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行散文-人物卷 第24章 葉 聖 陶
    一再沉吟之後才寫下這樣一個題目。沉吟,是因為幾個月之前已經寫了一篇,題目是《葉聖陶先生二三事》,為完成紀念文集編者交下的任務而拿筆的。名二三事,那篇文章開頭曾有解說:「一是他業績多,成就大,寫不勝寫;二是遺體告別儀式印了《葉聖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業已經簡明扼要地說了;三是著作等身,為人,以及文學、教育、語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後人的,都明擺著,用不著再費辭。」這樣說,所謂二三事,是想寫史傳大事之外的一點零碎,與我個人有關,並且我認為值得說說的。那麼,這裡又有什麼必要再拿一次筆呢?原因有外向的,是對於某某生平那樣的送行文(或頌行文),依時代框框,千篇一律,取(所謂)重捨(所謂)輕,我,推測也會有別人,興趣不大。還有內向的,是以前那一篇,雖然非高文典冊,也總是板著面孔寫的,喜歡聽聽閒話的諸君未必願意看,為了照顧另一方面的讀者,就不能不把筆由書齋移到籬下,再閒扯一些。

    葉聖陶先生是我敬重的師輩,交往近四十年,可說的事很多。所以更宜於閒扯,因為只有閒扯才可以把取輕捨重、掛一漏萬的挑剔頂回去。推想葉老有知也會諒解,因為他不只寬厚博大,而且幽默自謙,聽到別人講自己,不管怎樣不得體,也總會含笑接受的。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上天卻不睜眼,——也許是睜眼,那是1988年2月16日,正是舊歷丁卯年的除夕,神州大地到處響著鞭炮聲,所有的人送舊年,一部分人兼送神,也把他送走了。

    我第一次見到葉老是50年代初。知道他這樣一位知名之士卻早得多,大概要提前二十多年。那是上中學時期,讀新文學作品,散文、小說都看,接觸的作者不少,其中當然有他。那時候他還不是以字行,所以50年代之前,我只知道他的大名是葉紹鈞。印象呢,大概是覺得,如周氏弟兄,一位長槍短劍,一位細雨和風,各有各的風格,好;如郁達夫,有才子氣,也確是有才;葉靈鳳,以至徐枕亞之流,有時難免如影片中人的哭,眼淚是借什麼藥之力擠出來的。葉老的風格,以及推想其為人,是平實,用力寫,求好,規矩多於自然。現在回想,當時是無知的牛犢不怕虎,傲而近於妄,幸而只是想了想,還不至於貽笑大方。

    且說我能與葉老相識,也是時勢使然。其先我是在某中學教書,本來,據旁觀者清的旁觀,我還是站在前列的,而忽然,形勢有變,大家(包括教師和學生)快步往前趕,我則原地踏步,落後了。落後的結果當然是被遺棄,幸而有校長陳君的厚意,讓我換個地方,於是到葉老的屬下去做編輯工作。往謁見是第一次見面,印象與讀作品時有不小的差異:彼時只是平實,這次升了級,是厚重懇切,有正統的儒者風。其後交往增多,是共同修潤書稿。起初是當面商酌式。這費時間,他忙,其後就改為由我閉門造車,他複閱。不久又刮來推廣普通話的風。葉老是既非常重視語文,又非常擁護推廣普通話的,可是他的話,跟家鄉人說還是吳儂軟語,跟一般人說也只能南腔北調。他雖然未必是王陽明的信徒,卻一貫知行合一,嚴格律己。

    他還常寫文章,希望印成鉛字,句句是普通話的味兒。這自然不是毫無困難,至少是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希望我這生在北國的人能夠協助。長者所命,義不容辭,但附帶個條件,是提出修改意見,請他考慮。他說這樣反而費事,不如直接動筆,如果他不同意,就再改回來,也附帶個條件,是不限於語言方面,看內容方面有不妥,也動筆,不要客氣。我遵命。可是他卻很客氣,比如有一兩處他認為可以不動,一定親自拿來,請我看,問我同意不同意。我為他的謙虛很不安,請下次不要再這樣。他答應,可是下次還是拿來商量。文章發表了,讓他的秘書送來一部分稿費。我遵「弟子服其勞」的古訓,不敢收,附信奉還。又送來,也附信,說他勞動得了酬,我也勞動,得酬是天經地義。我堅守古訓,還是不收。再來信,動了真刀真槍,說再不收,他將理解為我不願幫忙,那就只好不求了。

    我無可奈何,只好說收,但附帶一個小條件,是不得超過十分之一。他又來信,說核算了,是七分之一,以下說:「恕我說句狂妄的話,尊敬不如從命。並且希望,這是為此事的最後一封信。」我看後很感動,也就只好從命,不再為此事寫信。稍後,根據這個君子國的協定,還有個後來居上的大舉,是為他整理一本《葉聖陶童話選》,仍是我起草,他複閱,定稿。書於1956年出版,我又看一遍,發現第18頁《稻草人》那一篇,寫牛「揚著頭看天」,覺得遷就語音(yang)不顧字面(仰),錯了,是受人之托未能忠人之事。幸而不久之後翻閱《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寫寶玉說完「女兒悲」的酒令,眾人都說有理,只有那位呆霸王「薛蟠獨揚著臉」,知道這位曹公早已先於我自我作古,心裡才安然了。這時候,葉老的普通話本領已經滿可以過關,因而共同修潤文章的工作就心照不宣地結束。

