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第8章 創業 (1)
    從馬雲觸網到阿里巴巴創業,中間經過大約4年時間。在這4年中,從一個有點怪的老闆馬雲,到一支初步成型的馬雲團隊。他們的創業歷程,回答了一些對於創業者來說是終極的問題,所以與其說阿里巴巴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不如說它是一家成功的現代創業型公司來得更為合適。

    馬雲觸網

    按說,像Internet這樣的機會不應該屬於杭州小個子青年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

    馬雲的早年故事,大致由截然不同的兩段構成:小時候,他可以被歸入憤世少年一族。他的家庭出身不好,據他自己說祖父曾經當過國民黨保長,而這類角色的子女在其成長的年代裡,正是最被人欺負的——如果是國民黨高級官員,往往是受保護的一群;而保長子女正好拿來當作敵人。馬雲自述他小時候就有警察跑到家裡來教訓他祖父,「不許你亂說亂動。」

    這樣的生存環境決定了這個少年有兩種發展前途,一種是變得唯唯諾諾,一種是變得狂狷不羈。而馬雲顯然是後面一種:打架、義氣、街頭智慧、江湖道義成為除了學校教育外的另一種教材。

    但是到大一點的時候,這個已經有些成型的不良少年似乎翻然醒悟了,他開始非常努力地學習英語。因為杭州是旅遊勝地,所以他經常跑到杭州幾家賓館門口等著老外們出來給他們當免費導遊。在接下來的故事裡我們將看到,英語是他所有機會的淵源,能夠成為中國最早一批接觸到互聯網的人也是如此。

    1995年,因為「可能是杭州英語最好的一個人」,馬雲被郊縣的一家公司請去作為代表與美國合作方談判一條高速公路的投資。在這個過程中,他觸網了。

    馬雲這樣回憶他的觸網經過:「當時我在西雅圖的一個大學裡,有個老朋友對我說:『給你看一樣東西,它可以找到所有你想找到的東西。』當時一開始我不敢碰電腦,因為我知道很貴,按鍵盤都怕把鍵盤弄壞了。在他的幫助下我在搜索引擎上輸入了『中國』,可是什麼也沒有出現,接著我鍵入了英文的啤酒這個字,還真是,德國的、英國的、美國的啤酒都出來了,可是沒有中國的啤酒。於是我又在朋友的幫助下,把我在杭州搞的海博翻譯社做成一個特別簡陋的網頁放上去,接著就去逛街了。但到回來的時候,他們就叫我去看,因為這個網頁,我已經在這幾個小時裡接到了5封電子郵件。5封電子郵件裡都說,我剛剛做的這個網頁是他們所能搜索到的第一個在互聯網上的中國公司網頁,他們有事情要與我合作。所以,當時我就在想,哎,這個東西可能會有戲。」

    其時馬雲的身份除了是這家郊縣公司的談判代表之外,他主要還是杭州電子工學院(現改名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英語教師。作為一個三度參加高考最後被本地一所師範學院錄取的學生,馬雲的英語才能顯然是被他的努力放大了再放大。畢業的時候,憤世少年馬雲在學業上的優秀表現,使他成為這個學校所有學生中唯一一個畢業後可以到大學去教書的人。

    這種機會是如此難得,以致於他畢業離校的時候,母校的黨委書記專門找他談話,希望他到大學教書之後5年之內不要離開——無論是調動還是離職都不可以。後來馬雲在一次媒體上露面時分析說:書記之所以這樣要求他,可能是希望他給任職的大學留下個好印象,將來母校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送自己的畢業生進入大學而不是中學去教書。

