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孩子:給孩子一個高情商 第23章 教導孩子對自己負責——向溺愛宣戰 (1)
    2006年台灣《商業週刊》曾經作過有關「溺愛戰爭」的專題報道,文中宣稱1980年後出生的孩子,是發病率最高的群體,自2000年以來,這是全球兒童教育最為憂心的現象。這個現象已經出現在英美等國,美國有八成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的孩子僅與15年前相比,就已被寵愛過度了。

    在發達國家中雖然家庭生育普遍少子化,但終究還不像中國規定的一胎化政策,相信溺愛問題也會在國內很快浮出水面,引發父母、學校及社會的重視。前面幾個章節,都是在探討父母如何建立自己的自信,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再通過良好的溝通能力,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並且提醒父母重視培養獨生子女的人際互動能力、提高子女的情緒智商。至此,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的是,如何輔導孩子為自己負起責任來,成為能夠自律、自控、自我管理良好的青少年。

    父母溺愛子女的最嚴重後果,就是剝奪了孩子為自己負責任的機會,以至於他們雖然成人了,仍舊有推卸責任的習慣。子女對父母予取予求的結果是,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不識現實,永不滿足,容易產生行為偏差。更因為缺乏責任感,他們經受不起一點挫折,更無法感受生命的價值。

    因此,以下五個小節,就是希望父母能夠以前面幾章所探討的態度及能力作為基礎,成為孩子負責任的榜樣,從而要求並協助孩子養成負責任的習慣,並且多多練習解決問題與處理壓力的能力,才算恪盡了現代父母的職責。

    以身作則教導孩子負責任

    父母有責任讓孩子瞭解,每個人的手中都握有一把「快樂的鑰匙」,快樂與否完全由你自己決定,不是別人,甚至不是你的父母。

    在我們開始探討「對自己負責」之前,我們應該先弄清楚何謂對自己負責,負的是什麼責任。

    這一小節所探討的負責任將集中在「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的主題上。

    一個3歲小兒不慎跌倒在地,他立刻張口號啕大哭,同時,用力拍打地板,這時媽媽也會安慰他:「寶寶,不哭,都是地板不好,媽媽打地板!」當孩子幼小時,為了安慰孩子盡快停止哭泣,父母確實責怪過很多可笑的東西,像是桌子角啦(碰到寶寶的頭),或是椅子啦(擋在路上害寶寶摔跤)等等。

    現在,想像另外一幅畫面,一位成年人度過了諸事不順的一天,在路上堵了一個多小時好不容易才終於到家,一進門看到孩子在看電視,無名火冒上來擋也擋不住,就開口罵道:「就曉得看電視,我這麼辛苦到底為了誰?我還不如養條狗省心。」這個成年人,到底和前述的黃口小兒有什麼差別呢?

    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說過:「誰都會生氣,這沒有什麼困難,但是要能在適當的時間、地點、以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表現恰如其分的怒氣,那可就難上加難了。」可見,生氣憤怒本是人類的情緒,不可能完全去除。重點是如何控制與抒發情緒,才能對親子互動帶來正向的影響。不要忘了,你的一切情緒反應,孩子都看在眼裡,並且無可避免地成為他模仿的對象。

    如果我們感受到負面的情緒,例如:生氣、挫折、懊惱、傷心、難過、痛苦等等,有時候我們會跟自己說「我不應該有這種感覺」,這是完全不必要的,因為情緒並無對錯可言。所以,除了首先能認識自己的情緒之外,第二步就是能接受自己的情緒,跟自己說「我現在很生氣」,當我們承認自己有了這種情緒後,才有可能進到下一步,那就是找出原因,為什麼我會生氣,我在生誰的氣,到底在氣什麼。當我們心中進行著這種思考的過程時,就能讓自己比較有選擇的餘地,也許你決定是應該向某人表達生氣的情緒,如果表達恰當,對兩人的互動可能也會發生正向的影響,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發作,用別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怒氣。

