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第11章 創業 (4)
    解決矛盾的原則:從一開始,馬雲和他的創業夥伴們就定下原則說,團隊中任何兩個人發生矛盾,必須由他們自己互相面對面地解決。只有在雙方都認為對方無法說服自己的情況下,才引入第三者作為評判。

    這個原則的作用,關鍵在於它試圖去解決幾乎任何公司都或多或少存在的「辦公室政治」。從這個原則中,我們可以看出,馬雲團隊認為「辦公室政治」的起源在於矛盾的累積,並試圖把矛盾消除在開始之初。

    開會的原則:這個創業團隊在起初的時候就認為開會是個爭論的過程。開會前應該把爭論的主題明確下來並通知到參會的每一個人,而參加會議的人都應該是與這個爭論的主題相關的人,會議中無論職位,在爭論中都是平等的,會議必須對這個主題爭論出一個結果,到會議結束的時候所有與會者都必須忘記爭論,只記住結果並照此執行。

    我們不知道在後來的阿里巴巴公司,馬雲團隊最初的這個原則是否被徹底貫徹,但這一原則確實指出了存在於無數機構、無數會議的核心問題,並試圖解決它。對於會議,這樣的理解是深刻的,首先它體現了商業中的民主,告訴公司的所有人員,決策者也不是萬能的,他也需要大家來針對一個問題進行討論。但它又試圖解決民主中的核心問題,也就是各行其是的毛病。雖然「忘記爭論,只記住結果並照此執行」很難不折不扣地做到,但這一原則畢竟提出來並試圖讓這個團隊的成員去嘗試在民主後的集中——統一執行。

    對待客戶的原則:除了後來提出的「客戶第一」之外,當時馬雲團隊對自己未來的生意提出了一個「簡單、可信、友好」的原則。

    作為這個原則落實到互聯網行業的執行層面,馬雲認為商業上使用的互聯網不完全遵守當時網絡中很多人所強調的自由精神——這種精神的極端反映即「在互聯網上,誰也不知道對面的是不是一條狗」。他們認為如果是一個商業網站,所有的信息都必須盡量真實。所以即便是一個免費網站,但所有上網的信息卻都是經過人工審核的;同時他還要求是一個簡單、友好的網站。

    內部導向性原則:作為一家技術型的公司,馬雲團隊顯然是關心內部更多一些,當然這個內部的範圍很快就擴大到了以客戶為界。這決定了他們對所謂的業界反應和媒體評論多少持有一些不太注意的特徵。表現在馬雲身上,就是一種對媒體口無遮攔的態度。

    所有這些後來都成為阿里巴巴一直遵守的規則。但是對當時的馬雲團隊來說,堅持這些原則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因為此時的阿里巴巴還沒有收入,此時堅持這樣的原則無疑是十分奢侈的,它意味著在網站運營之初時就必須24小時有人值班,必須有人耐心地給客戶回電子郵件——這一切是沒有酬勞的。而在如此之大的工作壓力之下,他們還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在內部的溝通和針對問題的討論上。

    現在,輪到這群年輕人來畫中國電子商務這塊餅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今天,整個阿里巴巴和它在中國為數不少的追隨者所經營的道路,大局都是在1998年到1999年由這群年輕人設計決定的。正是當時他們的夢想一點點變為現實的過程中所迸發出來的力量,推動著阿里巴巴一直向前走,而所有阿里巴巴的作為,到現在還沒有跳出這個夢想的大局。

    可以說,成就每一家偉大企業的背後,都會有夢想,夢想也許是一個,也許有幾個,而且在不同時期企業的創造者們有著不同的夢想。可以說能夠支撐企業走得更遠的,一定是企業背後的那個夢想。而在阿里巴巴這個年輕、沒有多少經驗、自身也說不上有多少知名度的企業裡,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夢想推動企業前行的力量。

