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期盼中國 第8章 :過半的大時代(下) (3)
    2.4:以不變應萬變

    在經濟思想上,中國的企業家們從未比一個農民走得更遠。

    如果一個農民家中的糧倉存有幾年的餘糧,有那麼幾匹粗布,再養上一些家禽家畜,有了果樹、絲蠶、桑樹、魚塘……那麼這些基本的物質財富,足可以保證他全家過上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即便是遇到災荒年景,也能平穩過渡。

    生活有了保障,就難保不會做非分之想,就難免會羨慕富家翁的生活方式,於是就會學著人家做生意,認為應該棄農從商,錢莊要開,酒坊也要開,甚至不吝代價,把田地丟得一乾二淨。

    然而,將實物換算為金錢,對於農家的富足生活來說,意味著一個沉重的打擊。

    無論是牛羊還是稻穀、或者是絲綢、雞鴨,這些東西加在一起,還抵不上一個錢莊一天的財富流量,類似這樣的計算方法,徹底否定了農家的生存價值,得出來的結果卒難令人接受。

    比這更難以接受的,是新經營模式本身,農產品的利潤低微,哪怕是要進行一次最基本的借貸,都需要用實物財富來交換,三掏五掏之下,農家的實物儲備就被掏空,幾年的生活保障就此付諸東流,所換回來的貨幣財富,還不夠進行一次小規模的經營。

    現在,當我們站在經濟危機下重新審視中國經濟時,就會發現這兩者有著何等的相似性。

    當我們的經濟繁榮時,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將目光投射到更遠的地方;當我們的經濟增長有了保證時,就會想著發展金融業、發展高端服務業;當我們的就業剛剛出現起色時,就會想著趕超發達國家,把實業經濟拋之腦後,棄而不顧。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大部分都存在著這樣的觀點,當它們剛剛完成、或是尚未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的時候,就已經不再專注於製造業、不再願意從事土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而把有限的資金注入到房地產、金融領域去尋找高利潤。

    誠然,這些領域的利潤是驚人的,然而當我們的城市化、工業化遠沒有完成的時候,這些領域就是危險的。

    實業能提供的利潤有限,而且絕不可能在短期產生大量現金流,特別是我們的實業基礎並不發達,也就沒有資格在資本市場上從事更大規模的運作,所以,以小小的績效,並不能支持金融擴張所需要的資金流量,一旦金融市場出現微小波動,為了支撐龐大而高息的融資平台,我們的企業就必須從實業中抽取資金,向金融領域輸血。

    就這樣,我們從踏實經營中所得到的利潤,一元一元地全部送給了資本市場,而且還要被迫賠入更多的資金,最終包括我們的老本。

    在資本市場的搏殺,無疑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殘酷過程,它甚至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風光於國際資本市場的摩根集團,已經走過了百餘年的歷史,而更為神秘的羅斯柴爾德銀行家族,其資本積聚早在二百年前的拿破侖時代就已開始,在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中,無數企業與金融機構死掉了,能活到今天的資本玩家,無一不是腳踏屍體浴血而來。

    也許,我們的經營思路是正確的,但是對於現在的中國經濟來說,這樣的思路實在過於超前,過於大膽,想要實現在資本市場掘金的目標,在現有的經濟環境中,只能以傾家蕩產、孤注一擲的方式來融資,換取傾身一搏的籌碼,如此的行為方式,無異於在鋼絲繩上閃轉騰挪。

    從全球經濟的發展來看,我們仍然是後來者,在這個發展階段,踏實地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運作,其實並無不妥。

    或許有人認為,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經濟與中國的大國面目嚴重不符,血汗工廠只能讓我們越落越遠。然而我們可曾想過,經濟的真實含義在於經世濟民,我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就業機會,需要的是踏踏實實的經濟增長,脫離了這些,即便用錢買來了短暫的風光,也絕不可能長久。