    孩子可以看到,我們對自己的感覺負責任,我們既不逃避更不扭曲自己的感覺,這是一種重要的學習過程。有時我們因為某事或某人生氣,這個情緒其實跟孩子無關,如果孩子這時過來找你,對自己感覺負責任的父母,就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很不好,正在煩惱,跟你沒關係,你先自己去玩一會兒,等我好一點,就會去找你,好嗎?」這種「響尾蛇」式的預警法,可以避免很多莫名其妙對孩子亂發脾氣、事後又後悔的情況。當我們心情不佳時,這種表達方式是可以接受的,因為父母並非超人,也會有自己的情緒。這個時候,可以向孩子甚至家人,主動發出警告:「我現在心情不好,請暫時不要惹我。」等自己把情緒處理好了,再跟孩子或家人分享情緒轉折的過程,不但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傷及無辜,也給孩子立下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

    人人都會有心情欠佳的時候,但是自己應該先分辨清楚是什麼樣的負面情緒,並讓周圍的人體諒你目前的不快心情。當家人能夠相互包容擔待,才能是令人感覺貼心。等情緒過後,你不妨謝謝家人的體諒,當面對孩子表達感謝,也是一種身教。

    父母有責任讓孩子瞭解,每個人的手中都握有一把「快樂的鑰匙」,快樂與否完全由你自己決定,不是別人,甚至不是你的父母。作為成年人,起碼表示你有能力為自己的幸福負責,如果你也希望你的孩子日後能為他自己人生的幸福負責,你就必須重視自己在這方面的身教,因為,這不是知道,而是真正可以傳授給子女的人生智慧。

    父母的人生態度,正是子女面對人生最重要的參考指標。

    自律是孩子負責任的基礎

    孩子本身如果沒有免疫力,不知如何抵擋各種誘惑,很有可能讓自己深陷麻煩之中。不論是較為嚴重的網癮、酒癮、煙癮、超速、濫交等問題,還是比較輕微的亂發脾氣、傷害自己與他人、過度情緒化,這些無不與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有關。

    在一胎化的政策下,國內一個孩子有六個長輩在寵愛著。本節即將探討的是,如何在這種環境下,養成孩子的自律。懂得自我控制,才能勇於負責,成為真正有為有守的社會棟樑。

    上一節提到父母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負責任的態度,是孩子在這方面學習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典範。不過,父母也不必因此覺得壓力過大,擔心自己必須成為完人或超人,那樣反而不真實。只要盡力而為,在做不到或做得不夠好時,能夠坦然承認自己的不足或缺失,對孩子負的責任態度,可能是更為重要的一課。

    父母對子女的管教,什麼都比不上教導孩子培養自律及自我控制的能力來得重要,與此相比,就會發現父母平常少嘮叨一些穿衣吃飯的瑣事,把話語的份量集中到這一點上才更有價值。

    我們一直以為智商高的人就能成功,但是,現代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通過各種研究打翻了這個錯誤的認知。這是人類第一次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也就是情緒智商對於自己一生的成功與幸福如此重要。認識到這一點後,父母就應該改變教育孩子的方式,幫助他提升管理情緒的能力。

    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Mischel)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糖果實驗:把一群四五歲的孩子集中在一個房間內,桌上放著令人垂涎的糖果,實驗人員告訴孩子,自己必須出去一會兒,如果不想等他回來,現在就可以立刻拿一顆糖果吃,可是如果願意等他回來再吃的話,就有兩顆糖可以吃。這些孩子,由於各自控制衝動的能力不同,有的迫不及待地立即拿起一顆糖開始吃,另有一些小朋友則努力克制自己的衝動慾望,用各種看來可愛的方式,度過了感覺十分漫長的十幾分鐘,等實驗人員回來,拿到了兩顆糖果。

    這個實驗的重要結果,出現在對這些孩子長達十幾年的追蹤上。當時能夠壓抑衝動控制慾望的孩子,十幾年後,不但令人意外地學習成績比較好(這個行為原本應該與智商完全無關),而且社會適應力及人際關係都比較好。反之,立刻享用糖果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期,出現各種負面特質的情況遠高於前者。作者戈爾曼帶給讀者的好消息是,雖然控制情緒與壓抑衝動都是一種生存本能,否則不會出現在四五歲兒童的判斷中,但是,這種情緒智商的能力,還是可以通過學習而改善的。反倒是IQ(智商),很多心理學家認為無法通過後天努力而改變。我們可以在此總結一句話,自我控制的能力遠比智商來得重要。

