幫手。這一日,隊伍來到一個叫做茅草台的地方。

    只見這地方兩山夾一峽谷,赤虺河奔流到此,突然變得舒緩平和,岸左較平坦之處,散聚有百來戶人家。隊伍尚未走近,已有陣陣酒氣襲來。帶路的蜀商上來告訴唐蒙,說這就是濮人釀造枸醬的地方。唐蒙聽了,微微一笑,對苟貞英說:「阿英,要不是因有此物,你我怎能有今天之行?」苟貞英也輕輕一笑,說:「將軍建功立業,全由此物而起,你我二人和它,也算極有緣份了。既然已經到了此地,何不小息幾日,再往前行?而且既已來到夜郎,便應通使知道,我們偌大隊伍,萬一發生誤會,亦多不便。」唐蒙憐愛地看了看苟貞英,見她雖然美麗不減,卻因連日勞累,面有憔悴之色。不由自主地撫了撫她的背,說:「就依你,在此地休息三天,另外派人前往夜郎王城,通報我等來意。」茍貞英感激地點點頭,吩咐隨從立起軍帳,生火造飯,自已跟隨唐蒙,來到村中。村中人民,都是椎髻、葛衣的濮人。見有如此浩大的隊伍到來,倒也不怕,聚集了在村口路邊觀看。唐蒙與苟貞英走來,便有一位村長模樣的人上前迎接。

    唐蒙讓蜀商與他交涉,說明身份和使命,讓他放心,各安本業。又拿出銀兩若干,把村中枸醬,盡數買下,自備以外,分給兵丁人伕,頓時隊伍中便傳來一片歡呼之聲。到了傍晚,河風習習,篝火堆堆,唐蒙與苟貞英坐在帳內,一邊喝著拘醬,一邊聽那蜀商講這濮人和夜郎的來歷。那蜀商見多識廣,又口齒靈便,夜幕中娓娓道來,卻也動人心魄。關於夜郎的起源,還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個婦女到江邊洗衣,看見江水中漂來一段大竹,她好奇地把大竹撈起,結果發現裡面躺著一個白白胖胖的孩子,她把這個孩子抱回家去,撫養成人,長大後這個孩子仁德出眾,武藝超人,受到人民的擁戴,逐漸收服了許多部落,建立起一個大夜郎國。他不忘自己的出身,自稱竹王。現在夜郎國的竹王,叫做多同。而茅草台這個名字的由來,緣起於河岸上一座古時候留下來的,濮人祭祀祖先的高台。這座後來被廢棄的高台,在漫長的歲月中被年復一年萋萋生長的茅草湮沒。聽了蜀商這一番介紹,唐蒙和茍貞英對視一笑,心說:原來如此。誰知到了晚上,苟貞英因水土不服,竟忽冷忽熱,一病不起。

    唐蒙儘管悉心照料,又讓軍醫治療,仍是無力回天。第三天頭上,這位聰慧美麗的女子,竟然在陪伴夫君出使夜郎的途中,死在傷心欲絕的唐蒙懷中。唐蒙把愛妾安葬在茅草台東邊的山嶺上,這裡居高望遠,或許可以讓她北望長安,看到自己的家鄉。從此以後,這座長眠著苟貞英的山嶺,就被當地人稱為寒婆嶺,取意為苟貞英來自寒冷的北方,是寒冷地方的女人。說也奇怪,自從苟貞英安葬後,這座山就開始長出許多枸樹,這種樹的樹葉可食,果實鮮紅,樹皮可以造紙制繩,全身是寶。大約是苟貞英香魂不散,以身化為草木,庇佑這一方水土,悵望夫君的歸來罷。安葬了苟貞英之後,唐蒙接到信使的回話,說夜郎王歡迎大漢使者前往。於是泣別愛妾,拔營啟程。到了夜郎王城,唐蒙受到夜郎王的盛情款待,在唐蒙的勸說和各種禮物的誘惑下,夜郎王看花了眼,痛快地接受了唐蒙提出的歸順要求。於是在夜郎王的帶領下,夜郎以及夜郎周邊的一些小國都一起歸順了漢朝。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事件「唐蒙通夜郎」。就在這樣一個魅力無窮的大時代裡,夜郎以及周邊部落成為了中國版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而這種引發和見證了一場國家疆域大擴張,並在其中擔任了重要角色的美酒,在經歷了兩千年滄海桑田的輪迴,日月精華的蘊蓄,山川人物的凝煉之後,在二十世紀被定格為我們泱泱中華的至尊國酒--茅台。

    錯把茅酒當苗酒

    於立極

    清朝時有一樁及其重要的國家機密,那就是順治皇帝的出家疑案。傳說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代皇帝順治,在自己心愛的董鄂妃去世後,悲傷過度看破紅塵,出家當和尚了。五台山天台寺有一蠟制的僧裝順治像,頭戴寶冠,身披黃袍,據說面目骨架與順治畫像十分相似。而康熙多次到天台山拜祭,或賜匾額,或賜金帛,證明天台山確為順治出家之所(《清稗類鈔》)。有人說,順治皇帝於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一出走,而忌辰推遲到正月初七才宣佈,是在密令尋找,未能找到才發喪的(《白話野史大觀》)。順治皇帝棄位離宮當了和尚後,他的兒子玄燁接了皇位,就是後來的康熙。

    父子情感血脈相連,即便是江山社稷也無法代替,大內密探一直秉承康熙的旨意秘密尋找順治,但尋找多年一直沒有蹤跡。作為天子連自己的父親也找不到,康熙的心情十分鬱悶。看出兒子的心事,康熙的母后對他說,你皇阿瑪的腳板心有一顆又紅又大的痣,在位時常說五台山的風光好,老和尚的根基厚,你可去那裡找找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