    經濟危機中的資本大逃殺已經表明,沒有了實業,國家的經濟也就失去了基礎,針頭線腦總要有人來製造,糧食總要有人來種,不變的東西未必是守舊與停滯的象徵,實際的情況卻是不變可應萬變——沃爾瑪直到今天,仍然是首屈一指的世界級企業,雷曼兄弟曾經風光無限,下場卻無盡淒涼。

    或許,直到我們真正失去的時候,才會知道那些一度被我們輕視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我們的發展與穩定是何等寶貴。

    (3)大時代規律:經濟模式變換,點燃新的經濟增長點(1)

    假如拉動內需的含義是將民眾手中的財富吸引出來的話,那麼最好的辦法是通貨膨脹,而非鼓勵消費,用一次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其效果要遠大於單純的市場手段。

    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所謂的「鼓勵消費」,重點並不在於鼓勵老百姓寅吃卯糧,將銀行的錢取出來花掉,把腰包裡的錢掏乾淨,而是建立一個讓民眾敢於主動消費的體系。

    主題介紹:模式變在何處——」內需說」的誤區——民富論——增長引擎在何處——未來的零負增長時代

    3.1:模式變在何處

    我們每天都在談到改變。

    改變的含義很簡單,今日與昨日的區別,就叫做改變;當我們的境遇好於昨天時,這種改變就被稱為發展;當我們的境遇變得糟糕,這種改變就叫做倒退。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境遇變得更好,經濟學也恰恰是一門讓人更幸福的學問,然而真實的市場卻總是變幻莫測,往往與人的判斷背道而馳。

    在過去的10年中,最讓人匪夷所思的,也許就是經濟模式的變化了。

    當我們談論到模式的變化時,往往會聯繫到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或者是外向型經濟與內向型經濟,其實,對於經濟模式的真正含義來說,前者講的是體制,後者講的是手段,一個概念過大,一個概念過小。

    所謂的經濟模式,是經濟體內外部的機制,打個比方來說,體制是我們積累財富的環境,手段是我們積累財富的工具,而模式則是我們積累財富的方法。

    從經濟學的理論來說,積累財富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擴大生產。

    生產是創造財富的唯一手段,對於經濟學而言,創造財富的概念,就意味著農民種植的稻穀,工匠製造的產品,技師發明的技術,礦工挖掘的礦石,除此之外,無論是商人的倒買倒賣,還是公務員的政務處理,以及社會其他成員的經濟行為,要麼歸屬於交換,要麼歸屬於分配,唯獨不屬於生產的範疇。

    歷史上的中國,經濟正是基於生產而逐步發展,可以說,生產是我們經濟模式的最大特色。

    然而,單純的生產還不足以讓每個人都擁有財富,當我們用全局的視角來重新審視經濟發展的時候,就意味著一個財富時代的來臨。

    每個生產者的視角都是有限的,而市場的視角卻是全局的,流通的價值就此顯現了出來。

    有的地方遍地煤炭,有的地方卻急缺燃料;許多地方山上的樹木只能燒火,但拿到木料市場上就價格倍增,水邊的漁民對魚類不屑一顧,但內陸地區卻情願以真金白銀來進行交換。

    同樣的物品與資源,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價格,在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價格,對於不同的交易對象也同樣價格不同,而這三點正是決定價格的三大要素,也是構成商品交換的社會基礎,更是財富增長的整套機制。

    無論由國家承擔經濟的主體,還是任由市場發揮作用,只要將稀缺的資源流通開來,那麼經濟體內部的資源總數沒有發生變化,但社會財富卻交互增長。

    因此,生產—消費的經濟模式,無疑是經濟體內部,以及經濟體之間最理想,最穩妥,同時也是唯一的財富累積方式。

    然而,當我們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這種傳統的經濟模式卻正在被打破,組成社會的各個方面,不再著力於舊的財富累積模式,轉而將精力投放在對社會已有財富的分割上。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證券市場的發展,正是經濟模式轉變的最典型體現。