    阿里巴巴的夢想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也就是本書的名字:「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他們想要做到的,就是用互聯網的力量減少商務成本,撮合生意成交。從所有企業減少的商務成本中,阿里巴巴分享到其中的一塊,成為它營業收入和利潤的來源。在這個夢想的推動下,阿里巴巴在6年中經歷了創業、獲得風險投資、取得營業收入、每天營業收入100萬元、每天利潤100萬元到每天上繳稅收100萬元6個階段,每年都登上一個台階,成為全球電子商務領域裡的領先者。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說這樣一個夢想對阿里巴巴的推動力,被他們發揮到了極致。

    在前文中,我們花了相當的篇幅來瞭解阿里巴巴這個夢想在形成之前,歷經4年的百轉千回積累出它產生所需要的幾個條件。現在到了我們不得不多花一點時間來瞭解這個夢想在此刻經歷了一些什麼,是怎樣形成的時候了。

    首先,為什麼馬雲和他的創業夥伴們一定會做電子商務?很簡單,因為他們從進入互聯網開始就一直在與中國的商人們打交道。這一片區域他們熟悉並且知道有人願意埋單,而針對普通消費者的門戶網站和娛樂性網站他們不熟悉。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1998年到1999年方興未艾的互聯網熱潮中,關於電子商務還沒有定義出B2B(企業對企業)、B2C(企業對個人)、C2C(個人對個人)這樣三個方向,但在互聯網的先行國家美國,已經有公司用自己的行動給電子商務領域定出了初步的方向。在後來被定義為B2C領域中,著名的網上購物商亞馬遜已經有了相當的營業收入,獲得很多人的認可;在C2C領域中,阿里巴巴後來面臨的最大競爭者eBay也已經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而B2B領域,美國的先行經驗是不成功的。所以,人們有很大的理由懷疑,馬雲和他的創業團隊為什麼還要從這個方向切入電子商務?

    1999年初,剛剛開始創業,馬雲因為之前在中國電子商務領域的名聲,受邀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電子商務論壇」。他描述這個論壇給他的最深感受是:「明明是亞洲的電子商務論壇,可參加者十之七八都是歐美人,討論中使用的都是美國的案例,我在想,這其中一定是出了問題。亞洲的電子商務是不可能完全從歐美翻版過來的。」

    另外,馬雲的性格也決定了他一定要走與眾不同的道路。他的習慣是「如果一個方案有90%的人都說好的話,我一定要把它扔到垃圾桶裡去。因為這麼多人說好的方案必然有很多人已經在做了,機會肯定已經不是我們的了」。

    最終馬雲為未來的阿里巴巴選擇了B2B這個方向,雖然基於他的威望,他的團隊幾乎沒有爭議地接受了這個方案,但是「內心深處認同度卻不高」,馬雲說。

    為未來公司選擇這樣一個方向切入,馬雲當然不會是因為僅僅要與眾不同而已,他認為中國與美國的最大不同在於美國經過數百年的商業發展,傳統行業公司之間的兼併已經大體完成,存活下來的企業都是大型化的,它們有自己非常成型的客戶和供應商。因此,對電子商務的最大需要在於利用它來整合自己的供應鏈。於是,在美國B2B的主要業務是為企業建立網站,而這樣的業務由專業公司來做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美國主攻B2B方向的電子商務公司成就不大。而中國真正的商業發展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後,到現在也不過20多年時間,中小企業大量存在,對於他們來說,在市場上尋找生意機會是一項成本巨大的活動。而電子商務則可能幫助他們大量地減少其中的成本,所以專業的電子商務公司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實際上,這已經為馬雲團隊在此之前的活動所證實。

    當然,與眾不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沿著別人走過的道路前進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因為這多少給人以穩定感。但在此時走另外一條路,可能會最大程度地獲得資源。這被馬雲團隊後來的經歷所證實,對於阿里巴巴來說,與眾不同的方式使它幾乎從第一天開始就是一個領先者,起初是因為沒有多少人實踐或者是失敗,後來是因為它是最早的。舉例而言,幾乎所有國際性媒體對阿里巴巴的關注,就是從這一點出發的。