    以上是說他的為人,認真,有德。關於德,以前那一篇也曾提到,大致說了以下這些意思。《左傳》說不朽有三種,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輩說,葉老總當排在最前列。何以這樣說?有大道理為證。中國讀書人的(指導行為的)思想,漢魏以後不出三個大圈圈,儒道釋。攙和的情況很複雜,有的人儒而兼道,或陽儒陰道;有的人儒而兼釋,或半儒半釋;有的人達則為儒,窮則修道(或道或釋的道),等等。葉老則不攙和,是單一的講修齊治平的儒;或者更具體一些說,是名副其實的「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的躬行君子。這也很容易舉證。先說常人像是也能做到的,是以多禮待人。

    只說我親身經歷的,有事,或無事,到東四北八條他的寓所去看他,告辭,攔阻他遠送,無論怎樣說,他一定還是走過三道門,四道台階,送到大門外。告別,他鞠躬,連說謝謝,看著我上路才轉身回去。晚年,記得兩次是他在病中。一次在家裡,不能起床了,我們同去三個人,告辭,他伸出兩手打拱,並連說謝謝。一次在北京醫院,病相當重了,也是同去三個人,告辭,他還是舉手道謝。我走到門口,回望一下,他的眼角像是浮著淚。還有常人難於做到的,是50年代前期,一次開人數不很多的什麼會,談到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問題,他說,這,他只能做到一半,是自我批評;至於批評,別人的是非長短,他不是看不出來,可是當面指摘人的短處,他總是說不出來。這是儒家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從某種觀點看也許太過時了,但我總是覺得,與一些時代猛士的背後告密、當面揭發相比,力量會大得多,因為能夠促使人自重,努力爭取不愧於屋漏。

    與葉老的交往,中間斷了一些年。那是文革的大風暴時期,我自顧不暇,還見了一次給他貼的大字報。我很驚訝,像葉老這樣的完人,舉過,居然也能貼滿一堵長席牆。幸而這有如日月之蝕,一會兒就過去。其後,推測是借《莊子》「佚我以老」的常情的光,沒聽到他也到干校去接受改造的消息。我呢,到干校,改造結業,卻因為妻室在都市只是家庭婦女,不得回城,兩肩扛著一口,奉命到早已沒有一個親屬的故鄉去領那一份口糧。大概是70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風暴的力量漸減,我以臨時戶口的身份在妻女家做客,住西郊,進城去看他。他家裡人說,很少出門,這一天有朋友來約,一同到天壇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張紙,留了幾句話,其中說到鄉居,說到來京,末尾寫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學的什麼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說他非常悔恨,真不該到天壇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為是旅店之類,想到我在京城工作這麼多年,最後淪為住旅店,感到很悲傷。我看了信,不由得想起《孟子·離婁》篇的話:「禹思天下有溺者,由(猶)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心裡也很悲傷。悲傷,是因為這使我想到水火、聖賢、遇合等等問題。

    葉老的寬厚和躬行,據我所知,也表現在家門之內。只說說他的夫人胡墨林女士,她,我也很熟。人於寬厚之外,還加上蘇州婦女特有的精幹。通文,如對我這樣健忘的人有大用的《十三經索引》,就是以她為主力編成的。可惜天不與以壽,於50年代後期因不治之症逝世。葉老很悲痛,寫了一些悼亡詩。我分得一份刻印本,覺得風格摯而無華,與潘岳、元稹、納蘭成德等人的氣味不一樣。我想,這才真是所謂「行有餘」,然後「文」。記得葉老說過他們的結合經歷,是沒有現在年輕人那些花樣,但一生感情很好。這話確是實事求是,果然,胡女士逝世之後,葉老就獨身度日,依舊平靜勤懇,比胡女士晚走了約三十年。

    以上說的幾乎都是身教方面的,這像是模稜,其實份量很重,如我這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人就常常感到扛不動。不得已,只得轉為說言教。這「言」是借用,實際是指範圍大大縮小的語言或語文。這方面的言教,共兩類,我聽到不只一次。一類是關於行文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言的,這,很多人都知道,葉老是主張「寫話」。他說:「寫成文章,在這間房裡念,要讓那間房裡的人聽著,是說話,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行文用語的問題是個大問題,這裡不宜於岔出去多說。只說葉老這個主張會碰到二難。一種難是認識方面的,尤其近些年,有不少以寫作為事甚至以作家自居的,是或有意或無意,以為既然成文,就應該不像話。另一種難是實行方面的,有大量的印成品為證,是寫得像話不是算不了什麼,而是非常之難。

    我基本上是葉老的信徒。說基本上,是因為寫話之「話」究應何所指,其中還有不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這太複雜,與閒話的情調不合,只得從略。另一類是關於行文應該求簡的,他說:「你寫成文章,給人家看,人家給你刪去一兩個字,意思沒變,就證明你不行。」這與用什麼語言相比,像是小節,只是求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但是做到也大不易,因為時下的文風是樂於拖泥帶水。比如你寫「我們應該注意」,也許多數人會認為你錯了,因為流行的說法是「我們應該引起注意」。同類的情況無限之多,從略。這情況表明,時下的文裡有不少廢話廢字,而有不少人偏偏欣賞,因而就成為文病。對於文病,葉老是深惡痛絕的。這,有的人也許會說是小題大作。大也罷,小也罷,我覺得,這種恨鐵不成鋼的苦心總是值得偏愛「引起」的諸君深思的。

    閒話說了不少,應該總括一下,是與葉老交往近四十年,受到的教益太多了。慚愧的是感激而未能躬行,甚至望道而未之見。勉強可以自慰的也許只是,還知道感激,還知道望;並且寫了紀念文章,不是一篇,而是兩篇。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