    當金融機構在股市中翻雲覆雨、不斷進行金融擴張的時候,靠的並非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利潤,而是幕後無法言說的技術操作;當我們的上市企業在股市上不斷增發的時候,靠的也並非是自身的良好績效,而是浮誇的企業財務報表、產業發展的虛假利好消息。

    這也就是說,我們的證券市場,從來都未曾有過足夠的實物財富作為支撐,當我們的民眾為看似繁花勝錦的行情所迷惑,將畢生積蓄投入到證券市場中時,就意味著拿出自己家的木料鋼筋,來為一座虛幻的空中樓閣添磚加瓦,當這座空中樓閣轟然倒塌的時候,被抽走的永遠是那些實心實意為其輸血的人們。

    同樣的,我們的房地產市場也經歷著同樣的過程,在房價一高再高的過程中,上漲的並非是建築物的材料成本,也遠非建築所需的人力成本,而是少數資本大鱷別有用心的炒作成本,當我們傾一生之財買下一套房子之後,拿到的實物財富,要遠遠低於它的交易價格,因此當樓市崩盤的時候,最終的受損者只能是房子的購買者。

    這些看似不斷增生的財富,實際上完全不是生產所創造出來的,而是一場對民眾財富的全新分配,金融產品、房地產商品價格中每一分錢的上漲,都是從民眾財富中抽取出來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過去的10年中,經濟模式最大的改變,就是財富分配格局的改變,這其中既包括強勢者對人類多年積累的現有財富的洗劫,也意味著一場對未來財富分配體系、財富分配規則的改變,正在我們身邊悄然進行著。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變化,原因只有一個:通過分配來取得財富的速度,要遠遠快於生產。

    資本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做「錢四腳,人兩腳」,這句話的含義是,用錢來賺錢是最快的,由人來進行生產活動,永遠也比不上資本滾動的利潤產生速度。

    當一種經濟模式容忍資本運作導致普通民眾無法守護自己的財富時,就意味著這個模式開始了對民眾的奴役,這樣的情形是任何人都無法容忍的。

    儘管國家可以將經濟發展賦予市場來完成,但當面臨著經濟模式背離絕大多數民眾利益的時候,市場的主體功能就迅速地削弱,於是,政府的職能就此顯現了出來。

    3.2:「內需說」的誤區

    在生產——消費——分配的經濟鏈條上,想要將經濟模式的重點從分配重新拉回到生產上,就勢必要經歷消費環節。

    正因為如此,國家才不惜代價地實施四萬億資金的投資計劃,旨在以拉動內需的方式,促進經濟模式的回歸。

    然而,當我們的主流輿論集中在」拉動內需」的話題上時,這個並不為普通民眾熟知的概念,正在靜悄悄地走入誤區。

    對於人性而言,慾望是永無止境的,除掉少部分清心寡慾者,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嚮往著更加富足的生活,而這就決定了人們無窮無盡的消費慾望;然而,我們手中掌握的財富是有限的,現實的購買力更進一步約束了這種無限的消費欲。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明白,在現時的經濟模式下,想要讓我們收入普遍再上一個台階,實在是難上加難的事情,特別是當絕大多數企業都沉迷於分配財富的資本遊戲時,這種想法就更加難以實現。

    正因為如此,當媒體頻繁提出」人人多消費一點,經濟會變得更好」的說法時,實際上便已經將拉動內需的概念引入了歧途。

    政府所實施的「拉動內需」,其用意無非是消耗掉過剩商品,從而推動新一輪的財富創造,而這些商品之所以過剩,並不是因為民眾沒有需求,而是這些商品的價格相對於消費者的收入來說,本身已經處於一種虛高的狀態。

    當我們的房價飆升到驚人數字時,傾一生的積蓄,也無法購買一套商品房,然而住房的需求卻永遠不會消失,這也正是為什麼民間輿論大聲呼籲,完善經濟適用房制度的原因。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