    在外經貿部工作的那段經歷告訴馬雲,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只會是一個時間問題。在北京的那段日子,馬雲體驗到政府高層對入世的根本性看法:要想使中國真正強大起來,就必須完成工業化,而要讓中國工業化,其出路就在於讓中國產品源源不斷地供應世界,否則以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工業化形成的生產能力無法在內部消化。所以,入世是必經的一道門檻。對於大量中國中小型企業來說,成為世界的工業產品供應商所要跨越的門檻非常大。因此,需要的服務空間也是巨大的。用電子商務幫助他們跨越這些障礙,馬雲有相當的信心。

    當然,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熟悉這個領域。

    「在外經貿部做網上中國大市場的時期,和在中國黃頁階段一樣,我們花了很大的精力,說服客戶到這個網站上來展示他們的產品,其實這種花費並不多,一個企業才花費300元錢。但是,看來這種花了我們很大精力的業務,遠不如我們幾乎沒有花多少精力在這個網站上建立的一個BBS論壇來得熱鬧,那裡經常會有一些人在上面貼自己要買什麼賣什麼的消息,完全不要我們花什麼精力。」阿里巴巴的一位創業元老說,「所以,在回杭州開始自己創業的時候,我們自然地就從這裡出發。」

    到這裡,未來推動阿里巴巴前進的夢想已經基本構畫完成了。在本節和以後的所有章節中,讀者可以看到這個夢想鋪陳開來以後給阿里巴巴帶來的巨大力量。而對於這十幾個年輕人來說,這個日期是值得記取的,那是1999年2月。

    一個遠在天邊但後來被證實是可行的夢想,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團隊,一些保證執行力的原則,一筆勉強可以保證起步的錢,一個技術上可行的操作起點,馬雲團隊開始上路了。而在這個起點上,有一些事情是值得記錄的。

    即使是在他們總共只有50萬元錢的時候,馬雲認為未來公司應該放眼世界,它的名字應該是高度國際化的。為了這個名字,馬雲苦惱了很久,直到有一天在美國吃飯的時候,他突發奇想,把餐廳侍應生找來,問他知不知道阿里巴巴這個名字。侍應生說不僅知道,而且知道阿里巴巴打開寶藏的咒語是「芝麻開門」,馬雲這才初步確定了他未來公司的名字。後來他又在世界各地重複這個測試,最終發現阿里巴巴的故事被全世界人所熟知,而且其發音也是一樣的。因此,最終確定了以這個名字為公司名字。

    但不幸的是,這個已經被馬雲確定下來一定要拿到手的名字已經有主了。通過技術手段,馬雲得知這個域名被一個加拿大人註冊了。對於這樣一個現實問題的處理多少可以看出馬雲這個人的理想主義色彩——他不是因此而回去重想一個名字,雖然也許那樣做的成本會更低些,而是拿出已經是捉襟見肘的50萬元人民幣中的8萬多元折換成1萬美元,從那個加拿大人手裡買回了那個域名。

    「現在回過頭來看,1999年的那一段時間是阿里巴巴超越很多網站的最重要時段。馬雲對這個網站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要求自然也就高。不過那個時候對我們來說是很痛苦的。我們約定半年時間內不見任何媒體,因為忙,同時也因為和家人朋友說不清自己正在做什麼,所以我們基本上也不見他們。就這樣處於半封閉狀態地做了半年。」一位阿里巴巴的創業元老回憶說,「那時候我們打的都專找夏利出租車,因為它比當時桑塔納出租車要便宜2元錢。」

    一家與馬雲關係不錯的媒體則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湖畔花園馬雲的房子有點漏水,在牆壁上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斑點。為了遮住它,馬雲就用報紙來糊,後來為了統一,就乾脆把報紙作為大部分房間的裝飾了。」

    阿里巴巴有一個硬面的筆記本,是當時專門用來記錄網站流量的。「在網站的營銷上,因為我們當時完全處於一個對外封閉的狀態,同時也沒有錢來像門戶網站一樣做營銷,所以所謂的營銷就靠手工到各種網站、BBS上去貼帖子介紹。不過當時的網站比較少,而且網民的好奇心也很大,發現一個有鏈接的新奇網站往往有不少人會跟過來看一看。因此,阿里巴巴的流量慢慢就大起來了。」馬雲說。

    到1999年底,網站的日點擊率上升到了8萬。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