    更有意思的是,另一項心理實驗證明,通過講解及提供獎勵措施,就可以訓練原本難以抵禦誘惑無法控制自己的小朋友,使他漸漸對自己也能具有控制力。因此,自律及自我控制,不但對孩子未來的成功及幸福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這是可以訓練提升的。

    德國人向來以自律及自控自豪,去過德國的人,都對於即使深夜路上看不到一部車,德國人還是自發地遵守交通信號指示與規則而印象深刻。他們從小就加強培養小孩的自我管理,由於家庭是培養孩子自律及自控最重要的一站,父母在提供溫情的同時,也要求孩子必須遵守家中的許多規矩。雖然對於犯規也定有「軟性懲罰」,不過,他們多數還是採用鼓勵的方式,盡量激勵孩子遵守規定。

    控制自己延遲享受,被認為是現代兒童最為重要的訓練。由於科技的發展,各種誘惑真的層出不窮,日新月異。孩子本身如果沒有免疫力,不知如何抵擋各種誘惑,很有可能讓自己深陷麻煩之中。不論是較為嚴重的網癮、酒癮、煙癮、超速、濫交等等問題,或是比較輕微的亂發脾氣、傷害自己與他人、過度情緒化,這些無不與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有關。

    我們在此提出幾個簡單的策略,幫助父母培養孩子的自律及自控能力:

    1.盡力成為孩子的典範。如果父母失去控制,大發脾氣、口出惡言或行為粗暴,事後務必坦誠向孩子承認錯誤並道歉,再表示自己會繼續努力控制情緒。

    2.提供孩子足夠溫暖的感情支持,加強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讓孩子對父母的愛產生完全的信賴。這些是管教孩子自我控制的主要基礎。

    3.提出獎勵辦法,來鼓勵孩子養成良好的自律行為習慣。

    4.多與孩子討論各種不同的反應或行為所帶來的不同後果,讓他能漸漸明白,雖然短期內必須克制自己,卻是對自己與他人更成熟的做法,舉出一些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實際生活例子。

    5.在孩子青少年期,父母的管教與孩子的自我管理之間有一種微妙的平衡。在要求他自律的同時,父母要能漸漸鬆手,放出多一點的自由給他,同時仔細觀察孩子適應的狀況,並不斷作出調整。總之,其目的是在自由與管束之間求取平衡。

    有一位高中女生想去同學家參加慶生會,她期待這一天已經很久了,一切都準備妥當後,她問爸爸應該幾點回家,爸爸忍住了直接說出自己心中所想的規定時間,反問女兒:「你覺得應該幾點回家比較安全?」女兒想了一下說:「我想10點回家,可以嗎?」爸爸又問:「如果你想10點到達家裡,你應該幾點從你同學家離開呢?」女兒又仔細計算了一下時間,回答說:「那我看9點20分就得離開,搭乘城鐵回來就可以控制時間了。」爸爸同意了。父親讓女兒提出對自己的時間限制,她做到的可能性就會大幅提高。

    6.自我管理離不開目標與願景的訂立。

    幫助孩子在生活及學習上訂立小目標,常常會激發他們想要管理好自己達到目標的意願,證明自己不用父母管,也能做好一件事情。俞昌廷的數學成績一直不理想,他自己也總是提不起勁兒來,心中雖然知道這事重要,但總是懶散地不採取行動。家長很著急,因為暑假過後,想轉入國際學校,會有入學考試,數學不及格可就會被退學的。有趣的是,他來上了卡內基青少年班第三講之後,就自己定了一個熱忱承諾,每週3次,每次學數學不得少於一小時。昌廷的行動計劃很具體,也非常可行,因此,他真的完成了這個承諾,對自己更有信心後,就更積極地投入時間補強數學了。

    自我管理是可以訓練、可以增強的,父母只要按照方法,先由自我要求做起,再與孩子共同成長。家中的規定,多給孩子參與制定過程的機會,在收放之間多與孩子討論達成共識,至於孩子違反規定時該如何處理,我們將在下一節提出討論。

    引導孩子為過失負責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