    相對於後來和他一樣在網絡上弄出了點名聲來的同行,馬雲的這種身份和觸網過程無疑是太寒酸也太簡單了。就在馬雲觸網的時候,他的同齡人張朝陽,此時已經從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畢業,擔任這間著名學府在中國的聯絡人。再晚一年,張朝陽的導師,也就是互聯網教父級人物——尼葛洛龐蒂決定給他投資2萬美元開一家叫愛特信的網絡公司,眾所周知,這間公司的產品,就是後來的搜狐;而和張朝陽同樣是馬雲座上客的王志東則比張朝陽走得更遠,就在馬雲覺得電腦是件貴重玩意兒的時候,王志東已經創建了四通利方公司,並且因為開發了中文之星平台而名揚中關村這個中國信息產業的「天下」;而比他整整晚4年創業的浙江同鄉陳天橋,在馬雲觸網之前已經進入了上海著名的上市公司陸家嘴集團,此時升任了總裁秘書,就在離他辦公室不遠的房間裡,有一台屬於陸家嘴集團的上網電腦。

    似乎看起來機會完全不應該屬於英語教師馬雲,在通常情況下更應該是年輕人偶然遇見了一個新鮮東西,接下來很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這個年輕人觸網之後激動了一陣子就把這事兒給忘了。

    幸運的是當時馬雲還有第三個身份,就是他還擁有一家公司,是這家公司的老闆。1993年前,馬雲創辦了一個翻譯社。在很長時間內,這個翻譯社入不敷出,馬雲這個老闆必須經常像個小販一樣到各種市場裡批發小商品來零售以維持它。

    這樣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機構當然不足以說明這個年輕的教師有什麼商業頭腦,不過它至少說明此時馬雲已經很有走出學校去闖一闖的想法了。巧合的是在他觸網的時候,他也確實已經在任教的學校工作滿了5年,兌現了他畢業時向母校的承諾。

    不過看起來這個教師的下海多少有些理想主義色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解釋下海的原因時說:「因為當時我在學校裡教的都是從書裡得來的東西,所以很想到實踐中去看看。花10年工夫建立一家公司,再回來教書,把真正自己的東西教給學生。」這個聽起來天真得像少年之夢的說法,馬雲堅持了很久,一直到差不多2004年的時候,他才在阿里巴巴股東們的勸說下放棄了這個打算。

    所以我們說,如果想要「出去闖一闖」的馬雲在西雅圖與互聯網邂逅還不足以決定一家中國公司的互聯網傳奇,那麼它至少是決定了這個小個子杭州青年未來幾年內從商的方向——從美國回來的馬雲帶了一件行李,就是一台當時配置最為先進的486電腦,並用這台電腦開始了他個人的網絡生涯。

    後來人們回顧1995年以及以後數年的中國,都把與馬雲一起下海創業的那一批人稱為第三波創業者。相比較於改革開放後第一波主要因為無路可走的創業者和第二波1992年受鄧小平南方談話鼓勵的創業者來說,這一波的創業者大多有相當的知識基礎和社會關係積累。這種例子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更是多得不能勝數。就在馬雲下海的同時,一大批和他同在一個城市的年輕知識分子都在琢磨著創業這件事,工商銀行的一個叫郭華強的科長正在琢磨著金融業的電子化管理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機會,這種琢磨後來成就了一家叫信雅達的上市公司;另外四個年輕人盯著當時熱火朝天的證券業,成立了一家佔領了中國證券業管理軟件一半市場的恆生電子公司……在第一第二代浙江商人從國有企業的體制縫隙裡佔領了傳統產品市場後,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馬雲的同齡浙江人開始搶佔信息產業領域的創業起步期。

    在這種環境下,性格外向而又自我定位為有點能耐的馬雲是不可能不受影響的。他後來自己回憶說:「即使不是在西雅圖遇上了互聯網,我肯定也是要下海的,只要有人說,哎,馬雲,我們一起來開個餛飩店吧,很賺錢的。我也就去了。」

    而大部分網絡創業者還要晚那麼一兩年才開始他們的淘金生涯,除了我們已經提及的王志東、張朝陽和陳天橋外,網易的丁磊此時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才3年,正在與馬雲相隔100多公里之外的寧波電信局裡琢磨著交換機和系統設備;中國互聯網先驅者張樹新則因為當時從事的策劃業趨於低迷而考慮下一步往哪裡去。相比對互聯網更為瞭解、創業更有經驗的他們來說,青年教師馬雲的阿里巴巴之旅,開頭更像是這樣一個場景:他蹲在海邊琢磨著要跳下去已經很久了,正好在他要跳的時候,發現海邊上有一塊叫作互聯網的木頭,於是他順手抄起這塊木頭,不管不顧地就「撲通」一聲跳下海去。

    中國黃頁

    作為一部公司史,本書無疑更多地是想探討阿里巴巴公司的商業模式和它使電子商務工具這一巨大夢想變為現實的過程,以及其在現實中的意義。不過為了達到這種目的,我們不得不更多地從這家公司的領頭人馬雲早期的商業活動開始描述這家公司的形成路徑。

    這是有原因的。除了馬雲本人對這家只有6年歷史的年輕公司的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越貼近阿里巴巴這個公司,我們就越發現,馬雲在中國互聯網早期的商業活動對阿里巴巴公司後來的運營有著直接的關係。馬雲下海後的商業活動直接影響了阿里巴巴出生後的軌跡,使這家公司走了一條與大多數中國互聯網公司有巨大差別的道路。這種差別在很長時間內使阿里巴巴和馬雲都被人們視為互聯網的異類。我們甚至也可以推論,正是這種差異,使得阿里巴巴有了今天的成就。

    這種差別的初端從馬雲開辦的第一家互聯網公司就顯現出來了。從西雅圖回來的馬雲顯然還沉浸在互聯網給他帶來的巨大激動中,他決定用遠在天邊的互聯網這個工具來創業了,而作為一種類似創業宣言的方式,在決定創業之前,他找了24個朋友來做咨詢。

    但是對於互聯網這個當時在省級城市杭州還根本沒有出現的東西,一向口才極好的馬雲的描述也只能是「模模糊糊」的,他的朋友們更是聽得「雲裡霧裡」,結果這24個朋友裡除了一個人覺得可以試試外,其他所有人都表示反對他的這個決定。

    現在看來,這種咨詢更多地是意見咨詢,而不是像大多數互聯網公司成立之初一樣地向投資者路演,其中明顯的差別是後者的參與者是要為方案付錢的。接下來他創建的中國黃頁公司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幾乎讓人一看就知道,這家名字有點古怪的公司的老闆一定是個浙江人。

    沒有多少浙江人在他們最初的創業時有很多資本,白手起家是浙江人的最大特點。馬雲的創業資本是借來的2000美元,外加自己家裡的傢俱——「公司開張的時候有三個人,我、我的創業夥伴學自動控制的何一冰和我的妻子,我們在一座大樓裡租了一間辦公室,把自己家裡差不多所有傢俱都搬過去了。」時間是1995年4月。

    馬雲的創業模式與他之前的大多數中國企業前輩沒有任何區別,但卻很可能是這種模式的最後一代人。互聯網經濟除了使中國迅速與互聯網接觸之外,也使「聰明人出方案、有錢人出錢」的創業方式在中國迅速普及。這與中國當時已經越來越走上規模的經濟發展是相稱的,與互聯網經濟所要求的全球級規模經濟更是一脈相承。無疑,與同時代的王志東、張朝陽等人比起來,馬雲更像一個土老闆。前者在創業的過程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風險投資,創業對他們來說只是工作環境的一種變化。而馬雲這種創業模式無疑是一種嚴苛的考驗:生存還是死亡?幾乎是從公司開辦以後天天要考驗創業者的問題。所以,它必然決定了兩點,一是中國黃頁必須要迅速賺到錢;二是為了賺錢,馬雲必須要接觸可能讓他賺錢的行業和人群。馬雲在以後經常宣稱他是做小公司出身的,這個說法源於中國黃頁。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